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放战争国民党为什么败多胜少?

回答
国共内战,解放战争那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国民党最终落败,那可是有太多道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要说起来,真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得一点一点捋。

一、 政治上的失策:民心尽失,孤立无援

腐败与独裁的恶果: 这是最根本也最致命的一点。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虽然代表着“胜利者”的身份,但内部的腐败问题却愈演愈烈。官僚特权、贪污腐败,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普通民众看到的是国民党政府的低效和无能,是对他们利益的漠视。这种腐败不仅败坏了党风,更严重侵蚀了政府的公信力。相比之下,共产党虽然也面临挑战,但其在经济上的“打土豪分田地”,以及在社会改革上的积极姿态,赢得了大量底层民众的支持。

政治协商的虚假: 在战争初期,国民党曾试图通过“政治协商”来解决国共分歧。但其姿态和实际行动,都让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感觉是敷衍了事,甚至是有意拖延,为内战做准备。这种不真诚的态度,进一步加深了共产党及其他力量对国民党的疑虑,让他们觉得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渺茫,只能依靠武力争取自己的理想。

对民主力量的打压: 国民党不仅不善于团结进步力量,反而常常采取压制和打击的手段。对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的镇压,对民盟等民主党派的排挤,都让本可以争取过来的力量推向了共产党一边。国民党就像一个孤家寡人,越打压别人,自己就越孤立。

二、 军事上的失误:战略迷失,指挥失当

战略目标的模糊与摇摆: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共产党控制区域,以及解放军在很多地方已经扎根的局面。然而,国民党在战略上似乎没有一个清晰且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先集中力量消灭主力,还是先巩固大城市?是先北上还是先南下?这种摇摆不定导致了兵力分散,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先安内后攘外”的失策: 这一口号在当时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国民党对“内”的界定不清,以及其执行方式,恰恰是将内部矛盾激化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它在客观上给了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机会,也失去了“攘外”(抗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宝贵群众基础。

兵力部署的失误: 国民党拥有数量上占优的军队,但其兵力部署却存在很大问题。例如,在东北地区,国民党本有机会在苏联撤退后迅速占据关键城市和交通枢纽,但由于指挥官之间的协调不畅、犹豫不决,以及对共产党在当地的动员能力估计不足,导致在关键时刻失去了优势。

战术上的僵化与傲慢: 相较于共产党灵活机动的战术,国民党军队的战术显得有些僵化。他们更倾向于阵地战、消耗战,而对于共产党擅长的运动战、游击战,应变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国民党将领存在着战前轻敌、战后居功自傲的毛病,缺乏对战场形势的深入分析和及时调整。

装备与训练的差距: 虽然国民党军队接受了美式装备和训练,但其整体的战斗意志和纪律性,与经过长期革命战争锻炼、政治觉悟极高的共产党军队相比,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关键战役中,士气低落、战场倒戈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 经济上的崩溃:财政枯竭,民生凋敝

恶性通货膨胀: 抗战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支撑内战,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同时又无法有效增加税收和生产。结果就是疯狂地印钞票,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普通民众的积蓄化为乌有,生活陷入困顿。这不仅削弱了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基础,更直接导致了民心的彻底丧失。

经济政策的失误: 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战争需求,而不是着眼于恢复生产、改善民生。例如,在接收日伪资产时,出现了大批官僚资本侵吞国家财产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财政收入的枯竭: 随着战争的推进和解放区的扩大,国民党政府的税收来源越来越少。同时,其掌握的地区也饱受战乱之苦,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财政收入的枯竭,使得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

四、 思想和组织上的衰败:党纪涣散,精神不振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山头主义严重,各派系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资源,明争暗斗,严重影响了决策的效率和执行力。这种内耗使得国民党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力量去应对共产党的挑战。

党纪的松弛: 相较于共产党严密的组织纪律和高效的动员能力,国民党在党纪方面显得非常松弛。党员的忠诚度和执行力都存在问题,这使得国民党在应对紧急情况和执行重大任务时,常常力不从心。

