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战场上,刀真的比剑厉害吗?

回答
战场上,刀和剑谁更厉害?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就像问“锤子和螺丝刀哪个好用”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做什么,以及你在什么环境下。不过,我们可以好好掰扯掰扯,把这俩家伙在战场上的表现,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里的“刀”可不是你厨房里切菜的那把。战场上的刀,尤其是近身搏杀的刀,通常指的是那些短小精悍、更侧重于劈砍、捅刺和割削的兵器。而“剑”,大家脑海里出现的,多半是那种双刃、长身、可以刺、可以砍,更讲究招式和技巧的兵器。

从设计和用途上来说:

剑: 很多时候,剑是作为一种“优雅”的武器存在的。它通常有较长的剑身,这意味着它在攻击距离上比大多数刀有优势。剑身的设计也更偏向于刺击,因为刺击通常能更快、更深入地穿透甲胄的缝隙。当然,剑也能砍,但如果甲胄比较厚重,光靠砍的动能可能不足以造成致命伤。剑的挥舞讲究力度、角度和协调性,一套好的剑法,能让人在搏杀中显得灵动飘逸,招式变化多端。这玩意儿,就像个需要细心打磨的工艺品,用好了,杀伤力惊人,而且带着一股子“ gentleman's weapon”的味道。

刀: 相比之下,刀的设计更接地气,更强调“实用”。它们通常比较短,比如佩刀、军刀,或者更长一些的马刀。刀刃可能更宽厚,结构也可能更简单,但它们在劈砍上的力量和效率很高。想想那些战场上的马刀手,一记横扫,如果能砍中,后果可想而知。刀的捅刺能力可能不如剑那样尖锐,但它们更适合快速、连续的动作,比如配合摔跤或者近身缠斗。刀的制作成本可能也相对较低,更适合大规模装备军队。它们就像战场上的“万金油”,适应性强,上手也相对容易些。

再看看实战中的表现:

对抗轻甲或无甲目标: 在面对没有多少防护的敌人时,两者都能发挥出威力。但如果比拼速度和连续性,刀可能更占优势。一把锋利的刀,在割削上非常致命,而且可以快速进行多次攻击。而剑的刺击,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过于“用力过猛”,反而耽误了下一轮的攻击。

对抗重甲目标: 这是最能体现差异的地方。面对身着板甲的士兵,单纯的砍击往往难以奏断。这时候,剑的尖锐剑尖,加上精妙的刺击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能找到甲胄的缝隙,或者通过扭动剑身来扩大伤口。而刀,尤其是那种刀刃较厚的刀,在重甲面前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了,unless it's a specialized armorpiercing blade, which is less common for generalpurpose combat knives.

兵器之间的克制: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如果双方都是短兵相接,一把够长的剑,在攻击距离上会比短刀有优势,可以先发制人。但如果刀足够灵活,或者持刀者技术高超,能绕到剑的攻击范围之外,或者直接缴械,那剑就没那么好使了。反过来,如果是一个持刀的步兵,面对一个持剑的骑兵,马刀的劈砍对骑兵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使用者的技术和训练: 这一点,我必须强调。兵器本身只是工具,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使用它的人。一个剑术大师,即使面对一把“不如”他的刀,也能轻松取胜。同样,一个身经百战的刀客,也能在剑客手中讨到便宜。训练有素的士兵,对兵器的理解和运用,往往比兵器本身更重要。

军事战术和装备的演变: 历史进程中,随着军事战术和装备的改变,刀和剑的地位也在变化。比如,在一些冷兵器时代后期,随着更精良的盔甲和战术的出现,一些更注重刺击的剑类兵器,或者像长柄斧、矛这样的长兵器,可能比单纯的刀更受欢迎。而到了近现代,军刀更多地承担了工具、副武器或者近身搏斗的补充角色,与作为主战兵器的剑有根本性的区别。

总结一下:

如果非要比较,我会说:

剑 更适合讲究技巧、刺击效率和一定攻击距离的搏杀,尤其是在对抗有一定防护的敌人时。它是一种需要更多磨砺和训练的武器。
刀 则更侧重于直接的劈砍、割削,在实用性、易用性和适应性上更强,尤其是在大规模装备、或者需要快速、连续攻击的情况下。

“厉害”这个词,在战场上太模糊了。你说的是瞬间的杀伤力?还是长时间的作战能力?是单挑还是群战?是面对什么敌人?

