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双败赛制下总有人希望胜者组冠军在总决赛里有1比0的优势,这些人都是什么心态?

回答
双败赛制下,部分观众希望胜者组冠军在总决赛中拥有1比0的优势,这种心态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对胜者组冠军“正统性”的认可与奖励:

付出的努力与证明的实力: 双败赛制设计初衷之一就是给予在胜者组一路过关斩将的队伍或选手“奖励”。他们不仅在比赛中展现了更强的实力和稳定性,还在心理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因为一旦输了,他们还有一次机会)。观众普遍认为,胜者组冠军是通过更艰苦的赛程和更高的胜率才获得的,因此理应在最终的决赛中获得一些“优待”。
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担忧: 对于胜者组冠军来说,一旦在总决赛中输掉一场,之前所有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他们可能需要面对“背靠背”的比赛或者心理上的巨大落差。1比0的优势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缓冲,让他们在决赛中更有容错率,从而更专注于发挥出最佳水平。
对“完全胜利”的期待: 部分观众认为,胜者组冠军本就是“优等生”,在最后的关卡中理应以一种更“完美”或“轻松”的方式获胜,而不是与败者组冠军进行一场势均力敌、充满变数的“生死战”。1比0的优势被视为对他们之前出色表现的进一步肯定和升华。

2. 对比赛观赏性的考量:

增加悬念与戏剧性: 虽然有些人认为1比0的优势会降低悬念,但反过来看,这恰恰可以制造另一种层面的悬念:败者组冠军能否在巨大的劣势下完成“让一追二”的壮举?这种“逆袭”的故事往往更加激动人心,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聚焦总决赛的最高潮: 如果总决赛不是从0比0开始,而是胜者组冠军以1比0领先,那么整个总决赛的焦点就会更加集中在败者组冠军如何追分以及胜者组冠军如何守住优势上。这使得比赛的“高潮”可以被提前设定,并且有更强的戏剧张力。
减少“运气”的干扰: 在很多竞技比赛中,单场比赛的胜负可能受到很多非实力因素的影响,比如临时的状态起伏、对手的“超常发挥”甚至是裁判的判罚(虽然职业比赛中这种情况极少)。1比0的优势可以一定程度上稀释这种“运气”成分,让最终的冠军归属更倾向于整体实力更强的队伍。

3. 对战术与心理的解读:

“先下一城”的心理优势: 在很多对战项目中,率先获得胜利可以极大地提升士气,增加自信心,并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观众会期待胜者组冠军能够利用这种心理优势,在总决赛中取得一个好的开局,从而占据主动。
战术试探与调整的空间: 如果总决赛采取“BO3”(三局两胜制)或“BO5”(五局三胜制),胜者组冠军在第一场比赛中可以更加大胆地尝试一些战术或者试探对手的底线,即使输了第一场,他们也有机会根据败者组冠军的应对进行调整。而1比0的优势,则让他们在第一场比赛中可以更加“稳妥”地拿到胜利,为后续的比赛打下基础。

4. 对历史数据和“惯例”的参考:

过往成功案例的心理暗示: 很多大型赛事在采用双败赛制时,都会为胜者组冠军提供这样的优势。观众会参考过往的案例,认为这种赛制设计是行之有效的,并且能够选拔出真正最强的队伍。
对“强者恒强”的朴素认知: 部分观众可能更倾向于相信“强者恒强”的规律,认为胜者组冠军就应该是最强的,1比0的优势可以更直接地体现出这种“强”的优势。

这些希望胜者组冠军有1比0优势的人,他们的心态可以归结为:

认可规则的合理性与奖励机制: 他们认为双败赛制的设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逻辑和公平性,胜者组的优势是对他们前期出色表现的应得回报。
期待更精彩的观赛体验: 他们可能更喜欢看到“戏剧性”的剧情,以及通过“让一追二”来反转局面的故事,而1比0的优势恰好能够激发这种观赛的乐趣。
偏好“简单直接”的判断: 相对于复杂多变的赛制,他们可能更喜欢看到强者能够以相对更“轻松”的方式夺冠,从而减少比赛中的不确定性。
一定程度上的“主队情结”: 如果他们支持的队伍是胜者组冠军,自然会希望他们能有一个更好的开局,更容易夺冠。

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观众可能并不认为胜者组冠军应该有1比0的优势,或者认为这种优势会削弱总决赛的公平性。 他们更倾向于所有比赛都从零开始,用最纯粹的实力来决定最终的胜负。

总而言之,关于双败赛制下总决赛优势的设计,本身就存在多种理解和偏好,观众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是自然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他们对竞技、观赏性和公平性的不同侧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勉强回答一下:

设置“1:0”在赛制上精确的说法叫“胜者组优势”,“胜者组优势”的设置“双败制”的“宿疾”之一,有人议论再正常不过,而DOTA2历史上的TI 1就采取了1:0优势的决赛开局(后来取消),TI赛制也是在不断寻找平衡点。这并不是因为由败者组杀出的队伍夺冠而“酸”,而是所有双败赛制中,都要面临的一个“公平性”难题。


