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名字。》中彗星碎片撞击地面的影响是否合理?

回答
《你的名字。》中的彗星碎片撞击:一场关于奇幻与现实的探讨

新海诚导演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唯美的画面和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征服了无数观众。然而,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灵魂互换与拯救世界的旅程中,一个核心的驱动力——彗星碎片撞击地球,引发了人们对其科学合理性的好奇与讨论。那么,电影中描绘的彗星碎片撞击对糸守镇造成的灾难,究竟有多大的现实依据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彗星的性质、碎片的大小和数量,以及撞击造成的后果。

一、彗星的性质与碎裂

电影中,作为故事核心的“冲天而起之星”,实则是一颗彗星,并且在接近地球时发生了碎裂。在现实中,彗星是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的,它们在靠近太阳时,受太阳辐射和热量的影响,会释放出气体和尘埃,形成彗发和彗尾。同时,彗星的结构并不总是坚固的。许多彗星都呈现出“疏松多孔”的结构,像是被黏合在一起的雪球。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彗星确实可能因为引力、太阳潮汐力或其他天体扰动而发生碎裂。

历史上,也曾有过彗星碎裂的记录。例如,1993年,休梅克列维9号彗星在靠近木星时,就被木星强大的引力撕裂成许多碎片,并最终撞击了木星。这为电影中彗星碎裂的设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二、碎片的大小与数量:电影中的“艺术夸张”

然而,电影中彗星碎片撞击地球所造成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对糸守镇的毁灭性打击,则更像是一种带有艺术加工的戏剧化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碎片的尺寸。电影中,将整个糸守镇瞬间夷为平地的撞击,暗示了碎片具有相当大的尺寸和能量。如果一颗彗星在接近地球时发生碎裂,理论上会产生大小不一的无数碎片。如果其中有足够大的碎片,确实可能对地面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例如,科学家们估计,导致恐龙灭绝的那个小行星撞击事件,其撞击体直径可能在10公里左右,而由此产生的能量相当于数亿颗原子弹。

但电影中描绘的“碎片”似乎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群组”,并且其撞击的范围和方式更像是集中在一个区域。更关键的是,电影中对碎片撞击的细节处理,比如“瞬间落下”并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热辐射,虽然在视觉上极为震撼,但在科学上,一次大规模的撞击通常伴随着更复杂的地质和气象效应。例如,撞击会产生巨量的尘埃和烟雾,可能导致全球性的“撞击冬天”;强烈的地震波和海啸也会是常见后果。

其次,电影中暗示了这些碎片在进入大气层时并未完全燃烧殆尽,而是以相对完整的姿态撞击了地面。彗星碎片在穿过大气层时,由于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会产生高温并引发燃烧,大部分小型彗星碎片会在空中爆炸解体,形成流星雨。只有直径足够大,且具有足够坚固结构的碎片,才有可能穿过大气层并撞击地面,成为陨石。电影中似乎有意放大了这些碎片在穿过大气层时的“幸存率”,并将其能量集中地释放。

三、撞击后果的科学推演

如果按照电影中的设定,一个足够大的彗星碎片撞击了一个人口稠密的湖泊区域,会发生什么?

能量释放与冲击波: 撞击的能量将是巨大的。这会导致强烈的冲击波向四周扩散,足以摧毁建筑物,掀起巨浪,甚至改变地形。
高温与火灾: 撞击产生的瞬间高温会引燃周围的一切,引发大范围的火灾。
地震与海啸: 撞击湖泊会引发强大的地震,并可能产生巨大的海啸,淹没沿湖的区域。
大气效应: 撞击会扬起大量的尘土、岩石碎片和水蒸气,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层后,可能会遮蔽阳光,导致气温下降,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电影中对糸守镇瞬间毁灭的描绘,在能量释放和瞬间摧毁性上,虽然宏大且有视觉冲击力,但具体到碎片的数量、大小分布以及撞击后的详细过程,还是存在一定的艺术夸张。例如,如果没有足够的“大型”碎片,一场大规模的流星雨通常不会造成如此集中的、瞬间的毁灭性打击。

结论:艺术的表达与科学的边界

总而言之,《你的名字。》中彗星碎片撞击地面的设定,其核心的“彗星碎裂并撞击地球”这一概念,在科学上并非完全不可能。彗星本身具有碎裂的性质,而如果碎片足够大,确实能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然而,电影为了服务于剧情发展和营造戏剧性冲突,在碎片的大小、数量分布以及撞击的瞬间性和具体后果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简化。这种处理方式是为了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主角的努力和牺牲更具意义,而不是为了进行一次精确的天体撞击模拟。

