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征高句丽为什么败得这么惨?

回答
说到隋朝三次征伐高句丽为何败得如此惨烈,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这背后交织着政治失误、军事冒进、后勤不济,以及对手那坚韧无比的抵抗精神。咱们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清楚。

一、 盛世的盲目与政治野心的膨胀

首先,得看隋朝当时的心态。隋朝刚刚统一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杨坚(隋文帝)建立的隋朝,在短短几十年间,国力是相当强盛的,户籍人口也大幅增加,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在这种盛世之下,隋炀帝杨广接班后,野心勃勃,想要将隋朝的威名远播四海,确立自己的赫赫武功。而地处辽东的高句丽,虽然是个区域性政权,但在他眼中,不过是即将被征服的蛮夷。这种“万国来朝”的心态,让他低估了对手,也高估了自身的实力。

然而,统一中国是一回事,征服一个早已巩固了区域统治、且有一定军事基础的国家,又是另一回事了。隋朝虽然强大,但长期的统一战争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比如运河),已经让社会资源的消耗不小。在这种情况下,仓促且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

二、 军事冒进与战略的失误

隋炀帝对征高句丽的规划,可以说是充满了“大刀阔斧”式的雄心,但也暴露了军事上的冒进和战略上的短视。

兵力集结的巨大压力: 第一次征讨,隋炀帝就动用了二十多万大军,这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庞大战役规模。第二次更是倾举国之力,据说动用了百万之众。这么庞大的军队,不说作战本身,光是后勤就足以压垮整个国家。人员的征集、训练、装备,以及粮草、军械的运输,都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对高句丽防御工事的低估: 高句丽深知中原王朝的威胁,他们在辽东地区修建了坚固的城池,尤其是柳城、辽东城等,防御体系非常严密。隋军虽然兵多将广,但攻城战是极为消耗兵力的,而且需要先进的攻城器械和熟练的攻城战术。隋军在这方面,并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
战术上的僵化与轻敌: 隋军在面对高句丽的游击战和灵活战术时,显得有些笨拙。高句丽军队善于利用地形,采取分割包围、袭扰后路等战术,让隋军疲于奔命。而且,隋军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如萨水之战,因为指挥失误和士兵疲惫,被高句丽名将渊盖苏文(一说由其他将领执行)以少胜多,一举击溃,损失惨重。
缺乏耐心,急于求成: 隋炀帝显然没有准备好一场持久战。他期望的是一场快速的胜利,用闪电战的方式摧毁高句丽。但战争的残酷性在于,一旦陷入泥潭,任何快速取胜的幻想都会破灭。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尤其是其坚固的城防和灵活的野战,都让隋军的速胜计划落空。

三、 后勤的崩塌与民怨的积累

战争的胜负,除了前线战场,后勤是决定性的因素。而隋朝在后勤方面,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漫长的运输线: 征高句丽的战事,需要将数以百万计的士兵和物资,从遥远的关内运送到辽东前线。这其中要依靠陆路和发达的运河系统。然而,即使有运河,如此庞大的运输量,也依然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粮草的匮乏与腐败: 大规模的军队,每天消耗的粮草是天文数字。一旦前方战事不顺,或者运输环节出现问题,粮草供应就会断绝。据史书记载,隋军士兵往往是兵未战而粮草先尽,饥寒交迫,士气低落。
民力被过度消耗: 为了支持这几次大规模征讨,隋朝征发了大量的民夫参与运输、筑城等工作。这无疑是对民力的过度榨取。农民们被迫离开土地,家庭生计受到严重影响,全国范围内怨声载道。
军需物资的浪费与损耗: 在战争过程中,由于天气、地形、高句丽的袭扰等原因,大量的军需物资损耗巨大。一些地方官员的贪腐,也导致了军需物资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后勤的困难。