所以,与其问谁“真的比谁厉害”,不如说,在不同的战场环境、面对不同的对手、由不同的使用者掌握时,刀和剑各自有自己闪光的地方,也有各自的局限。它们都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为了生存和战斗,不断打磨出来的智慧结晶。它们各自都有自己忠实的拥趸,也在无数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是不成立的。任何武器,都有自己最适用的场景,这就好比不能问战场上弓和枪谁最厉害一样。

不过一定要说,也不是不可,但是我也只能说,没有谁更厉害,刀剑其实差不多。

原因很简单,刀剑都是劈砍利器,主要作用无非两个:砍人——劈;捅人——刺击。

之所以把刺放后面,是因为长矛类武器肯定是将刺击作为第一要务的武器,刀剑必须居后。

我觉得所以提这个问题,大约是因为中古之后的作战中,少见剑这种兵器吧,所以有刀是不是比剑厉害的疑问。

其实不是的。

从伤害方式讲,剑这种两面开刃的东西,肯定比单面开刃的刀的伤害方式多,使用更便捷。毕竟我这剑比你的刀,多出一面长达60厘米以上、甚至有一米多的刃,所以我不管怎么挥舞,都比刀可能造成伤害概率要大一点是不是。

剑这种东西,在我国青铜时代非常普遍,刀就很少见。除了有厚重无比的商刀之外,就是那些小小的削刀,基本上,剑一统天下,几乎没有刀什么事。

但是,进入钢铁时代后,刀突然暴发性增长,汉环首刀几乎一统天下,汉剑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里,迅速退化为礼仪用器和等级身份标志,退出了战场。

此后长长两千年里,剑再也没有成为战场上实战用的大规模制式武器列装军队,几乎不见于战场。那些偶然和个案,就不要提了。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既然剑这种武器比刀的伤害概率大,为什么会这么快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因为性价比和制造的难易度导致的。

我先讲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我自己打铁,可以造刀剑。开始的时候,是试验性地造了些小刀,后来因为要做一些实验,必须造长剑了,心说大爷我无论锻造 折叠热处理研磨都很强啊,这特么就不是个事,开工!

DUANG~DUANG~一顿折腾,出来一口剑坯子,不错。

开始热处理。

然后“嗞”——淬火。

然后……剑特么弯了……弯了……弯………

你们见过金蛇剑么?我见过,就是我造的……而且吧,这剑还不单是左右波浪弯,同时还上下波浪弯……

昏古起了。

冷静下来一啄磨,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我的炉子是复原古代的烧炭烧煤炉子,不是现代电炉,燃料堆放肯定有厚薄啊,热值不一,所以炉膛的温度不均匀,进风口也是手拉风箱,更不均匀。

咋办?改呗,我就不信了,古人能做,我就做不到?

改进风口,均匀了,改炉膛尺寸,燃料堆厚,各种改,DUANG~DUANG~DUANG。

然后再开炉。

然后……剑特么弯了……弯了……弯………

又昏古起。

这个事,卡了我有两三年。

无论如何都解决不了,甚至和各研究所以及学院大佬讨论,也没解决方案。

这个问题,搁现代他就不是事,用电炉,哪怕用现代烧煤炉具都没问题。但是,复原和仿造是两个概念啊,亲!

什么叫复原?最起码你得是原材料、原工艺。你不能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工具去造汉代的东西,然后告诉我这是复原吧。

复原,你就得用汉代的工艺和材料,做汉代的东西。

仿造就随便了,反正只要样子不差,就可以了,仿制工艺品不讲这些个。

郁闷了。

有一天,突然想到,日本人是咋干的,他们到现在也是用传统工艺在造日本刀剑,他们咋就没这个问题呢?