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中的彗星撞击设定,是在一个相对写实的科学框架下,进行了一次充满想象力和戏剧性的艺术创作。它触及了天体撞击这一真实的科学威胁,但最终的呈现方式,更多的是为了讲述一个关于时间、记忆、爱与命运的动人故事,而非一部科幻纪录片。这种“合理”与“不合理”的界限,恰恰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得以在幻想的世界里,感受现实中无法体验的震撼与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不考虑隐藏设定和彗星人为设置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你的名字。》里彗星碎片撞击地面的影响是不合理的。理由如下:

从《你的名字。》里迪亚马特彗星(Timat)的科学性说开去(主要内容参考和摘译:「君の名は。」のティアマト彗星を再考する - ZoaZoa日記

错误的彗星轨道

就像笔者在如何看待新海诚《你的名字》成为第一个票房破百亿的非吉卜力的动画电影?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里所说的,彗星在《你的名字。》里可以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中登场的彗星的名字叫做迪亚马特,回转周期是1200年。这种周期的天体属于长周期彗星或非周期彗星,其往复周回运动所带来的核质量的减少可以说是十分小,所以可以算是比较巨大的彗星。

从这种周期来看,该彗星的起源大概就应该是比冥王星更遥远的太阳系外缘,也就是所谓的“奥尔特云(Oort cloud)”了。它应该是以椭圆轨道(或者抛物线轨道)在绕太阳周围运行。然而,片中最初新闻的解说图里彗星虽然被描绘成了在绕太阳周围运行,却在之后在电视里几次出现的彗星轨道解说图里被描写成了在绕地球周围运行。如果地球的重力(质量)没有在这1200年里急速增大的话,电视里的这个图就应该是不正确也是不现实的了。

例如日本著名的科幻作家、原と学会会长的山本弘就在推特上指出了《你的名字。》里这个天文学描写上的失误(红色是新闻中的错误轨道,蓝色是第一次片中新闻里的理论上正确轨道):

当然,由于就算是有这种错误的轨道描写也不会对故事有什么大的影响,那么在这部作品里彗星轨道的正确性也许就并不是什么需要过于在意的要素了。在《你的名字。》接近200亿日元的本土票房和92个公开国家的影响下,有无数的年轻人受其感动,某种程度上甚至将这部作品当作了“人生的指南针”。在我国,12月2日公开的该片以20倍于日本国内规模的7000院线上映,光两天内就突破了2亿人民币票房。然而,正因为是有如此强大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不论这种失误是出在科学考证上亦或是作画上,也是不该被容忍的。正确而科学的刻画方式也是动画制作者和发行者们的应尽责任。但愿等光盘版的该片发行时这一错误能够得到修正。

关于迪亚马特彗星的分裂

在《你的名字。》里,迪亚马特彗星上演了天体运动中十分罕见的现象——分裂。这点我们也能从实际剧中的电视播映里被报道中“世纪难见的天体秀”的解说看出来。由于是动画,对于它的运动我们也只能去参考片中的影像,但是就片中所刻画的形象来看,这颗迪亚马特彗星看起来是无比巨大的。

自然的,看上去很大的原因只会是以下之中的一个:“彗星的核本身就很大”或是“彗星相当接近地球”。例如,1997年的海尔博普彗星(Comet Hale-Bopp)壮观景象就曾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看着大就是因为前一个原因:彗星核很大所以看着很大。研究结果表明,海尔博普彗星的核直径竟然接近50公里,而且更令人惊异的是,其核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并且这几个部分是在以核为中心进行自转。

于是,借鉴海尔波普的例子,我们也就不难想象迪亚马特彗星坠地事件的原因可能会是:核本身很大,并且有复数个部分在其内部自转,其中一部分因为周围天体的重力影响而飞出了彗星本体。也就是说,落在糸守町的,就是环绕在迪亚马特彗星最大的核周围的小核。然而,经过仔细计算考证,如果顺着这种说明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片中刻画的从分离彗星本体到其落在糸守町的时间太短了。

