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共产主义下的婚姻制度会是什么样?

回答
共产主义下的婚姻制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纯粹的、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婚姻制度很可能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在某些理论中,它可能不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样子。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我们今天熟悉的婚姻制度,尤其是具有财产继承和社会地位巩固功能的婚姻,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在父权制和财产私有的基础上,婚姻成为了一种经济契约和权力关系,旨在确保男性财产的传承和家族的延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更是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点,他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消灭,阶级消失,家庭的经济功能也会随之减弱,随之而来的是婚姻制度的解放和变革。

那么,在消灭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后,共产主义社会会走向何方?理论上,它会是一个高度自由联合的社会,在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在这种语境下,婚姻制度可能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的特征:

1. 婚姻形式的自由化与多样化:

摆脱经济束缚: 最核心的变化在于,婚姻不再是基于经济利益的结合。当社会生产资料公有,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时,婚姻的经济基础将不复存在。人们选择伴侣将更多地是出于情感、精神契合和共同理想,而不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支持或地位上的提升。
个人自主选择: 个人的自由选择将成为婚姻关系的核心。这不仅仅意味着自由恋爱,更意味着婚姻的形式和持续时间都将完全由个体决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与谁结合,以何种方式结合,以及关系是否继续。
多样化的亲密关系: 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可能会被更广泛的亲密关系模式所取代。也许会有更开放的伴侣制度,或者人们选择不以婚姻的形式来确认和维系伴侣关系,而是以一种更自由、更流动的关系状态存在。只要不损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任何形式的亲密关系都可能被社会所接受。
短暂与永恒的选择: 如果婚姻不再是经济和社会的“绑定”,那么它可能会变得更加“易碎”或更加“流动”。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入一段关系,也可以自由地退出,而不会面临今日社会中那样巨大的经济、社会甚至情感上的压力。当然,这并不排除人们仍然会追求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但这种稳定将完全建立在情感和共同意愿的基础上,而非外部强制。

2. 家庭功能的变化:

儿童抚养的社会化: 在共产主义设想中,抚养和教育下一代不再是狭隘的家庭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可能会提供更优质的托儿所、学校、医疗等公共服务,减轻甚至消除个人在抚养子女方面的经济和时间压力。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决定是否生育以及如何养育子女,而不用过度依赖传统的家庭结构。
情感和精神支持中心: 家庭的最基本功能——提供情感支持、归属感和亲密关系——仍然会存在。然而,这种功能可能会由更广泛的社会网络来分担。社区、工作单位、兴趣小组等等,都可能成为人们获得情感支持和归属感的重要场所。个人的幸福感将更多地来源于其在社会中的广泛连接和参与。
去中心化和去功利化: 传统的家庭在经济生产、财产传承、社会地位维系等方面承担了重要功能,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功能都会被社会整体所承担或消解。因此,家庭将变得更加纯粹地是情感联结的中心,其物质基础和社会功能将大大削弱。

3. 性观念的解放:

去除污名与压迫: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解放人类的压迫,性压迫也是其中一部分。在没有了私有制和随之而来的道德规范的束缚下,性可能会被看作是人类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去除其道德上的污名和压抑。
个体自由的体现: 性行为和性关系将完全回归到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双方的同意。贞操观、性忠诚的要求可能会大大减弱,人们可以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和性表达。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 现实中,共产主义的实践经历过各种曲折,并且从未真正实现过恩格斯所描述的那个理想的“自由联合”的社会。在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也强调婚姻的自由和男女平等,但在实践中,婚姻制度仍然受到国家政策、社会观念以及现实经济条件的影响,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或产生如此巨大的变革。
“婚姻”一词的变迁: 在高度自由的社会中,“婚姻”这个词本身可能会失去其法律和经济上的特殊含义,转而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基于个人情感契约的表达。人们可能更愿意使用“伴侣关系”、“同居”、“生活伙伴”等词汇来描述他们的亲密关系。
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如果关系过于自由和流动,也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感,或者使得个体在情感上难以获得长期的安全感。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社会凝聚力,将是这个社会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而言之,在理论上的纯粹共产主义社会中,婚姻制度将不再是经济和社会的工具,而是完全回归到个体情感和自由选择的范畴。它会变得高度自由、多样化,并且可能不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种固定的、具有法律和经济约束的制度。家庭的功能也将从经济和社会承担者转变为情感和精神的港湾,其对个体的依赖性大大降低。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演,现实中的路径远比这复杂和充满未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老鼠乌托邦实验就是如此,当一群老鼠有了充足的食物和舒服的环境,最开始的一年是老鼠数量大量增加的时间,然后老鼠就会减少,会自相残杀,会拒绝生育,最后死的一只不剩。