于是去求教,幸亏上海华诺的朱总那里有日本浓州堂的刀匠师傅,一说,问题顺利解决。人家就一句话,我顿时醍醐灌顶,卡了几年的难关,势如破竹毫无难度低解决了,成本也就几块钱人民币——此处请允许我卖个关子,暂且不说解决方案,以便你们听下回分解……至于下回分解什么时候……我会预告的……

这事给我的思考和感叹就是,任何文化和手艺,一旦传承断绝,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复建,也有可能永远无法复建,破坏总是比建设容易。这个事的关键,是人家一直有传承,师傅徒弟口耳相传,他们根本不觉得这会成为难点。而史料和实物,也不会把这一细小的操作手法记录下来,因此一旦传承断绝,很可能会卡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上千年。历史上很多发明都是如此,本身一点不复杂,很简单,但是在做出来以前,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可以这么干,所以发明家才伟大。

现在你们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吧?

剑的制造难度比刀大很多。不是一般大,是非常大。这绝不是多开一面刃这几个字那么简单的事。

然后,我们再讨论一下剑的实战性。

刀剑主要功能就是劈砍和刺击。

刺,大家都可以。汉环首的45度折角刃,穿刺和坚固度一流,一点不比剑差。所以在这一项上,大家略过,没什么区别。

砍,大家都可以。唯一的区别,是双刃剑反手撩也能伤人。这是剑比刀强的地方。

但是,大哥,你拿刀也能反撩伤人,转个腕就可以了,是不是?

虽然有点麻烦,但是,总特么比让我费这么多功夫好吧?不说锻造和热处理,光是研磨,剑就比刀多出不止一倍功夫,刀就俩面,剑特么最少四面,研磨就得多两到三倍功夫!

亲!还有八面剑听过不?

昏古起算了。


工部:我特么要花多这么功夫,就为你反手撩刀时候不用转腕?信不信我先反手砍死你?

兵部:大哥,我不要剑了!你多造一万口环首,这事就结了!

工部:成交!

所以说起这个刀剑啊,明年中美合作的……不对,抱歉啊,台词念错了。


肯定有人问了,那为啥青铜时代都是剑呢?

亲,因为青铜器是铸造的,开个模具,然后铜水烧化倒进去就好了,你说我是造刀合适还是造剑合适……再说了,青铜性脆,利刺不利砍,砍人容易断。所以青铜时代,剑一统天下。

到了钢铁时代,造剑工艺过于复杂,远不如造刀,而剑在实战中的功能并不比刀好多少,可以说基本没太大差异,因此性价比那是相当糟糕,于是就逐渐成为礼仪用器和身份标志了。毕竟,剑贵啊,用来装门面和彰显身份,实在是太合适了。

于是,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了。


你们以为这事就算完了?当然妹油,图样图森破。

中国人民的智慧不是盖的,工部很快解决了兵部这种需求。

工部:你不是想反手撩刀的时候不用转腕吗?这个拿去!

兵部:我靠!这特么也行!你狠!

工部:少特么废话,多半成工钱,要不要?

兵部:要!当然要!不要是傻子!以后所有的刀都这么干!

工部:成交!

工部干了个什么事呢?我的台词在本文快结束的时候,终于来了……

我手边正好有N口明清制式刀,我拍两口上来,大家可以看一看。第一口,和明梁庄王墓出土的佩刀形制一致,但是,刀尖比梁庄王佩刀多了一个反刃结构。


第二口是清代职官刀,非常标准的反刃。


明清时期的军用制式刀,可以说几乎都有这个结构,我觉得最少不少于九成吧。它们在刀尖部位开了一截双刃,我们一般管这个叫反刃,有些反刃非常长,俗称大反刃。这个结构,完美解决了反手刀不用转腕也能伤人的需求,而且功夫不大,造刀时候多几锤子最后磨几下就行,比造剑容易到不知哪里去了。

嗷,对了,这种结构至少唐代就有了。

完毕。


亲,你好意思不点赞吗……

接到知乎通知不可以吊胃口集赞,我以前还真不知道有这规定。有规定就要遵守哈,于是我修改了最后一句……

通知:一周内写出如何造出不是金蛇剑的剑的稿子,奉送若干从未发布的古剑照片,到时在这个答案下的评论中回复通知大家。


续集:zhihu.com/question/2976

user avatar

刀跟剑基本是同一个级别的武器,没有等级差距(长杆刀除外)在功能和杀伤力上基本是半斤八两。不过由于环境,习惯或成本等原因,不同国家和地区会各有偏重。欧洲那边剑跟刀一直都很兴盛,西亚和中亚我不太了解。东亚这边,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军队,都逐渐淘汰了剑,军队淘汰刀的国家我还没听说过。

