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曹军之残暴,是侵华日军都望尘莫及的存在,这也正是曹操得不到天下的原因。襄阳百姓见了曹操,恐怕比后人见了日寇还要恐惧,自然要拼命逃跑。
我们估算一下曹操和日本鬼子在历史上对我国人民屠杀数据,以屠杀人口/总人口的屠杀率进行横向比较。不然不同朝代人口基数不同没有比较意义。
当然了,由于历史记录缺失(其实日寇屠杀的相关记录也并不绝对完整,很多人认为存在低估),我这个计算方法也比较暴力,这个比例数值仅供论坛比较参考。
三国初期魏国人口大约低于450w(这是曹奂时期的史料人口,没人觉得魏国发展到曹奂时期总人口比开国还低吧。另外我们统一下标准,屠杀数据和总人口数据全部使用史料里数据),全中国人口不到900w。
由于古书记不清明确人数,所以保守起见,凡是写有“数”的,按最低数字3计算.写有“屠”字但无数字的,估计为1w。(因为古史记载落后,一般只有大规模屠杀才会记录)。
1.攻击陶谦屠徐州——屠杀30w
【后汉书陶谦传: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第二次屠徐州)
【三国志陶谦传引吴书: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
2.屠雍丘——屠杀1w
【三国志张邈传: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3. 屠彭城——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4. 屠邺城——屠杀1w
【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后汉书荀彧传: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三国志仓慈传引魏略:城破,执邵等辈十馀人,皆当斩。太祖阅见之,疑其衣冠也,问其祖考,而识其父,乃解放,署军谋掾。】
5. 屠柳城——屠杀1w
【三国志公孙康传: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6. 屠兴国——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7.屠河池(此处为屠杀氐人)——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衆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8.屠大陵——屠杀1w
【三国志夏侯渊传: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
【三国志武帝纪: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
9.屠枹罕——屠杀1w
【三国志夏侯渊传: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10.屠宛城——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11.坑杀大量袁绍降兵——屠杀8w
【后汉书袁绍传: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12. 残酷利用士兵——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引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
13.对降军进行残忍杀害——数字太小不计算
【三国志武帝纪引曹瞒传: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
14.水攻灌城导致城内死一半人——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壍,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
15.屠杀许都汉官——屠杀1w
【山阳公载记: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者实贼也,皆杀之。】
总计屠杀50w人,曹操屠杀人口数字占魏国初期人口的11.1%(50w/450w)。即使按全国数据计算,也屠了三国初期总人口5.5%(50w/900w)。
(曹魏人口数据出自《三国志》上景元四年(263)的魏国人口普查。当时数据是魏国+蜀汉地区的90多万户,人口总共五百多万,可见曹魏人口是低于450w的。《通典》取为440w)
(只计入史书中有详细数字的屠杀,无明确数据的屠杀完全舍去)。
因为史书记载粗糙,所以数据肯定有出入。不过,虽然很多记录经常搞不清屠杀具体数据,只写一个“屠”字了事,但徐州大屠杀是明确注明有数十万的,我们往低估计30w没问题。同时徐州大屠杀造成的河水拥堵现象也被计入地理古籍《水经注》里,日寇在南京大屠杀时也一样发生了河水拥堵现象。可以说数值类似,血河相同。
1.攻击陶谦两次屠徐州——屠杀30w(只计第一次)
【后汉书陶谦传: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2.坑杀大量袁绍降兵(负责后勤的民夫)——屠杀8w
【后汉书袁绍传: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仅这两次明确的屠杀数据加起来,也已经将近40w了。考虑到还有其他数据不确切的屠杀,我们凑合整算40w,那么曹军最低也屠杀了8.8%(40w/450w)的领土人口。
8.8%~11.1%,这就是曹操屠杀人口比例的大致区间。现在让我们再看看日本的。
按国家官方数据,当时中国人口是4.5亿,我国军民伤亡3500w,死亡人数是2400w。日本屠杀中国人口5.3%(2400w/4.5亿)。
请注意,这些数据包含了正面战场上战死的中国军人。当做屠杀百姓和俘虏的数据看其实偏大一些。
计算日本时不考虑的实际占区,这是因为日军可以用飞机和细菌武器对我国非占区进行人口屠杀(比如重庆大轰炸),曹操的霹雳车可没这个本事。
所以最后结果是:
曹兵屠杀总人口比率>日军屠杀中国总人口比率×2。
曹兵最低屠杀总人口比率≈日军屠杀中国总人口比率×1.5
换句话说,荆州百姓看到一个曹兵的恐惧,约等于湖北百姓看见两个曹兵。你说他们会不会跑?
