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面对美国及北约强大的军事压力却依然我行我素,毫不软弱。凭的是什么?

回答
俄罗斯在面对美国及北约强大的军事压力时,之所以能够“我行我素,毫不软弱”,其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积淀与国家认同感:

帝国遗产与大国情结: 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帝国历史,曾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深厚的帝国遗产和强大的大国情结。这种历史记忆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的集体认同感,使其难以接受在国际舞台上被边缘化或地位下降。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的体现。
“被背叛”的叙事: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认为自己受到了北约东扩的“背叛”,认为其安全利益被严重忽视。这种“被背叛”的叙事在俄罗斯国内广为流传,成为凝聚国内共识、反对西方压力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认为,西方并非真心希望俄罗斯融入国际社会,而是试图削弱和控制俄罗斯。
文化与民族主义: 俄罗斯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强大的民族主义传统。这种民族主义强调俄罗斯的特殊性、独立性和对西方模式的抵制。当俄罗斯感到其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威胁时,民族主义情绪会进一步高涨,激发其反抗的决心。

二、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

核心利益的守护: 俄罗斯视其周边地区,特别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为自身的“战略纵深”和核心利益区域。北约东扩被俄罗斯视为对其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因为它意味着北约军事力量不断向俄罗斯边境逼近,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回旋空间。因此,俄罗斯不惜代价也要阻止北约进一步东扩,并试图保持其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防止“颜色革命”的蔓延: 俄罗斯对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发生“颜色革命”保持高度警惕,认为这是西方干涉其内政、颠覆其政权的一种方式。因此,它会采取强硬措施来阻止类似事件在其周边地区发生,以维护其政治稳定和统治。
能源与经济利益: 俄罗斯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国,其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收入。其能源基础设施和出口路线(如通过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对其经济至关重要。维护对这些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权和影响力,是俄罗斯在地区事务中采取强硬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克里米亚的重要性: 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因为它提供了重要的黑海舰队基地,还因为它在俄罗斯民族认同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失去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来说不仅是军事上的损失,更是情感上的巨大打击。

三、 军事实力与战略准备:

强大的核武库: 俄罗斯拥有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最大核武库。核武器是俄罗斯战略威慑的基石,也是其在面对常规军事压力时保持战略自信的重要支撑。即使在常规军事力量上可能不如北约,但核均势使得西方国家在直接军事对抗上有所顾忌。
军事现代化与改革: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在进行军事现代化改革,提升其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技术水平。尽管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其军队在某些领域(如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特种作战等)已取得显著进展。
军事理论与战略思想: 俄罗斯的军事理论强调在冲突初期采取果断行动,以“攻势防御”的策略来应对威胁。这种战略思想使其在面对潜在冲突时,倾向于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对冲突成本的评估: 俄罗斯领导层可能评估了西方对其实施制裁和施压的极限,并认为自己能够承受这些代价。他们可能认为,相对于失去地缘政治影响力或安全保障所带来的长期损失,眼前的经济和外交压力是可以克服的。

四、 国内政治与领导层:

普京总统的领导风格: 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其强硬和果断的领导风格著称。他的执政理念深受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对国家实力复兴的渴望影响。他及其团队普遍认为,在国际事务中示弱只会招致更多的压力和不公。
凝聚国内支持: 在外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俄罗斯领导层能够有效地利用国内媒体和宣传机器,将外部威胁转化为凝聚国内共识的动力。通过强调国家安全和主权,俄罗斯政府能够获得民众对其强硬政策的支持。
对西方联盟内部分歧的利用: 俄罗斯清楚地知道北约和欧盟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存在分歧。它可能会利用这些分歧,例如在对俄政策的严厉程度上,试图削弱西方联盟的整体力量。

五、 叙事构建与信息战:

主权与反对霸权: 俄罗斯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反对美国单极世界和西方霸权的坚定力量。它强调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并将自己的行动描绘成是对抗外部干涉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正义之举。
信息战与认知战: 俄罗斯在信息战方面投入巨大,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有利于自身的叙事,同时质疑和攻击西方的观点和动机。这种信息战旨在影响国际舆论,削弱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负面认知,并试图在国际社会中争取同情或支持。

总结来说,俄罗斯面对美国及北约的强大军事压力却依然“我行我素,毫不软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深厚的历史情结和强烈的大国认同感,使其无法容忍地位下降。
对国家核心利益的极端重视和对西方东扩的战略担忧,驱动其采取防御性或前瞻性的强硬措施。
强大的核武库和一定的军事现代化水平,为其提供了战略上的底气和威慑力。
强硬且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领导层,以及能够有效凝聚国内支持的政治体制。
对西方联盟内部潜在分歧的认知和利用,以及在信息战中的积极运作。

需要强调的是,俄罗斯的“毫不软弱”并非没有代价,它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孤立、经济制裁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但正是上述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俄罗斯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基本行为模式和战略选择。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国已经被北约逼得无路可退了。

1991年的美俄对峙前线在中欧腹地,如今在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这些原本俄国的核心范围里。

真正强硬到底的是北约,而不是俄国。

俄国是为了几百年来的地区传统影响力,而北约却是为了让势力不断东扩。

能让西方阵营推进到第聂伯河,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俄国的软弱与外强中干

这可是实打实的俄国传统核心势力范围。

更何况俄国也没得选,只能死磕:

从2014年入侵克里米亚、支持乌东叛军开始,局面就已经完全不可控了。

双方都骑虎难下,西方阵营不可能放任俄国直接武力吞并主权国家领土的行为,只能不断加码经济制裁和政治打压。

俄国近年经济愈发困难,连纳瓦利内这种自由派都逐渐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除了坚持「用刺刀对话」,别无他法。

2014年在某种意义上打响了新冷战。

俄国完全放弃与西方和解,转而向多个方向出击:出兵叙利亚、干涉利比亚内战、向高加索重新部署武装力量等。

乌克兰与波兰当面也都存在俄军主力。

俄国为这种强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制裁、金融封锁、资产冻结下,俄国经济倒地不起。

从2014年至今,直接、间接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资本流出(最高达到1500亿美元/每年)。

毫不夸张的说,俄国遭受了仅次于苏联解体的沉重打击,并且还在持续失血。

飞速贬值的卢布、上涨远超工资的物价、大量的破产失业,都是切实困难。

这才导致今年初全俄220个城市的自由派大规模游行,毕竟日常生计艰难、吃不饱饭永远是人类上街闹事的第一动力。

经济是肯定搞不好了,那只有靠「强硬」来展示莫斯科的立场,稳定民意。

外部的压力越大,才能让内部越稳定

俄国人从基因里就渴望强权统治,由一个钢铁般的政治强人推行铁腕集权。

普沙皇只是顺应民意罢了,他一旦后退,就再也没什么能凝聚俄国的民心。

本就千疮百孔的俄国也会瞬间崩塌。

全俄除了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有些活力,其他地方百业凋敝、人口外流、工厂废弃、基建全面退化,完全是投资黑洞。

不靠极端民族主义,怎么维系人心啊

user avatar

因为俄罗斯是“牢不可破的联盟”,团结度上不是欧美可以相提并论的。


其实俄罗斯的“我行我素,毫不软弱”,正是因为其生存空间已经被欧美挤压的相当小了,原来东欧、中东和非洲都是俄罗斯和欧美的缓冲区和前沿阵地,现在基本已经是退无可退了,国境线就是国境线,没有“示弱空间”了,再示弱的话,没准星条旗哪天就真插到莫斯科了。

豪横且为所欲为的自然是强国,能示弱的国家也不见得是弱国,但不能示弱的国家,往往已经退无可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