中国军队的剑淘汰的不够彻底,唐朝以后,少数士兵和军官还会用用。但是剑在中国军队比刀小众,已成定局。

明朝《抗倭图卷》里前排的几个剑盾手



大部分情况是用刀的,短刀,腰刀和双手长刀是主流。




中国斩马刀是真有实际战例,斩马剑就只有传说了。


继承明朝长刀的各种清代短柄长刀,后来发展成了“苗刀”。



明朝时中国剑盾在战场上还能露个相,中国双手长剑是真的凉了,凉到一大票武人去学日本双手刀法。中国双手剑术几乎只剩下明末茅元仪《武备志》里的那个《朝鲜势法》。据说是中国失传,从朝鲜找到的。






还有明末清初枪法大师吴殳《无隐录》里的双手剑大师——渔阳老人。吴殳练枪法三十多年,在五十岁的时候遇到了渔阳老人,被其用双手剑打败。百兵之王长枪+真正的枪法宗师,居然被一老人用双手剑打败了 ,渔阳老人的剑技简直出神入化。老人让吴殳不要轻易把这剑术传给别人,所以吴殳后来写了《剑决》和《后剑诀》,让有心人去研究。

渔阳老人教余剑术,且曰:“此技世已久绝,君得之慎勿轻传于人!”余恐此技终致不传,又顾念老人之语,故不著说,而作诀焉:
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
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须足利。
足如毚(chán 狡猾)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
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迟遇剑仙。
剑术三门左中右,右虎中蛇左曰龙。
手前身后现刀势,侧身左进龙门亟(jí 急切)。
身前手后隐刀势,侧身右进虎门易。
二势用手身诱之,彼取我身手出奇。
黠(xiá 聪明)者奇正亦能识,舍身取手主击客。
我退我手进我身,左翻右跃如狮掷。
虎跃不入龙,龙翻不入虎。
龙翻虎跃皆蛇行,直进当胸不可阻。
左右进退有虚实,六法相生百奇出。
彼退我乃进,彼退有奇伏。
彼进我亦进,彼进乃穷蹙。
扑身枪尖迫使发,死里得生坐铁屋。
尝以我矛陷我剑,矛多虚奇剑实战。
当其决命争首时,剑短矛长皆不见。
自笑学兵已白头,初识囊中三尺练。

后剑诀
剑器轻清,其用大与刀异。剑诀实有所隐,恐古人之心,终致淹没,故又作《后剑诀》一绝,微露之:
剑术真传不易传,直行直用是幽元。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


由此可见,中国剑术在明朝已经凉了,别说军队,就是民间都成了“珍惜动物”。清代冒出了很多新的武术门派,也发展出了很多剑术,这些剑术有的也许跟明朝残存的剑术有渊源,有些也许是重新创的,总之,跟军队没什么关系了。






接下来是日本,其实日本早先是有“双刃剑”的,因为日本早期的刀剑等武器很多都是从大陆或马来传入的。



日本的草薙剑,天丛云剑什么的大家应该听说过,这些都是神器,也证明了日本早期对“双刃剑”很看重。




可能是出于战斗习惯上的考虑,后来日本武士更喜欢砍人,“双刃剑”就凉了。

以前看日文维基上说,“双刃剑”是在公元五世纪末被彻底淘汰出军队。结合中西立太的《日本甲胄史》,这个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这个时代还有用“双刃剑”的战士。







这个时代“双刃剑”战士就没影了,那些武士身上配的是直刀,不是“双刃剑”。







还有个奇怪的现象,日本人虽然淘汰了“双刃剑”,但是枪头形似“双刃剑”的大身枪,在战国时代却发展了起来。










朝鲜李氏王朝有五百多年的基业(1392年—1910年),到万历朝鲜战争的时候(1592年—1598年),朝鲜武备废弛已久,士兵只会玩弓箭,其他兵器都成了摆设,于是被日本人吊打。后来明朝出兵支援朝鲜,打了好几年,直到丰臣秀吉翘辫子,这仗才算真的结束了,不然谁知道秀吉会不会再搞事。

