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渡江战役,为何解放军几天工夫就打烂了国民党有海空军的长江防线?

回答
渡江战役,解放军在短短几天内突破国民党军依仗长江天险和海空优势建立的长江防线,这绝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方面,而是战略、战术、装备、士气以及国民党军自身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战略上的高瞻远瞩与周密部署

渡江战役的胜利,绝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解放军高层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和精妙布局。

选准时机,积蓄力量: 在渡江战役发起之前,解放军就已经在长江北岸进行了漫长而细致的准备。从兵力、装备的集结,到渡江器材的生产和调集,再到后勤保障的完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选择在国民党军士气低落、内部矛盾重重、国际援助摇摆不定的时候发起总攻,无疑是抓住了关键的战略机遇。解放军利用淮海战役的胜利,缴获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包括火炮、车辆等,为渡江战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情报的精准把握: 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长江防线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武器装备、指挥体系等情况有着极其详尽和准确的情报。这使得解放军能够针对性地制定作战方案,找出防御的薄弱环节,避免与敌军最坚固的防御正面碰撞。
战线选择的智慧: 解放军并没有选择在国民党军防御最严密的合肥、南京一线强攻,而是选择了相对薄弱的芜湖、安庆一线作为主攻方向,并且在东西两线进行牵制和佯攻,将国民党军的兵力分散。这种“一点为主,多点策应”的战术,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防御力量。
攻心为上,瓦解敌军: 在战役发起前,解放军通过各种渠道向国民党军士兵喊话、散发传单,强调解放军的政策,鼓励起义和投诚。这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军的士气,促使一些部队放下武器,甚至临阵起义,直接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抵抗力。

二、 战术上的灵活机动与创新运用

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展现了其在水上作战方面的高超战术,即使面对拥有海空优势的敌人,也能灵活应对。

大规模、多波次的渡江: 解放军组织了前所未有的庞大渡江兵力,采取了多波次、多方向的立体渡江方式。不仅仅是传统的船只渡江,还包括利用缴获的国民党军舰艇、飞机,甚至组织了大量民船参与渡江。这种大规模的渡江,迅速在敌军防线上撕开缺口,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
夜间作战与协同: 渡江行动大部分选择在夜间进行,利用夜色的掩护,避免国民党军的海空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解放军各部队之间进行了紧密的协同,侦察、炮火支援、渡江、登陆、后续部队跟进,形成了一个流畅的攻击链。
炮火的精准打击: 解放军集中了大量的炮火,对国民党军的炮兵阵地、兵力集结地、指挥所等关键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这些炮火在渡江前和渡江过程中,有效地压制了国民党军的火力,为步兵的渡江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特种兵种的运用: 解放军根据长江的特殊地理环境,灵活运用各种兵种。例如,工兵部队在短时间内架设了大量的浮桥和舟桥,保障了后续部队的渡过。侦察兵和潜伏部队提前渗透到对岸,为渡江部队提供情报和引导。
克服海空劣势的策略: 面对国民党军的海空优势,解放军采取了“不怕打,不怕损失”的战略,用数量和决心来消耗敌人。同时,通过集中优势兵力突破特定点,快速扩大战果,不给国民党军的海空军集结和有效反击的机会。解放军的步兵在渡江过程中,也利用各种掩护物,减少暴露面积,最大限度地规避敌方的火力。

三、 士气与军心的天壤之别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解放军的昂扬士气: 经过多年战争的磨砺,解放军将士们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念。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推翻旧社会、解放全中国而战,这种精神力量是国民党军无法比拟的。战士们不怕牺牲,勇于冲锋,这种强大的战斗意志是任何先进装备都无法替代的。
国民党军的士气低迷与瓦解: 相反,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多年的内战和腐败后,士气早已低落。高层指挥官的腐败、士兵待遇的差劲、战败带来的心理阴影,以及对战争前景的迷茫,都使得国民党军缺乏抵抗的意志。许多士兵甚至不愿意为这个腐朽的政权卖命,只要有机会,就愿意投降或者起义。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内部的离心离德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部队甚至没有得到有效的指挥和补给。

