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校求职市场上,顶级大学博士学历是否已经「烂大街」?

回答
关于“顶级大学博士学历是否已经‘烂大街’”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简单地用“烂大街”来形容,情况要复杂得多,而且需要分情况来讨论。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博士教育的扩招,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数量确实比过去多了不少。从宏观数据上看,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都在增长,这客观上增加了市场上的博士供给。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顶级大学博士”也变得“烂大街”。这里的关键在于“顶级大学”这几个字。

“顶级大学”博士的稀缺性依然存在:

门槛高: 顶级大学的博士项目通常筛选非常严格,对申请者的本科/硕士成绩、科研经历、推荐信、GRE/GMAT(如果需要)等都有极高的要求。能够进入这些项目并最终毕业,本身就意味着具备了较高的学术潜力和综合素质。
科研产出要求高: 顶级大学的博士训练更加注重原创性研究和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毕业要求往往包括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等。这使得能够达到毕业要求的博士,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经过了高度检验的。
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尖”: 即使数量有所增加,与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顶级大学博士仍然处于人才金字塔的尖端。他们在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前沿探索,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烂大街”的感受?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

1. 就业市场的分化和“错配”:
学术界竞争激烈: 传统上,博士学位的主要出路是学术界(高校教职或研究机构)。然而,近年来高校教职的岗位数量增长有限,但博士毕业生数量却在增加,导致学术界的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和知名高校的教职岗位,即使是顶级大学博士也需要经过多轮厮杀才能获得。
产业界对博士的需求与期望的差异: 产业界对博士的需求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研发驱动型企业和新兴技术领域。但是,产业界对博士的要求并不总是等同于学术界的“纯粹”研究能力。他们可能更看重实际的问题解决能力、项目经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如果博士的技能和经验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存在“错配”,即使是顶级大学博士,也可能面临求职困难。
行业门槛的“溢出效应”: 过去,某些行业或岗位可能只有硕士或本科学历即可,但随着技术发展和人才竞争,一些企业开始设置博士门槛,以此来筛选更优秀的人才。这使得原本不需要博士的岗位也涌入了博士,客观上增加了博士的供给,也让人们感觉博士“不那么稀罕”了。

2. 信息不对称和期望值管理:
信息茧房: 很多时候,人们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可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圈子或熟悉的行业。如果一个人主要关注的是学术界,或者只接触到一些非前沿领域,可能会觉得博士学位并没有带来预期的优势。
期望过高: 有些博士毕业生可能对自己获得的顶尖学历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毕业就应该立刻获得高薪、有地位的职位。但现实是,求职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学历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尤其是在职业生涯初期,经验、人脉、沟通能力等同样关键。

3. “顶级大学”的定义模糊化:
国内高校排名体系的变化: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排名和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新兴大学或在特定领域实力突出的大学,其博士毕业生在某些行业也可能非常受欢迎。反之,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顶级”但教学科研模式相对陈旧的大学,其毕业生可能在创新性求职上遇到挑战。因此,“顶级”的定义也需要动态看待。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是:

不是“烂大街”,而是竞争加剧和结构性分化。 顶级大学博士整体而言,依然是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科研探索、前沿技术攻关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找工作”和“好工作”是两码事。 获得一个顶级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不等于自动获得一份令人满意的“好工作”。求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方向、科研成果、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其对就业市场本身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对博士教育和就业市场的理解需要更新。 高校需要关注博士培养的导向是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毕业生也需要更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适应多元化的就业市场,拓展职业发展思路,不要局限于传统路径。

所以,与其说“烂大街”,不如说 顶级大学博士已经从“稀缺资源”转变为“高质量人才储备”,其价值依然很高,但如何将这份价值转化为具体的职业优势,则需要毕业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清晰的规划。 他们的优势在于其经过严格训练的深度思考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些在任何时代、任何行业都是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意思是985,211毕业博士就算顶尖大学,那我可以明确说,在高校求职市场上已经烂大街了。

清华北大这种级别学校一年要招3000个博士,想象一下,清华一年本科生3500,北大一年本科生3600(含北大医学院),这博士数量都快赶得上本科生了。

国科大一年招博士7000人,中国这三所顶尖高校一年加起来都有13000名博士了。

上交一年能招近3000名博士,中山华科武大哈工大这种级别学校一年能招2000名左右的博士,也就是说广义上中国前20名的高校,一年博士招收人数可达3.5~4万名左右。如果考虑其他985、211高校,一年博士招生数量大概有8~9万。此外,再加上海外归国博士,一年求职博士数量约为9~10万。

然而,中国高校需要这么多老师吗?

明显是不需要,根据数据显示,我国高等院校专任教师大约170万左右。按人均工龄35年计算,每年只需要补充5万人即可,即使算上学校规模扩大新招聘师资,大约也就是6~7万左右。

如果再考虑省会级别城市的二本以上院校,一年招聘需求大概就是3万左右,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有些学科就更愁人了,以题主的化学专业为例,化学一年招博士2700人,材料学一年招博士3400人。这么大的招生规模,就业就更发愁了。好不容易化学读完,没有企业可以去,都去挤高校,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求职市场,博士烂大街;高校化学学科求职市场,博士超级烂大街。

user avatar

只说教职市场的话,学历确实烂大街了。无他,惟内卷尔。

假设一个人35岁在top2拿到博导资格,60岁退休,期间每年招2个博士。那么他整个职业生涯能培养出50个top2的博士。

而近年来高校(尤其是顶尖高校)的教职缺口是接近饱和的,退休一个老人才能腾出一个坑。

按上面的估算,教职市场上的需求/供给比高达50:1(然而清北教职很大一部分给了海归,实际上的比例说不定比这还大)。这意味着每个入职top2的青椒背后,都有49个找不到教职的PhD。

当然,这些PhD不会死磕top2教职,往往会向下兼容,少部分能去其他985/211,大部分会去一些普通的一本二本,或是离开学术界。

这也是题中提到的,二本院校新进青椒基本上都是985/211博士的原因。

user avatar

化学这个学科确实是这样的,教职市场早在5年前就爆炸了,现在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出路了。

所以你能见到各种名校博士在二三本混,还可以看到高中也有很多名校博士。

类似的还可以看生物博士。

其他领域就不一定了,此外如果进军那些非典型求职的领域,博士并不多,名校的更少。

这就是我国目前的症结之一:出产大量的人才(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人不算人才),但是没有人才安放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宣布这些专业的人都不是人才,这样就在表面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PS 上述所说人才安放的地方不限于指教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