抗倭援朝期间,明朝将士训练朝鲜士兵各种近身战斗的武艺,朝鲜人自己也发掘了一些本国的武艺,又学了日本刀法,参考中国兵书(主要是《纪效新书》和《武备志》)。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前前后后积累了24种军营武艺,最后编纂了《武艺图谱通志》。





这24技里,没有一个是用“双刃剑”的,虽然名字里有“剑”这个字。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明朝将士大多不爱用剑,《抗倭图卷》里的剑盾手,确实是非主流。


看看《武艺图谱通志》里所谓的“剑”





朝鲜古代军队的近战武艺自此定下了基本框架,以后几百年估计也没多大变化。朝鲜“双刃剑”自然又凉了好几百年。

这是韩国现代复原的古代军旅武艺,就是《武艺图谱通志》的那一套。

韩国武艺24技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有知友对《抗倭图卷》前排士兵的剑形兵器产生质疑,认为不是剑,可能是鞭锏一类的兵器。我不排除这个可能,但是剑的可能性也不低。在我印象中,鞭锏多为骑兵武器,明朝时北方边军有装备鞭锏。而南方步兵用鞭锏,以及鞭盾,锏盾组合我没听说过。只看到过中国斧盾,戈盾,戟盾,枪盾,剑盾和刀盾的资料。南方卫所兵对付倭寇这种基本无甲的敌人,似乎也没有用鞭锏的必要。也罢,我对这方面不甚了解,希望了解的知友能给我科普一下。




宋元明时期,都有使用战场剑的现象,其中大多厚脊短身,有些剑甚至与锏类似,并非大众印象中的“轻薄小剑”。


北宋《武经总要》中的鞭和锏,鞭锏大体是一类兵器,若细分的话,鞭有节,截面呈圆柱形。锏有棱,可以开锋,截面呈方形。


宋代李纲锏



宋代战场剑






元朝战场剑的资料,蒙古士兵用剑和刀的情况都有,有说法是剑比刀更受欢迎,不过有争议。






日本的《蒙古袭来绘词》,由当年亲历战争的武士竹崎季长请画师所作,图中确实有部分蒙古士兵携带直剑。元明清时期修长的直刀已被军队淘汰,所以直刀的可能性极小。






最后是明朝战场剑


user avatar

——2019.4.27更新——

我的铁匠朋友已经给我回复,我昨天花了点时间整理了一下他所说的东西。

汗青能做出“金蛇剑”有好几个原因。

1.他的刀坯材料低劣,含碳量不均匀。

2.炉温过高或过低,或者炉子有问题。

3.淬火用的水里没有加盐,或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

【不过像汗青这么有钱的大V,怎么可能会有这种问题?】

4.将剑坯拉长以后,没有打磨的很均匀平滑。

5.折叠锻打,没有好功夫,导致有夹灰。

6.刀条子拉得太长,或是淬火入水(降温)角度和时间有问题。

【不过像汗青这么有技术的铁匠,怎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汗青真乃大V。

——原答案——

泻药。

被邀请来看了下点赞量最高的回答,差点没被气死。公知就是这么科普的么?

实名反对 @汗青 的回答,他回答的内容里有一大堆错误。

回到问题,这个问题我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讲过刀剑的劈砍能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首先,能决定刀剑劈砍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刀剑的长短、剑刃的形状(厚度与截面)、剑的“撞击重心”(可以理解为剑的配重、重心)、剑刃的弹性、以及剑刃的曲直。这些因素决定一把刀剑的劈砍能力如何。

