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广电发文禁止电视节目使用「人艰不拆」等网络热词?

回答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加强对电视节目中网络用语使用的管理,特别是点名批评了“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一些被广泛使用但可能带有不良导向的网络热词。此举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大家对此各有看法。

广电的出发点与考量:

广电总局发布这样的通知,其核心出发点无疑是希望净化电视节目的语言环境,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和传播的规范性。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考量:

维护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其语言表达对社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网络热词往往是碎片化、情境化的,有些词语甚至带有戏谑、调侃或负面的含义。如果随意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可能会对年轻观众造成语言上的误导,让他们不自觉地模仿,甚至将这些词语的负面情绪带入现实生活。尤其是一些词语的组合或者背后所代表的某种生活态度,可能与主流价值观存在偏差。
防止低俗和粗鄙化倾向: 一些网络热词的流行,背后可能反映了社会上某些消极情绪或者不健康的娱乐心态。广电作为内容监管机构,有责任引导社会舆论,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如果电视节目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些词语,可能会被认为是在迎合低俗趣味,或者是在纵容某些负面心态的蔓延。
引导健康的文化导向: 电视节目不仅仅是娱乐,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输出的功能。使用规范、积极、富有建设性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而过度依赖网络热词,可能会导致节目内容趋于表面化、肤浅化,缺乏深度和文化底蕴。
提升节目质量和专业性: 从更专业的角度看,优秀的电视节目应该有其自身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体系。过度依赖网络热词,往往是一种“偷懒”的做法,能够快速引起观众共鸣,但却难以体现节目的原创性和深度。这也会让节目的整体专业度和艺术性打折扣。

网络热词的“双刃剑”效应:

网络热词之所以能够流行,必然有其生存的土壤和被接受的理由:

时代感的体现: 很多网络热词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当下社会的某些情绪、现象或者心态,与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沟通方式高度契合。使用这些词语,能够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和代入感。
表达的便捷性和创造性: 有些网络热词能够用一种非常简洁、形象的方式表达复杂的含义,甚至比传统的表达更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它们体现了网民的创造力和对语言的“解构”与“重塑”。
情感的宣泄和共鸣: “人艰不拆”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现实压力和复杂人际关系的戏谑性表达,能够让一些观众产生“我懂”的共鸣。这些词语有时也成为一种情绪的出口,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网络热词也存在一些隐患:

生命周期短,易过时: 许多网络热词的流行速度快,消亡速度也同样快。节目一旦使用,可能很快就会显得落伍,影响节目的生命力。
含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很多热词的含义并非固定不变,可能会随着使用场景和人群的不同而产生歧义。在电视这种普适性媒体上,这种模糊性就更容易造成误解。
负面情绪的潜在传递: 某些热词可能带有讽刺、嘲弄、甚至是不敬的意味,如果出现在不恰当的场合,可能会传递负面能量。

观众的多元化反应:

对于广电的这一举动,观众的反应是复杂且多元的:

支持者: 一部分观众认为这是“及时雨”,能够净化电视语言环境,让节目回归严肃和专业。他们认为电视是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传播规范语言的责任,而不是跟着网络潮流走。尤其是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受网络语言影响感到担忧,因此支持广电的监管。
批评者/质疑者: 另一些观众则认为广电的这项规定“管得太宽”,过于“一刀切”。他们觉得网络热词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现象,不应该被完全禁止,而应该辩证看待。他们认为,只要使用得当,一些热词也能增强节目的活力和贴近性。过度压制语言的创新,可能会让电视节目变得更加刻板和“老派”,失去吸引力。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对网络文化的不理解和排斥。
观望者: 还有一部分观众则持观望态度,他们关注这项规定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以及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喜爱的节目内容。

思考与展望:

看待广电的这项规定,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一刀切的审查”。它背后反映了管理部门对于媒介传播责任的重视,以及对社会文化风向的引导意图。然而,在执行层面,如何把握“度”是关键。

“禁止”与“引导”的平衡: 严格意义上的“禁止”可能会显得过于僵化,而完全放任则可能导致语言的混乱。更理想的状态是“引导”,鼓励节目创作团队在理解网络语言的时代背景和受众心理的同时,选择那些积极、健康、有益于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词汇,并且恰当运用。
区分语境和使用目的: 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人艰不拆”如果用在严肃的新闻报道中,自然不合适;但如果用在轻松的访谈节目中,并且是主持人点到为止地提及,作为一种生活化的调侃,其影响可能就不同。关键在于节目是否有意图通过这些词语来传递负面情绪或不良价值观。
鼓励原创和深度内容: 监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使节目内容创作更加注重深度、原创性和文化内涵,而不是依赖于一些时髦的网络词汇来吸引眼球。当节目本身足够精彩、有思想时,对网络热词的依赖自然会减少。
公众参与和讨论: 任何关于语言规范的讨论,都应该有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深入的讨论。理解不同群体对语言的感受,才能制定出更符合社会期待的政策。

总而言之,广电关于网络热词的规定,是一项复杂议题下的具体举措。它触及了语言的演变、媒介的责任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何在这种“疏”与“堵”之间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既能保证电视节目的语言规范和健康导向,又能保持节目的活力和时代感,是所有相关方都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也许,更重要的是鼓励创作团队用更成熟、更有创意的方式来与观众沟通,而不是简单地追逐和挪用网络上的流行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果然是一致对广电总局进行讨伐啊…

不过我觉得这是广电总局做的为数不多的对的事情。

user avatar

只有我觉得刻意断章取义吸引眼球制造矛盾的标题党更可恶吗?

————————————————————

又看了新增的好多答案。

感觉大家都把对广电之前做的审美剧啊之类事情的怨气和戾气带到所有涉及到广电的问题上了,有多少人没看整个通知的内容看到问题就开始喷的?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个通知的重点应该在于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而并不在于扼杀网络用语,阻碍语言文化发展上面。

对于上面很多答主所提到的语言发展的问题,我也同样持认同态度,确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印记,人为干预扼杀确实是不对的,可是问题在于,广电的一纸通知真的能让语言文化的发展倒退吗?

个人觉得规范和发展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大趋势让各种生动形象的网络用语流行起来,那么它们自然有一定的文化传播的价值,根本就不是广电总局一纸封杀令就能扼杀的了的,而且通知里也根本没有内容提到在除了广播电视节目范围以外封杀网络用语。并没有严苛而过分地要求在其他的传媒渠道不能使用。

广电总局只是在尽其所能对官方传播渠道的用语进行规范,通过固有的比较成熟的语言规范,让尽可能多的受众能够无障碍地接受信息,这本来就无可厚非。

发展如果真的是大趋势,那么远远是一纸禁令所不能阻挡的。

而在特定的场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化是应该的。

况且制定了规范也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执行,不闻不问不管理,这样下去今后又会是什么情况?还要不要愉快地交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