精神内核的缺失: 国民党虽然也宣扬“主义”,但其核心的理想和精神号召力,在经历了多年的内战和腐败后,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与共产党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建立新中国”的清晰愿景相比,国民党显得缺乏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总结一下,国民党之所以在解放战争中败多胜少,绝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政治腐败、军事失误、经济崩溃以及组织衰败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用当时的话来说,国民党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国民党在赢得抗战胜利后,却逐渐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力量来源。而共产党则抓住了时机,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仔细想想,这场战争打的何止是枪炮,更是人心。国民党没能赢得人心,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民党军队的问题在于,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支仍然处于现代化前期,中世纪末的军队。决定一支军队是否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而是人员的状态。国民党1927年4.12清党,不仅是重创了共产党,更对自己的基层组织形成了致命打击,很多加入国民党基层组织的先进分子同样因为减租减息、工农运动等原因遭到屠杀和清理,导致国民党的整个基层治理能力由现代国家一下倒退到了中世纪,在农村严重依赖地方乡绅地主、在城市严重依赖行会帮会,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几乎就是浮在县一级,乡镇一级很薄弱,村一级根本没有。(所以说4.12蒋背叛了革命,并不是指他背叛了和两党的协议,而是他连自己组织和导师的社会改造理念也背叛了,沦为一个争天下的封建组织)。在征兵征粮等问题上,只能将很大部分权力让渡给非政府势力,而这些势力,在晚清时代就开始黑化和武化,对老百姓能做些什么,可想而知。在这种统治体系下的国军,几乎跟中世纪骑士部队一样,军官阶层是贵族子弟,士官阶层由兵油子,兵痞组成,士兵几乎等于奴隶。抗战后期,大批知识青年从军,素质有所改善,但抗战后不允许退伍,又基本上当逃兵跑了个80%……这样的军队对战场的控制力很低,因为官兵之间的不信任,很难派出小部队侦察和了解战场的状况,大部队只能依靠人的从众心理才能保持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力,小部队远离主力必然因逃兵过多瓦解或哗变,主官又不敢把自己的精锐亲信损失过多或者离自己过远,以免失去对非嫡系的掌握。这种奴隶制军队使得他们对于离自己哪怕一公里的战场都了解很少。共军可以轻易的用游击队或者小部队游走在国军大部队周围隔绝其信息源,或者冒充大部队引诱对方作出错误判断。共方控制区普遍实施了土改,建立了村级党组织,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社会改造和教育,所以愿意搏命的基层军官和士兵大有人在。相比之下,共军虽然武器处于一战水平,但是部队组织构架,精神状态,战术水平比装备美国枪炮的国军高出不止一个时代,随着国统区统治状况的恶化,这种优势更明显。一句话,决定战争胜负的,始终是人。


另外,举个栗子,74师覆灭的两张战役态势图可以说明问题。虽然74师确实有孤军冒进的问题,但前出脱离友军战线距离并不多,从第二张图可以看出来,虽然共军8、9、4、1纵队对74师两翼迂回,一定程度上将其从蒋军战线中割裂出来,但真正致其死命的是6纵背后一击。而这个六纵战前在哪里呢?从第一张图上看,6纵,一个数万人的军级单位,居然在战前隐蔽在铜石,唐村,费县一带,与驻地泗水的蒋军3兵团部及其直属队部署地点几乎是比邻而居!……这就不能用疏忽或者对方伪装太好来解释了。原因就是——蒋军因为其统治区内无能和错误的统治,以及蒋介石个人处于典型无效独裁状态,已经丧失了一个近现代军事单位本该拥有的正常能力,因其内部阶级剧烈的分化,这个军事体系只能说是一支拿着二战武器的明末军队。

