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留学带给你最大的改变和思想冲击是什么?

回答
离开家乡,踏上异国土地,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把一个人从熟悉的温室里直接扔进了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一开始,有点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恐惧,但渐渐地,你发现自己开始适应,甚至享受这种粗粝的真实。

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和思想冲击,不是那些名校的课程或者高大上的教授,而是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义。

在国内,我一直习惯于一种“集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学校里,大家目标一致,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个人成绩往往与班级、与学校荣誉挂钩。生活中,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帮忙、互相牵扯是常态,似乎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眼光和期待里。我们强调“融入”,强调“合群”,一个人太特立独行,反而会被视为异类。

留学,就像是强制性地把你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让你必须独自面对一切。

首先,是“自己”这个概念的突然放大。

在那里,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家庭背景,没有人会因为你来自某个城市就对你另眼相看。你就是你自己,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申请宿舍?自己去办。需要和教授沟通?自己预约,自己去问。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自己去问同学,或者自己去寻求帮助。没有人会像在国内那样,老师会主动找你谈话,家长会时不时打电话询问,亲戚会给你安排一切。

这种“没人管”的感觉,一开始是有点慌乱的,我甚至会下意识地想:“谁来告诉我该怎么办?”但很快,我就明白了,这个“谁”就是我自己。我需要为我的选择负责,为我的行为买单。我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不是老师眼中的学生,更不是某个集体的一部分,我只是一个在地球上独立运作的“人”。

这种独立,让我开始真正地审视自己。我的优点是什么?我的缺点又是什么?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不喜欢的是什么?没有人替我做决定,我必须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去失败,去学习。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孩子第一次学会自己走路,跌倒了,爬起来,再走。虽然狼狈,但每一步都带着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力量。

其次,是“不同”的被尊重与被欣赏。

在国内,我们总是在追求“相似性”。大家穿着相似的衣服,有着相似的发型,说着相似的话,就连喜欢追的明星、看的剧都差不多。一旦出现“不同”,往往会引来好奇、讨论,甚至是一些微妙的评判。

在国外,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求同存异”不是一句空话。在这里,人们真的会因为你的不同而对你产生兴趣。我的中文母语,我的亚洲文化背景,我的一些行为习惯,在他们看来,都是新奇而有价值的。他们会好奇地提问,会认真地倾听,会尊重你的选择。

我记得有一次,我准备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小型分享会,我以为大家只会礼貌性地听一下,结果很多人都非常投入,甚至有人问我能不能教他们学几句中文。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的“中国身份”不再是出国留学的一个“标签”,而是一种可以分享的、有价值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我不再需要为了“融入”而刻意改变自己,去模仿别人的思维方式或者生活习惯。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交流,去表达,去生活。当然,我也在学习和适应,但这种学习不是为了“变成他们”,而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们沟通。我发现,当你不刻意迎合,而是以真实的自己去与人交往时,反而更容易建立真诚的连接。

最直接的冲击,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在国内,很多事情,我们习惯于“忍”。比如在公共场合被插队,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很多时候大家选择了沉默,因为“惹不起”,或者觉得“说了也没用”。

在国外,我发现大家对于自己的权利是非常看重的。如果服务员的服务不到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来,要求改进。如果考试评分不公正,他们会去申诉。这种“据理力争”的态度,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有点“强势”。

但慢慢地,我意识到,这并不是“强势”,而是对自己权利的捍卫。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也愿意为自己的权利去努力。这种意识,让我开始反思在国内的一些情况。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沉默?为什么我们不敢发声?