这样的单手剑,只用一只手随便举到肩膀以上的高度,刃筋不歪的情况下,足以将一个成年人的手臂一下砍掉。

而在近乎千年以后出现的武器,军刀。其弯弯的形制,绝对可以让人一下联想到这是一把上好的砍人利器——至于刺?哪凉快哪呆着去。

不过——事实证明,这样的武器劈砍能力是逊于上面的维京剑的。

比起千年前的维京剑,成为时代的主流武器——军刀的劈砍能力比起维京剑却要逊色不少——比维京剑轻了近三分之一的它,要达到上面所说的相同效果,则需要将刀抡圆了砍过去才可以。

当时出版的众多军刀教材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砍人要抡圆了刀砍,随便晃来晃去最多只会让对手流点血而已。”

简单的说,一把刀剑,只要剑刃越薄、截面越平顺、质量越大、“撞击重心”越靠前、弹性越小,它的劈砍能力就会越强。而被大众所认为的“弯刀劈砍能力强”这一点,不过是被影视所带进坑的"常识":"弯刀比起直刀更适合劈砍“。事实上,刀剑的曲直,只是众多影响刀剑劈砍能力的因素中,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因素而已。而刀的劈砍能力>剑,更是无稽之谈。

这些东西说完了,再说说这两种武器的耐用性。

刀的耐用性>剑的耐用性,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千年以来,剑的结构一直在因其作用而改变形制,而刀不过是一直在原地踏步——因为其已经没法再做提升了。

从左至右,从13世纪到15世纪。从单血槽到多血槽再到菱形剑脊,从主劈砍到主刺,剑的形制一直跟随其作不停地变化着,一直以其最好的形制来应对时代对其的需求。

刀却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没必要改变,他出现的形制,几乎已经是它最完美的样式了。但是这能说明刀>剑吗?完全不能。只能说明两者只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而已。

刀和剑若是用相同的材质、方法锻打出来的话,他们之间的差异可以说计划是没有的。而剑还比刀多了一面刃,不过正是因为这多了一面的刃,其锻造价格却直线上涨,这也是为什么刀再某些战场代替剑的原因(穷呗)。然后,加上某些中央纪录片和影视作品的荼毒,让很多人一直认为剑是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所以答主你也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知乎上大佬多了去了,他们的金玉良言都像是你那考试中的参考答案,你照着参考答案来一遍,你事实上不也是没做过考试题,自己能得多少分,心里没点B数吗?

再说说汗青同志卖的关子:

锻造的过程中如果弯曲很可能是淬火(热处理)时间没把握好。比如早期普遍认为日本刀是因为热处理原因才弯曲的,不论真实性如何,淬火不均匀会导致弯曲很正常,但是其回答中说的是弯成金蛇剑的剑,我还真像见识一下,你这个铁匠究竟有多蔡?

热处理不均匀导致内应力不同,所以锻打的刀剑条会弯弯扭扭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用更换炉子,移动剑身让它受热均匀,创造密封炉条件等完成。

而日刀锻造过程中和热处理有关的就是炉的构造,日刀锻造时炉子要保持干燥,通风口的位置也很讲究,所以他要么是买了铁砂覆在炉上,要么就是买了块砖头把炉子半密封起来。

如果是一般的铁匠,大多都会选择用锤子直接给它敲直以后回火,或者用钳子掰直。

这么简单,卖关子真的好吗?给你点赞的16K人中又有多少人是铁匠呢?这么怕把这种一般常识暴露出来,您也真是小心眼,知乎大佬。

@汗青

user avatar

好奇怪啊,已经在这放了半年的答案,取匿以后终于被当事人举报折叠了,

@汗青 是因为他在此问题下的答案不单是胡扯,还拉黑了所有试图跟他讲道理的人。

我在他评论里指出他的事实错误了,这是我2018年12月回复他的原文:

  • 剑和刀在劈砍和刺上面完全不一样的威力好吗,汉代以后刀替代剑,除了铁器进步于青铜,刀剑可以造的更长以为,更主要的是胡服骑射之后更多的与北方草原民族骑兵作战需求好吗?刀单刃,有弧线,刀背压重,在骑兵的挥动砍杀中比剑强太多了好吗?毕竟汉人不是苏格兰人,马上挥动一人高的阔剑。。。。。

他的回复是:

你电视剧看多了吧,不懂就出去吧

然后拉黑了我不准我评论???

