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乐此不疲地制定一些规则、承诺,然后又违背它?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甚至自己也可能经历过的情况。一个人之所以会“乐此不疲”地制定规则、许下承诺,然后又反悔,这背后其实隐藏着相当复杂的人性层面和心理机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1. “当下”的自我激励与“未来”的认知失调

最常见的情况是,人们在某个特定时刻,因为某种情绪(比如决心、愧疚、希望)的驱动,会产生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愿景。在这个时候,制定规则和承诺,就成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激励方式。

“此刻我真的能做到!”的幻觉: 当下,我们可能对未来充满了积极的预期,或者因为某件事的刺激而斗志昂扬。比如,新年伊始,我们信心满满地列出健身计划、学习目标;或者因为一次失败,痛定思痛,发誓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当下”的强烈感受,让我们觉得这些规则是切实可行的,并且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未来”的不可预测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会展现出它本来的复杂和不可预测性。当初那个充满决心的“未来我”,很可能因为各种突发事件、情绪波动、诱惑或者仅仅是日常的琐碎而变得难以约束。我们低估了将来的惰性、环境的影响,也高估了意志力的持久性。
认知的“锚定”效应: 这种“当下”的决心,就像一个强烈的心理锚点。一旦我们做出了承诺,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我应该这样做”的认知,这在短期内能提供动力。但当现实与承诺产生巨大差距时,如果无法及时调整,反而会因为“未能达成”而产生挫败感,甚至进一步放任自流。

2. 规则与承诺的“功能性”需求

有时候,制定规则和承诺本身,是为了满足一些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即使这些规则最终会被打破。

渴望掌控感: 生活中总有很多我们无法掌控的事情,而制定规则,特别是关于自我行为的规则,能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向和命运。这种掌控感,即使是虚幻的,也能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寻求认同与价值感: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公开的承诺和打卡,往往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积极面,获得他人的赞扬和认同,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但如果这种行为只是为了“表演”,缺乏内在的支撑,一旦表演结束,规则也就失去了意义。
逃避责任或延迟满足: 有时,制定严格的规则,可能是为了推迟眼前的享受,换取未来的“回报”。比如,严格的节食计划。但如果在过程中,这种“延迟满足”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对未来回报的期待,人们自然会选择打破规则,去追求即时的快乐。
“好人”的自我形象: 很多人希望自己是“说到做到”、“有毅力”的人。制定规则和承诺,是试图塑造一个符合这种理想形象的自我。即使最后做不到,这个过程本身也能让他们暂时获得一种“我曾经努力过”、“我并非完全不在乎”的自我肯定。

3. 心理惰性与“习惯”的强大力量

人体本身就存在一种“节约能量”的倾向,即心理惰性。而习惯,尤其是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具有强大的惯性。

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 意志力就像电池,是会耗尽的。每天都需要消耗意志力去抵抗诱惑、坚持计划,当意志力储备不足时,原有的规则就很容易被抛诸脑后。
习惯的“自动化”: 坏习惯之所以难以改,是因为它们已经成为大脑的“自动化”程序,执行起来几乎不需要思考和付出努力。而新规则,特别是需要改变旧行为模式的规则,则需要持续的、有意识的努力,这比执行旧习惯要困难得多。
“破罐子破摔”效应: 一旦违反了一项规则,有些人会产生一种“已经破了,不如彻底破”的心态。比如,一天没去健身房,就觉得“今天白费了,明天再开始”,然后就开始放纵。这种心态进一步加剧了规则的失效。

4. 认知偏差与自我欺骗

人并非总是理性的,很多时候会被各种认知偏差影响,甚至是一种温和的自我欺骗。

“这次会不一样”的错觉(规划谬误): 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也高估自己的能力。因此,制定出的规则往往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实际情况。
选择性记忆: 人们可能更容易记住自己成功遵守规则的时刻,而选择性地忽略或淡化自己违背规则的经历,从而继续循环制造新的规则。
“非此即彼”的思维: 有些人习惯于把事情看得很绝对,要么完全遵守,要么完全放弃。缺乏灵活的、渐进式的调整策略。