作品中从祭典的黄昏确认彗星分裂后,至少在数小时内彗星分离的核就坠入了糸守町。电视播映里的解说也提到“由于是突然发生的事件,无法预测彗星落下的地点”。

就算是人类观测史上最为接近地球的百武彗星(Comet Hyakutake),地球到彗星的距离也有0.1AU(约1500万km)。当我们把接近地球轨道的彗星本体的速度大致算作可以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的第三宇宙速度17km/s(时速61200km)(实际上彗星越接近太阳速度就会越快),从分裂到落下就大概需要246小时(也就是大概10天)。10天对于糸守规模大小的小町来说做避难准备也是绰绰有余的,根本没有爆破变电所的必要。

如果从分裂到坠入地球是6个小时的话,该天体明显就属于近地天体了。若是这么大的彗星如此靠近地球的话,那么人类也就不会有那闲工夫在电视上称其为“华丽天体秀”,而是会在国际上去考虑万一彗星分裂了的对策。而如果分裂到坠入是3个小时的话,迪亚马特彗星到地球的距离就只有18360km。而在这么近的距离范围内,小天体是会受到地球重力而崩坏的,这是因为它低于了洛希极限(Roche limit:指卫星运行轨道与主星之间的理论临界距离)的最小距离19134km。若是这样的话,彗星本体就会发生崩坏,不用说糸守町,就连来自彗星核的巨大破片也会在地球各地落下,演变为天体观测史上最大的事件。(类似布鲁斯威利主演的电影《绝世天劫》(Armageddon)剧情)而片中也说道“没有超过洛希极限”,所以我们就大概可以推定从彗星分裂到撞击糸守町应该有至少6-9小时的时间。 当然上面这些推理都是建立在电影文本上的推断。然而,事实上在新海诚在他执笔的小说版《你的名字。》里,是对撞击了糸守町的彗星碎片有具体描述的:

大小:直径40m
密度:等同于岩块 撞击速度:秒速30km
撞击时刻:20时42分
产生陨石坑直径:约1km

除这些关于彗星本体的数据外,我们还能在书中找到“距撞击地点5km远的地方也在撞击后一秒发生了4.8级的地震”、“15秒后有爆风吹过”等的描述。

从撞击时刻往回倒推,我们就能发现撞击时间应该大约是在分裂后的2小时。那么用上述撞击速度去计算时,我们大概就能推出彗星本体距离地球大概有216000km。虽然这一距离远远超过了洛希极限的19134km,但是由于它还是比地月距离的384400km要近,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彗星也就还是属于近地天体了。如果该彗星组成成分是硅酸盐的岩块的话,那么密度就大概是3g/cm³ 了。撞击角度从片头冲击云海和东京泷仰望的视角来看,核和尾形成的轨道大概有70°。可是当我们把这些数据录入到Impact Earth! 这个普渡大学模拟天体撞击地球的网站里时,却发现在这一条件下是无法形成陨石坑的。结果显示,这个条件下的彗星碎片会在地球上空6万米处分裂成更为细小的破片,只是像流星那样飘散殆尽。这个结果就接近1908年陨石在俄罗斯上空大气层内发生爆炸的通古斯大爆炸(Тунгусский взрыв)了。而这一规模的天体坠落地表大概是每687年就会有一次。

结果同时显示,该彗星碎片突入大气层时的能量大约有焦耳,这一能量大约等同于宫崎骏在《起风了》里描绘的日本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由于彗星是坠入湖中并不是与地面撞击,我们也就无法知道从距离上空的碎片分离处5km的地方能够观测到多大程度的晃动。而从撞击产生的冲击波里,我们还是能充分预想出地面是会发生晃动的。但是,由于书中数据的“4.8级震感”的震级(magnitude)并非晃动的尺度单位(晃动的尺度是震度或者伽/gal),这一数值实际上并没有表示任何有意义的量级。那么我们就无法得知5km远的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程度的晃动。而我们从数据可以得知的,就是5km远的地方在大约在26秒后会有秒速131m的爆风吹过。

如果普渡大学的模拟器的数据可靠正确,那么直径40m的彗星碎片是不可能单独冲击糸守町的。就算会落在糸守,也只是分裂出的大量小碎片中未能燃烧殆尽的几块穿透居民房或是体育馆的屋顶,或者砸在某个倒霉蛋身上的那种程度。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理解这个设定下的撞击呢?