你要是懂,干嘛不准反对的人评论啊?你拉黑了所有反对的意见,汉卿大叔的评论区一如既往的歌舞升平啊,所以只能挂你咯。

不要以己度人。你才是所有常识都来自电视剧吧! 我是机械博士。我不是炼钢专业的,对桌是电焊博士,隔壁是不锈钢锻造博士。 说你胡扯,你的答案忽略了最基本的古文常识:春秋以前,刀剑不分,这两个字基本是一样的,青铜刀和剑因为合金强度高韧性差,都是直的。又看了一眼你的答案,你说什么炉子温度不均匀导致应力不均匀,哈哈哈笑死了。 请问你家炉子几米宽啊?还应力不均匀,你练的是奥氏体还是马氏体啊?1100°开始原子排列奥氏体化,加热时间,过热速度,退火速度皆能影响原子排列,让刀坯弯曲肯定是你造成了局部退火,原因是你家水桶太矮了吧!火十块钱买个大桶就不弯吧!

本来没见过这个人,以为就是一个喜欢在网上说大话的少年,既然你提到了不懂别乱喷,就站内搜了一下这汉大师的风评,原来真的就这素质:

原来这个人15年之前在贴吧冷兵器吧就被扒无数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场上,刀和剑谁更厉害?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就像问“锤子和螺丝刀哪个好用”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做什么,以及你在什么环境下。不过,我们可以好好掰扯掰扯,把这俩家伙在战场上的表现,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里的“刀”可不是你厨房里切菜的那把。战场上的刀,尤其是近.............
  • 回答
    日本刀,特别是其经典的曲刀形态,在很多方面都被认为是艺术品和历史遗物,但要说它是否“不适合”在战场上“对砍”,这个问题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因为“战场”和“对砍”本身就有很多变数。首先,我们要明确日本刀的设计初衷和特性: 锋利的刀刃和良好的韧性: 日本刀以其极高的硬度和出色的韧性而闻名,这得益于其独.............
  • 回答
    唐刀与欧洲细剑,这两种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制式设计的冷兵器,在战场实战和个人对决中,各自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采和效能。要比较它们谁更适合战场,以及谁的杀伤力更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构造、使用方式以及它们所处的历史与军事背景。一、 唐刀:精炼的劈砍之王唐刀,顾名思义,是唐朝时期盛行的一种环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在战场上,坦克兵和步兵都面临着极度的危险和压力,但他们的经历和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说谁的幸福感更高,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幸福感”。 在战场环境中,“幸福感”可能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轻松愉快的状态,而更多地是.............
  • 回答
    在战场上,一名狙击手瞄准坦克的炮口开枪,结果会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取决于多种因素。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情况:基本原理:狙击步枪的弹道相对平直,但仍然会受到重力、风速、距离、空气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坦克的炮口,即使在不发射时,也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结构,由厚重的金属制成,内部有膛线、炮尾、炮闩等组件.............
  • 回答
    这可不是个好消息,炊事班要是没了,那对战场上的士兵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 可不能简单地说“只能饿肚子打仗”,事情没那么绝对,但后果肯定是非常严重的,而且会以各种你想不到的方式影响整个战局。首先,咱们得明白,在现代战场上,后勤保障,特别是食物和饮水,跟枪炮弹药一样,是维持战斗力的生命线。 炊事班可不.............
  • 回答
    战场上,剑拔弩张,生死相搏,本是两个阵营的士兵,却在残酷的现实中孕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羁绊,甚至升华为友谊。这种故事,虽然不多见,却如同战场上偶然绽放的花朵,格外珍贵,也格外震撼人心。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一战时期,德军和英军士兵之间“圣诞节休战”的例子,虽然严格意义上不是个体士兵之间长久的友谊,.............
  • 回答
    战场上的伤员处理,是一个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搏斗的严峻考验。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伤员能否活下来,以及未来能否重返战场或恢复正常生活。这套体系是经过无数次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不断优化和完善的。首要原则:救治优先,战场止损在枪林弹雨中,首要目标是将最有生还希望的伤员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同时尽量防止.............
  • 回答