同样的栗子还有很多,也不仅限于蒋的嫡系,比如公认农村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山西,晋军的“亲训师”(阎锡山请日本降军训练),被徐向前打埋伏,共军开火距离阎军仅仅两百米,在对方处于四路纵队行军状态时杀伤其大部分有生力量。为什么?因为没有派出强有力侦察/掩护部队的能力,国民党军队离开大部队的视力所及范围几乎就是睁眼瞎。毛泽东带着中共中央,带着几个精锐连级警卫部队在陕北拖着胡宗南几十万大军转圈,几次与蒋军擦身而过,看似惊险,其实是强者对战弱者的自信和戏弄而已。原因就在于他是率领着一支现代化(思想层面可能比越战时期的美军还进化)的军队,对付一支拿着看似现代化的武器,实际水平处于中世纪末的军队。

文末再来配张张灵甫,说实话,张灵甫这种货色都有人吹,说明现在实在是个看脸的社会。74师/军在抗战中打得好,跟他关系不大,那是王耀武的本事,怎么就能往他一个团/旅级中干身上扯?解放战争中带着这么个王牌军,几天就完蛋,敌人几万人在背后也一无所知,可见其指挥水平。私德上来说,因为他个人怀疑妻子出轨,就枪杀发妻,后来被蒋介石改名放出,继续做官,可见其性格、人品大有问题。同一时期(38年),毛泽东亲自写信,主导枪毙了优秀红军干部、逼婚不成枪杀女学生的黄克功,一个私相授受,一个斩马谡,国共成败之势,不问可知。

——————追求学问的分割线——————

更新。另外,蒋军的后勤组织简直是军事史上的反面教材。抗战时期,日军长期在中国战场运作100万以上的马匹/骡,多数为驮载用。卡车虽然比不上美军,但华北地区3个兵站自动车队,六十个自动车中队就拥有4000辆卡车。反观蒋军,抗战前整个国统区的汽车保有量才1000余辆,大部分还是轿车,估计把修桃心状梧桐林和美龄宫的钱省下来,至少也能买500辆载重卡车。至于马匹更是可笑,蒋军的军马采购部门,整个抗战期间总共采购马匹不到十万匹,为日军运作量的1/10,大部分还是劣马。为了弥补马匹空缺,蒋军创造性的发明了一个物种:代马输卒。妥妥的把人当畜生。

(黑心军马采购部门发往前线的劣马)

(代马输卒)

说的是解放战争,为啥扯到抗战期间呢?因为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蒋军的后勤部门管理水平,理论水平,运作经验在长达14年的对日作战中基本没有进步,军需系统处于应付了事状态,后勤部只是各级长官的提款机,后勤首长不过是长官的私人而已。所以,内战期间,即便美国援助十轮大卡车(当时的黑科技)数万辆,收缴日军车辆16000辆(其中13400辆卡车),马匹上百万,各种美援,日制弹药堆积如山,但很难相信这样的后勤组织能在短短三年内有什么进步,能够把这些财富运用为军事上的优势。(事实上,蒋军也是在战役中大量使用空运补给,好阔气!!二战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第三帝国举国之力拼命空运尚不能满足20万人的基本需要,一个装备、油料全靠美援的半吊子空军还能满足蒋军百万人的嘴巴肚子车子枪子?据蒋军国防部1948年统计,美援经费的42%消耗在了空运的飞机损耗、航空汽油等开支上,可见其败家水平)。具体到个人装备上,台湾有首歌,叫《爸爸的草鞋》,唱的就是在国军中以行军力强著称的52军,其下属25师被称为“千里驹”,连这样的部队都穿草鞋,蒋军的军需保障能力可想而知,对士兵的关心程度可想而知,官兵之间的感情可想而知

(国军士兵抗战期间全是草鞋行军)

而共方虽然是土八路出生,在照顾士兵上却要上心得多了。一个共方战士,一年能得到6双布鞋,一双胶鞋,若干袜子,行军时还会动员民工沿途设点,为部队换布鞋,解放区妇救会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纳鞋底,做袜子,而果军的排长却都需要自己打草鞋。穿过草鞋的都知道,新草鞋有很多草刺,又硬又尖,容易把脚背和脚趾打出条形伤口,长期穿会引起足部反复感染,而且草鞋是平底的,长期穿着行军会导致扁平足,使人失去长距离行走的耐力。