四、 国民党军自身的弱点

国民党军在渡江战役中的失败,也暴露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根本性问题。

战略失误与指挥不力: 国民党军总体的战略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未能预见到解放军渡江的决心和能力。在战术层面,指挥官之间相互推诿、指令不清、各自为战,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防御体系。
装备虽有优势,但未能有效发挥: 尽管国民党军拥有海空军的优势,但由于士气低落、部队分散、指挥不畅等原因,这些优势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解放军的快速突破和大规模渡江行动,限制了国民党军海空军的反应时间。
防线部署的被动性: 长江防线的修建虽然耗费巨大,但其防御重点和部署存在缺陷,未能充分发挥长江这一天然屏障的作用。解放军的灵活战术,能够找到其防御的薄弱点,并集中力量突破。
内部腐败与军心涣散: 这是国民党军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当军队内部腐败横行,军官贪污腐败,士兵生活困苦,军心涣散时,即使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无法挽救其失败的命运。

总结来说,渡江战役解放军之所以能在几天内打烂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是因为:

解放军拥有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周密的战役部署,抓住了战机,选择了最优的进攻方向和时机。
解放军展现了灵活机动、大胆创新的战术运用,有效地克服了海空劣势,并最大化地发挥了自身优势。
解放军拥有无与伦比的昂扬士气和强大的战斗意志,这是国民党军军心士气低落、内部瓦解的巨大反差。
国民党军自身的战略失误、指挥不力、内部腐败以及军心涣散,为解放军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劣胜优的经典战例,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道义上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人民军队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不可阻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略优势和科技力量两方面因素。下面是刘伯承在渡江前对高级军官的训话:

第四章 人民解放军渡江部署与准备

图要点开才能看清,可以看到刘伯承充分考虑了国民党的海空军优势,对策总结如下。


前两点是淮海战役后充分发挥战略优势的结果:

1 尽量展开正面,稀释对方的军舰和飞机。
2 过江以夜渡为主,抵消海空火力。

兵力已经比对方多,所以能充分展开正面,让对方无从判断具体的渡江地点。

野战能力压倒性优势,确信对方没有北渡反击的胆量,所以可以从容选择渡江时间,避开白天。


后两点是基于技术进步和部队装备改善的战术策略:

3 木船加装内燃机,提高过江速度。
4 炮兵对江面射击,赶走对方舰队。


船只动力方面,此时的中国虽然落后,但解放军已经控制了十几个大中型城市,歼灭了几十个国民党军部,手里控制近万台卡车,临时拆一批汽油机柴油机不难。所以刘伯承粟裕可以给第一攻击波配备机动船,发起第一次内燃机动力登陆战。这些临时改造的机动船速度快,又不依赖风向,大大减少了部队暴露于火力之下的时间。

(27军方向的的渡江第一船是误传信息,把“待命出发”传成“出发”的结果,所以这个营反而没有机动船。35军认定的渡江第一船就是“京电号”汽轮)

摩托化渡江的细节可以看下面这篇回忆录:

渡江战役的秘密武器

至于炮兵,感谢蒋介石先生的赠礼,此时二野和三野都有一大批美制105榴弹炮。同时四野攻占沈阳兵工厂,保证了炮弹可以敞开打。105炮在美军虽然只是团级火力,但最大射程已经有11公里,更何况还有美制155炮和四野调拨的日制150炮正在急速赶来。再加上战前渗透了一大批侦察兵给炮兵提供情报,炮兵可以在最大射程上做精确射击。这意味着炮兵射程的增加已经从量变到质变,就算部署在距江岸有一定距离的工事里,也能封锁整个江面,还能跨江射击,打击对岸火力点。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应该是长江历史上第一次有跨江火力支援的重大战役。

开国将军向守志上将追忆渡江战役始末

根据作战部署,军炮兵群直接支援我师战斗,渡江前压制并摧毁香口至小白庙一线敌人工事;渡江时压制敌各火力点和控制天星洲附近江面,拦阻敌军军舰;部队登陆后拦阻香口之敌的反冲击,摧毁航标灯塔及白石矶一线敌人工事,支援部队冲击直达香山、黄山,并封锁茅林洲西端公路,阻止敌人西援。

