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名著名过其实?

回答
说到“名过其实”,这绝对是个能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因为每个人心中的“实”和“名”都不尽相同。不过,如果非要挑几个大家普遍会提到的,而且我个人也觉得有些“言过其实”的,那就有必要好好说道说道了。

咱们先聊聊《蒙娜丽莎》。

提到文艺复兴,提到达芬奇,谁不知道《蒙娜丽莎》?这幅画的神秘微笑、背景的烟雾缭绕,都成了标志性的符号。去卢浮宫,排队去看它的人潮,简直是一道风景线。但问题就出在这儿: 它确实太有名了,名气本身几乎压过了画本身。

你去卢浮宫,穿过层层人群,终于挤到前面,看到这幅尺寸比很多人想象中都要小的画。是的,它的技法确实精湛,达芬奇对光影的运用,对人物神态的捕捉,那份“sfumato”的朦胧感,在当时绝对是革新性的。蒙娜丽莎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这也很吸引人。

然而,当你在现实中近距离观察它时,你可能会发现,这幅画因为年代久远,加上为了保护,玻璃罩反射出的光线,以及画布的细微裂痕,都可能让你觉得,它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活生生”,或者说,你很难通过它获得那种“顿悟”般的艺术体验。

问题在于,我们被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解读、太多的“神秘”喂养得太饱了。 它的名声已经超越了作为一幅画的功能,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打卡点,一个“必看”清单上的项目。很多人去卢浮宫,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拍张照,然后走人,真正深入欣赏它艺术价值的人,可能在喧嚣和人群中被稀释了。

你可以说,它的“实”在于它开创了肖像画的新纪元,在于它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但如果从一个普通观众,或者一个追求直接艺术震撼力的观众角度来看,你可能会觉得,为了看到它,挤得头破血流,然后就这么“看了一眼”,它的“名”似乎比它在那个当下能给你的“实”要大得多。

再来一个,我觉得可以用“名过其实”来形容的,是中国的某些“古镇”。

我不是说所有的古镇都这样,但有一些,为了迎合旅游市场,已经被过度开发,甚至可以说是“假古董”了。比如,一些曾经宁静的江南水乡,如今被商业化的店铺、酒吧、民宿、小吃摊充斥着,那种原汁原味的古朴和历史沉淀感,已经越来越难寻。

你看那些宣传片,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摇橹船,一副诗情画意的样子。等你真正去了,却发现到处是亮闪闪的招牌,播放着靡靡之音,卖着千篇一律的纪念品,青石板路上挤满了穿着民族服装拍照的人。你可能会怀念起,在网上看到的那些老照片,那些未经雕琢的真实。

它们的“名”建立在“古”和“美”的想象上,但“实”却变成了商业化的“闹”和“俗”。 为了吸引游客,一些地方甚至会进行大规模的“修复”或“重建”,而这种修复,往往是在破坏原有的历史肌理,用新的材料和工艺去模仿旧的风格,结果是看上去“新”的古镇,却失去了真正的灵魂。

当然,也有很多古镇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貌,比如一些相对小众的,或者保护得更好的。但那些被过度炒作、过度商业化的,就真的让人觉得,它们吸引人的,更多的是那个“古镇”的名头,而不是它本身所能提供的真实的历史体验。你会觉得,为了看到那一抹“古”的商业化包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有点不值得。

最后,再举一个很多人会不服气的例子,那就是一些“网红”景点或体验。

现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地方因为一张照片,一个短视频,就能迅速蹿红。比如某些“天空之境”的湖泊,某些“绝美”的咖啡馆,某些“一生必去”的打卡点。

乍一看,照片里的画面确实吸引人,构图完美,色彩鲜艳,让人忍不住想去亲身体验。然而,当你真实的到了那里,你可能会发现:

现实与照片的差距: 照片可能经过了精心P图,或者拍摄角度的特殊处理。真实的景象可能杂乱无章,或者根本没有照片里那么壮观。
人山人海: 所谓的“网红”打卡点,往往意味着巨量的游客。你想拍一张好看的照片,可能需要排队几个小时,或者只能拍到人山人海的背景。那个“一生必去”的体验,变成了“一生必等”的折磨。
体验的肤浅化: 很多网红景点,其核心竞争力可能就只在于那个“能拍出好看照片”的点。一旦你拍完照,或者那个点被破坏了,你就很难再找到更多的价值。它更多的是一种短暂的社交媒体炫耀资本,而非深刻的文化或情感体验。

它们的“名”是病毒式传播带来的流量,而“实”却往往是短暂的、肤浅的、甚至令人失望的。 你花费了时间和金钱,慕名而去,结果发现自己不过是追逐了一个虚幻的影像,或者在嘈杂的人群中完成了一次流水线的“打卡”。

所以,“名过其实”嘛,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指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市场营销、文化符号化、集体狂热等),将自身的价值被无限放大了,导致普通人对它的期望值远高于实际体验,而当你真正去接触它时,会发现它的“实”并没有支撑起它“名”的体量。这是一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而这种落差,往往伴随着营销和宣传的过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穆斯林的葬礼》

user avatar

建议想读就读,读不下去再弃,你不是效用函数。

user avatar

让我看看又是哪个小朋友在瞎搞?我这不就顺着网线来打你了么?