5. 社交与环境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周围的人和事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诱惑的无处不在: 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是巨大的。美食、娱乐、社交媒体,都在不断地“挑战”我们制定的规则。
社交压力: 有时,为了融入群体或避免被孤立,人们也可能暂时放弃自己的规则。比如,聚会时大家都吃高热量食物,自己如果坚持严格饮食,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

总结来说, 一个人乐此不疲地制定规则、承诺,然后又违背,这并非简单的“言而无信”或“意志薄弱”。它更像是一种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不断拉扯,在自我激励和心理惰性之间的不断博弈,以及在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和生活实际复杂性之间的不断碰撞。

这种行为模式,可能反映了:

对完美的追求: 渴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但又难以跨越现实的障碍。
对掌控的渴望: 通过规则来管理失控的生活,但现实往往比规则更强大。
一种试错和学习的过程: 尽管屡屡失败,但每一次制定规则和违背规则的经历,都在无形中积累着关于自我、关于现实的认知。即使结果是“屡战屡败”,但“屡战”本身,也构成了他们行为的一部分。

所以,与其简单地责备,不如尝试去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人性复杂性。很多人这样做,并非真的“乐此不疲”,而是深陷在一种试图改善但又被现实反复阻碍的循环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类似于“去健身房办卡是否是不理性的”的讨论。

去健身房办卡之后,很多人去的次数可能还不如每次买单次票更合算,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观点是,他们在办卡的时候以为自己会去足够多次,但是一旦办了卡之后,其实办卡这件事就成了sunken cost,他们实际上还是懒得去健身房,他们在办卡的时候对自己未来的预测有bias,我们说这种人是Naive的;

另一种观点是,也许这种人是Sophisticated的,他们知道,如果不办卡,他们一次都不会去,办了卡之后,相当于一个commitment device,因此他们就会去健身房。这时候,即使他们实际上去的次数不如买单次票合算,但是如果健身本身带来足够高的收益,那么由于“每次买单次票+去X次”这个选项不存在,他们在“办卡+去X次”和“每次买单次票+一次都不去”之间选择了收益更高的前者。

放到题主所说的这样的人身上,这两种都有可能:

1. 可能他是Naive的,爱面子,先夸下海口自己会来,但是脸皮又很厚,到了约定的时候觉得不遵守约定也无所谓……

2. 可能他是Sophisticated的,他知道如果不约定个时间他可能会迟到的更久,因此约定了时间之后他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这点改善可能对其他人来说没那么明显(比如说要限制一天的游戏时间是3个小时,如果根本不限制的话可能打一通宵,约定了之后只打了10个小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甚至自己也可能经历过的情况。一个人之所以会“乐此不疲”地制定规则、许下承诺,然后又反悔,这背后其实隐藏着相当复杂的人性层面和心理机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1. “当下”的自我激励与“未来”的认知失调最常见的情况是,人们在某个特定时刻,因为某种情绪(比如决心.............
  • 回答
    有些人看待事物之所以能触及本质,仿佛拥有一双能穿透迷雾的眼睛,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这与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 知识储备和经验阅历 息息相关。想象一下,一位资深的医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早已将人体结构、疾病症状、治疗方案等信息深深烙印在脑海中。当他面对一个病人时,他不仅仅是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痛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困惑。明明在旁人看来闪闪发光,能力出众,却偏偏总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往往根植于我们成长经历和心理构成中。咱们一点点.............
  • 回答
    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明明自己起早贪黑,熬夜啃书,资料堆得跟小山似的,结果一考试,哎呦喂,那分数怎么跟别人差那么远呢?然后嘴里就开始嘀咕:“哎,人家那才是真学霸,天生的。”我认识一哥们,叫小陈,这人可以说是拼命三郎。大学里,但凡有点拿得出手的考试,你总能看到他抱着书在图书馆里扎堆。别.............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蜡笔小新》和《哆啦A梦》中孩子们互动模式的差异,以及观众对此的不同感受,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点,也涉及到创作者在塑造角色和故事时的一些考量。《蜡笔小新》:出奇的团结,笑料与现实的边界在《蜡笔小新》里,小新和他的小伙伴们(风间、妮妮、正男、阿呆)虽然时常因为小新的捣蛋而闹得不可开交,但当我们.............
  • 回答
    Quora上关于中国话题下,经常能看到印度用户活跃作答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Quora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开放性与问答模式: Quora本质上是一个问答社区,鼓励用户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它的内容生成门槛非常低,任何人都可.............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从小到大都感觉孤单,看着别人成群结队地分享快乐,而自己却总是独自一人,这确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种感受,就像在热闹的派对里,自己却站在角落,即使想加入,也不知道该如何迈出那一步。其实,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一件件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说数学专业的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不是说他们真的掌握了所有知识,更像是他们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让他们在面对新领域时,会不自觉地套用自己的“工具箱”,有时会显得过于自信,甚至有些“想当然”。让我来仔细掰扯掰扯,为.............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一些朋友,每次聚餐,只要有辣菜,他们总是第一个主动去拿,并且吃的津津有味。有时候,甚至会不经意间露出一种“你们都不行”的表情,好像吃辣是一种超能力,而不能吃辣就是一种缺陷。你说这种“优越感”,其实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不是真的瞧不起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肯定和一种小小的炫耀吧。仔细想想,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文化交流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会感觉中国人比外国人更热衷于过外国节日,而反过来情况似乎不那么明显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 全球化和文化传播的 不对等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信息传播的来源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学历和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关系和资源”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金融这行确实是一个高度人脉驱动的行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太一样。为啥这么说?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不太愉快的经历,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呢?其实原因可能挺复杂的,夹杂着生理、心理、习惯,甚至是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不同。咱们掰开了说,你就明白了。首先,从生理上来说,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这个年纪,身体机能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 呼吸道变化和痰液增多: 随着年龄增.............
  • 回答
    在很多家庭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长辈生病了,身体明显不适,但却总是推三阻四,宁愿忍着,也不肯迈进医院大门。嘴里念叨着的,往往是“医生就是来赚钱的”、“现在的药太烈了”、“看了医生反而更严重”之类的话。这种根深蒂固的“医有害论”和对看医生的抗拒,是许多晚辈头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老一辈会有这样.............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很多人都好奇,也挺容易让人心里犯嘀咕的。看着别人好像轻轻松松就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高度,而自己拼死拼活却还在原地打转,这滋味肯定不好受。但咱们得往深了扒一扒,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绝不是简单的“运气好”三个字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看起来不努力”和“实际不努力”是两码事。.............
  • 回答
    一些中国人之所以会以“种族歧视”的名义为黑人发声,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牵涉到历史、社会认知、国际关系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与其说他们是“打着”这个名义,不如说他们是真诚地认为黑人群体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且将这种不公归结为种族主义的体现。1. 对“种族歧视”的普遍认知与同情: .............
  • 回答
    这背后啊,其实挺复杂的,就像你家楼下那家老王,嘴里时不时嘟囔着政府管得太严,这不行那不行,可他家的生意,大半儿是靠着政府给批的那个集市摊位,还有政府扶持的那个小项目呢。你仔细想想,很多人对政府有意见,这也很正常。社会总得有人提出质疑,有人去推动改革,这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社会生态。比如,有些人觉得税收.............
  • 回答
    双败赛制下,部分观众希望胜者组冠军在总决赛中拥有1比0的优势,这种心态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对胜者组冠军“正统性”的认可与奖励: 付出的努力与证明的实力: 双败赛制设计初衷之一就是给予在胜者组一路过关斩将的队伍或选手“奖励”。他们不仅在比赛中展现了更强的实力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