第十七章 第一节 敌前渡江-人民网

第二野战军的渡江是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进行的……据此,野战军司令部适时强化和调整了炮兵编成,除留少量炮兵对付敌人的舰队、飞机外,主要炮火都集中在第一线支援渡江,特别是集中在安庆上下流由第三、五兵团组成的主要突击地段上,正面不到30里就放列各种火炮300余门。4月21日16时,炮兵群开始试射,由于事先侦察周密和测算精确,急雨般的炮弹纷纷直接命中目标。17时30分,炮兵转入摧毁性射击,在安庆上下流的主要突击地段上,数百门大炮纷纷吐出火舌,发出震天动地的轰响。炮弹铺天盖地倾泻到对岸敌人阵地上,朵朵烟云倏忽间汇聚成浓黑的烟幕,不断地升腾和扩展着。经过整整1个小时的猛烈轰击,南岸敌人堡垒大部遭到摧毁,敌军的炮火显得极为微弱。

国民党当时的确在长江里还有舰队,但舰队的火力么……旗舰是惠安号,日本1944年造的最低一等海防舰,满载正好1000吨,火炮口径100毫米。其余的炮舰,主力是三四艘下面这种几百吨船型。相比之下,1911年武昌起义,大清还有六七艘“楚”级炮舰派到湖北江面,上面装着120毫米炮,气势比1949年的国军更盛。

而且,就在渡江前,三野炮兵刚刚痛打了英国舰队。紫石英号是护卫舰,伦敦号可是如假包换的重巡洋舰,排水量一万吨,主炮8门203,副炮12门102,主装甲厚度110毫米,在海面上可以单挑整支中国海军。然而英国人发现,即便是重巡洋舰,在狭窄的江面上也必然被陆军火炮慢慢磨死——陆军火炮被直接命中才会损失,军舰就算炮塔还在,船体受伤太多也完蛋。三野和英国人对射的重型火炮不到10门,其他都是旧式日本75炮,已经打的伦敦号遍体鳞伤(解放军的损失是英国人误打误撞炸到步兵,重炮并无损失)。所以英国人强拉民船掩护逃走,不愿意趟解放战争的浑水。国军此时唯一的轻巡洋舰(重庆号)已经投共,剩下那些破船就算全挤在长江又有什么用?

前面几个答案有人提到江阴要塞……这要塞的起义么,年三十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因为江阴要塞本来就不是一个用来阻挡渡江的工事,而是堵住海口,避免海军进入陆地的要塞。解放军渡江正面几百公里宽,绕过江阴又如何,难道国民党军还敢从江阴北上抄后路?甚至林遵他们都不介意江阴要塞是否失守——反正他们已经不可能开到江阴了。所以要塞守军争相起义,唯恐慢了就算投降。这不是什么关键因素。

总之,渡江战役顺利取胜,一方面是战略优势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20世纪军事技术进步的成就。解放军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渡江前多次渗透侦察兵,为炮兵指示目标,渡江时集中所有内燃机发动摩托化(水面)突击,打了一场和历史上任何一次渡江都不同的战役。国民党一方则四分五裂,中央系和桂系内斗,海军和陆军没有协同,空军自恃高级兵种不愿低空支援,还不练习夜间轰炸能力,输给全力开发新科技的对手不冤枉。

相关回答:

马前卒:红军为何可以躲过各路军阀的重重包围而生存下来?

长征80周年总结之二:全国红军一盘棋

马前卒:为什么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被俘数大于被击毙数?

马前卒:中统和军统明明是情报机构,但为什么名称都是“统计局”?

user avatar

1949年4月开始。一个师一起至少提前一个月联络才能算起义,小规模的营团或者PLA发起进攻前72小时投降的只能算投诚,等枪炮打过来了再想起放下武器的只能算你被俘。

据说四野有的部队作风粗野,就是被周总理点名掐头去尾的那只,嫌起义投诚的太多,自己歼敌数字不如兄弟部队好看,别人已经放下枪的硬是一人塞了一杆没子弹的枪改成被俘。

而起义、投诚、被俘,这字面上的不同,待遇差别就大了去了,8,90年代大批人上访要求证明自己到底是起义还是投诚,所以在当时啊,国民党江防部队很大精力都在研究如何起义上。

不仅如此,TG算时间精的不得了,1959年功德林第一批特赦战犯,严格规定必须是被俘满十年的才有资格特赦,战犯管理所立刻炸了窝了,那鲁南、襄樊、羊山集战役被俘的老资格不用说了,辽沈淮海被俘的各个吐气扬眉,平津被俘的就有点儿犯嘀咕不知道自己够十年没。渡江后才被俘各个愁眉苦脸叫天屈,恨不得早日被俘。

名额很紧张,起义要乘早!