    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曾亲身经历过一场惨烈的炮战。回想起那一幕,至今心有余悸。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天空被浓烟笼罩,仿佛压抑着无尽的悲伤。我们的小队奉命驻守在阵地前沿,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进攻。突然,一声刺耳的尖啸划破寂静,紧接着,大地开始剧烈地颤抖。炮弹如同死亡的使者,带着毁灭性的力量,一颗接一颗地落在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的层面很多,包括法律、军事伦理、战时责任以及国家财政等。简单地讲,飞行员在执行军事任务时因个人失误导致飞机损失并跳伞逃生,是否应当向国家赔偿,答案并非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点: 军事任务的性质: 战斗机执行的是国家军事任务,保护国家.............
  • 回答
    在现代战场上,虽然“督战队”这个词可能听起来有些历史感,但其核心功能——维护军队纪律,特别是对逃兵进行处置——仍然存在,只是形式和名称可能有所不同。 通常,这些任务会由专业的军事警察部队(Military Police,MP)或与此职责相关的单位来承担,并且执行的方式会更加审慎和规范化。我们来详细阐.............
  • 回答
    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且会因其组织程度、训练水平、装备以及所处的具体战场环境而有显著差异。但总体而言,他们可以成为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1. 数量上的补充和兵力优势: 扩大兵源基础: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正规军规模有限,而民兵能够大幅度扩充兵源,为国家.............
  • 回答
    战场上,居高临下所带来的优势,绝非仅仅是视觉上的便利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集物理、心理、战术于一体的压倒性优势,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场战斗的走向。要细致地拆解这种优势,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视野与侦察:洞察一切的上帝视角这是最直观的优势。占据高地意味着你的士兵能够比处于低处的敌人看得更远、更.............
  • 回答
    乌克兰在战场上的失利与舆论上表现出的“高歌猛进”之间的巨大落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这背后牵扯着军事现实、信息传播、地缘政治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差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逐一审视。一、 战场现实的残酷与信息传递的滤镜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战争本身就是一场极其残酷且代价高昂的消.............
  • 回答
    战场上的子弹,一万发听起来不少,但能不能命中敌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里面门道可多了。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环境因素。战场可不像靶场那么干净利落,什么风速、光线、遮挡物,那都是大问题。 风:你以为子弹是直线飞的?错啦!尤其是远距离射击,风一吹,子弹的弹道就能飘出去好远。大风天.............
  • 回答
    无托步枪在战场上拼刺刀,确实会面临一些潜在的劣势,但具体吃亏程度,要结合很多因素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绝对吃亏”。我们来详细聊聊。无托步枪的“无托”设计是什么意思?首先要明白,“无托”(Bullpup)设计最核心的特点是把弹匣和枪机组置于扳机组件的后面,位于枪托里面。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在不牺.............
  • 回答
    古战场上,将领亲自冲锋陷阵,万夫莫当,杀敌几百,这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听起来确有几分传奇色彩。但要理解这其中的“几百”,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统计学去衡量,而要结合当时的战争模式、武器装备、个人能力以及史书的记述方式来分析。首先,让我们看看“冲锋陷阵杀几百个人”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场景: “杀”的.............
  • 回答
    拿破仑时代,战场上的伤亡率之高,足以让任何一个穿越回去的人心惊胆寒。如果运气不好,中了一枪或者被刀剑划伤,能否活下来,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命有多硬,以及一点点可怜的运气。首先,得说说当时的医疗条件。别指望什么无菌操作,那会儿医生们大概率只会用最朴素的方法处理伤口。消毒?大概也就是酒精或者一点点别.............
  • 回答
    想死在战场上,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里面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和动机,绝非三言两语就能道尽。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状态,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是对“荣誉”的极致追求。在许多文化和军事传统中,战场被视为检验一个人价值的终极舞台。在那里,勇气、牺牲、忠诚都得.............
  • 回答
    在战场上,防弹头盔的作用就像给士兵的大脑穿上了一层坚实的盔甲,但要说它“真的能挡住子弹”,这事儿得分情况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头盔的设计目标并非是百分之百免疫所有类型的子弹,那是不切实际的。头盔的防护能力,更像是“减伤”和“概率性挡住”。它主要是为了对抗战场上最常见的威胁:弹片和低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