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针对这几年,「旅行教育」逐渐成为小学家长圈的流行形式。你如何看?

回答
这几年,“旅行教育”在小学家长圈里确实是越来越热了,感觉身边不少朋友都开始讨论这个话题,各种“游学团”、“研学营”的宣传也铺天盖地。作为家长,我对此的态度是挺复杂的,有期待,但也有不少顾虑。

为什么旅行教育会这么火?

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明显的驱动因素。

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与反思: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不小,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很多家长也意识到,死记硬背、应试教育可能培养出来的孩子,知识面不够广、动手能力相对欠缺。旅行,特别是那种有目的地、有计划的旅行,可以打破书本的局限,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去感受、去理解。比如,去了博物馆,孩子对历史的理解就不再是课本上的几个年代,而是能看到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去了科技馆,那些抽象的物理原理就有了具象的体现。
“赢在起跑线”的焦虑: 现在的家长,多多少少都有点“赢在起跑线”的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别人。旅行教育被包装成了一种“高阶”的学习方式,似乎能让孩子在见识、能力、情商等方面都得到提升,这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
新时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 很多年轻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旅行,尤其是孩子独自或与同龄人一起旅行,正是锻炼这些能力的绝佳机会。他们希望孩子不仅仅是个“学霸”,更是个“生活家”。
“体验式学习”的流行: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做中学”,认为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记忆会更深刻,理解会更透彻。旅行天然就具备了“体验”的属性,而且往往是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获得的独特体验。

旅行教育能带来什么?

如果执行得好,我觉得旅行教育的好处确实不少: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孩子们可以亲眼看到书本上、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事物,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感觉,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主动性: 当孩子对某个地方、某个事物产生好奇心时,他们会主动去了解、去探究,这种学习动力比老师或家长强迫要有效得多。比如,去了古战场,孩子可能会对那场战役的历史背景产生浓厚兴趣,回家后主动查阅资料。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陌生的环境里,孩子需要自己处理一些问题,比如迷路了怎么办?和陌生人沟通怎么开口?遇到突发情况如何应对?这些都需要他们动脑筋,也更容易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提升沟通与合作能力: 很多旅行教育项目会安排团队活动,孩子需要和同伴一起完成任务,学会倾听、表达、妥协和合作。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非常有帮助。
情商与适应能力的锻炼: 旅行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比如天气变化、行程调整、语言障碍等,都能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的环境,提高他们的情商。

但,我也有很多顾虑:

就像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旅行教育也存在一些需要警惕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我更担心的是它的“变味”。

“教育”的名义下,游玩成分过重: 很多打着“旅行教育”旗号的团,实际上更像是“变相的玩乐”,行程安排松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过程。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教育”的成分有多少,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家长花高价,结果只是给孩子报了个豪华旅游团。
行程过于商业化,缺乏深度: 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很多行程都比较“走马观花”,打卡式地去了几个著名景点,但对当地文化、历史的解读往往流于表面,甚至有些是经过“过度包装”的,孩子很难真正理解背后的含义。
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隐患: 孩子毕竟还小,在陌生的环境里,尤其是在一个不熟悉的团队中,安全问题是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如果组织方的管理不严谨,缺乏专业的领队和应急预案,发生意外的风险会很高。
“攀比”心理的助推: 就像任何流行的事物一样,旅行教育也容易引发家长的攀比心理。“别人家的孩子去了XX,我家孩子不能输”。这种心态下,家长可能更容易被营销口号打动,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需求。
费用不菲,性价比存疑: 专业的旅行教育项目,特别是那些有国际化背景、知名机构组织的,费用往往很高。家长在掏钱之前,真的要好好衡量一下,这个价格是否真的值这个“教育”含量。
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忽视: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内向敏感。一个千篇一律的旅行教育项目,可能对一部分孩子奏效,但对另一部分孩子可能并不合适,甚至会造成负面影响。

我怎么看待“旅行教育”?

总的来说,我认为“旅行教育”这个概念本身是好的,它提供了一个拓展孩子视野、丰富人生体验的途径。但关键在于“如何做”。

家长要做足功课: 不能只看宣传,要去了解机构的资质、领队的专业性、行程的实际安排,以及过往的口碑。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目的地,培养他们的参与感。
明确学习目标: 无论是家长自己带孩子旅行,还是参加机构组织的活动,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次旅行,希望孩子了解什么?培养什么能力?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设计行程和活动。
平衡“游”与“学”: 旅行的乐趣在于“游”,但教育的目的是“学”。两者要有机结合,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乐趣。
关注孩子的感受: 旅行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压力。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不要为了所谓的“教育”而过度消耗他们。让旅行成为一种愉快的经历,而不是一种负担。
并非唯一选择: 旅行教育很好,但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阅读、博物馆参观、社区实践、甚至是一些高质量的纪录片,都能成为孩子学习的途径。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眼下,“旅行教育”确实成了一种潮流,但希望这股潮流能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变成家长的焦虑投射和商业牟利的工具。当家长们看到“旅行教育”时,最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的孩子真的需要这个吗?这个‘教育’真的对我的孩子有益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出国游组织者营销做得好,贩卖焦虑成功。在没有知识储备、对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经济一窍不通的情况下,所谓的出国游,更多的只是走马观花,和去趟迪斯尼这种游乐场,对孩子的影响估计差不多。当然,经济充裕,出个国,跟出去吃个饭一样,对家庭经济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让孩子玩一下,也没坏处。但是你说,出一趟国,有多大收获,这个就要因人而异吧。是我个人的话,我可能希望孩子多看看书先,几万块钱,可能可以买一屋子书,看一辈子了,等万卷书读完了,我们可以考虑行万里路了。

user avatar

这事,让我想起了我上高中时候的事情:

那个时候,家用电脑还没有普及,懂电脑的人也不多,买个电脑那是挺奢侈的!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开了计算机课,我听说了班里很多同学都买了电脑,那时候我家里情况其实不是特别的好,但妈妈听说“很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了!”于是狠狠心,跺跺脚,给我买了个品牌机,希望我好好学习........

结果,后来发现,买了电脑,绝大部分时间是“玩电脑游戏了”!别的啥也没学会.......

更有意思的是上了大学以后,学校举办“速录比赛”........我当时的成绩是1分钟10.2个字.......

请注意是10.2.......当时统计成绩的学长看错了,以为是一分钟102个字,他还觉得我打的挺快的,结果,在我提醒下他笑的不行了........

后来,我的打字水平,以及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是工作之后,在公司学的,后来因为经常用,开始相对熟练了.........


这些年经常听到一个词“内卷”.......

其实,不光是所谓的“旅行教育”,现在很多类似“特色培训班”这样的项目,哪一个不是“内卷”?

而且,在这种大环境,这种风气下,不但累了家长,也累了孩子,花钱不少,屁用没有,但依然很多人“趋之若鹜”!


个人认为,“流行的不见得就是好的!”面对“内卷”,你可以选择妥协,也可以选择不妥协!妥协了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不妥协也不一定会有坏结果!一切都要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