四、 高句丽的顽强抵抗与战略智慧

不能不提的还有高句丽方面。他们虽然国力与隋朝相比并不对等,但其抵抗是极为顽强的,并且拥有相当的战略智慧。

坚固的城防工事: 如前所述,高句丽修建了许多坚固的城池,这些城池成为了隋军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善于利用地形和天气: 高句丽军队非常熟悉辽东的地形和气候,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来对抗隋军。例如,他们可能会利用雪季或恶劣天气来阻碍隋军的行动。
灵活的战术: 高句丽军队并不一味地与隋军进行正面决战,而是采取游击战、伏击战、骚扰战等多种战术,消耗隋军的兵力和锐气。
坚韧的战斗意志: 面对强大的敌人,高句丽人民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他们不屈不挠,誓死保卫家园,这种民族精神也是隋军难以战胜的重要因素。

五、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内忧与外患

最终,三次征高句丽的失败,直接导致了隋朝国力的严重损耗,而这种损耗,恰恰是在本已紧张的社会矛盾上雪上加霜。

民怨沸腾,农民起义爆发: 连年的战争,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让民间苦不堪言。征讨高句丽的惨败,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各地纷纷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以瓦岗军为代表的起义力量,迅速壮大,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军事力量的消耗殆尽: 三次大规模征讨,隋朝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虽然高句丽损失也很大,但隋朝作为进攻方,消耗的远比高句丽要多。这种军事力量的消耗,使得隋朝在面对国内起义时,显得力不从心。
统治集团的分裂与动摇: 连番的失败和日益加剧的社会动荡,也让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裂痕,朝廷失去了凝聚力。

总而言之,隋朝征高句丽的失败,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既是隋炀帝个人政治野心的膨胀和军事冒进的产物,也是他对战争残酷性、对手实力以及自身国情判断失误的体现。后勤的崩溃,民怨的积累,以及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共同铸就了这场以隋朝惨败告终的悲剧,也直接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这场战争,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再强大的国家,如果不能审慎决策,轻视对手,忽视民力,最终也难逃衰败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杨二不知兵,本身就是必败之战。