假如今天的人们突然不用上班了,你想干什么干什么,房子随便你住,饭店随便你吃,你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那么结局就是你会自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共产主义下的婚姻制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纯粹的、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婚姻制度很可能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在某些理论中,它可能不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样子。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婚姻和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核心,而我们所知的历史实践却充斥着我们希望避免的要素。如果脱离“剥削”和“输出革命”这两个关键前提,人类通往某种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的道路,将是一条需要重新想象和构建的道路。不妨让我们设想一种更渐进、更自主、更基于深刻社会变革的“过渡”方式。这并非.............
  • 回答
    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枪支、弹药等武器装备的解决上,经历了从极其艰苦到逐步发展,再到大规模生产和缴获并存的复杂而艰难的历程。这个过程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红军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
  • 回答
    国民党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然而,尽管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共产党却成功地支撑起了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一、组织严密与民众基础首先,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和深入的群众基础是其能够克服经济困难的关键。共产党在早期通过土地改革等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种民众基础.............
  • 回答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汇经常被放在一起谈论,有时甚至被混淆。但它们并非一回事,而是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它们,就像理解人生的不同阶段:一个是成长的过程,另一个是理想的彼岸。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源于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批判,以及对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社会的向往。 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创造了.............
  • 回答
    开源和共产主义,乍一看,似乎都有“共享”和“共同拥有”的意味,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但深入剖析其本质,它们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关乎技术与合作,另一个则是一种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我们先来看看开源(Open Source)。顾名思义,开源指的是软件的源代码是公开的、可被任何人查看、使用、修改和分发的。这是一.............
  • 回答
    要理解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与共产主义解放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我们需要分别剖析这两个概念,然后审视它们可能存在的交集与冲突点。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这并非一个突兀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根基的民族特质。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尽管不乏战争与冲突,但主流价值观始终强调“和为贵.............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否具有排他性,以及马克思是否能包容其他思想理论信仰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定义、其核心理论以及历史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的“排他性”:从理论核心与实践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排他性.............
  • 回答
    镜中幻影:初生的共产主义者与当下的“公知”——相似、对立及其根源初生的共产主义者与如今一些被称为“公知”的人物,在某些表象上确实有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共同诉求。然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的演变和转化,最终导致了他们今天的对立。要理解.............
  • 回答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个称号,绝不是一句随随便便就能挂在嘴边的赞誉,它背后承载的分量,足够压弯许多人的脊梁,也足以照亮一条漫长而坚韧的道路。首先,我们得理解它的“久经考验”四个字。这可不是说你在某个部门待的时间长了,或者参加了几年工作就算数。它意味着的是时间的长河,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在漫长.............
  • 回答
    马克思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那可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我们今天说起它的分配方式,得跳出我们熟悉的“谁管事”这个思路。因为在那个理想的国度里,“按需分配”不是由某个具体的“人”或者“机构”来做的,而是整个社会系统自身运作的结果,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去中心化的状态。你想啊,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是基于生.............
  • 回答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没有祖国”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出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这句话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理论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含义,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实际含义以及后世的演变和解读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 回答
    在共产主义理论中,“物质极大丰富”是一个核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设想,它标志着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关键性飞跃,并构成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最终目标的基础。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物质极大丰富”并不是指简单的物质堆积或浪费,而是一种生产.............
  • 回答
    在我脑海里构筑的共产主义社会,并非是某种僵硬的、统一的模板,而是充满了活力、智慧和人性光辉的生动图景。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生命体,不断适应和进化。想象一下,清晨的阳光透过错落有致、融入自然的建筑洒进每一个家庭。人们醒来,不是被闹钟的刺耳声惊醒,而是被内在的节奏和对新一天的期待所唤.............
  • 回答
    “共产主义没有失败,失败的是斯大林式的共产主义”这个说法,并非意在为共产主义本身辩护,而是试图区分那个源自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理想,与后来在实践中,尤其是在苏联时期,被斯大林及其追随者扭曲和执行的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它触及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复杂张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可不是什么“运动”的低靡,而是更像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潮汐,有过高涨,也有过退却,现在正处在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要说“低靡”,我觉得还是得先看看这“运动”的底色到底是什么。共产主义,说到底,它是一种理想,一种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核心是追求公平、解放和共同富裕。历史上.............
  • 回答
    “剑桥五杰”(The Cambridge Five)是否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信徒”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他们的动机和信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和社会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
  • 回答
    关于未来电线杆是否会成为共产主义殉道精神的象征,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象征意义的演变、历史叙事的构建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的痕迹。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象征”的本质。象征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社会共识、情感连接和历史叙事的支撑。无论是五角星、镰刀锤子,还是.............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男朋友思想如此坚定,甚至到了偏激的地步,处理起来的确需要一些智慧和耐心。首先,你得明白,试图一夜之间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政治信仰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已经将其视为自己世界观的核心。所以,你的目标不应该是“扳正”他,而是找到一种可以让你舒适地与他共存的方式。你得先问问自.............
  • 回答
    《信息技术与制度变革——超级应用与信息共产主义》这本书提出的信息时代社会构建方案,可以说是一种激进且极具前瞻性的构想,它深刻地洞察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力量,并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要评价这个方案,我们不妨从其核心论点、潜在优势、理论依据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