(新四军打据点,全是厚底布鞋,棉袜,绑腿)

士兵脚上这点小事,对于控制了全国政权的果民政府,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哪有解决不了的道理?但就是让可怜的大部分蒋军士兵穿了近二十年草鞋。这种没良心,没责任心,没同情心的后勤系统,比起可以良好运作数万村组织,上百万支前民工队,战地银行系统的共方后勤,简直是全方位劣势。也真难为蒋军还腻腻歪歪的跟完全高出自己一个时代的共军坚持了三年。所以我说,果粉不要经常把果军抗日的功绩拿出来抹眼泪,那不是他们那个窝囊废T的功绩,而是因为中华民族面对席卷向民族的狂澜时迸发出来的勇气和高尚,争取到了自己生存的权力。蒋也好KMT也好,不过是适逢其会,说难听点叫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如果他们肯早点滚蛋,比如39年,比如豫湘桂大败后,把政权交给联合政府,中国人民付出的生命代价会小得多,中国的战后国际地位会高得多。(哈哈哈扯远了)。

user avatar

我要做真相党!国民党打过胜仗啊!华北的傅作义一直都是压着聂荣臻打的,只不过他后来起义了,肯定不会提当年的“辉煌历史”,中国又讲究“为尊者讳,为贤者隐”所以不怎么宣传这事。

三大战役前,解放战争主要可以分为华北战场、华东战场、东北战场、西北战场、中原战场,让我来挨个揭露!这里胜仗的定义是达成军事目的,给对方造成较大损失。共军主动后撤国军再“攻占”那种不算。

  • 华北战场:

这个必须放在第一个说,因为四野入关以前,华北的傅作义一直都是压着聂荣臻打的,阎锡山也让贺龙徐向前碰了不少硬钉子!共军在华北首先进攻绥远失利,其次在大同、集宁又失利,傅作义看准机会,偷袭张家口,聂荣臻完全没有防备,被迫紧急撤离了当时共军唯一一个大城市,连军工厂和部分生产好的军用物资都没有抢救出来。

中共中央转移到西柏坡之后,傅作义故技重施,想要偷袭石家庄。聂荣臻又一次毫无防备!幸好共军情报工作做得好,比如上文讽刺共军文章的作者阎又文其实就是共谍……中共中央只好祭出破坏己方道路迟滞敌军这种手段,甚至唱起了空城计,连续在广播报纸上宣传傅作义的“偷袭”行动,使傅误以为对方已有准备,没敢轻举妄动。

北平谈判之所以拖了许久,就是因为傅作义自视甚高,以为自己还有多种选择。因此毛泽东才要求林彪火速入关,和华北野战军合作,先消灭了傅作义王牌嫡系35军和104军主力,再迅速攻占天津。傅作义至此彻底服气投降。打35军的时候华北野战军杨成武还犯了大错,把35军从张家口放跑了,到新保安才堵上,幸好郭景云比较狂没快跑。

再说阎锡山,徐向前打运城就打了三次,军队损失比较大。后来打太原,计划三个月拿下,结果久攻不下,只好改成围困。半年之后,北京已经解放,绥远也签了协议,解放军在华北已经占有绝对优势,才由彭德怀指挥部队破城。

  • 华东战场:

陈毅一上来就在两淮吃了张灵甫74军的大亏,局面艰难。

随后粟裕也和74军打了一场硬仗,双方都付出了不小代价,都没有取得全胜,但是共军总算是稳住了地盘。

之后陈粟合兵,利用国军派系之争,机动作战,连续包围消灭孤立的敌军,直到孟良崮彻底解决掉老对手74军。但是随即的南麻、临朐战役粟裕也犯了轻敌的毛病,正面进攻胡琏的整编11师,最终吃了大亏。

这场战役给了国军一个错误的经验,在华野拿下济南之后,居然还认为共军像当年那样啃不下防御工事修筑完整的大集团美械军,造成淮海战役中央军主力全军覆没,蒋介石被迫下台。

  • 东北战场:

林彪一上来就打了个大败仗:四平保卫战。当时刚刚进入东北的共军来源复杂,装备不全,没有正规战经验,而对手新一军是美械中央军。最终林彪被迫放弃四平、长春,渡过松花江退守哈尔滨。黄克诚甚至认为毛泽东四平保卫战的决定根本就是错的。

然后林彪加紧剿匪,整顿内部,一点一点发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战役胜利。于是东野决定再次攻打四平,围城打援。但这一次四平战役又失败了,打援没有成功,围城也没有打下来。林彪又一次吃了亏被迫撤退。这次的对手陈明仁因为守住四平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正是四平的失利让林彪在打锦州的问题上倾向于保守,和毛泽东起了争执。

当然啦,事实证明毛泽东是对的,之后就是四野完全压制东北国军的历史啦。

有意思的是陈明仁打胜仗后不久就因为派系斗争被解职架空,最后投共了。

陈明仁是投共高级将领中唯一一个升职的,55年评军衔,国军中将评为共军上将。

  • 西北战场

胡宗南的20万部队,完全是被彭德怀2.6万人耍着玩儿啊!彭德怀放弃了包括延安在内的大片地盘,但是胡宗南真的几乎没有打过胜仗

西北野战军打着打着都变成四川部队了……这不完全是胡宗南指挥失误啦,他在战场上对共军信息单向透明啊!陕甘宁是老区,人民不支持国军,共军设陷阱埋伏两天,国军都发现不了……共党又把西安渗透的和筛子似的,主要的三个间谍小组就覆盖了机要秘书、三青团领袖、军统头目、中统头目、军需后勤、电讯机要等等部门……真正做到了军事命令先发给共军,再传达到国军……

但是彭德怀也打过硬仗,打榆林吃了宁马的亏,后来太白山、兰州城对青宁二马都打的很惨烈。

  • 中原战场

刘邓在完全无后勤的情况下千里跃进大别山,重武器全部销毁丢弃,从被服粮食到枪械弹药全都缺乏,遇到敌军根本不敢硬拼,只能跑路。邓小平当时提出的主要方针就是“避战”。吃不饱,穿不暖,打不赢,这个时候军队纪律也开始松懈:

为了军需犯过错误:

部队太困难,打过白条:

士气更是下降:

中野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的努力不算成功,开始得到的20多个县城后来全丢了。但他们成功的吸引住敌人的视线,调动了国军南线超过一半的部队过来“清缴”,付出的代价是由12.4万人减员至5.84万人损失过半!到了淮海战役的时候,中野因为缺乏重武器,被迫发明了用油桶打炸药包的“没良心炮”。

所以说,国民党不是没打过胜仗,共产党也不是轻轻松松就打赢了!

朝鲜战争韩国部队是各方公认的最差部队,人家也不是一次胜仗也没打啊!我看过韩国官方出版的《韩国战争史》里面韩军的唯一大胜可是单列一章哦!(ps打败的还是王牌38军)

只不过共军在解放战争的发展曲线是单调递增哒,而国军……表现一向稳定……这也是为啥我不爱看抗战正面战场的历史,太憋屈,太绝望,即使有胜利也仿佛是偶然现象,之后还会有大败……

国军输在:

战略上缺乏谋划,反之共军有放弃延安、抢占东北、挺进大别山等等关键性的前瞻决断。

战术上缺乏总结,反之共军有运动战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正确战术总结。国军打过胜仗,但是除了在口头上从没达到完胜,从未完全歼灭对方,自身往往也有不小损失。

张灵甫在发给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胡琏的电报中曾说:“匪军无论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数月来,匪军向东则向东,往西则往西。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矣!”