为什么二者数据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原来和曹操相比,日军对降兵是有网开一面的制度的。虽然这个制度时常被打破,但有制不必依和无制可依有质的区别。
而曹操这边呢,呵呵。
【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魏书》
有且只有双方未交一兵,对面直接放弃战斗的情况下曹操才会接受投降。哪怕20投都不行,一旦围城就必有屠城——法国恐怕都不符合曹魏宽恕标准。基本等于说自己不接受任何投降。
从这些制度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出曹魏远比日军更残暴,也和上面的实际数据相符。曹魏道统之所以如此衰薄,从这些暗黑兵法里就能找到原因。
话说我是不是给蒋委员长找了个好朋友?
“日本人进攻河南的手段这么毒辣,给灾民发粮食,是我没有想到的”——常凯申
否。我用同等方法计算过其他封建王朝开国时屠杀情况,几乎所有的汉人王朝的开国屠杀率都在1%以下,只有曹操和侵华日军零头的零头。(详细估算见下面的p.s.)。足见中华文明之仁德,同胞情谊之深厚。
一般只有异族入侵时,才会有曹操这样恐怖的十位数屠杀。
除非有人证明二十四史一起商量好了针对曹操,否则汉族第一魔王的招牌曹操是绝对去不掉的。
六、总结
由于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学课文和影视剧的刻意引导,很多人都把曹操想的太温情了,认为曹操的道德缺陷仅仅是篡位而已,于是便擅自站在当今社会的立场表示这不算什么。
但其实真实的曹操更接近一个怪物,一个你不敢和他目光相对的恐怖食人魔。他可以因为一个不满意棒杀枕边人,也可以因迷之怀疑折磨死刚救完他命的医生,更可以毫无同族之情的屠尽天下苍生。
曹操的道德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君臣礼仪,而是他到底还算不算一个人。
p.s.1下面我再用同样算法估算下其他汉人王朝开国时的屠杀数据,来看看曹操的残酷是不是能用一句“古代都这样”的葫芦话蒙混过去的。
这种暴力计算肯定有粗漏和遗憾,所以仅供参考。如有更好的计算建议或者史料疏漏,在下非常欢迎批评指正。
一 、秦始皇,存疑/0.05%
存疑原因:当时屠字也可以认为是攻克城池,因此有所争议。不过在魏晋时期这个歧义就没有了,《后汉书》作者就提过杀戮过多就叫屠。
1.屠魏国大梁,1w
【《史记魏公子列传》:“屠大梁。”】
【《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魏世家》:“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秦朝人口2000w,比率为1/2000。
(厚颜无耻的王司徒还好意思砸始皇帝的庙,不撒点啥照照自己主子?)
