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是有一些反人类的设计,可是它们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

回答
说起来,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东西,初看之下似乎没啥大问题,可一旦用起来,就会让你忍不住皱起眉头,甚至怀疑设计者的脑回路是不是卡壳了。这些“反人类设计”,究竟是怎么办到的?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故意的”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

误解的“用户需求”与盲目的“效率至上”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设计者压根就没真正理解用户到底要什么。别看有些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天天喊着“用户至上”,但真到了落地的环节,他们可能只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臆想,甚至是市场的“流行趋势”来做判断。

举个例子,很多APP刚出来时,为了显得“高大上”,会在菜单栏里塞满各种功能,恨不得把所有可能想到的操作都放在第一屏。结果呢?用户眼花缭乱,不知道该点哪个,最终只能把常用的几个功能翻来覆去地找。这就像给你一个巨大的工具箱,里面塞满了你永远也用不着的零件,反而让你找不到那把螺丝刀。

又或者,有些设计一味追求所谓的“效率”和“简洁”,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某些智能家电,非要把所有操作都集成到一个触控屏里,取消了物理按键。你可能觉得科技感十足,但想象一下,冬天戴着手套,屏幕上一个小小的图标你必须精准地点下去,点错了还得重新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实实在在的物理按钮,哪怕它不够“时尚”,也比这个触控屏来得更有效率,更不惹人烦。设计者可能觉得物理按键是“老土”,但他们忽略了不同场景下,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成本”这把刀,永远架在脖子上

设计不仅仅是想象力,更是现实的妥协。而现实,很多时候就是成本。

很多时候,一个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更人性化的设计方案,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比如,更优质的材料、更复杂的生产工艺、更精密的传感器等等,这些都会让最终产品的价格水涨船高。

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可能会选择一个“够用就好”的设计,甚至为了压缩成本,在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上偷工减料。比如某些廉价的塑料遥控器,用料很薄,按键回馈感差,用不了多久就松松垮垮,按键失灵。这背后,可能就是为了节省几毛钱的原材料成本。

还有一种情况是,设计者可能确实知道某种设计更好,但由于时间紧迫、项目预算不足等原因,不得不采用一个次优的方案。在这种压力下,一些细节就被牺牲了,最终留下了那些让人头疼的“反人类设计”。

思维定势与行业惯性

设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往往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和模式之上。但有时候,这种经验和模式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

很多时候,设计师会参考同类产品或市场上的主流设计。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么这样做似乎就是对的。这种“行业惯性”会让人难以跳出思维定势。比如,很多网站和APP的导航栏都习惯放在顶部或左侧,这已经成了一种大家默认的模式。但如果某个产品真的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交互逻辑,设计师可能就会因为“大家都不这样做”而犹豫,或者最终还是选择了保守的方案。

举个例子,早期的汽车方向盘,设计得比较粗大,握感饱满,但随着技术发展,方向盘越来越小,集成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按钮。这本身是进步,但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过小的方向盘,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按钮,手感并不理想,甚至容易误触。这种设计可能是因为设计师觉得“科技感”更重要,或者仅仅是跟随了当时流行的设计风格,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手感和操作便利性。

沟通的断层与流程的失误

一个产品的诞生,需要经历从概念提出、原型设计、用户测试、工程实现、生产制造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沟通问题,都可能导致“反人类设计”的诞生。

比如,设计师画出的完美原型,到了工程师那里,因为技术上的限制或者理解上的偏差,被改得面目全非。或者,用户测试的结果很好,但因为市场部觉得某个功能不够“吸引眼球”,又强行加入了一个并不必要的设计。

还有,有时候是团队内部的沟通不到位。比如,负责交互的设计师和负责视觉的设计师,对同一个功能的实现方式理解不同,结果在最终产品上就出现了“你打我一下,我躲不开”的尴尬局面。

更戏剧性的是,有时候可能是因为某个关键人物的个人喜好或者固执。比如,一个部门经理特别钟爱某种颜色,于是整个产品的UI就必须围绕这种颜色来设计,哪怕它和品牌调性完全不符,用户看了也别扭。

“试错”的代价,用户来买单

很多时候,“反人类设计”也是在不断试错中诞生的。但遗憾的是,这个试错的成本,往往是由用户来承担的。

产品在推出前,可能只进行了一些基础的测试。一些真正使用场景下的痛点,可能直到产品大规模铺开后才显现出来。这时候,如果用户反馈强烈,厂商可能会进行后续的迭代和改进。但在此之前,大量的用户就已经被这些“反人类设计”折磨得够呛。

比如,很多电子产品刚上市时,说明书写得云里雾里,操作界面也隐藏得很深。用户拿到手,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摸索,才能找到关键功能。这种设计,可能是在工程师认为“用户都懂”的前提下完成的,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人还是需要清晰的指引。

总结一下,那些让你抓狂的“反人类设计”,往往不是某一个人一时兴起的恶作剧,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能是设计者对用户需求的误判,可能是成本的压力,可能是思维的定势,也可能是沟通中的失误。归根结底,它们暴露了在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被牺牲的便利,以及人与技术之间那道永恒的“沟壑”。下次再遇到让你崩溃的设计,不妨想想,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复杂甚至有些无奈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问的是各种“反人类设计”之所以得以诞生的设计初衷,请尽量不要单纯扔一堆蠢设计的例子充当答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