如果不设置“胜者组优势”会面临“败者组总冠军”带来的公平性困境

首先,“双败赛制”固然有优点,但是无法绕开的一个公平性困境困境是“败者组总冠军”。双败赛事之下,一般简单来说就是“输两次淘汰”,而对于“胜者组冠军”而言,他们只输掉了一次比赛,就丢掉了冠军了,而败者组杀上来的总决赛冠军,也输掉了一次比赛,但是获得了冠军,这就有一定的“不公平”在里面了。

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TI 7,这是很著名的Liquid战队“1穿N”夺冠的比赛,从第一轮掉入败者组之后,液体战队奋起直追,在总决赛中3:0轻取中国战队NewBee获得冠军,完成在中国战队“围追堵截”中夺冠的“壮举”。

然而,从结果上来说,liquid战队输过一次大比分(IG)却拿到冠军,而NewBee输过一次大比分(Liquid)却是亚军。败者组总冠军“使用过”一次“容错率”,而胜者组亚军却没有

这里不是说再多比赛一次,NewBee就能赢(双方当时还是差距明显的),但是在赛制设计上这是“双败赛制”的“固有问题”。

又如TI 5,这个时候EG战队和liquid战队差不多,区别是EG战队在正赛阶段确实和CDEC战队前后拼了两次,大比分1:1打平,小比分3:3打平,EG战队是冠军,CDEC战队是亚军。这里不是说翻案,而是说从赛制角度来说,这是双败制一个“公平性难题”,这是赛制本身的“缺陷”。

一个最为直接和最为简单的想法就是设置“胜者组优势”。即给予胜者组冠军一些“优势”,确保平衡,比如开局“1:0”,TI国际邀请赛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


DOTA2国际历史上确实有过总决赛设置“1:0”的情况出现

其次,DOTA2最早的时候,TI 1国际邀请赛确实采取直接“设置1:0”的胜者组优势,然而现在看来,TI 1赛制是比较“激进”的。这也是很多任“呼声”的来源,之前V社就是明确设置“胜者组优势”的:

TI 1的总决赛是BO 5,在中国的EHOME战队和独联体区的NAVI战队之间进行。双方实际上,只进行了3局比赛,单说TI 1总决赛,比分是“2:1”,但是“总比分”是“3:1”,因为NaVi战队是胜者组晋级总决赛,享受到了“1:0”的开局。

EHOME战队则是一度失利,进入败者组,所以当时吃了赛制的“亏”。

然而,总决赛BO5情况下设置“1:0”优势对于比赛影响可能更大(大家可以算一算概率,假设胜率都是50%,一方是1分开局,概率差多少),所以V社在TI 1之后废除了这个赛制


目前,TI赛制通过一系列调整采取了不设置胜者组优势的方法,自然会有不同声音,不过总体上还是公平的

TI之后的赛制,通过各种方式“奖励”胜者组队伍,使其在没有胜者组优势的时候,也能保证一定的“公平性”。TI之后的赛制几经变化,TI 5之后逐渐稳定,TI 7之后走向成熟,小组赛会有“淘汰”,败者组会面临随机性极大的BO1,在TI比赛中“藏阵容”可并不明智。

而胜者组比赛对体力压力较小,可以挑选对手,而且精神压力更小,可以试验阵容,而败者组几乎每战都要全力以赴(毕竟没有容错率了),甚至危急时刻不得不拿出“绝活体系”面对对手,信息暴露更大。

虽然暂时来看比较成熟公平,然而毕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之前有胜者组优势设置的先例,有人议论再正常不过。不过,从现阶段来讲,暂时还没有更好的赛制可以替代:

V社实验过“单败制”(Major),并不成功,双败制带来的“强队容错率”,以及避免“爆冷”和“分组”带来不公平,还是V社当前阶段最想要的,毕竟奖金分配采取梯度较大的分配方法;

V社实验过“瑞士轮”(Major),避免两强过早相遇,避免分组问题,然而治标不治本,还是出现了secret战队一轮游,各种“爆冷”造成的争议,赛果不确定性无法弥补;

