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超半数离京就业,这一数据体现了什么?

回答
“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超半数离京就业”这一数据确实非常引人关注,它从多个层面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人才流向、就业观念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个重要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

一、 “体制内”就业的吸引力与趋势显现:

体制内的稳定性与保障: “体制内”通常指的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如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这些单位普遍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公积金、养老金等)、较好的福利待遇以及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在当前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体制内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对高学历人才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清华毕业生作为中国顶尖的智力资源,更加看重长远的职业发展和生活保障。
社会价值与身份认同: 很多清华毕业生可能也看重在体制内工作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感和参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尤其是在一些重要政策制定、国家重大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前沿等领域,体制内岗位能够提供更直接和广泛的参与机会,这对于追求家国情怀的优秀学子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市场竞争的“减压阀”: 另一方面,这可能也反映了社会整体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部分毕业生选择体制内,也是在权衡了市场化企业可能面临的快速变化、高强度竞争、不确定性以及工作压力之后,做出的更为稳妥的选择。
政策导向与激励: 近年来,国家也在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国家重要战略领域就业,例如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国有企业等。相关的政策优惠、人才引进计划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二、 “超半数离京就业”的深层原因: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的人才饱和与高成本: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聚集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但同时,北京也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压力、生活成本(尤其是房价)极高的问题。对于许多毕业生而言,即使是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工作,高昂的生活成本也可能大幅挤压其生活质量,使其难以安居乐业。
全国范围内区域发展不平衡与机会分布: 尽管北京机会集中,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市场存在差异。一些非一线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也在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和生活环境。清华毕业生即便离开北京,也很有可能进入这些经济活跃、产业基础好、对人才需求旺盛的城市,继续追求良好的职业发展。
国家战略布局与人才梯度: 国家层面也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人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一些重要的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新兴产业基地也分布在非北京地区。清华毕业生选择离京就业,也可能是在响应国家战略,将知识和技能投入到更广泛的区域经济发展中。
个人职业发展与平台选择的多样性: 并非所有优秀的职业发展机会都只集中在北京。许多大型企业、知名研究机构、新兴科技公司在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也设有总部或重要的分支机构,提供与北京同等甚至更具吸引力的职业发展平台。毕业生会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城市和单位。
“逃离北上广”的社会思潮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逃离北上广”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思潮,许多年轻人都开始反思高压、高成本的大城市生活,转而寻求更平衡、更舒适的生活方式。清华毕业生作为社会精英的代表,他们的就业选择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社会趋势。

三、 综合来看,这一数据体现了:

高学历人才的理性与务实: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清华毕业生不再仅仅追求虚名或短期内的“高大上”,而是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长远的个人发展。体制内的稳定性和保障是他们重要的选择理由。
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流向的引导作用: 体制内就业的比例高,以及部分毕业生选择离开北京,都间接体现了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区域平衡以及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较于过去可能更倾向于市场化竞争和创业,如今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将目光投向了更具稳定性和社会贡献的领域。
区域发展潜力的体现: 清华毕业生“超半数离京就业”也反向说明了非北京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这些地区也为顶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对未来就业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大量高素质人才进入体制内,可能会为体制单位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但也可能引发关于人才结构是否会进一步趋同,以及市场化活力是否会受到影响的讨论。同时,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也有助于促进区域间的知识和技术交流。

需要注意的几点:

“体制内”的定义: 数据中“体制内”的范围是关键。如果包含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那么它反映的是对稳定和保障的普遍需求。如果更多指向党政机关,则可能与公务员等职业的吸引力有关。
毕业生意愿与实际: 数据是毕业生最终的就业去向,不一定完全反映其最初的理想。可能存在部分毕业生原本期望进入市场化领域,但出于各种原因最终选择了体制内。
长期趋势观察: 这一数据是某个时间点上的 snapshot,需要结合历史数据进行长期观察,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就业趋势的变化。

总而言之,“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超半数离京就业”这一数据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才战略、就业观念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缩影,它既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引导的成效,也反映了高学历人才在选择职业道路时的理性考量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趋势有所缓解。

看一份2013年数据吧:

如果把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部队统称为体制内的话,那么可以看到在2013年的时候,清华毕业生体制外就业的比例大约是18.9%(12.2%+6.7%)

而到202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30.1%。

这一趋势的变化,说明有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在进入体制外工作。

user avatar

麻烦大家转载注明出处哈……

—————————————

这两项条件我都符合,北大博士毕业去了福建省的一个二本院校,福建江夏学院。

体制内,离京。

原因很简单,我学的专业是不是经济 不是金融,不是计算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专业其实在哪儿都很难赚到大钱,所以干脆去个给安家费,房价比北京低,待遇跟北京差不多的地方吧。