二、刘邦, 0.76%/0.38%。
这里我要替刘邦说一句,虽然数据不低,但刘邦从没自主屠城,他的屠城记录全是是势力裹挟和部下自发的(他的部下比较接近联邦)。后来刘邦打到他最恨的项羽那里时,反而没有进行屠城。刘邦其实够仁君了。
刘邦的第一部分屠杀是反秦时跟随大部队进行的。按无数字视为一万看,屠杀3w人。但考虑到刘邦只是跟随项梁等人进行从攻,责任较小,姑且算1.5w。
“南攻颍阳,屠之”。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高祖本纪》
另一部分是部将屠城。有7次屠城记录,按原则来说是7w。但问题是这些屠城多半也是跟随项家人进行的从攻。刘邦的体制比较特殊,属于联邦转分封制,开国前刘邦部下受到的管束极低,甚至一度发生过韩信等人在相约作战时放刘邦鸽子,导致刘邦差点被项羽杀死的恶性事件。而在立国后刘邦部下再无屠城记录,所以也酌情减半,即算3.5w。
——总不能把白起坑降的账算到周天子身上吧。
樊哙: 从攻项籍,屠煮枣。——《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屠胡陵。——《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周勃: 击陈豨,屠马邑——《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柴武: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综合来看,刘邦屠民5w,汉初人口为1300w。屠杀比例为0.38%,如果你认为不应该减少刘邦的责任,就是0.76%。
可能是屠字在汉代的歧义问题,让刘邦的数据比较偏高——然而依旧只有曹操的零头。建议围刘救曹的人可以洗洗睡了。
三、刘秀,0.2%
其实刘秀还是很不错的,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谴责部下屠城行为的皇帝。
1.屠四川——3w(口以万数)
【岑降吴汉。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冬十一月戊寅,吴汉、臧宫与公孙述战于成都,大破之。述被创,夜死。辛巳,吴汉屠成都,夷述宗族及延岑等。】——《后汉书 光武帝纪》
【(吴汉)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帝闻之怒,以谴汉。又让汉副将刘尚曰:“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于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后汉书·公孙述传》
2.屠南阳——1w
【更始诸将各 拥兵据南阳诸城。帝遣吴汉伐之,汉军所过多侵暴】——《后汉书 吴汉传》
【时,破虏将军邓奉谒归新野, 怒吴汉掠其乡里,遂反,击破汉军,获其辎重,屯据淯阳,与诸贼合从】——《后汉书·岑彭传》
屠民4w,东汉初人口2200w,占比0.2%。
四、刘备,0%
正史野史都无屠城记载。
其实原本按携民渡江的反屠城事迹给他弄个负数的,想想那帮百姓可能最终也不归属他管理,何况别的势力可能也有类似行动,一一考究实在太痛苦。免得别人说我刘吹就删了。
不过百姓应该还是很喜欢刘备的,引一下我这个文章。
五、孙权,屠杀比例为0.25%。
仅有一例,1w。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三国志.吴主传》】
虽然我们经常看不起孙十万,但是他的心还是不错的,曹操境内也有人民大规模逃向东吴。虽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屠不到别的城....除以东吴人口400w,屠杀比例为0.25%。
六、杨坚 存疑/0%
未找到相关历史记录。但他有焚邺城之举,想来并不是绝对干净。
投胎李曾告诉我还有射杀百姓诱敌的事,但怎么想也不可能射够1w吧。何况前面曹操杀淳于琼几千人我也一样舍去了,故不采用。
七、李世民,0.06%
1.屠夏县。1w。
【“(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新唐书》