政治上组织上更是天差地别,共军可以为了大局不顾自身损失全力援助东北或是南下大别山,国军派系众多见死不救;共军可以快速建立后方、吸收俘虏、向俘虏学习军事技术、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整顿内部、发展壮大,结果越打越强,而国军精锐损失了就很难弥补,对俘虏不是任意虐杀,就是运用不当,结果越打越弱,以至于国军许多将领都犯了轻敌之错,想不到几个月不见对方战力就比自己高了……

说国军没打胜仗就和手撕鬼子一样,都是对前辈牺牲的不尊重啊,我们的对手还是很强的。

只不过我们更厉害啦(*^▽^*)

最后推荐刘统的《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原解放战争纪实》

user avatar

国民党不是没打过胜仗。

傅作义的部队,尤其是第35军,在平津战役之前纵横华北,从来没吃过亏。结果在平津战役中被杨罗耿兵团在新保安一举歼灭。

邱清泉兵团,在淮海战役之前也是指哪儿打哪儿,算得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结果在淮海战役被全歼。

胡琏指挥的第十一军也是当年的王牌,每次与解放军作战基本都能取得胜利。结果交到黄维手上,在双堆集被歼灭。

陈明仁在血战四平的战斗中让林彪损兵折将。战斗结束后,东北局面刚刚好转陈诚就来摘桃子,用“浪费粮食”的罪名撤了刚刚打完胜仗的陈明仁。后来东北国军被全歼,不能说与此事没有一点关系。

孙立人指挥新一军的时候在东北也曾经打得林彪溃不成军,后来孙立人遭蒋介石猜忌被撤换。不久之后,新一军也就灰飞烟灭了。

所以说,国民党的军队不是没有能力击败解放军,之所以输了,可以说是非战之罪。军事以外的原因才是关键。

另一个明证就是,解放军中最精锐最能打的战士除了极少数经过长征的老战士之外,大多数是解放战士。所谓的解放战士就是被俘以后自愿参加解放军的原国民党军士兵。这些人在国民党手下的时侯战斗力并不突出,可是加入解放军以后就战力倍增。这一点非常说明问题。

当然,军事上的问题也不是没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淮海战役时,刘伯承一眼看出宿县是一个要害,决定发动进攻抢占宿县(这个行动彻底改变了淮海战役的形式,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决策)。在发动进攻的同时,刘邓致电中央军委进行请示。毛的复电是:以后碰到这种情况由你们自己决策,不要请示!