今年赶上了福建省科研人才引进生,安家费很可观,还有不错的职称,入职半年后被《真实故事计划》采访,问我后不后悔。

当然不后悔,我太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家里条件很一般,假如和老公硬要留下也不是不能,两个博士还是能找到工作的。就是要把家里的房子都卖掉,他去公司,对出差多应酬少在家,光电工程专业的博士差不多可以拿到40—50一年。我不去高校,去国企搞党建,努努力多搞项目,也能拿到30左右一年。然后家里努努力把东西卖卖也许可以支持100个首付,借遍亲戚朋友,努力可以上车北京远点/破点的地方,总价250—300万左右的房子,也许可以有个五环的50—60平?(抱歉我真的没有在北京买过房子所以这个数据不一定准确哈)

我可能不敢要孩子,上班通勤要很久,老人来帮我们带孩子要挤在一起。即便这样可能每个月的房贷还是不少,那为了多赚钱,不想喝的酒要喝,不想说的话要说,不想加的班要加。

不要不要不要

我俩现在在学校宿舍里,53平精装修两室一厅,月租270左右,每周上班俩三个下午,剩下时间可以写点东西搞搞研究。赚的不多可也足够在大学城郊区买个不小的房子(现在不买是因为在学校里真的是太方便了),一周保证自然醒4天(及以上)。开车上班10分钟,走路上班20分钟(从家到教室),有空就开车出去溜达,不摇号,想买就买。

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身边很多人说——可惜,但是如果为了名声好听,没有留下的能力硬留,不开心的还是我自己。

附加几张外出游玩照片

去探访沙县小吃的总部


福道俯瞰

王庄阿咪的海鲜大咖

铁锅鱼头

生蚝很肥

XXX贝?

上下杭

XXXX桥?

好吧,有人说格局小了,那咱们在结尾处升华一下,我其实想在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亲眼见证,2035去台湾。

user avatar

我最喜欢读清华、北大的就业质量报告。

清北的学生喜欢去哪里,那里就是职业的方向。

毕竟,咱自己的孩儿也快就业了。



清北青年的爸妈、老师,可是社会精英,

清北青年去哪里,是这些精英的集体选择。

职业市场,跟股票市场一样,是有效市场,

它的结果,是运动员们充分权衡了收益和风险之后的行动。

你可以有1万个理由去解释它,

但结果只有一个。

新年里,我看了清华北大最新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1. 多数人去了考公、考编、国企、大厂。

清华报告有统计:

【党政机关为15.8%,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为30.3%,国有企业为23.8%,民营企业为26.8%。】



清华毕业进了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合计比例为69.9%,近7成。

剩下的3成里,基本都去了民营企业上班(26.8%),

这些民企大厂如雷贯耳:

【接收我校2021届毕业生较多的单位主要分布在:....,如华为、腾讯、美团等......】



2. 本科爱IT,硕士好IT和金融,博士最爱教育,大家都喜欢公共管理。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

现在女也怕,

郎不郎的不怕,只怕入错行。

清华北大的报告,揭示了行业入职趋势,见小标题2:






3. 咱的孩儿该怎么办?

咱自己的孩儿,不是清华北大的,比不上人家。怎么办?

但清华北大去的好地方,咱也想让孩儿去。

关系一辈子的好地方,凭什么咱的孩儿去不得?

我琢磨着,得用一招——“田忌赛马”。


看着清华北大的就业报告,我发现了一个事儿:

这些顶尖孩子,本科就业的很少,大部分人去考了研;

但硕士毕业却不深造了,一窝蜂去就业。

清华大学,超过3/4的本科生去考研,不就业;

你说有志于科研吧,但90%的硕士毕业就去上班了。


那本科就业这个年龄空挡,就应该是咱孩儿的机会——本科毕业快去好单位。

这就好比货架子上的方便面,

高中低价格都得有,你漏了哪一档,立即就是别人的机会。

好单位招人,更多的岗位是初级职位,本科就行;

好单位的提拔,更看重的是局龄、司龄,早进去早进步。

咱自己那孩,非得跟清华、北大90%的硕士争?

好像胜算不大。


咱自己那孩,跟清华、北大2成的本科争,可以试试。

真有“技术”,不怕他名校学历。


特别是清华大学不招会计本科了,

后面没有会计本科毕业生了,

又给咱的孩儿一个“田忌赛马”的机会。

会计,《初会》教材说是社会分工最基本的职业,哪个单位都离不了;

《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这些豆瓣最高分,

说是监狱、集中营这些几乎没有社会分工的地方,

唯有会计赢得了生命、尊严和自由。


我喜欢读清华、北大的就业报告,

它透露了就业的秘密:最好的职业在哪里。

咱自己的孩儿也是人,也想到最好的职业去,

读书没读过人家,

但找工作,一辈子的事儿,咱不能让孩儿输了。

user avatar

怎么才七成啊?