“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资治通鉴》】
2.屠高句丽,三千人
【“收靺鞨兵三千余,悉坑之”——《新唐书》】
唐初人口为1800w,屠杀比例为0.06%。
八、赵匡胤,0.2%
1.曹翰屠南唐——屠杀3w人
【屠城,死者数万人,取其尸投井,坎皆满溢,余悉投江流,家赀货钜万,翰悉取之——《南唐书 - 卷八 三徐三王二朱胡申屠乔睦列传》】
2.王全斌在蜀地杀戮——屠杀3w人(实际可能还多些,因为王全斌之前已经纵兵侵扰了)。
不过后蜀杀戮事件后赵匡胤处理的还算人道,算他只有2w的责任吧。
【成都初,王全斌虑蜀降兵为乱,徙置成都夹城中,至是,诸将欲尽杀之。康延泽请简老幼疾病七千人释之,馀以兵卫还,浮江而下,贼若来攻夺,杀之未晚;诸将不从。死者共二万七千馀人。——《续资治通鉴》】
【秋,七月,帝闻西川行营有大校割民妻乳而杀之者,亟召至阙,斩之都市。近臣营救颇切,帝因流涕曰:“兴师吊伐,妇人何罪,而残忍至此!当速置法以偿其冤。——《续资治通鉴》】
总计屠杀6w,北宋初年3000w人口。屠杀率0.2%
宋朝的文字记载比较详实了,前朝简单记录的一个“屠字”,宋朝能精确到千位。这时我们就能看到,古代能记录到一个“屠”字的事件远远高于我保守估计的一万人。
九、朱元璋,存疑
屠杀肯定有,而且数字估计不小,相关野史,甚至明朝官员的私史也记载屠杀现象。但是正史无载不说,明朝基础人口数据的争议也很大,实在无法计算。
除了曹操和朱元璋以外,各朝开国屠杀比例总计为1.36%,平均值为0.17%。
好了,现在再看看曹操的11.1%,明白我为什么拿他和异族入侵比了吗?还觉得曹操算是中国人吗?
无论是屠杀数字大小,还是屠杀记录多寡,曹贼都比其他汉人皇帝远远高出一大截。除了蒙元满清这种异族屠夫,连日本鬼子都自愧不如。如果不是晋代魏统,谁愿意承认这玩意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朝代?
p.s.2
评论区有一位大佬,他提出一个神论,认为三国人口应该按3000w算⊙∀⊙。
而且他只允许他增加未统计的基数人口,不允许我增加未统计的屠杀人口。换句话说,就是人口基数要用现代猜测假说,后者得严格按史料统计....
像这种用两套体系算一个问题的方式当然是耍流氓。不过按曹粉思维来看曹操的屠杀比例也很有趣,我们计算下看看:
1.曹操没有统一全国,且魏初人口约等于吴蜀两国之和,那么曹魏就是1500w人口。屠杀数据我们可以继续沿用上面的50w~40w。
2.50w/1500w×100%=3.33%,或者40w/1500w×100%=2.67%
恭喜曹丞相!他的屠杀只等于半个日本鬼子(5.3%)啦!虽然仍远远高于历代汉人君主屠杀比例之和1.36%,是如假包换的汉族第一屠夫。但曹粉的一小步,就是曹操道德的一大步!
然而,正当我要把这个曹操比日本鬼子慈悲的计算告诉给这位键史大佬时,我发现他已经永远接受不到这个好消息了。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这位老兄在计算兵民比例时也是认为曹魏只有500w左右的(不然魏国的兵民比直追现代国家)....
嗯。。。。
感谢 @明德格物 对李世民屠杀历史的补充。
事实与你说的恰恰相反,不是刘备裹挟民众,而是刘备被民众“裹挟”。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刘备没有强迫民众,民众是自发性的归于刘备队伍,这导致刘备的行伍被拖慢了速度。
不仅需要速度摆脱危险区域,还需要速度去抢占江陵,所以大家建议刘备放弃百姓,加速去江陵达成目标。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划重点,刘备正在逃命……
逃跑需要速度。
十余万众能提速么。
不能,只会越来越慢。
刘备军能提速么。
可以,只要抛弃百姓独自行军。
但是人家刘备不愿意。
这十万余众因为速度越来越慢,无论如何都会被曹军追上。
刘备则不然,对百姓弃之不顾便可避免被曹军追上。
那么刘备有没有力量阻挡曹军追击,守卫这些百姓?
“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他不能阻止追兵,也无力保护这些百姓,而这些百姓越来越慢又注定被曹军追上。
这种情况下,就算刘备脱离百姓率军去抢江陵,能挑出人家任何不是?
