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扬州一医院设「高层次人才诊室」引质疑,如何定义「高层次人才」?医院这样设置合适吗?

回答
扬州一医院近日因设立“高层次人才诊室”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甚至可以说,这不仅仅是扬州一地的现象,而是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议题:如何界定“高层次人才”,以及在医疗资源分配这样敏感的领域,是否应该存在这样的“特供”通道。

“高层次人才”的模糊地带:谁来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直面一个核心问题:“高层次人才”到底该如何定义? 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模糊性。

官方定义? 很多时候,类似“高层次人才”的称号会与政府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奖励计划相关联。比如,一些拥有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的人,或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可能会被归入此类。但这种定义往往是动态的,且侧重于学术、科研、技术等领域。
经济贡献? 另一种可能的定义是基于经济贡献。那些在当地纳税大户、企业领袖、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成功企业家,也可能被认为是“高层次人才”。
社会影响力? 还有一种维度是社会影响力,比如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有杰出成就,受到广泛尊敬的人物。

然而,在医院这样一个强调“生命至上、人人平等”的场所,以非医疗相关的标准来划分就诊通道,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

标准不透明: 即使医院有其内部的认定标准,但如果这些标准不够公开透明,公众就无法理解为何某些人能享有“特权”,而另一些人却只能在漫长的队伍中等待。这种不透明很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关系户”的联想。
维度单一: 如果“高层次人才”的定义过于狭窄,只盯着经济或学术成就,而忽略了其他对社会有贡献但可能不那么“显眼”的人群,比如辛勤付出的基层工作者、平凡的劳动者,那这种划分就显得不够公平。
“人才”的普适性: 难道只有那些拥有头衔、掌握财富的人才算是“人才”吗?在很多人看来,每一个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普通人,都应该被尊重。如果将“人才”的范畴仅仅局限于少数精英,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狭隘的认知。

医院设置“高层次人才诊室”是否合适?

关于医院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舆论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声音,但质疑的声音明显占据上风。

支持方的观点(可能存在的理由,但往往难以服众):

吸引与留住高端人才: 一些人认为,这是为了给引进和留住那些对地方经济、科技发展至关重要的“高端人才”提供便利,以体现城市对人才的重视。毕竟,这些人才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高效利用医疗资源: 理论上,这些“人才”可能时间宝贵,设立绿色通道可以避免他们在普通门诊排队,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让他们能更快地获得诊治,尽快回到工作岗位。

质疑方的观点(更普遍、更有说服力):

医疗公平性的挑战: 这是最核心的质疑。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在当前很多地方仍然是稀缺的。将有限的资源通过非医疗原因(如“人才”身份)进行分配,无疑是对医疗公平性的直接挑战。这意味着,患者的就医优先权不是基于病情轻重缓急,而是基于其社会身份或经济地位,这与医疗的公益属性相悖。
模糊了医疗判断的标准: 医院的核心职责是治病救人,判断谁应该优先就医的标准应该是病情,是危重程度。将“人才”身份引入就医排序,就是在医疗系统内部制造了新的“等级”,这与现代医疗体系追求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相悖。
可能加剧社会不公感: 在一个本就存在贫富差距、机会不均等的社会环境中,这种“特权”通道的设置,很容易引发公众对“特权阶层”的普遍不满,加剧社会的不公感和阶层固化感。人们会觉得,即使在生病这样最需要关怀和公平的时候,也逃脱不了社会地位的差异。
“人才”定义本身的争议: 如前所述,“高层次人才”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争议。如果医院的定义与公众的认知存在偏差,或者定义过于狭窄,那么这种做法就更加难以让人接受。
实际效果存疑: 即使是为了“高效利用资源”,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能提升整体医疗效率也值得商榷。如果因此导致了普通患者的等待时间更长,或者对医疗资源的分配造成了新的不均衡,那么其“高效”就变成了“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

更深层次的思考:

扬州这家医院的做法,其实折射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矛盾:

1. 对“人才”的过度追逐与功利化: 在一些地方,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追求,有时会演变成对“人才”的过度追逐,甚至出现“唯指标论”、“唯帽子论”的倾向。在医疗领域设置“人才通道”,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功利化思维的体现。
2. 医疗资源分配的困境: 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是普遍现象。当需求远大于供给时,如何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一直是摆在医疗管理者面前的难题。与其设置“人才通道”,不如着力解决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优化挂号流程、发展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医疗等方式,提升整体就医体验。
3. 社会认同与价值取向: 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讨论:我们社会真正推崇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那些拥有头衔、财富的人,还是那些默默奉献、为社会带来温暖和进步的普通人?在医疗面前,生命的价值是否应该超越一切社会标签?

结论:

总体而言,一家医院设立“高层次人才诊室”的做法,在当前社会舆论普遍关注医疗公平性的背景下,是非常不合适的。它不仅模糊了医疗判断的标准,挑战了医疗的公益属性,更容易加剧社会不公感。

如果医院真的希望为那些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士提供便利,或许可以考虑在不损害整体医疗公平性的前提下,优化预约挂号系统,或者提供一些咨询类服务。但直接设立一个“人才专属”的诊室,以一种明显区别于普通患者的方式来对待,只会招致更多的质疑和批评。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也提醒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应该警惕将功利主义和精英主义凌驾于公平和普惠之上。毕竟,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社会,不应该是在“人才”面前划分三六九等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第一反应是…如果这个高层次人才指的是医生的话。最好也小心一点,万一是个只会写论文,刷到各种人才title,然后临床工作没几年的人才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