以小说版的条件为准,由于精确的数据是不容易出现理解误差的,所以也就无法更改,那么值得我们做文章的也就只有“密度”这个属性了。如果不是硅酸盐主体的岩石,而是以铁为主的岩块又会是怎样呢?此时,我们以8g/cm³ 来代入计算,就会得到以下数据:

生成陨石坑直径:1.7km
生成陨石坑深度:363m
距离撞击地点5km的爆风:15秒后秒速206m
撞击能量:焦耳(也还是跟关东大地震差不多)
据撞击地点5km的麦加利地震烈度(Mercalli intensity scale):5
撞击频度:每1500年一次

我们高兴地发现,这次可以形成陨石坑了。虽然数值上有或多或少的出入,但是大体上也还是符合了电影和小说版的被害状况。彗星周期也是和片中的1200年一次十分接近。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将这块彗星碎片看成是“铁”,或者与铁相同密度的别的物质,才能说得通。

明确了彗星可能的成分,那么我们又会发现一个大的问题:从太阳系的起源来看,彗星核里能有这么大量的铁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虽然铁在宇宙整体来看并不是多么稀有的元素,然而在太阳系等形成的过程中,铁只会存在于更接近于太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铁使得所谓地球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及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体构成的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得以形成。而比木星更远的行星的主要成分则是氢气、水、甲烷、氨气等气体,其他元素或者化合物在量上就属于非常少量的存在了。

据研究表明,大多数彗星都是起源于比木星型行星更远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太阳系外缘柯伊伯带(Edgeworth-Kuiper Belt)。该区域的多数天体主要成分都是冰。事实上在极近距离捕捉到坦普尔一号彗星(Tempel 1)的ESA(欧洲宇宙机构)的彗星探查器rosetta号的观测就发现,彗星核的形态就是像“冻住的泥团”一样的存在。所谓冻住,就是有水结成的冰存在于其中。而未被太阳的引力所聚集的尘土大概就分散地混在了其中了。所以彗星核中存在直径40m大的铁块般的物质的这个设定在现在的天文学语境下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就算是硅酸盐的巨大岩块本身也是无法出现在彗星核里的)。然而如果没有40m直径的铁块落下,《你的名字。》的故事就无法成立了。也就是说,从科学视点上来说,某种意义上“电视解说的彗星轨道错误”就不再仅仅是“人为的”问题,而可以说是相当根本的矛盾点。


迪亚马特彗星是人工天体?

下面为了使得故事中对彗星坠落的数据和描述变得自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思考这个问题。

“彗星的核里有直径40m的铁块”在当前的天文学认识下的太阳系里,是属于几乎不可能的现象。然而,如果这块彗星碎片是人工物质又会如何呢?就算是大自然里无法发生的事,若有人有意将包含了铁(或者有着与铁相同密度的物质)块的人工天体设置在了太阳系里又会如何呢?

在电视剧《星际迷航》(Star Trek)里登场的宇宙舰队中存在一个“最高指导原则” (Prime Directive)的设定。其内容就是“禁止从属于宇宙舰队的宇宙船和其乘务员介入到任何社会的正常发展当中”。也就是说原理上,在到凭该文明自己的能力开发出翘曲空间的星际航行手段为止,舰队都只是止步于对其他文明观测、观察的阶段,并不会跟这个文明有直接的交流。无独有偶,这种“不介入”的设定也能够在类似《哆啦A梦》(时光巡逻队)等的日本动漫作品中里找到。那么,就让我们假定在《你的名字。》的世界里也有这么一种上位的存在。

无论是现在的地球还是《你的名字。》里的地球,当然还没有开发出翘曲空间这种星际航行手段,那么故事中的宇宙舰队也就还是处于观察、观测阶段的文明。然而宇宙舰队的构成成员(例如文明学者等)就有可能提案说道“只是眺望着也没什么意思,不如来对其进行一个文明、文化的实验”。当然,他们绝对不会将会极端进化当地文明的物体送至地球。那么“制造一个看起来像自然现象的(从地球规模看起来是)小规模的灾害,来观察地球居民对于该灾害会怎样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了。当然这对地球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干涉“星球内政”的做法。 于是,他们就以1200年为周期设置了一个会在地球同一地点坠落下有着铁的密度的人工天体。这对于舰队里类似“地球的原住民能否在1200年这个周期内将这个灾害‘传承’下去”、“对于灾害能够采取多大程度的对策”、“灾厄和文明进步的关系”等民俗学式观察、考察就是很有意义的。然而,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当灾厄的传承被中断了的时候,就会总有同样的灾害反复上演,产生伦理上的问题了。

宇宙舰队的巫女设定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伦理问题,就要用上巫女的设定了。宇宙舰队的文明学者在实施最初的彗星碎片的坠落之前,就将“身心对换和超越时空的能力”给予了落下地点附近的地球女性萨满式存在。并将这种能力小心地设定为只能在沉睡中发动,且无法被发现是明确的预知能力。而从宇宙舰队那获得这种特别能力的萨满末裔就是宫水家的女性了。