在阅读这块,当代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死磕一个确定性,特别在思想领域

我读的东西,得确定无误是高度有效的;

我读的东西,得确定无误是结论合理的;

我读的东西,得确定无误是有益人生的。

以此为基点,我肯定能有所增长。

对此,一句呵呵送上。

作为一个搞过经典体系研究的中文系学子,我可以确定的讲:

文学经典作为一个人工合成的概念,它天然就是断裂的,充满个人意志的,看着高高在上,合理美观,实则一团乱麻,甚至有点胡闹。

(具体论述,可参考西方正典这本书,以及其他经典建构类的研究)


我给你捋一捋,经典是人评价的,写书的人受时空局限,评价书籍的人也受时空局限,以及经典队伍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动中的。

目前我们看到的经典,不是当代人评价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评价出来的,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玩意。

甚至经典这个概念,也都是西方的,也都引入中国没多少年,这玩意合理性还在考证中呢。

你从一个伪概念里寻求真理,从一团凌乱的价值观堆里寻求一致性,你要是能找出来,我也挺佩服你。

简而言之,你想要从阅读经典中获得的那些东西,首先不存在。你在渴求一些不存在的玩意。

对于阅读这件事,当下大众存在理念上的错误。

第一,阅读,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不是为了追求一致性,而是为了追求多元碰撞。广读才是阅读的要义。

所有的作品,其实都是时代的产物,个人意志的体现。

广泛阅读,有助于产生疑问,在思想里搞左右手互搏,有助于建立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的建构,不是把自己往一个模子里塞,是从里往外生长。