况且刘备决定陪着百姓到最后一刻。
他没放弃百姓,反而放弃了夺取江陵渡江的战略,放弃逃亡,硬是陪十万众走完最后一程。
如此而已。
当阳之败后的刘备有多惨?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
刘备能开天眼看到后续逆转,所以在当阳这里收买人心否,显然没可能。
那就是一代枭雄的真情流露,不惜事业和命运陪十余万众葬送掉。
有人说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这很幼稚,这不可信,这不符合利益。
政治人物也是人。
四十七八岁的刘备又一次失败,又一次被曹操驱逐,又一次踏上逃亡命途,除了愿意跟随他逃亡的将士们,他一无所有。这时十余万众扶老携幼,举家来投奔穷途末路,甚至即将灭亡的自己,他深受触动就不是情理之中?
他当然会继续奋斗,但不代表那一刻不能有为十万百姓最大限度付出的决心。
二次不忍攻襄阳取刘琮,哭刘表墓,不忍放弃百姓这一系列事件,正可以说明这阶段刘备的情感是贯穿一致的。
刘备裹挟百姓。
刘备以百姓为肉盾。
刘备作秀收买人心。
刘备收割韭菜,为日后铺路。
刘备不忍放弃人口资源这巨大利益。
……
请多看点书,有点人味吧。
挂一个。
什么叫味道,这就叫味道。
地摊文,百家号的味道。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是刘备集团预料到会被追击的情况后,刘备的选择。史料明文的事情,到这位答主嘴里就变味成刘备是一个知道不会被追击,没料到会被追击,所以才和百姓一起走的人。
事实呢?事实恰恰相反,刘备知道了会被追击,知道了将被追上,仍然陪百姓走完最后一程。
汉晋春秋曰:王威说刘琮曰:"曹操得将军既降,刘备已走,必解弛无备,轻行单进;若给威奇兵数千,徼之於险,操可获也。获操即威震天下,坐而虎步,中夏虽广,可传檄而定,非徒收一胜之功,保守今日而已。此难遇之机,不可失也。"
刘备离开后曹操必然“轻行单进”的加速南下,这种事情王威都看得明白,到底有啥理由认为刘备集团的有识之士们对此毫无预判,没有共识?
刘备离开的是襄樊,并不是离开荆州境内,人家曹军为啥不追击他刘备,他刘备又为啥觉得曹军不会追击自己??
这位答主再三强调“刘备压根没料到曹军会追自己”,“曹军很远”等等,显然深受“一日一夜三百里”的荼毒——因为追兵特别快,所以被追的人就应该是没料到被追上。
请问这是什么逻辑,这就是摆摊文学的逻辑认知。
人味是个很复杂的东西。
但有没有人味是容易区分的。
总结一下:
刘备不知道会被追击才和百姓一起走,知道了就弃百姓而去。
刘备觉得不会被追击才哭刘表墓,知道了才不会政治作秀。
追兵一日一夜三百里,所以刘备就该没想到被追上。
史料看不见,逻辑乱如麻,人味从未有,这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并不拒绝对历史人物有阴暗面的揣测和推论,但起码要符合基本史料,而不是一味迎合自己的阴暗心理。
人味,其实是一种奢求。
前些年开始兴起一阵风,所谓“让历史人物回归到本来的位置”,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把那些被神话的人身上被过多富裕的东西去掉,尤其是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
但是这种行为走过了。现在经常看到有人去拿着所谓的“常人标准”来衡量历史名人,如果不符合,就套上所谓“反人性”的标签,认为是假的。刘备,诸葛亮这些只是代表人物罢了。
这种逻辑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如果这些历史人物都完全是常人标准,那他们凭什么在历史上留名?历史人物不应该神话,但也不应该被庸俗化。他们一定是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才能出名的。
所以,不同于普通人的逻辑并不能说明什么,拿普通人的标准去套更是可笑。在对历史人物祛魅之前,要知道一个前提,他们是高于常人的。
如果百姓留着新野,真的会被曹操屠城吗?
很有可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