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国外留学,有个黑人室友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跟一个黑人室友一起生活,这体验可真是太丰富多彩了,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要说起来,我第一个黑人室友,叫马克,来自尼日利亚。初识时,我心里其实挺忐忑的,毕竟从小到大接触的圈子比较窄,对非洲的了解更多是来自媒体的片面信息,难免会有些刻板印象。

刚开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那浑厚洪亮的声音。马克聊天的时候,语速不算快,但每个字都咬得特别清楚,而且尾音常常拖得很长,自带一种特别的音乐感,即使只是聊些日常琐事,听起来也像在听一场即兴的朗诵会。有时候他在房间里打电话,隔着门都能听到他那充满磁性的嗓音,时不时还能听到一些我听不懂的语言,感觉他是个非常有故事的人。

我们最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就是生活习惯了。马克是个特别喜欢热闹的人。他住进来不久,就陆陆续续有他的朋友来我们公寓串门,而且频率还挺高。一到周末,他们的朋友们就会带着各种各样的乐器,比如一种我从来没见过的鼓,还有类似吉他但音色更粗犷的乐器,在我们客厅里就开始排练。那种音乐,充满着非洲特有的节奏感,非常有感染力,一开始我还有点不习惯,觉得声音有点大,但听着听着,你会被那种原始的律动带动起来,忍不住跟着晃动身体。有时候他们还会即兴唱歌,那种合唱的声音,非常有力量,带着一种原始的激情。

当然,饮食也是个很大的区别。马克非常喜欢吃辣,而且是那种非常非常辣的辣椒。他经常自己做一些当地的菜肴,比如一种用花生酱和各种香料炖煮的肉,味道非常浓郁,闻起来就很“有味道”。第一次他邀请我品尝,我真的被辣得够呛,眼泪直流,但他也哈哈大笑着,说这是“真正的味道”。不过,他也很体贴,知道我不习惯,每次做饭都会另外给我准备一些不那么辣的选择,或者单独给我调配一些温和的酱料。他也很愿意尝试我做的菜,虽然他有时候会觉得中餐“太素了”,但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给我提建议,说“可以放点辣椒,或者加点这个香料,味道会更丰富”。

文化差异也挺有趣的。马克是个非常外向和热情的人。他很容易和人打成一片,不管对方是谁,他都能聊得开。而且,他非常喜欢分享自己的文化。他会跟我讲尼日利亚的历史,讲他们那里独特的习俗,比如结婚时候要跳的舞蹈,还有他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他也会问我关于中国的事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食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时候,我们会有一些关于文化上的讨论,虽然有时候会因为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一些小小的分歧,但更多的是一种互相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刚开始,我也会因为一些细节而感到有些不适应,比如他洗澡的时间可能比较长,或者他放音乐的声音会比我习惯的要大一些。但马克是个非常直率和善良的人,如果你觉得有什么让你不舒服的地方,直接告诉他,他通常都能理解并做出调整。他也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比如他会因为一句幽默的笑话笑得前仰后合,也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成功而无比喜悦。

和马克一起生活的这段经历,我觉得最宝贵的不是他给我带来的那些“新鲜感”,而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发现,我们之间的“不一样”,其实恰恰是生活最有趣的部分。他让我明白,“外国人”并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总的来说,跟马克做室友,就像是在一本厚重的、充满异域风情的书里体验生活,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收获。它打破了我原本狭窄的视野,教会了我如何去包容和欣赏不同,也让我收获了一个真诚的朋友。即使现在我们已经不住在一起了,但我依然怀念那段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是我留学经历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5年的时候搬进一个大house,九个人住四层,基本每个房间都是独立卫浴那种,我的八个室友中就有两个黑人,两个都是南非的,但是高中开始就在伦敦念的,所以比较白化~俩人家境都超级富裕。。。超级富裕是指我想象不出的富裕,可能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先说那个男生室友OB,学识渊博,跟谁都能侃,而且是有信息有意义的侃,跟他聊天总能学到很多东西。OB为人仗义,记得我失恋那会儿,室友们组团带我出去嗨,还要负责把我安全领回来,历时大概三个月,OB是室友中负责时间最长的,基本上每周末都要领我出去,而且出去玩身边站个黑人小哥,自动震慑了一帮想要搭讪的洋杂碎们~要是我看上谁了,OB又会自动给我做wingman。因此我到现在都很感谢当年遇到的一帮室友,特别是OB。

