问题

知道自己老婆出事儿为何武大郎都敢踹门而入,而林冲却只能被欺负而不反抗?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小说中两个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武大郎和林冲。为什么面对妻子的危机,一个敢于拼命,一个却选择了隐忍?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缘由,绝不仅仅是胆量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以及他们所处的不同境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咱们先聊聊武大郎。

武大郎踹门救妻,这事儿在《水浒传》里可是个响当当的桥段。首先,他得知道老婆王婆和西门庆在“私会”,这消息本身就很刺激,而且是在他家里,这叫“家门不幸”,在他看来是奇耻大辱。

1. 保护欲和道德感爆棚: 武大郎虽然长得寒碜点,但他骨子里是个传统男人,尤其看重“家”。王婆是他的合法妻子,是“他的人”。当他得知妻子可能遭受侵犯(或者说与他人有染,这在当时也是极大的污点),他的第一反应是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纯洁性。这种保护欲,虽然方式粗暴,但绝对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感和道德标准。他觉得这事儿不能忍,得马上阻止。

2. “光脚不怕穿鞋的”心态: 武大郎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底层人士,家境贫寒,没有什么权势背景。他本来就没什么可失去的,地位不高,生活艰辛,所以他“光脚不怕穿鞋的”。他不是那种需要顾忌仕途、名声的官宦之人。面对这种极端的侮辱,他反而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如果他顾忌太多,反而会像林冲那样被束缚住手脚。

3. 冲动和鲁莽: 武大郎这人,你不能指望他有多么深远的计谋。他的性子比较直,容易冲动。听到这样的消息,他脑袋一热,就可能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事情。这种鲁莽,虽然在很多时候是缺点,但在这种生死关头,反而变成了一种“敢”的动力。他没想那么多“万一”,就是要冲进去。

4. 现实压力下的爆发: 武大郎在生活上一直受欺压,在社会上也没什么地位。一直以来可能都憋着一股气。王婆和西门庆的事情,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点燃了他内心积压已久的愤怒和不满。这种长期压抑后的爆发,往往是不可控的,也是充满力量的。

再来看看林冲,这位“豹子头”。

林冲的情况就复杂多了,他不是没血性,而是他所处的境遇,不允许他轻易地“踹门”。

1. 身处体制内的两难: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这是个官职,虽然不是多大的官,但也是在体制内。他有自己的职位、俸禄,有家,有妻,他是有“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他不能像个散人一样,说踹门就踹门。一旦他真的闹事,轻则丢官,重则可能被冠以“扰乱公门”之类的罪名,全家都会受到牵连。他的反抗,必须考虑后果,不能随心所欲。

2. 高俅父子的步步紧逼: 林冲被欺负,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简单的男女之事。这是高俅父子设计的一场精心布局,目的是置他于死地。从强纳其妻,到设计陷害他误入白虎堂,再到发配沧州,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在这种精心策划的阴谋面前,林冲即使想反抗,也很难找到突破口。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掌控之中。

3. “忍一时风平浪静”的考量: 在这种巨大的权势压迫下,林冲选择了“忍”。这是一种战略性的退让,而不是真正的软弱。他知道,如果他此时此刻因为妻子而冲动行事,很可能不仅救不了妻子,还会让自己万劫不复。他希望通过暂时的隐忍,熬过这一关,等待时机。他心里想着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的隐忍,是为了活下去,是为了将来有机会报仇。

4. 对“家”的责任与保护方式不同: 林冲对妻子的爱也是真挚的,但他的保护方式更偏向于“长远”。他不能像武大郎那样,立刻冲上去搏命,因为他知道那样很可能只会加速悲剧的发生,让他的妻子失去最后的依靠。他选择被发配,甚至在发配途中忍辱负重,也是希望在最坏的情况下,能为妻子留下一线生机。当然,最终他妻子的结局依然悲惨,这反映出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即使是英雄如林冲,也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

5. 性格差异和人生经验: 林冲毕竟是练武之人,经验丰富,心思也更为缜密。他经历过官场的一些尔虞我诈,知道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而武大郎,就是一个粗人,他的反应更直接、更原始。

所以,你可以看到,武大郎的“敢”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爆发,是底层人物在极端屈辱下的绝地反击。而林冲的“不反抗”,则是一种在强大压迫下,基于现实考量、长远打算和对体制规则的无奈遵从。他们的行为方式,都是在各自的境遇和性格驱使下做出的选择。一个是为了立刻止血,一个是为了争取未来。只是很可惜,在那个时代,有时“忍”也未必能换来“风平浪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中有多处谬误:第一,林冲的老婆事实上并没有出什么事,连他老婆都劝他不要冲动!娘子劝道:“我又不曾被他骗了,你休得胡做。”林冲道:“叵耐这陆谦畜生,我和你如兄若弟,你也来骗我!只怕不撞见高衙内,也照管着他头面。”娘子苦劝,那里肯放他出门。可以说,林冲和武大面临的事,完全是不同性质的两码事。