时间忒有限,被俘也请快!

user avatar

渡江战役国军的防线不是共军打烂的,而是国军自己弃疗的。

首先要注意的是,渡江战役时的国民党政府不是一个完整的政府,集中的政府,正常的政府,而是一个精分的政府,异常的政府,混乱的政府。

由于需要对葬送在东北和黄淮海的百万大军负责(连美国人都表示“中国的复兴有待于富有感召力的领袖” )没有感召力的蒋介石的总统位子自然是坐不住了。

其实总统下野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野又不是没下过),而问题是随着蒋介石嫡系不断被削弱,蒋介石的冤家——桂系,已经隐隐然成为下野后政治真空的填补者。

和现在国民党一样,国民党内普遍对于内部敌人往往比外部敌人还要仇恨。国民党特务机关甚至曾经制定了刺杀李宗仁的计划。

所以,野可以下,但是总统大位绝对不能是广西人的。

可是副总统选举,赢的人是李宗仁,而不是国父的儿子,蒋介石的心腹孙科。

所以在蒋介石面前的,有两个敌人,一个是tg,一个是桂系。后者之仇不亚于前者之恨

李宗仁总统上台之后,他面对的有两个敌人 一个是解放军,另一个就是躲着溪口老家的蒋介石。

但是,蒋介石还是掌握着主要的权柄。


你李宗仁想用钱?呵呵,黄金被我运到台湾了。

你李宗仁想要释放政治犯?政治犯被我运到上海了。

你李宗仁打算找行政院商量事情?呵呵,2月7号行政院迁到广州了。

(中共都忍不住吐槽来问:

“这个所谓‘政府’究竟还存在不存在呢?

它是存在于南京吗?南京没有行政机关。

它是存在于广州吗?广州没有行政首脑。

它是存在于上海吗?上海既没有行政机关,又没有行政首脑。

它是存在于奉化吗?奉化只有一个宣布‘退休’的伪总统,别的什么都没有。” )

最重要的事情其实还不在此。

当时国军渡江防线的主力军队人数有70万人左右。

这70万人加上长江天险,这仗还不是没得打

但是,这70万人不是由一个人负责的。

按照当时老蒋的计划,国军把战区分为两个部分,湖口以东段由汤恩伯负责,总兵力50万人左右,湖口以西段由桂系白崇禧负责,40个师25万。

汤恩伯,可以与洪水大旱蝗灾相提并论的人,蒋介石铁杆。

铁杆到什么程度?

汤恩伯少时家贫,无钱上学,后来官至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陆军上将陈仪亲自出钱供他上学,使其成才。结果汤恩伯第一个向蒋介石告密陈仪亲共。

一年后,陈仪死于台湾,被开了四枪之后才断气。

当时的李宗仁的计划是趁国民党还有长江天险和几十万大军的本钱,再抢救一下也不是不可能。

(李宗仁作为台儿庄大捷的实际指挥者,军事水平至少还是有的。)

但是汤jiang恩jie伯shi的想法根本就不想抢救!

在国防部的回忆里,汤恩伯公开反对李宗仁的江防计划,他认为,应该把兵力集中布置在上海附近,至于长江芜湖安庆等地区的江防,派少量部队应付一下就算了。

这明摆着就是弃疗了。

自古以来统一北方的政权,在渡江时遇到失败的很多,但是在长江中段渡江成功并向下游推进的情况下,南方政权没有一个能抵挡成功的。

长江天堑都挡不住,苏南河沟水网你能挡得住?