目前,看BO7的“1:0”似乎是目前最靠谱的,然而也只能算是“矮子里面的将军”,但是有人议论赛制再正常不过。毕竟,“胜者组优势”是双败制的“宿疾”,只要一天采取这个赛制,就会有一天有人议论。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双败赛制下,部分观众希望胜者组冠军在总决赛中拥有1比0的优势,这种心态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对胜者组冠军“正统性”的认可与奖励: 付出的努力与证明的实力: 双败赛制设计初衷之一就是给予在胜者组一路过关斩将的队伍或选手“奖励”。他们不仅在比赛中展现了更强的实力和.............
  • 回答
    赛会制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世界杯淘汰赛阶段,之所以不采用双败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关键原因决定的,这些原因涉及比赛的性质、时间、参与度、观赏性以及商业运作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1. 比赛性质与传统惯性: 单败淘汰的“残酷”与“价值”: 世界杯淘汰赛的核心魅力之一就在于其极度的残酷性和一锤定.............
  • 回答
    国共内战,解放战争那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国民党最终落败,那可是有太多道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要说起来,真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得一点一点捋。一、 政治上的失策:民心尽失,孤立无援 腐败与独裁的恶果: 这是最根本也最致命的一点。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虽然代表着“胜利者”的身份,但内部的腐败问题却愈演愈烈.............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丢失大半国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或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双方的实力差距。日本作为战前世界军事强国之一,其陆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经过了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拥有大量的坦克、飞机、重炮等现代战争所需的“硬实力”。相比之下,尽管国.............
  • 回答
    说到隋朝三次征伐高句丽为何败得如此惨烈,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这背后交织着政治失误、军事冒进、后勤不济,以及对手那坚韧无比的抵抗精神。咱们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清楚。一、 盛世的盲目与政治野心的膨胀首先,得看隋朝当时的心态。隋朝刚刚统一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失败,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虽然李自成在前期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组织力,一度颠覆了明朝统治,但其最终的溃败速度之快,令人唏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局限性:1. 政治上的野心与急功近利: 过早称帝,脱离.............
  • 回答
    1920年的苏波战争,结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内战的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军,竟然败给了刚刚独立的波兰。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利,更是苏维埃政权在向西方扩张道路上的一个沉重挫折。要深入理解这场战争苏联为何会败于波兰,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的因素。一、 战略与政治的盲目自信与误判这场.............
  • 回答
    明清松锦大战,是明末清初历史上一次极其关键的战役,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正面较量,更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存亡和清朝的崛起。这场战役的失败,如同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敲响了这个王朝的丧钟。 松锦大战的历史意义:一次王朝命运的转折点松锦大战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场战役,一个王朝的命运”。 决定性的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孙权在逍遥津的那场仗,确实是历史上被“黑”得够呛。但你得知道,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跟媒体报道似的,谁写谁说了算,而且“黑”也得有素材,不是空穴来风。孙权这场仗之所以能留下这么个“败北”的标签,而且还被反复拿出来说,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场仗本身。那是在公元20.............
  • 回答
    二战德国战败是历史的铁证,而如今德国在中欧地区的举足轻重地位,与其说是“主导”,不如说是“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影响力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战后德国的重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地缘政治的演变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主导”这个词的含义。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主导”通常意味着拥有压倒.............
  • 回答
    这种社会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文化习俗。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一个行为在不同性别身上待遇会差这么多。一、 为什么女性找干爹容易被贴标签?这主要跟咱们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性别权力不平等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有关。 “男性是提供者,女性是被提供者”的传统观念: 几千年的父.............
  • 回答
    胡雪岩的败落,绝非一朝一夕,更不是简单的运气不济,而是他将自己推向深渊的几个关键性错误所致。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红顶商人,究竟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才导致他从“首富”宝座上轰然跌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凄惨结局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剖析一番。一、贪欲无度,过度扩张的致命诱惑胡雪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
  • 回答
    曼施坦因为何能横扫克里米亚,而保卢斯却在斯大林格勒败得一塌糊涂?——一场战术与战略的深刻较量这两个名字,曼施坦因和保卢斯,在二战的德军将领中都赫赫有名,但他们的命运却天差地别:一个以妙计奇谋横扫克里米亚,赢得了“克里米亚之狐”的美誉;另一个则在斯大林格勒的冰天雪地里,最终兵败如山倒,成为了希特勒帝国.............
  • 回答
    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虽然在如来佛祖的镇压下失败了,但他在西天取经路上,与天庭众神再次打交道时,大家依然尊称他为“大圣”,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事实与认知的分裂:战败 ≠ 完全丧失威望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孙悟空“败了”指的是他在直接武力对抗天庭的最高领导者玉皇大帝和他的整体体系时.............
  • 回答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为何溃败得如此迅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国军的失败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战略失误、腐败内政、人心尽失以及解放军高超的军事政治策略共同造成的。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避免机械的论述风格。一、 战略层面.............
  • 回答
    豫湘桂战役,也称为“一号作战”,是抗日战争末期国民党军队一次灾难性的失败,其惨烈程度至今令人唏嘘。然而,在如此重创之后,国军竟然能够实现全面反攻,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胜利或失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豫湘桂战役失败的根源,以及国军随后反攻的战略和基础。豫湘桂战役的惨败:.............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成也三纲五常,败也三纲五常”,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支撑起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石,也是导致其僵化、乃至最终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三纲五常”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面的作用与影响。“成也三纲五常”: 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首先,.............
  • 回答
    童贯率领的西军攻辽之战,那可真是一场让大宋颜面扫地的惨败。说它惨,不仅是因为战败本身,更在于它背后暴露出的种种积弊和决策失误。要说童贯这西军败得有多惨,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从童贯这个人说起。童贯是北宋末年一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靠着巴结权贵,尤其是以宦官弄权起家,一步步爬上了高位,.............
  • 回答
    道光皇帝为鸦片战争殚精竭虑,他倾全国之力,调集了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包括精通水战的福建水师、曾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的湖南湘军、以及驻守在直隶、山东等地的绿营兵和八旗兵。从江南到广东,从长江到海疆,清军部署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那么,为何在这样“血本”的投入下,清军依旧屡战屡败,节节败退呢?这背后原因错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