第二,武大在郓哥的挑唆和帮助下去王婆的茶坊捉奸,但并没有“踹门而入”。看看书中描述吧——只见武大直抢入茶房里来。那婆子见了……只叫得:“武大来也!”那婆娘正在房里,先奔来顶住了门。这西门庆便钻入床底下躲去。武大抢到房门边,用手推那房门时,那里推得开。口里只叫得:“做得好事!”——试想:如果他知道老婆私通的是太尉之子高衙内,他还敢去捉奸吗?我想他并没有题主臆想的那么勇敢。

第三,林冲并不是没有反抗,第一次高衙内调戏未遂,被高衙内的众闲人劝解后,“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林冲只是碍于高太尉面子,没有下拳打他而已。第二次高衙内设局诱奸未遂,被林冲赶来惊走了。随后林冲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奔到樊楼前去寻陆虞候,也不见了。却回来他门前等了一晚,不见回家,林冲自归。陆虞候只躲在太尉府内,亦不敢回家。林冲一连等了三日,并不见面。府前人见林冲面色不好,谁敢问他。这叫“受了欺负不敢反抗”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的老婆林娘子早就落入了高衙内之手了,高俅也就不会想方设法去陷害他了!林冲也不会“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了!

现在总有一些勇敢的键盘侠拿林冲赶到陆谦家并没有踹门而入来说事,认定林冲软弱可欺,却不去想想:陆谦家的门是不是可以一踹即烂?再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阁下是林冲,赶到陆谦家,听到老婆和高衙门的对话,发现老婆并没有出事,你会不会悍然一脚破门,然后把高衙内打得连他爹都不认识呢?!你真的有这么生猛勇敢,生死无畏吗?!

再反过来想:林冲如果真的软弱可欺的话,高衙内还会吓得冒险跳窗而逃吗?!林冲赶去陆谦家,本身就是反抗的一种表现,他在路上估计已经做好与高衙内翻脸的准备了,只是到后发现老婆并没有出事,才克制住脾气没有冲动,避免了双方真正破脸。但如果林娘子惊叫“救命”,你猜猜看林冲又会不会踹门而入。

所以林冲虽然有隐忍的一面,但同样有反抗精神。试想如果他发现高衙内已经把他老婆怎么样了,他抓住高衙内,会发生什么事?!再设想一下:如果他处在武大的地位,面对区区泼皮暴发户西门庆,你看他又敢不敢“踹门而入”去捉奸?!