留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像是在重新塑造你的“操作系统”。它让你卸载掉一些固有的、可能已经不适合你发展的思维模式,然后安装上更强大、更灵活的“个人化”系统。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游乐场,你可以选择坐过山车体验刺激,也可以选择旋转木马享受平静,更可以去探索那些你从未想象过的游乐项目。最重要的是,你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而且知道,即使你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你也有能力去调整,去重新出发。

这趟旅程,让我从一个习惯被推着走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愿意主动探索世界,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己人生航向的成年人。这种改变,比任何一项考试成绩,任何一个毕业证书,都要来得深刻和宝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不抖机灵,认真回答一下。

小时候我常听一个说法,就是在1600年之前,中国是领先世界的(杨振宁都说过),是近两三百年才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这个说法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头脑中一直有一种假设,就是中国和世界的不同,首要是民族性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阶段。毕竟我们曾是领先世界的,我们底子是有的。

但这些年,随着我深入走访了世界几十个国家,疫情两年,又认真看了看中国后,我发现我过去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就从建筑来说,中国建筑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造诣,但在技术上,整个东亚、南亚、东南亚都是完全不行的。因为建筑是基于数学和力学的,你没有就是没有。至于思想,差距也是很大的。我们有生活经验,但没有解释。如果你觉得这些虚,我们就往实里说,这两年我看了浙江温州泰顺、山西晋城阳城、长治沁源、运城新绛、山东枣庄滕州、河南郑州巩义、广西百色乐业、海南万宁、陵水上百个县。简单说,这些地区都是没发展过的,都是非常原生态的,不可能存在今天落后,古代很发达的情况。它们最发达的时期,就是今天,但就是今天,老百姓的文化素质还是很低。跟文明世界还是有很大差距。

