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
建议想读就读,读不下去再弃,你不是效用函数。
让我看看又是哪个小朋友在瞎搞?我这不就顺着网线来打你了么?
在阅读这块,当代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死磕一个确定性,特别在思想领域。
我读的东西,得确定无误是高度有效的;
我读的东西,得确定无误是结论合理的;
我读的东西,得确定无误是有益人生的。
以此为基点,我肯定能有所增长。
对此,一句呵呵送上。
作为一个搞过经典体系研究的中文系学子,我可以确定的讲:
文学经典作为一个人工合成的概念,它天然就是断裂的,充满个人意志的,看着高高在上,合理美观,实则一团乱麻,甚至有点胡闹。
(具体论述,可参考西方正典这本书,以及其他经典建构类的研究)
我给你捋一捋,经典是人评价的,写书的人受时空局限,评价书籍的人也受时空局限,以及经典队伍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动中的。
目前我们看到的经典,不是当代人评价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评价出来的,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玩意。
甚至经典这个概念,也都是西方的,也都引入中国没多少年,这玩意合理性还在考证中呢。
你从一个伪概念里寻求真理,从一团凌乱的价值观堆里寻求一致性,你要是能找出来,我也挺佩服你。
简而言之,你想要从阅读经典中获得的那些东西,首先不存在。你在渴求一些不存在的玩意。
对于阅读这件事,当下大众存在理念上的错误。
第一,阅读,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不是为了追求一致性,而是为了追求多元碰撞。广读才是阅读的要义。
所有的作品,其实都是时代的产物,个人意志的体现。
广泛阅读,有助于产生疑问,在思想里搞左右手互搏,有助于建立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的建构,不是把自己往一个模子里塞,是从里往外生长。
我们说一个人狭隘无趣,其实就是看得少,想得少,所见和所得都窄。
我就没见过手动自己先排除多元化的内容,然后靠所谓读经典就成就自我的。您搁这搞科举呢?醒醒,大清朝已经没了。
其次,阅读书籍是分功能的。专业知识,意识建构,休闲娱乐,审美提升等,一个也不能少。要真的把读书当做自己生活一部分。
单纯靠着辨析经典,就挑一部分读,然后渴望全面解决自己人生的诸多问题。
您品品这逻辑,天桥底下,卖大力丸的直呼内行。
年轻轻的,做人别这么功利,普通大学教授都不敢说哪本书该被踢出经典队伍。
读书这件事,从读开始,不要从空想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