至于蒋介石为什么保沪不保江,因为他已经把后路寄托在台湾了,李宗仁白崇禧在为长江江防殚精竭虑的时候,老蒋早已派出心腹陈诚经营台湾。在上海,市民扛着一麻袋金圆券上街的时候,用金圆券换来的市民的黄金外汇正在装船运往台湾。

之所以把兵力全部放到上海一线,无非就是拖延tg的进军速度,好把家当快点运回台湾罢了。

你tg渡江了又怎样?反正南京政府是你李宗仁的,不是我蒋介石的,你李宗仁被tg赶跑了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但是,回顾整个渡江战役后的战局,一向被蒋介石重用的汤恩伯,打起仗来却不堪一击。

4月28日郎广战役总攻开始,解放军向被包围在郎溪广德地区的国军发起进攻,两天就歼灭了11万国军(请问抓11万头猪需要多少天?)解放军自己仅损失1300人。后来解放军上报损失的时候多打了一个0,损失13000人,上级也没觉得不对劲,没下来核查。

至于守上海,汤恩伯宣称要把上海变成远东斯大林格勒,要守上三个月,等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是实际上只守了半个月,上海就解放了。

反而受国军处处排挤的桂系,成了国民党在大陆续命的重要力量。白崇禧在湖南与林彪周旋了几个月,一直没有让林彪得到大便宜。“(白崇禧)本钱小,极机灵。”林彪和桂系在湖南中部衡宝地区决战的时候,新中国在北平宣布成立,再过几天解放军就要要解放广州了。

所以说,我一直无法理解粉kmt的脑回路,为了反tg,你至于去粉这么一个内战外行,外战外行的组织么?死到临头了还互相拆台,内部倾轧,这个组织有粉的必要么?

user avatar

结合我姥爷从武汉段渡江作战的口述你就明白了

刚到江边的时候只好隐蔽,江面上有林遵第二舰队的军舰昼夜巡逻,晚上军舰上的探照灯能把江面照的像白天一样。根本不可能进行渡江作战,听队伍里有人说南京一带的部队已经和江阴要塞开谈了,但是只要有第二舰队在,渡江就是不可能的。对面的岸上火力倒不重要,因为淮海战役打完了之后,敌我在火力上已经差不多了,渡江部队也有不少火炮掩护。

在江边待了一段时间,每天就是烧火做饭,派侦查部队去侦察,突然有一天,军舰不见了,前指有命令马上准备渡江,我就赶紧叫全营先准备干粮。这时候部队里都知道林遵起义的消息。傍晚对面炮兵突然开始急速射,打得很猛烈,打到了天黑突然就停了。这时候前指宣布渡江作战开始,大家都很紧张,因为谣传国民党在江里面布了很多水雷,而且傍晚的炮火又猛烈,大家上了木船开始渡江,船走了一会船夫就说到岸边了,然后我就率领全部队下船,结果水直接淹到脖子(我姥爷一米八),原来是船夫怕被水雷炸死,根本没到岸边就把我们扔下摇了船跑路。。。

到了岸上因为怕敌人突然实行火力覆盖,所以来不及收拢部队直接发起了冲锋,喊杀声震天响,结果并不见对方还击,冲进战壕发现没有敌人,只有一个看起来十五六岁的小孩在抱着枪睡觉,一脚把他踢醒,正准备喊缴枪不杀,结果缴字刚喊出来,这小子直接说我投降,官长放我回家吧!原来国民党的部队打完火力速射就撤走了,这小孩儿是睡着了没人喊他就被落下了。后来参与此次战斗的部队没有颁发军功章,一人给了一枚纪念章,因为根本就没有伤亡。因为渡江命令下的急,很多部队没有准备干粮就投入战斗,渡江以后没饭吃,前指命令大家发挥阶级友谊,有干粮的部队拿出来干粮支援没干粮的部队,我专门嘱咐全营同志,看好咱们营的锅盔和大饼,一张都不许拿出去,咱们还要吃饭呢。