为了更加保险,宇宙舰队也向巫女的细胞里注入了带有时间跳跃能量的微生物,并使其共生于体内。这种微生物就好像线粒体(mitochondrion)式的存在,只会母系遗传,所以就能确保不论是和谁结婚,总是会代代传承到宫水家的巫女身上,并为了“身心对换和超越时空的能力”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不会减弱消失而补充能量。它也会给男性萨满带来同样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被设定为在接触到巫女所持的时间跳跃微生物的时候才会起作用。在《你的名字。》作品中,这些微生物就是“三叶粘在组纽上的细胞断片”、“由三叶的唾液(自然会含有口腔表皮细胞)制作的口嚼酒”。泷正是通过接触到三叶所持的这些时间跳跃微生物,才会作起对换的梦,才能超越时空和三叶相会。

宇宙舰队的文明学者同时也许还会观察:地球将会如何接受其未成熟科学体系所无法理解的宇宙舰队的科学体系,并怎样将其融入文化,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展开下去。

也就是说,《你的名字。》其实是一部“有关宇宙舰队观察地球的实验电影”。虽然这只是笔者的妄想,但是这么一整理该片中的设定和其中蕴含的矛盾,我们理解这个故事的思路就会变得豁然开朗。 《你的名字。》相关:

如何评价电影《你的名字。》 ?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你的名字》是否过誉了?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你的名字》结局?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新海诚《你的名字》成为第一个票房破百亿的非吉卜力的动画电影?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的名字。》中的彗星碎片撞击:一场关于奇幻与现实的探讨新海诚导演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唯美的画面和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征服了无数观众。然而,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灵魂互换与拯救世界的旅程中,一个核心的驱动力——彗星碎片撞击地球,引发了人们对其科学合理性的好奇与讨论。那么,电影中描绘的.............
  • 回答
    《你的名字。》里,三葉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可以说是用了一种近乎“绝地反击”的方式来劝说她那根深蒂固、冥顽不灵的父亲——她的爷爷,也是镇长。整个过程,不是什么温柔的耳语,也不是什么条理分明的逻辑论证,而是掺杂着绝望、愤怒、以及对生死的强烈渴望。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三葉(或者说,附身在三葉身体里的.............
  • 回答
    《你的名字》里那神奇的口嚼酒,初次接触到的人,肯定会觉得既新鲜又有点不可思议。那么,这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存不存在呢?答案是:存在,而且历史悠久。不过,它和电影里展现的浪漫色彩,还是有些区别的。口嚼酒,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的嘴巴咀嚼谷物(通常是大米),然后发酵制成的酒。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嗯,难以接.............
  • 回答
    立花泷,这个生活在东京的普通高中男生,在《你的名字。》这部电影中,无疑是连接起两个世界、牵动着观众心弦的重要人物。初识立花泷,他似乎就是我们身边那种再普通不过的少年:有着自己的朋友圈,热衷于咖啡馆兼职,对未来可能还有些迷茫,但内心深处藏着对美好事物和人生的憧憬。他的生活忙碌而真实,那种对细节的追求,.............
  • 回答
    要说日本少年的爱情真的有像《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中男女主角那样纯真吗?我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毕竟,电影毕竟是电影,它们呈现的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和理想化的情感世界。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中蕴含的真实成分,甚至可以说,新海诚电影中的那种纯粹,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很多人心中对爱.............
  • 回答
    我没有名字,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JOJO的奇妙冒险》里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脑洞大开的名字了,要说“最好听”的,这确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不过,如果让我选一个,并且要讲得详细些,我会把票投给——“吉良吉影” (Yoshikage Kira)。这个名字,不光是念起来有些许的压抑和阴郁,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 回答
    玩《哈利波特:魔法觉醒》这么久,见过太多有意思的名字了,每次进游戏都会在好友列表或者对战界面扫一眼,总能发现些让人会心一笑的ID。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那些把魔法世界的梗玩到飞起的。比如,有一次匹配到一位玩家,ID是“我比斯内普更爱你”,当时就觉得这个玩家肯定是个铁粉,而且还是那种特别喜欢斯内普教.............
  • 回答
