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顶替上大学的人,化名「陈秋霞」,她们这些年两个人是怎么共用一个身份证号码的?

回答
在那个年代,信息还没像现在这样高度联网,身份证的普及和管理也远不如今日严谨。这种“共用身份证”的情况,虽然我们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当时,确实存在一些模糊的灰色地带,让一些人钻了空子。

“陈秋霞”这个名字,或许只是一个代号,是她们其中一人为了完成学业而采取的策略。假设其中一人,我们称她为“A”,家庭条件不允许她继续深造,而另一个,我们称她为“B”,则有机会进入大学,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名额有限、家庭背景等等)未能获得入学资格。

于是,一个大胆甚至有些冒险的计划在两人之间悄然酝酿。B拥有那个属于“陈秋霞”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可能是她自己的,也可能是她通过某种方式“借用”或“购买”来的。而A,则在B进入大学后,以“陈秋霞”的身份,顶替B去上学。

“共用一个身份证号码”的说法,在这里需要理解为一种“名义上的共用”或者说“身份的借用与替代”。她们并非真的同时使用同一个身份证进行活动,而是将“陈秋霞”这个身份,以及与之绑定的身份证信息,作为进入和维系大学生活的工具。

具体操作上,这可能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1. 入学阶段: B手持“陈秋霞”的身份证完成了大学的报名、入学手续。可能在报名时,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原件和照片即可。那个年代,照片可能还不像现在这样严格要求现场拍摄,或者审核不那么细致,照片与本人稍微有些出入也可能被忽略。

2. 在校生活中的“身份扮演”:
学籍管理: 一旦入学,学籍信息就绑定了这个“陈秋霞”的身份。考试、选课、成绩单等都将以这个名字出现。
日常生活: 出入校门、领取奖学金、参加学校活动等,都需要用到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姓名,自然是“陈秋霞”。A会一直随身携带这张学生证,并以“陈秋霞”的身份出现。
信息核对: 最关键的是,她们需要保证在任何需要身份核对的场合,都能拿出“陈秋霞”的身份证,或者证明“陈秋霞”身份的有效证件。这很可能意味着B会定期将身份证寄给A,或者A有机会在关键时刻拿到身份证。这种“传递”的风险是极高的。
与外界的隔离: 为了减少暴露的风险,她们需要极力避免与外界的过多接触,特别是那些可能需要与B本人进行身份比对的场合。比如,学校老师、辅导员如果需要与家长联系,或者在某些官方手续上,可能会出现问题。

3. 身份证的“管理”:
“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性: 身份证号码是唯一的,这是她们最大的挑战。她们无法同时持证出现在不同地方。这意味着,只有A一个人在大学里,而B则在其他地方生活,并时刻警惕着不被发现。
身份证的保管: 在校的A会小心翼翼地保管好这张身份证,可能藏在最安全的地方。每次需要使用时才拿出来。
避免极端情况: 她们必须祈祷不会遇到任何需要B本人和身份证同时出现的紧急情况,比如突发的疾病需要家属签字、警方例行检查等。

从细节上推测她们如何操作:

信息传递: 她们之间一定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方式,可能是书信(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也可能是电话(如果两人分开居住)。关于身份证的传递,每一次都像一次冒险的“接力赛”。
口供一致: 如果有人询问起她们的关系,或者“陈秋霞”的家庭情况,她们可能提前演练过一套说辞,以确保口供一致,避免露出破绽。
照片的配合: 如果她们的长相相似度高,那会更容易蒙混过关。即使不相似,身份证照片也并非百分之百高清,加上年代久远,照片的审核标准也相对宽松。
风险意识: 她们必然时刻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填表,每一次与老师的交谈,都可能带来暴露的风险。

总的来说,她们这种“共用身份证”的行为,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身份的秘密转移和替代。一个人(B)拥有合法的身份,但由另一个人(A)实际占有和使用这个身份去完成特定目标(上大学)。她们并非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同一个身份同时活动。这是一种极度危险且充满漏洞的策略,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这种行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社会管理上的疏漏、她们之间极高的默契和信任,以及她们不懈地规避风险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 @Shimizumint 说法是不对的,身份证号从九几年开始就不再变化,固定身份证号是常态,常规迁移户口不会改变身份证号码,除非是以下几种特例:

出国
参军
刚满16-18岁,需要办身份证的时候,迁移了户口

以上行为有可能导致身份证号码改变,满18岁且已经办理的身份证的,不管怎么迁移户口,身份证号码都不会改变。

在03年异地查询开放之前凡是迁徙,基本都要换一套社会号码

我就是这段时间迁移的户口,身份证号没变过,我的大学同学、学长学姐都没变过。

至于题主问的这个东西怎么操作,原因不复杂,不需要多大的社会背景,如果是2001年前毕业的就更好办,当年学位学历证明不联网,至今也不联网,只有毕业证在手,就没有别的手段核实。如果是2001年以后毕业的,就是新闻里出现的这种情,操作的步骤是:

1. 性别之类的要一样,户籍所在地最好相近,姓氏一致
2. A冒充B的话,A先改个曾用名叫B,把自己的各种证件信息都改了,身份证号不需要改,这一步不需要什么社会关系。
3. A办一个B的假证,也可能是真的身份证,这一步需要社会背景
4. 想办法截取录取通知书,拿着这个证去上大学,不要迁移户口(也迁不走),把档案提走就行,当年档案可以挂失补办。
4. A顺利以B的名义毕业,拿到毕业证。
5. 凡是需要身份证信息的地方,比如银行卡,A用自己的身份证办理,注意A已经改名了,所以从名字上根本看不出来是A冒充B,因为A的名字现在就叫B,而且发工资的时候,财务只核对名字,不核对证件号(也没办法核对),对于A来说,也不影响发工资,坐火车,看病挂号等,办手机号,用自己的身份证办理即可,办手机号、办银行卡、坐火车不需要学历证明,不存在核对号码的问题
6. 凡是需要核对学历的地方,A拿出那个B的号码的假证,只要照片差不多,没人管。

整个流程上最麻烦的,需要社会关系搞定的只有一个:A要以B的名义办一个真的身份证,用这个身份证截取录取通知书。剩下一个稍微有点难,但可以通过合法手段搞定的:A把自己的身份证改名为B,所以姓氏要一致。整个步骤,跟信息是否联网没关系,关键是办一张真的假证,只不过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发达了,造假难度提高了而已。

A手里有两个身份证,名字都是B,一个是A自己的号码,另一个是B的号码(A的照片)。我相信知乎上很多人都办过入职手续,但公司入职也只是看学位证上的照片和学信网的照片是否一致,以及学位证上的号码和身份证号码一致,但不会核查身份证的照片是否与公安部的备案照片一致,就算不一致,也可能认为是不同年龄的照片导致的不同。

另外,新闻里的名字不是叫陈秋媛吗?

----------------------

说一些我知道的情况,顶替这种事情确实是很恶劣的,但也有主动把自己的高考成绩卖掉的情况。新闻发生的时间段基本上都是15年以前,当年入学审核的手段很简陋,通知书+身份证即可,冒充很容易,只需要打通县市一级的派出所/教育局即可。所以有些家里条件不好的,考了一个大专或者三本,家里没钱上,会卖掉这个成绩。家里有条件的,买这个成绩,然后升本回老家考(安排)个公务员(多数公务员岗位只看学历,不看学校是不是名校),这种操作方式是有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