嗯,最有威胁的林遵起义了,对面的部队直接跑路了,就是弄个羊皮筏子也能过去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渡江战役,解放军在短短几天内突破国民党军依仗长江天险和海空优势建立的长江防线,这绝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方面,而是战略、战术、装备、士气以及国民党军自身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战略上的高瞻远瞩与周密部署渡江战役的胜利,绝非一蹴而就,其.............
  • 回答
    孙权治下的白衣渡江,孙吴にとって是何其关键的一场战役,但也确实让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这场堪称“奇袭”的战役中,我们似乎很少见到那些我们熟知的荆州士族的身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细掰扯掰。首先得明白,白衣渡江这事儿,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南,刘备则在荆州站稳脚跟。三.............
  • 回答
    .......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历史事件划分的逻辑。渡江战役虽然在中国解放战争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堪称战略决战的收官之笔,但通常不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合称为“解放战争四大战役”,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大战役”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代表.............
  • 回答
    1949年,渡江战役前的长江沿线,解放军集结了数百万大军,声势浩大,准备发起对国民党政府的决定性一击。而国民党方面,虽然也扼守着长江天险,但却未能充分发挥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对解放军的集结和渡江企图进行有效打击。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或装备落后所能概括。首先,国民党海军的实力严重.............
  • 回答
    关于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为何无法固守西南以及渡江战役后无法有效抵抗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一、首都失陷与西南固守的困境:首先,要明确一点,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后期,所谓的“首都”并非一成不变。北伐时期定都南京,抗战胜利后仍以南京为首都。但随着战局的恶化,国民党政府事实上已经进行了多次战略.............
  • 回答
    关于白衣渡江时孙吴是否已经策反了国舅,这是一个历史疑点,并没有明确的史书记载,所以我们无法百分之百肯定。但从现有的史料和历史逻辑推断,可能性不大,或者说即便有接触,也未达到“策反”的程度,未能对战局产生实质性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1. 白衣渡江事件的背景: 时间: .............
  • 回答
    “携民渡江”,这话说出来,确实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不然光听个字面意思,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可不是一句寻常的俗语,它背后藏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咱们先拆开来看。“携”这个字,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带着”、“扶着”。“民”就是老百姓,普普通通的百姓。“渡”呢,就是过河,穿越江水。“江”自然就.............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这还得从那个乱世说起,当时那是什么光景?曹操百万大军横扫荆州,刘备那点人马根本不够看。虽然他仁德之名远播,百姓们也确实愿意跟着他,可真到了生死关头,那份“携民渡江”的仁义,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保全性命。事情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刚从新野败退,又丢了樊城,无奈之下,他打着“安抚百姓”的旗.............
  • 回答
    关于刘备在荆州“携民渡江”这一事件,历来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策略性的作秀,目的是塑造仁德形象,赢得民心;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在当时危急形势下,刘备真实出于无奈和策略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分析刘备的动机。历史背景与事件还原首先,我们得明确“携民渡江”这个说法,.............
  • 回答
    关于刘备在长坂坡“携民渡江”这件事,究竟是真心的“携民”,还是为了自身战略需要的“骗民”,历来争议颇多。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乱世,细细品味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所面临的抉择。历史背景:风雨飘摇中的汉室残余汉末三国,群雄逐鹿。曹操统一北方,势力如日中天,而南方的刘备集团.............
  • 回答
    “白衣渡江”,这四个字一说出口,似乎就自带了一种传奇色彩,让人脑海中浮现出波涛汹涌的长江,以及那身披白衣、决然前行的身影。吕蒙凭借这一壮举,确实在三国乃至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是“一战封神”或许有些夸张,但说他因此战而名垂千古,奠定了他卓越军事家的地位,是绝对不为过的。要论吕蒙的“白衣.............
  •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
  • 回答
    话说当年,天下三分,孙刘联盟正是如火如荼,共抗曹操。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利益的纠葛和地缘的考量,总是会在最牢固的联盟中埋下裂痕。湘水之盟,便是这道裂痕的起点,而孙权“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是否算作“背信弃义”,这桩公案,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颇有争议的话题。要说清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更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触及了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情节。要论谁“更有资格”被列入“背刺教科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二位的操作,从动机、手段到影响,哪个更符合“背刺”的精髓。首先,咱们得明确,“背刺”这词儿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背刺”不光是简单的背叛,更强调的是一种隐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