    我玩过的游戏可太多了,有些装备的名字,简直就是诗。说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是《剑灵》里的。那会儿我刚入坑,对游戏里那些飘逸的门派和华丽的武功就觉得很惊艳了。但真正让我心头一动,是当我第一次看到“流光刹影”这把剑的名字时。这名字一出来,脑子里立刻就勾勒出一幅画面:一道流光,快得让人捉摸不透,仿佛一个.............
  • 回答
    在《荒野大镖客:救赎2》这款游戏中,我给自己忠实的伙伴——我的马,取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它的名字叫做“风之刃”。之所以选择“风之刃”这个名字,一来是因为它在我眼里,我的马拥有如同风一样迅捷的身姿,奔跑起来,那流畅的线条,矫健的身躯,仿佛一阵疾风掠过平原。每当我策马扬鞭,冲向远方,它都能毫不费力地.............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名字,那真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他的武侠世界里。要说哪个“最好”,这见仁见智,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偏爱。但我个人觉得,有几组名字,它们在字面意义、背后含义、人物塑造以及音韵美感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双雕”——郭靖、黄蓉提起金庸名字的精妙之处,怎能不.............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许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并且通过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要说印象最深的人和事,那真是太多了,但如果要我挑选几个最触动我的,我会选择以下几位和相关事件:人物篇:1. 李达康(“GDP达康书记”) 为何印象.............
  • 回答
    好,我试试以祁同伟的视角来聊聊,那些让他走向不同道路的岔路口。说实话,人生这玩意儿,你站在局外人看,总是说得头头是道,觉得“我”如果是他,绝对不会这么选。但真到了那个节骨眼上,谁他妈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节点开始说起吧。第一关:大学毕业,出路未卜时的选择这是我祁同伟命运的起点,也是最令.............
  • 回答
    说到大器晚成,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几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名人。他们不是那种年少成名、星光熠熠的天子骄子,而是经过漫长的摸索、沉淀,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才绽放出惊人的光彩。这中间的故事,往往比那些一帆风顺的成功更打动人。科尔姆·拜尼赫(Colm Tóibín)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拜尼赫绝对是个绝佳的例子。说实话,.............
  • 回答
    如果抛开珠穆朗玛峰,要在中国的众多名山中选出我的“心目中的Top 1”,这实在是个甜蜜的烦恼。毕竟,华夏大地山峦叠嶂,每一座都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故事。然而,如果非要选一个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愿意反复回味、魂牵梦萦的,那一定是——黄山没错,就是那个被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赞叹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
  • 回答
    当然!游戏中的名言、名句和名梗是游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能够唤起玩家的情感、加深对游戏剧情的理解,甚至成为玩家之间的共同语言。以下是一些我认为非常经典且值得详细讲述的游戏名言、名句和名梗: 一、 震撼人心的剧情与角色塑造这类名言往往出自游戏的核心剧情,能够深刻地触动玩家,展现游戏角色的思想深.............
  • 回答
    要说欣赏海瑞而非侯亮平,其实并非全然否定侯亮平的价值,只是在我看来,海瑞身上所闪耀的,是另一种更深沉、更具历史分量和理想色彩的光芒。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置身于一个黑暗、腐朽的巨大牢笼中,却有一束摇曳却从未熄灭的烛光。他不是那种能呼风唤雨、玩弄权术的英雄,他的力量源于一种近.............
  • 回答
    在那些沉默了千年的古老石墙与雕梁画栋之间,偶尔能瞥见一些本该属于另一个时空的痕迹,就像在古老的战场上,忽然发现一封写着温柔情话的信。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名人遗迹,总是带着一种奇妙的穿越感,让冰冷的石头瞬间有了温度,也让历史的尘埃里生出了鲜活的故事。我曾在一处保存得相当完好的江南古宅里,那是一座典型.............
  • 回答
    说起二战,脑子里立马蹦出无数身影,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各有各的精彩。要排个TOP10,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但又充满乐趣的事儿。毕竟,评价一位名将,不能光看战绩,还得看战略眼光、指挥艺术、对战局的影响力,甚至还得加上点“运气”成分。不过,既然要排,那咱就凭着对二战历史的了解,以及一些“.............
  • 回答
    鸿蒙系统产品升级时间表公布,这绝对是近期科技圈的一件大事。我手里正好有几款华为设备,所以对此特别关注。我的看法:首先,我得说,看到这个时间表,我的第一反应是“来了”。毕竟华为一直在为鸿蒙的生态建设投入巨大的资源,也积累了不少用户基础。这次公布如此详细且分批次的升级计划,说明鸿蒙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