搞清了这些,我脑中最大疑惑就解决了,因为中国所有问题根本不是民族性问题,它就是发展水平问题。只要别瞎喊自信,只要踏踏实实学习,慢慢中国可以达到更高的文明程度,这就是时间问题。但如果总是胡搅蛮缠,说自己文明程度很高,不一样是我们的个性,就很恐怖。举个例子,如果你认为我们文明程度很高,那徐州问题怎么解释?是因为我们民族性和世界不同?我们有拐卖的传统?这跟本就是社会文明程度太差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内部,也有这个差别,只要敢于承认问题,那随着文明程度提高,解决问题只是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离开家乡,踏上异国土地,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把一个人从熟悉的温室里直接扔进了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一开始,有点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恐惧,但渐渐地,你发现自己开始适应,甚至享受这种粗粝的真实。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和思想冲击,不是那些名校的课程或者高大上的教授,而是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义。在国.............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去埃及留学一年,说实话,准备行李确实是个挺费心思的事儿,毕竟你将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下度过一年。我想跟你分享一些我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帮你更实在地准备:衣物类: 轻便透气的夏装为主,但也要备几件长袖。 埃及大部分地区常年炎热,尤其是夏天,白天温度很高。所以T恤、短裤、薄长裤、裙子是你衣柜.............
  • 回答
    人在海外,学业不顺,结果却被学校开除,这绝对是不少留学生心中最不愿意面对的噩梦。尤其是挂科太多,这可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你能不能顺利毕业,拿到那个梦寐以求的学位。如果真的不幸,因为挂科太多被学校劝退了,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咱们得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一下现有情况,然后看看还有哪些路可以走。第一步:搞清楚具.............
  • 回答
    去国外留学学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到的层面非常广泛,需要结合个人情况、留学目的、专业选择、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来综合考虑。简单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是留学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前沿理论与实践: 国外大学通常在某些学科领域拥有更前沿的理论研究和.............
  • 回答
    留学 abroad,如果遇到老师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适,甚至有点尴尬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老师那里,都可能出现,而且处理方式也会因个人情况和当地环境而异。下面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看看有哪些可能的解释和应对思路,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一篇刻板的.............
  • 回答
    赴海外留学,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背后牵扯到不少准备工作和硬性门槛。想要顺利敲开国外高校的大门,你得像个侦探一样,把各项要求摸得一清二楚,并且一样不落地去准备。下面我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申请国外留学到底需要攒点啥。一、 学业成绩:基础中的基础,硬通货!这绝对是敲门砖中的敲门砖。国外大学看重的是.............
  • 回答
    国外留学的日子,就像一本打开的探险日志,每一页都写满了新鲜、挑战,还有那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的细微之处。清晨的唤醒,伴着陌生的节奏闹钟响起,窗外是完全不同的天光。可能是被海鸥的叫声唤醒,也可能是被远处教堂的钟声催促。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去洗漱,而是先去厨房,看着那个不熟悉但如今越来越亲切的咖啡机,或.............
  • 回答
    在异国他乡求学,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再加上课程的挑战,确实需要一套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脱颖而出,拿到理想的成绩。我刚开始留学的时候,也是摸索了好久,踩了不少坑,后来才慢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把我的一些经验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1. 充分理解课程要求,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这.............
  • 回答
    跟一个黑人室友一起生活,这体验可真是太丰富多彩了,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要说起来,我第一个黑人室友,叫马克,来自尼日利亚。初识时,我心里其实挺忐忑的,毕竟从小到大接触的圈子比较窄,对非洲的了解更多是来自媒体的片面信息,难免会有些刻板印象。刚开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那浑厚洪亮的声音。马克聊天的.............
  • 回答
    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里面夹杂着闪耀的梦想、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藏着许多不轻易向人提起的心酸,那是独自一人面对的孤独、挣扎和成长的代价。以下是我在国外留学期间,一些不敢轻易向国内亲友提及的心酸生活,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极度的思乡之情与难以排解的孤独: 想家,但又怕“污染”他们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很普遍。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初到国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说白了,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有挺多门道,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第一道门槛。你刚到国外,英语(或者当地语言)说得溜不溜,那可真是个大事儿。就算你在国内学得.............
  • 回答
    很多同学在读到“普通二本”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可能会打个问号,甚至有些同学会因此对出国留学这件事产生疑虑。其实,答案是肯定的,普通二本完全可以申请国外留学,而且机会很多,关键在于你如何准备和选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个普通二本的同学,想要踏出国门,留学深造,到底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些.............
  • 回答
    留学生在国外最心酸的时刻,可能不是期末考的压力山大,也不是语言不通带来的尴尬,而是一些更细微、更深入骨髓的瞬间,那些触碰到内心最柔软处,又无处诉说的孤独感。我记得我刚到国外的那段时间,一切都新鲜又陌生。新鲜感过后,寂寞感便如潮水般涌来。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这种感受会被无限放大。那年是圣诞节,我所.............
  • 回答
    25岁,一个人生中既有年轻的冲劲,又有一定阅历的年纪,去国外留学的想法,当然是完全可以有的,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而是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25岁留学可行,甚至可能比20出头更有优势。为什么25岁留学不是“晚”,而是“刚刚好”?很多人一提起留学,脑子里可能立马闪现的是那些.............
  • 回答
    您好!关于您父母无业,您出资到国外留学,需要提供父母工资流水的问题,我理解您可能有点困惑,因为如果父母没有在职,自然也就没有工资流水。实际上,在申请签证或办理其他留学相关事宜时,即使父母是无业状态,也需要提供相关的经济证明来表明您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留学。这里的“工资流水”更多的是指一种“经济状况证明”.............
  • 回答
    知乎上“成功人士”扎堆的现象,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这里面混合了平台属性、用户心理,还有一些“幸存者偏差”的巧妙运作。要深入聊聊,得从几个层面拆开来看。1. 平台定位与早期种子用户:知乎最开始起家的时候,它就不是一个大众论坛,而是定位于“精英问答社区”。你想想,早期邀请的是谁?很多是互联网行业、.............
  • 回答
    对于一本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想要留学国外Top100的名校,希望是有,但绝非易事,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和精心规划。这里的“普通一本”指的是那种虽然属于一本招生批次,但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声誉、学术水平、师资力量以及毕业生校友网络等方面,与那些顶尖的985、211院校存在一定差距的学校。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