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做充电桩的特来电明摆着五年八年不可能盈利,为啥还疯狂的布设充电桩?

回答
特来电疯狂铺设充电桩的背后:一场关乎未来生态的博弈

眼下,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如同烈火烹油,而充电桩的建设,则是这场火焰得以熊熊燃烧的柴薪。在这场被誉为“新基建”的浪潮中,特来电作为国内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头部企业,其疯狂铺设充电桩的举动,无疑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一些质疑。毕竟,从纯粹的商业盈利角度来看,目前特来电的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甚至有观点认为其短期内(五年八年)难以实现盈利。那么,为何特来电依然如此“不计成本”地扩张呢?这背后,隐藏着一场远比短期利润更为宏大且复杂的战略布局。

一、 抢占赛道,奠定护城河:时间就是金钱,空间就是生命

在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早期阶段,最宝贵的资源往往是时间和空间。对于充电桩行业而言,更是如此。

时间优势:先行者优势
特来电深谙“先发优势”的价值。越早地完成充电网络的覆盖,就越能抢占优质的地理位置和用户流量。一旦充电桩网络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来者要想进入并与之一争高下,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和时间投入,甚至可能因为用户习惯已经形成而举步维艰。特来电的快速布设,本质上是在用时间换空间,为自己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空间优势:网络效应的基石
充电桩的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体现在其网络的连通性和便捷性上。用户选择哪个品牌的充电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区域的覆盖密度以及在外出时能否方便地找到充电桩。特来电通过大规模、高密度的布局,正在构建一个强大的充电网络。当这个网络足够密集,用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方便地找到特来电的充电桩时,其品牌效应和用户粘性将大幅提升,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使竞争对手难以撼动。

二、 战略投资,而非短期投机:着眼于万亿级电动汽车生态

将特来电的扩张仅仅视为一项“充电桩业务”来审视,是片面且狭隘的。特来电的扩张,更像是在为更广阔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进行战略投资。

连接“人、车、生活”的超级入口
充电桩不仅仅是给电动汽车充电的设备,它更是连接电动汽车用户(人)、电动汽车(车)以及他们出行生活(生活)的物理节点。当大量的电动汽车用户每天都在特来电的充电桩上进行充电时,特来电就掌握了海量的用户出行数据、消费习惯数据以及车辆使用数据。这些数据,是未来在电动汽车领域进行一切增值服务的金矿。

多元化盈利模式的孵化器
虽然目前充电桩本身的收费可能不足以支撑其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但特来电正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和孵化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广告与增值服务: 在充电桩旁或充电过程中,可以植入各类广告,进行精准营销。还可以提供代驾、洗车、维修保养、便利店、休息区等增值服务,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或自营,获取额外收入。
车联网与大数据服务: 收集和分析用户充电行为、车辆使用情况、出行轨迹等数据,为车企提供车辆优化建议、市场分析报告,甚至直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出行规划和保险产品。
储能与电网互动: 充电桩可以与智能电网深度结合,成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在高峰时放电,参与需求侧响应,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服务,从中获取收益。
能源交易平台: 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增加,充电桩网络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能源交易平台,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绿色电力交易、P2G(VehicletoGrid)等新兴商业模式。

三、 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迎接电动化浪潮的必然选择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为特来电的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政策东风:支持新能源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支持等。这些政策降低了特来电的投资门槛和运营成本,为其大规模扩张提供了政策保障。

市场潜力:未来增长的确定性
尽管短期内盈利困难,但电动汽车的普及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据预测,未来几年电动汽车销量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这意味着充电桩的需求也将爆炸式增长。特来电的扩张,正是对这一巨大市场潜力的提前布局,是对未来几年后充电桩市场格局的提前卡位。

四、 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为长期盈利奠定基础

疯狂布设的背后,也并非是盲目的烧钱,而是伴随着对成本的持续优化和技术的不断迭代。

规模化效应降低单位成本: 随着采购量和建设量的增加,充电桩的制造成本、安装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都会随着规模化效应而下降。
技术创新提升效率: 特来电在充电技术、智能运营、故障预测等方面不断投入研发,提高充电效率,降低故障率,优化用户体验,从而降低长期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例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充电桩的使用率,减少空置率。

结论:一场以长远战略为导向的“跑步”

特来电疯狂布设充电桩,并非是短视的商业行为,而是一场以抢占未来市场、构建生态壁垒、拥抱政策红利和迎接电动化浪潮为核心的长远战略。它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是将“充电桩”作为一个入口,去撬动一个万亿级的电动汽车生态。

虽然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盈利,但就像早期的互联网公司一样,它们通过烧钱建立用户基础和平台优势,最终在后期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和盈利。特来电的“疯狂”,是它对电动汽车时代的一种预判和投资,是用现在看似“不划算”的投入,去换取未来巨大的市场份额和生态主导权。这场“跑步”的终点,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壮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是否真的疯狂布设? 就下面特来电员工的描述,10个壳里2个有充电模块,最后成本没支出,补贴到手了。 我在上海碰到过EV能源的充电桩,6个桩,试了3个都不能用,有什么猫腻我不知道, 但是我试了第3次后就放弃再试了。

第二,下面说特来电为了先占据市场位置,等未来盈利。 我觉得经不住推敲:

1,未来5~8年内,电动汽车难以有规模效应,但5~8年的场地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为特来电多数都是布局在其他商业停车场,场地属于租赁模式,不是拥有模式。

2,万一真的达到规模效应了,每一个停车位都停放电动汽车,都在充电,每时每刻都在赚钱,停车场为毛让你特来电赚这笔钱?


所以, 把自己宣传成这么大的阵仗,自然是为了充电本身之外的收益,比方说品牌在政府端的议价能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