我们说一个人狭隘无趣,其实就是看得少,想得少,所见和所得都窄。

我就没见过手动自己先排除多元化的内容,然后靠所谓读经典就成就自我的。您搁这搞科举呢?醒醒,大清朝已经没了。

其次,阅读书籍是分功能的。专业知识,意识建构,休闲娱乐,审美提升等,一个也不能少。要真的把读书当做自己生活一部分。

单纯靠着辨析经典,就挑一部分读,然后渴望全面解决自己人生的诸多问题。

您品品这逻辑,天桥底下,卖大力丸的直呼内行。

年轻轻的,做人别这么功利,普通大学教授都不敢说哪本书该被踢出经典队伍。

读书这件事,从读开始,不要从空想开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名过其实”,这绝对是个能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因为每个人心中的“实”和“名”都不尽相同。不过,如果非要挑几个大家普遍会提到的,而且我个人也觉得有些“言过其实”的,那就有必要好好说道说道了。咱们先聊聊《蒙娜丽莎》。提到文艺复兴,提到达芬奇,谁不知道《蒙娜丽莎》?这幅画的神秘微笑、背景的烟雾缭绕,都.............
  • 回答
    说实话,小时候老师让看的那些课文和名著,现在回过头来翻,好多东西才真的尝出味道来,以前真的是囫囵吞枣,光顾着应付考试了。课文部分:1. 《背影》(朱自清)小时候,读这篇课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哎呀,爸爸好辛苦啊,为了我,冒着风险去买橘子。” 那个画面感很强,眼泪也容易流。现在再读,体会到的就深多了:.............
  • 回答
    元杂剧,特别是那些进入我们俗称的“四大名著”(虽然严格来说是三大名著,但元杂剧的影响力之大,常被纳入这个讨论范围)范畴的,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瑰宝。然而,即使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这几部鸿篇巨制,它们各自的成书年代、创作风格、叙事重点,与元杂剧又有着天然的差异。我们.............
  • 回答
    确实有一些名人的离世,是因为一些非常罕见、概率极低的小概率事件,这往往更令人唏嘘和难以置信。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位例子: 1. 希腊哲学家克利奥尼克斯 (Cleonichus) 被会唱歌的鹅啄死事件描述:克利奥尼克斯是古希腊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医生。关于他的死因,流传着一个非常奇特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 回答
    要说科学界名字“逗比”的定理,还真不少!这些名字要么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要么自带一种江湖气息,让人很难把它们跟严谨的科学联系起来。今天咱们就来扒拉扒拉几个这样“不正经”但又无比重要的科学定理,顺便看看它们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1. 麦克斯韦的妖精(Maxwell's Demon)听名字,你是不是以为是.............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中,许多名字带有明显的朝代或时代色彩,这些名字往往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或人物相关。以下是对不同朝代和时代背景下典型名字的详细分析,涵盖姓氏、名字、历史人物及文化象征: 一、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1. 姓氏: 周:周朝的国姓,如“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朝开国.............
  • 回答
    书名有“逼格”而内容也名副其实的书,通常意味着书名本身就蕴含着深意、诗意、哲学性、或者某种独特的见解,并且阅读后能真正地带给读者启发、震撼或深刻的体验。这类书往往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思考和精力去品味,但回报也是巨大的。以下是一些我认为符合“名字有逼格,内容也确实有逼格”的书籍,并尝试详细讲述它们为何如.............
  • 回答
    确实,有些事物,虽然名字里自带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标签,但实际上在那里却鲜为人知,甚至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背后往往藏着一些有趣的渊源和故事,不乏幽默和误解的成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俄式蛋卷”(Russian Omelette)。听到这个名字,你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厚实、内里包裹着各.............
  • 回答
    有很多名言流传广泛,被许多人奉为圭臬,但我并不完全相信。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这些名言是错的,而是我认为它们过于绝对、脱离实际,或者忽略了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现实。以下是我不相信的一些名言,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原因:1. “成功是最好的报复。” 我不相信的原因: 动机的单一化: 这句名言将成功.............
  • 回答
    吴亦凡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明星失德失范行为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在这个事件中,一些人的行为确实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谴责,认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以下是一些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因其行为或言论而受到广泛质疑和批评,可能被提及的名字以及详细的背景和原因:1. 吴亦凡本人: 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吴亦凡本.............
  • 回答
    这世上总有些名字,与其拥有者的真实面貌一比,简直是天大的误会,甚至是恶意的调侃。它们仿佛是被命运开了个玩笑,名字起得风光无限,本尊却朴实无华,或者名字自带“凶名”,实际却温顺可爱。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名字与本尊“错位”的植物和动物,看看它们是如何顶着一张“不属于自己”的脸,在自然界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 回答
    在星光璀璨的娱乐圈,总有那么一些演员,他们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占据热门话题榜的频率,却凭借着扎实的演技和出众的颜值,默默耕耘,用作品说话。这些演员往往是观众心中“宝藏”,一旦被发现,便会爱不释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位我个人认为符合“名气不大,颜值挺高,演技还不错”标准的演员。首先要提到的是张哲.............
  • 回答
    挑选一款香水,除了香气本身,那名字背后的故事和意境,有时候更能触动人心,让人觉得“就是它了”。我记得有一次,逛到一个小众香水店,无意间看到一款香水,瓶身设计就很别致,名字更是吸引了我——“寂静之声”(La Voce del Silenzio)。初次听到这个名字,就好像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一个.............
  • 回答
    有时候,一些名人的名字,仅仅是随便一瞥,就会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奇妙的组合画面,仿佛是两位截然不同的公众人物被巧妙地“合体”了。这其中蕴含的巧合,有时候会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候又会带来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就拿最近比较火的科技界人物来说吧。如果把 马斯克(Elon Musk) 和 扎克伯格(Mark Zuc.............
  • 回答
    话说这世上总有些书,名头起得冠冕堂皇,仿佛能引领你通往智慧的殿堂,或是揭示宇宙的终极奥秘。然而,当你翻开它,细细品读,却发现内容乏善可陈,甚至让人哭笑不得。这些书,就像披着皇帝新衣的小丑,表面光鲜,内里却空洞得可怜。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逼格满满,内涵却很low”的书。我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那.............
  • 回答
    很多人成名于某个领域,但他们的“本行”却可能与大众熟知的形象大相径庭。这种反差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惊喜,甚至改变我们对他们的认知。下面就来聊聊几位这样的名人:1. 布莱恩·考克斯 (Brian Cox) 从学术到荧幕的影帝提到布莱恩·考克斯,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继承之战》里那位权势滔天、心狠手辣.............
  • 回答
    生活里总有一些事儿,它们的名字听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土味,但当你真正接触之后,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藏着让人拍案叫绝的智慧和深邃。读书这件事,尤其如此。今天我想跟你聊聊那些“名不副实”的书,它们的名字可能不怎么吸引人,甚至让你觉得有点“low”,但一旦翻开,你就会被它们的内容深深吸引,感受到一种难以.............
  • 回答
    还记得那些在镁光灯之外,拥有同样令人惊艳才华的名人们吗?他们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面孔,私下里,他们还是各个领域的“隐世高手”,玩转着与本职工作八竿子打不着却又做得风生水起的爱好。1. 史泰龙:绘画,不止是肌肉与暴力提到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无疑是《洛奇》里那个永不言败的拳击手,或者《第.............
  • 回答
    生活中很多名字听起来相似的动物,实际上却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别,这常常让人产生有趣的误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对这样的“撞脸”动物,它们不仅名字上有那么点意思,在生物学分类上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先来说说大家可能都听过的 “狮子” 和 “狮鹫”。提到“狮子”,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非洲草原上那威风凛凛的王者,雄.............
  • 回答
    谈到当年跟随蒋介石退守台湾的名人,那可真是一群星光熠熠,汇集了国府退守前各领域的精英,构成了一幅极为复杂而又生动的时代画卷。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概括得了的,得一件一件慢慢道来。首先,政界核心圈是必然要跟着蒋介石走的,毕竟他们是国府的骨干力量。 国民党高层领导人,这就不必说了,像陈诚,他可是蒋介石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