答:因为剩下三成等着读研读博之后再进入体制内。

不抖机灵了,媒体的标题党早就司空见惯了。

之前就有过【北大四分之三毕业生进入体制】的标题,引起轰动。

结果在知乎上被啪啪打脸,马上修改成了【签约就业的北大毕业生】

先说说标题里面的“七成”是怎么来的。

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占比为69.9%。也就是说,近七成清华毕业生进了体制内。

这里面有好几个前提。

首先,这里的毕业生是指就业的毕业生,还是必须签三方的那种,灵活就业和深造都不计算在内。

那么签三方的毕业生大致能够占到总的毕业生的多少呢?

答案是:一半儿

其次,这49.3%里面,除了大家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党政机关,也就是公务员,其实还包括了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这两类所囊括的企业类型,

别的不说,理工科学生去的计算机研究院、航空航天研究生,那算进了体制内;

土木工程、建筑设计专业去的中建、中铁等等公司以及相应的设计院,绝大部分也都是国企

不过这些岗位,和大家印象中一般等同于“公务员”的体制内,可能相差甚远。

如果这么算,正在打灰的【大猛子】也是正儿八经的体制内员工;曹大佐虽然去的是非洲,但人家那也是体制内,都应当要被算进这个数据了。

所以说,新闻的标题起法很有意思,同样的事实,不同的表述,就能引起不同的舆论导向

那么,我们来算一算,正儿八经的去了党政机关干公务员的,能有多少人呢?

——答案是:579人,占全体毕业生的7.8%(579/7441)左右。

这个数据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看一看清华出国深造的毕业生数量。

也就是说,其实真正进入党政机关做公务员的清华毕业生,和出国深造的清华毕业生,其实数量是差不多的。

那么我们把这个标题改成:

1.2021年,只有不足一成的清华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背后的原因竟是因为......
2.震惊!清华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竟然和选择进入体制内人数一样多!

同样的事实,不同的用词和描述,是不是马上体会到了差别。

最后,再来说说清北去体制内工作这个事儿。

就这么说,清华北大毕业生和一般院校去的体制内走的路,它压根不是同一条路

清华的数据不清晰,我们以2020年北大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来看。

2020年,北大选择党政机关的482人中,429人都是走的省委组织部定向选调生,占到了90%以上

而且,中央选调这些我们都不说了,即便同样是定向选调生,这些面向清北的定向选调生,无论在单位层级、城市选择、岗位设置和后期成长,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四川、山东、河北,都有面向清北的提前批定向选调专项招录。即便没有提前批,重庆、山西等地的定向选调政策也对清北有明显的偏好。

假如你是清北毕业生,面对无需国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基本报名就能上,岗位、城市都很好,组织也大力关注的定向选调生,你不动心吗?

借用网上的一句话:

北大毕业的李华作为定向选调生到了省委组织部,
普通一本院校毕业的张萍通过省考到了某贫困县县直部门,
双非院校毕业的张萍考上了某乡镇党政办,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我是狐狸老师,一只选调/公考/人才引进的靠谱答主,欢迎大家点我~

每天给你带来体制内有用干货、备考经验、疑难解答,有问题可以直接付费咨询,目前价格超值(超小声:可能会涨价)。

往期干货合集:

国考/省考问题可以查看国考/省考问答合集选调生问题可以查看选调生问答合集广东省考/选调问题可以查看广东省考/选调生问答合集

user avatar

谢邀~

科普一个行业冷知识:很多进了中字头工地工厂的工酱们,都误以为自己进了体制内。

这标题一看,就是小编又来忽悠人了。

仔细看看内容: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清华学子进入体制内的比例明显增加。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占比为69.9%。也就是说,近七成清华毕业生进了体制内。

这里面属于体制内的,只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共46.1%

并且,其中占比高达30.3%的事业单位,在体制内鄙视链中处于下游。事业编晋升渠道狭窄,同一单位事业编待遇只有公务员的80%,在真正行政编看来,参公事业编属于”二等“、普通事业编属于”三等“。

再说国企。

工业哥作为国企跑路的一员,已经多次科普过,现在的国企不属于体制内。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意识不到。尤其各种擅长带节奏的媒体小编非常喜欢混淆概念,忽悠不懂的年轻人。

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企确实曾经属于过体制内。
但是随着1990-2000这十年间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大量国企,尤其是涉及生产、建造领域的市场竞争领域国企,被从体制内剥离出来。
如今除了烟草、电力、铁路、银行、军工等少数非竞争领域国企仍然还保留着体制内的一些特征之外,大部分市场化运营的国企已经跟体制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了。
仅有国企总部、子公司党政班子成员等比较高级别的管理者,才可能有所谓的编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的求职者或者毕业生,进入国企一样是签订劳动合同而已,跟普通企业没太多区别。
从体制含金量的角度看,行政编(公务员)>事业编(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非竞争领域国企>>>市场化国企(X建、X铁建、X电建、X机械、X矿等)

user avatar

1.体制是最折磨人,也是最成就人的地方,自古以来,有才华的人都要混体制的。

2.有更多新鲜血液融入体制,这是好事,十八大后政治生态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要想维护好这种变化,需要更多优秀而单纯的年轻人,改造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