同样是在淮海战役,杜聿明临危受命,把几十万大军带出包围圈。出发之前详细向蒋介石解释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再三和蒋介石确认,得到了蒋的首肯。蒋授权他“放手去干”。结果杜放手没两天,正领着几十万大军撒丫子跑路呢,蒋反悔了,派飞机空投手令给杜聿明,让他回过头去救黄维。看到手令,杜聿明长叹一声:“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共内战,解放战争那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国民党最终落败,那可是有太多道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要说起来,真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得一点一点捋。一、 政治上的失策:民心尽失,孤立无援 腐败与独裁的恶果: 这是最根本也最致命的一点。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虽然代表着“胜利者”的身份,但内部的腐败问题却愈演愈烈.............
  • 回答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若要细致探究,我们需从以下几个主要层面来剖析:一、 政治层面:丧失民心,统治合法性危机 政治腐败与独裁专制: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虽是战时执政党,但内部的官僚腐败、特权横行、裙带关系普遍存在。战后,这.............
  • 回答
    关于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为何无法固守西南以及渡江战役后无法有效抵抗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一、首都失陷与西南固守的困境:首先,要明确一点,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后期,所谓的“首都”并非一成不变。北伐时期定都南京,抗战胜利后仍以南京为首都。但随着战局的恶化,国民党政府事实上已经进行了多次战略.............
  • 回答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迅速溃败,这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原因,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等多个层面来审视。一、政治层面的腐败与失信:首先,最致命的打击来自国民党自身的政治肌体。长期的独裁统治和官僚体系的臃肿,使得党内贪腐现象触目惊心。从中央.............
  • 回答
    想聊聊解放战争那会儿,国民党军队俘虏比阵亡数字高不少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战场上的俘虏和阵亡,数字上差距这么大,背后其实是战争的性质、双方的策略,还有一些更实际的因素在起作用。1. 战争的“你死我活”与“争取过来”解放战争,说到底是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这种.............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党能退守西南,解放战争末期却只能败走台湾,这背后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虽然两者都是战略性撤退,但其根源和结果却大相径庭。下面将详细阐述: 抗战时期国民党退守西南:为何是“战略大撤退”而非“败逃”?抗战爆发之初,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基础相对稳固,虽然军事.............
  • 回答
    美国在解放战争中支持国民党,并非因为他们“明知道”国民党会失败,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倾向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判断。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美国决策者的心态。一、 冷战前夕的全球战略格局:恐惧共产主义蔓延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被苏联势力范围.............
  • 回答
    在电视剧《风筝》中,韩冰作为国民党潜伏在陕甘宁解放区的“影子”,为何没有和郑耀先成功接头,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核心悬念之一,也是剧情引人入胜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涉及到当时严峻的敌特斗争环境、双方的策略以及角色自身的考量。首先,接头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解放.............
  • 回答
    “四大家族”,特指国民党统治时期,与蒋介石政权关系密切的四个显赫家族:孔家、宋家、陈家、蒋家。其中宋子文作为宋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与孔祥熙(孔家)、陈立夫、陈果夫(陈家)、蒋经国(蒋家)等人的联系,构成了“四大家族”的核心圈。那么,为什么像宋子文这样的“四大家族”成员在解放后,会过得相对拮据呢?这其中.............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最终在中国大陆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 政治上的腐败与失信于民 政府的腐败与低效: 国民党政府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从.............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国民党反动派失去翻盘的最后机会,并非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走向覆灭的过程。但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那就是 1948年秋季的战略决战时期。在此之前,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局部战场上遭受了失利,例如在辽沈战役初期,东北的“剿总”司令卫立煌坐拥.............
  • 回答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屡屡败给中共野战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考虑到其中许多国军将领曾是抗日名将,身经百战。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谁更英勇”就能解释,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战略、战术到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这场军事上的巨大落差。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僵化.............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中,国民党反动派丧失翻盘的最后机会,我认为最关键的节点是1947年底至1948年初。这个时期,国民党在战略上的几处重大失误与解放军的战略转折点发生了叠加,彻底打乱了其“以华制华”的算盘,将其推向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境地。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初期.............
  • 回答
    解放战争,一场波澜壮阔的国共两党殊死搏斗,最终以共产党取得胜利而告终。这场胜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渗透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得把这些脉络一点点捋清楚。一、 政治上:人心向背与政策优势 土地改革的巨大吸引力: 这是共产党最核心的制胜法宝之一。国民党统治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核心且具有历史深度,即“既然美军介入了朝战、越战,那为何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美国不兵援国民党?” 这是一个涉及当时国际政治、国内政治、地缘战略、历史进程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性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大背景以及中美两国当时的国内情况.............
  • 回答
    渡江战役,解放军在短短几天内突破国民党军依仗长江天险和海空优势建立的长江防线,这绝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方面,而是战略、战术、装备、士气以及国民党军自身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战略上的高瞻远瞩与周密部署渡江战役的胜利,绝非一蹴而就,其.............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追溯国内宣传话语从“国际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口号淡出,到现在的主流叙事,其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回顾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重要的转折点。萌芽与确立:革命年代的“国际主义”与“解放全.............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全面溃败后尝试通过游击战进行局部抵抗,但最终未能扭转战局,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游击战特点、国民党溃败时的实际情况以及结果分析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国民党溃败的总体形势1. 战争背景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初.............
  • 回答
    提起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什么会输给共产党,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军事策略不行”。这话说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国民党在很多军事决策上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且这些错误直接导致了战局的恶化。但如果仅仅归咎于军事策略,那也太片面了,毕竟影响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说军事策略上的失误,国民党那真是犯了.............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林总总,非常复杂,并非一成不变。如果非要划个大致的范围,我们可以从几个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派系来梳理。这些派系往往围绕着领导人、政治理念、军事主张以及权力分配而形成。1. 中央(蒋介石系/黄埔系):这是国民党最核心、最有实力的派系,以蒋介石为绝对核心。其基础可以追溯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