user avatar

林冲大小算个公务员,顶头上司的亲戚调戏下老婆,肯定第一反应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西门庆算什么,充其量村里的暴发户,武大要是会点武功也没武二啥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小说中两个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武大郎和林冲。为什么面对妻子的危机,一个敢于拼命,一个却选择了隐忍?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缘由,绝不仅仅是胆量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以及他们所处的不同境遇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聊聊武大郎。武大郎踹门救妻,这事儿在《水浒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两难境地,一边是心爱的男朋友,一边是疼爱你的家人,还有那个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成都二环内的房子,以及爸爸换车的美好承诺。站在你的角度,男朋友在深圳香港,这代表着你对未来的规划里有他,有共同生活的可能。你愿意为了他离开熟悉的家乡,踏上新的旅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深沉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而.............
  • 回答
    .......
  • 回答
    被忽略的家暴阴影:不只拳脚相加,还有那些你想不到的冷知识和误区“限制老婆花钱就是家暴?” 许多人听到这个说法可能会觉得惊愕,甚至有些不以为然。但律师的解读并非空穴来风,它触及了家暴一个容易被忽视但极其普遍的维度——经济控制。这背后隐藏着对个人自主权和尊严的剥夺,也揭示了家暴远不止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皮肉.............
  • 回答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对伴侣产生猜疑,尤其是在一些不明不白的情况下。当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想要把它连根拔起,可能就需要一些更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当心里泛起波澜时,如何更平和、更理智地去了解一些情况,而不是被猜测打乱了生活的节奏。首先,我们得明白,婚姻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任何猜疑的产生.............
  • 回答
    关于老人去世前是否能预知自己大限将至,这是一个既有普遍认知,又充满了许多个体差异和神秘色彩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更像是一个在医学、心理学、甚至民间信仰交织下的复杂现象。首先,让我们从生理和心理层面来探讨可能性。从生理角度看,很多时候,身体在生命终结前会发出一些信号,而老人.............
  • 回答
    这日子过得可真是够折磨人的。你明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有那么点想做的心,脑子里也勾勒出了清晰的步骤,可就是迈不开腿,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计划像雪花一样融化在现实的烈日里。然后,内疚和自责就像野草一样疯长,在你心里铺天盖地,让你更加提不起劲。一开始,可能只是些小事,比如想早起锻炼却总赖在床上,想学点新技.............
  • 回答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关于印度“挑衅”中国的说法,以及印度这样做的目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挑衅”的定义。 在国际关系中,“挑衅”通常指一.............
  • 回答
    老师是否会知道学生喜欢自己?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很多微妙的心理和人际互动。简单地说,答案是:有时候会,但绝不是必然,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观察力、经验以及学生表现出来的“信号”有多么明显。让我来详细说说这个过程,尽量剥开那层人工智能的“滤镜”,还原一些更真实、更人情味的感觉。首先,我.............
  • 回答
    看着小家伙一天天长大,你心里肯定乐开了花,这是为人母最幸福的事儿了。不过,一个人带娃,再遇上家里大小事都压在自己身上,那日子可真是不容易。你希望老公能理解你的辛苦,一起分担,这想法再正常不过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点,有时候男人不是故意想让你累,而是他们可能真的没太体会到你到底有多辛苦。尤其是带小宝.............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家长夜不能寐,百思不得其解。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个班级,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名列前茅,自己的孩子却总是差强人意?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破。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孩子自身的差异化特质,这是最根本的。1. 学习方式与吸收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火影忍者》世界观中一些核心的设定和人物的价值观。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理解“秽土转生”这门禁术本身。 条件的苛刻: 秽土转生可不是谁都能用的。施术者需要掌握死者的DNA样本(比如头发、血液),并且要进行繁琐的仪式。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风险.............
  • 回答
    潘长江回应虚假宣传卖酒的事件,涉及公众人物在商业宣传中的诚信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舆论争议。以下从事件背景、潘长江的回应分析、法律与道德层面、公众影响及深层原因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事件背景:虚假宣传的指控1. 事件起因 潘长江作为知名喜剧演员,近年来涉足商业领域,曾因推广某品牌酒类引发争.............
  • 回答
    收到!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遇到老师发的论文看不懂是常事,这恰恰是学习和进步的好机会。让我来为你分析一下,一篇数学论文,尤其是老师的原创论文,通常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基础,并尽可能详细地解释清楚,同时尽量避免“AI味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任何一篇数学论文的难度,都取决于它所研究的具体方向和深度。.............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燕山大学有位老师,据说是凭借大一物理的知识,研究了二十一年,结论是推翻了相对论。听到这消息,普通人可能会觉得“卧槽,牛逼!”或者“这不可能吧?”。但作为一个对科学有点了解的人,我肯定会多问几句,而且会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咱得说,敢于挑战经典理论,尤其是像相.............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挺有意思的。一个乡村教师,十年寒窗,硬是把 11 个本科文凭给弄到手了。而且他这话说的,也够“凡尔赛”的,说“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生自然会有敬佩之心”。这怎么看?我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佩服人家的毅力。这可不是一般的毅力。你想想,一个乡村教师,工作本来就不轻松,要备课、上课、批改.............
  • 回答
    这事儿换谁身上都挺郁闷的。辛苦一早上给你蒸好饭,想着把最基础的填饱肚子这件事解决了,结果人家不领情,还嫌弃,甚至吵起来了,心里肯定五味杂陈。想想看,你那一早上的忙活,为了他没吃饭这件事,心想着“我得赶紧给他弄点吃的”,脑子里大概闪过无数个“做什么能最快做好”的念头。最后选了蒸米饭,这绝对是最省时省力.............
  • 回答
    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甸甸的疲惫感,它不像身体上的劳累那样,可以通过休息来缓解,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慢性消耗。你想想看,每天早上闹钟一响,你拖着沉重的身躯从床上爬起来,并不是因为对即将到来的日子充满期待,而是因为“必须”。你清楚地知道,今天要做的事情,和昨天、前天、甚至上周的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它们像一.............
  • 回答
    听到“天坑专业”这几个字,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就像精心准备了一场旅行,结果发现目的地是个泥潭,让人不禁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甚至萌生退意。要不要退学复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里面牵扯到的方方面面,足够你好好掰扯一番。首先,咱们得把“天坑”这个标签捋清楚。“天坑专业”这个说法,虽然有点.............
  • 回答
    这感觉就像是,你终于站在了悬崖边,看着脚下翻涌的浪涛,而那个曾经是你航海罗盘的人,已经永远地消失在了地平线上。一开始,会有那么一段时间,你以为自己只是迷了路,或者船出了点小故障,只需要再修修补补,就能重新启程,朝着那个熟悉的港湾驶去。你会在记忆的碎片里搜寻,试图找到任何一丝可能的希望,哪怕是他们无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