铁路时代之前,需要陆路穿越贫瘠地区的作战,带的人太多了叫找死。典型就是征高丽和五路伐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隋朝三次征伐高句丽为何败得如此惨烈,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这背后交织着政治失误、军事冒进、后勤不济,以及对手那坚韧无比的抵抗精神。咱们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清楚。一、 盛世的盲目与政治野心的膨胀首先,得看隋朝当时的心态。隋朝刚刚统一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
  • 回答
    要理解隋炀帝为何在内忧外患下仍执意三征高句丽,得从他本人的性格、隋朝的国策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这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虽有相似之处,但根本原因却大相径庭。隋炀帝的雄心与家国情怀: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隋炀帝本人是一个野心勃勃、充满抱负的帝王。他继承了父亲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的宏业,对于如何巩.............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以及外部威胁等多重因素。而万历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万历辽东战役、万历宁夏战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非直接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万历三大征对明.............
  • 回答
    康熙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一生波澜壮阔,功绩卓著。从您提到平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三征葛尔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来看,您认为他能排进中国皇帝前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扎实的依据。要评价康熙一生的功绩,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巩固统治,稳定江山:平定三藩之乱康.............
  • 回答
    清初军队的强大,以及其能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将清军的成功归结于“十三副铠甲”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象征意义,但远远不足以解释其背后复杂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因素。明朝之所以能抵抗蒙古两百年,而清朝却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胜,这背后是历史时势、制度演变以及军事策略的巨大差异.............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清朝复征三饷,这事儿说起来,得回到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简单讲,就是在那几个皇帝眼瞅着国库空虚,又急需钱粮来应付内忧外患的时候,把之前一些名义上暂停征收的税赋重新拿出来征收了。这“三饷”嘛,具体是哪三样,不同时期说法略有出入,但最经典的说法是指: 剿饷: 这是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而征收的,一开始.............
  • 回答
    万历三大征,这场耗时近二十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军事行动,常常被认为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重要推手之一。那么,它们是否真的“罪该万死”,是导致大明帝国覆灭的唯一元凶?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是”或“否”来回答,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多层面的原因。三大征的“罪状”:巨大的消耗与累积的矛盾首先,我.............
  • 回答
    万历三大征,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将它直接定性为明朝衰落的“原因之一”,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审视。如果简单地将账本上的支出与王朝的终结划上等号,未免过于片面。实际上,三大征所暴露和加剧的问题,才是其与明朝衰落之间更为复杂而深刻的联系。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三大征: 宁夏平叛(1592年):.............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第一部,以其宏大叙事、深刻思想和严谨逻辑著称,其中巧妙的伏笔和细节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细节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主要的伏笔和细节,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巧妙之处。一、关于叶文洁的“信”与“黑暗森林”的萌芽: 最.............
  • 回答
    “三非博士”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在非学术机构完成博士学位,或者博士研究内容与核心学术领域关联不大,亦或是博士毕业后未能在学术界或与学术紧密相关的领域找到稳定岗位的人。需要强调的是,“三非博士”并非一个官方的、严格定义的学术术语,更多是一种口语化或非正式的描述。 不同的人对“三非”的理解可能略有差异。然.............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心碎、引人深思的语句。要挑选出“最”悲哀的一句话,是一个主观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情境和哲理所触动。然而,如果要我选择一句最能概括整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绝望与悲哀,那我认为是来自于叶文洁的这句话(或者说,是她行为的直接结果所带来的感悟).............
  • 回答
    “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国家为了减轻家庭养育负担,确实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议题,除了已经发布的政策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政策的落地与执行力度: 具体措施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虽然政策提到了一些方向,例如“减轻家庭生育、养.............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的“水滴”能否被制造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物理学、材料科学以及我们对宇宙尺度的理解。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水滴的“本质”与制造的挑战首先,我们要理解《三体》中水滴的设定。在小说中,水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液体水滴,而是由“强互作.............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程心对地球对人类的爱,以及云天明对程心的爱,都是非常深刻的情感,但若要区分哪个是“大爱”,需要从其表现形式、影响范围、牺牲程度以及对宇宙文明法则的理解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更多体现在她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在极端.............
  • 回答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以其宏大的宇宙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彩的情节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本身,《三体》系列也埋藏了许多巧妙的“彩蛋”,这些彩蛋可能是一些致敬、一些暗示,或者是一些与现实世界或作者本人相关的有趣细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和阐述《三体》系列中一些比较明显的彩蛋,并尝.............
  • 回答
    《三体》这部小说,与其说是硬科幻,不如说是一场宏大的思想实验,它抛出的很多概念和设定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细思恐极”。这些细节并非作者故意制造的惊悚,而是逻辑推演到极致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深邃恐惧。就拿书中多次出现的“黑暗森林法则”来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惊悚故事里的“鬼魂”,而是一个文明在宇宙.............
  • 回答
    关于《三体II:黑暗森林》在日本2020年6月18日发售后的反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描述。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普遍对科幻作品有着相当高的鉴赏力和接受度,《三体》系列在日本并非初次亮相,而是作为备受期待的续作推出的。因此,这次发售延续了前作积累的良好口碑,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新读者的目光。市场表现.............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章北海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他的远见卓识和对人类文明延续的执着,总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而关于托马斯·维德,他与章北海的对比,尤其是在最终抉择上的分歧,更是将“人类文明的延续”这一宏大主题推向了极致的张力。很多人觉得维德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一个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狂人。他.............
  • 回答
    《三体》会走下神坛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我们何时会厌倦仰望星空一样,答案是:或许会,但绝非一朝一夕,更不会是轻易的“走下”。它之所以能被冠以“神坛”之名,是因为它在多个维度上触及并颠覆了许多人对科幻的认知,更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深层焦虑和思考。然而,任何事物都会有其生命周期,即使是伟大的作品。要让《三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