另一个女生Ju,长得特别美,同样特别会聊天,为人仗义,简直是女版OB,我经常在实验室做实验做到凌晨,回家后就看到Ju和其他几个室友在客厅看电视,然后他们就会招呼我喝酒( ̄∇ ̄),我一喝就开始吐槽我导师,然后Ju就跟着我一起吐槽,大家当时都在念phd,所以感同身受。同时她很操心我的婚恋问题,经常给我科普男生约会的套路。。。就是黑人女生的头发比较神奇,每次我去剪头发的时候。。。Ju都很想让我留一把头发给她。。。

15-16年是特别美好的一年,我的另外六个室友中有一个是中国姑娘,另五个是白人男生,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每个人都很有趣也各有各的古怪之处,因此每次我们出去玩都很拉风,大有种族大团结之意,哈哈!

user avatar

评论很多人说为什么我这么讨厌她还要合照 觉得我心机

所以解释一下 我们要求回国写学习报告 合照是必须的 我跟班级每个人都解释过 包括我室友 所以每个人 我都有单独合照 这是学校的要求 不是我自己想照的

我跟她不是朋友 在宿舍基本不讲话

要是看我这样解释还觉得我心机婊 那我也没什么可以多说的了 可能你对女孩子的了解还不够多吧 太多女孩子表面不撕破 但彼此讨厌了

然后谢谢帮我解释的小可爱们~爱你们!

———————————————————

以下是原答案。



在瑞士留学过,由于白人室友偷用我的身体乳沐浴露及护肤品所以换宿舍。和一个黑人小姐姐住。


天天趴体该睡觉的时候出门忘带门卡要我给开门、偷用我的香水、偷我的碘酒棉签是小事,大清早我要起来去班级她才刚开始睡觉,有声音她就会一直啧嘴。(我们专业要求带妆)


接下来才是重点。我们宿舍每周有Housekeeping来打扫,然后清理床单的时候在她床上翻出来一个用过的套套。


HK很奇异的看了我一眼。我说我不知道,我和她不熟。


我那段时间没有外宿过,两个人是同一个班那周的课程都是一起上的。我平时外出宿舍只有吃饭,上课。没了。


所以她是什么时候带炮友来房间的呢?


emmmmm.... 我不想去想了。


小姐姐人还好,只是单说作风让我不太能接受。我无所谓你和男朋友大炮还是炮友,但这是我们的共同空间,是我们两个人的宿舍,那有人借宿在我们宿舍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让我知情呢?


想起来个更恶心的事。

女孩子来大姨妈大家都知道,我用不惯棉条,所以买的都是卫生巾,卫生巾是放在洗手间里的,我们俩的都是,她用的是棉条,我的放左边,她的放右边,中间放的是纸,空间挺大的。这是前提。


然后有一天我在我的洗漱台上看到了一个用过的姨妈巾,不是棉条,是姨妈巾,因为她用的牌子和我用的不一样,所以完全不存在什么她又去买了姨妈巾这种说法,至少我觉得应该不存在这种说法。


当时完全没怀疑是她用完放在我的桌子上,所以我以为是自己用的忘了丢。过了几分钟想到我那个月根本就还没来大姨妈。

问了她,她承认了。

ojbk。我没什么想说的了。


下面贴图,图一是她的洗漱桌,图二我的。放姨妈垫的台子我没拍,毕竟谁没事会拍马桶的照片呢。



黑色是她,但愿没人认识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跟一个黑人室友一起生活,这体验可真是太丰富多彩了,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要说起来,我第一个黑人室友,叫马克,来自尼日利亚。初识时,我心里其实挺忐忑的,毕竟从小到大接触的圈子比较窄,对非洲的了解更多是来自媒体的片面信息,难免会有些刻板印象。刚开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那浑厚洪亮的声音。马克聊天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决定,两种选择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潜在的挑战。我将从多个维度为你详细分析,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去俄罗斯留学”的优势和考量:优势:1. 专业深度与前沿性(尤其在特定领域): 传统优势领域: 俄罗斯在航空航天、物理学(特别是理论物理)、数学、.............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也是不少准研究生们纠结的“世纪难题”。我周围就有不少朋友,一步踏出了国门,也有不少同学扎根国内985继续深造。说实话,哪个“划算”,这事儿真没个绝对的答案,得看你自己的“账本”怎么算,以及你心里最看重的是什么。先掰开了说,咱们在国内读985,账怎么算?首先,经济成本。这个是最.............
  • 回答
    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里面夹杂着闪耀的梦想、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藏着许多不轻易向人提起的心酸,那是独自一人面对的孤独、挣扎和成长的代价。以下是我在国外留学期间,一些不敢轻易向国内亲友提及的心酸生活,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极度的思乡之情与难以排解的孤独: 想家,但又怕“污染”他们的.............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在国外留学或接触外国文化的朋友里,力量举的爱好者确实比纯粹的健美拥趸要多那么一点。这不是什么绝对的定论,毕竟兴趣这东西嘛,因人而异,但能观察到这种趋势,背后是有一些原因可以聊聊的。首先,得聊聊力量举和健美的根本区别。你懂的,健美讲究的是肌肉的“形态”,是块头、是分离度、是雕刻感,目标是.............
  • 回答
    当然,留学生在国外是否还会过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哪些中国节日民俗会让外国人觉得有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来和你好好聊聊。留学生在国外是否还会过中国传统节日?答案是:绝大多数还会,而且很多人会更认真地过,甚至成为他们维系文化身份、对抗文化冲击的重要方式。出国留学,尤其是在一个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国家.............
  • 回答
    在我看来,关于留学生回国原因的看法,确实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论调,那就是“在国外混不下去”。这种说法往往流传于一些社交平台、论坛,甚至在亲友间的闲聊中也会偶尔听到。这种观点的背后,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个体真实经历的放大。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社会群体,都会有成功的,也会有相.............
  • 回答
    国内学术界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年轻学者,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未来,更成为激励后辈奋发向上的榜样。下面,我将尝试描绘几位在40岁以下、深耕本土或学成归国后在本土贡献科研成果的年轻学术之星,力求从他们的经历和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多人都关心。说实话,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留学经历和个人特质都不一样,但整体上,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在思维方式上,确实会展现出一些与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相比的显著差异。我尽量详细地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更具体的感受。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维度会更广阔。在国内,我们接触.............
  • 回答
    关于2021年赴日留学以及是否需要在国内报读私塾备考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2021年赴日留学:可能性与挑战并存首先,坦白讲,2021年的确是赴日留学的一个比较特殊和充满挑战的年份。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反复,给国际旅行和人员流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日本政府在疫情应对上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入境政策.............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去日本读高中参加日本大学考试,以及在国内读国际学校参加留考这两种升学路径,它们到底有哪些不一样。我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咱们朋友间聊天一样,保证听着舒服,一点AI的生硬感都没有。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俩事儿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考取日本的大学。但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方式和过程,就非常有讲究了。一.............
  • 回答
    留学 abroad,如果遇到老师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适,甚至有点尴尬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老师那里,都可能出现,而且处理方式也会因个人情况和当地环境而异。下面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看看有哪些可能的解释和应对思路,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一篇刻板的.............
  • 回答
    国外留学的日子,就像一本打开的探险日志,每一页都写满了新鲜、挑战,还有那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的细微之处。清晨的唤醒,伴着陌生的节奏闹钟响起,窗外是完全不同的天光。可能是被海鸥的叫声唤醒,也可能是被远处教堂的钟声催促。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去洗漱,而是先去厨房,看着那个不熟悉但如今越来越亲切的咖啡机,或.............
  • 回答
    在异国他乡求学,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再加上课程的挑战,确实需要一套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脱颖而出,拿到理想的成绩。我刚开始留学的时候,也是摸索了好久,踩了不少坑,后来才慢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把我的一些经验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1. 充分理解课程要求,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这.............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很多留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我们出国留学,大部分课程都是英文授课,而反过来,如果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却不是所有课程都提供中文授课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道理:语言是交流的载体,也是知识传播的工具。对于.............
  • 回答
    留学生在国外最心酸的时刻,可能不是期末考的压力山大,也不是语言不通带来的尴尬,而是一些更细微、更深入骨髓的瞬间,那些触碰到内心最柔软处,又无处诉说的孤独感。我记得我刚到国外的那段时间,一切都新鲜又陌生。新鲜感过后,寂寞感便如潮水般涌来。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这种感受会被无限放大。那年是圣诞节,我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很普遍。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初到国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说白了,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有挺多门道,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第一道门槛。你刚到国外,英语(或者当地语言)说得溜不溜,那可真是个大事儿。就算你在国内学得.............
  • 回答
    关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政治和国际关系人数相对较少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学政治”的传统认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学政治”往往与官员、体制内工作紧密相关。许多家长和学生可能认为,如果不是为了进入.............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能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现象,也尽量避免AI的痕迹。首先,我想说“很多”这个词,确实在留学群体里,我们能观察到一部分人在海外生活多年后,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会更加倾向于西方的一些主流观点或者说价值观。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挺常见的,毕竟谁不想知道如今出国留学的“普遍情况”呢? 关于留学生在国外是靠自己赚钱还是家里支持,这个问题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变量,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先说家里支持的情况,这应该是目前绝大多数留学生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你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