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人看过《大路朝天: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这本书,感觉怎么样,如何评价?

回答
最近读了《大路朝天: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这本书,感觉颇为深刻,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初读感受:一种宏大叙事下的时代回响

这本书的标题就很有分量,“大路朝天”,既有方向感,也透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头,暗示着中国革命并非偶然,而是一条被历史选择、被人民推动的必然之路。而“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更是点明了主题,它试图勾勒出一条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脉络,并试图解释这条道路为何与众不同,又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阅读过程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宏大叙事感。作者显然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视角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从晚清的屈辱开篇,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再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下的革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每一个阶段都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历史画卷,细节丰富,但又服务于一条主线——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努力与探索。

这种叙事方式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回响。书中不仅仅是陈述事件,更是在解读事件背后的逻辑、动力和影响。你会看到革命是如何从星星之火逐渐燎原,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在摸索中前进,看到改革开放如何为中国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述,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中国道路的独特性。

深入思考:为何“中国道路”引人注目?

更进一步地思考,这本书之所以引人入胜,关键在于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中国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又是什么赋予了这条道路特殊的生命力?

书中对中国革命的阐述,并非简单地将共产党的胜利看作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土壤中,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到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书中都力图展现一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这种理论如何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国道路时,没有回避其中的曲折和挑战。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经历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书中也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教训。这种对历史的审慎态度,反而增强了这本书的说服力。它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道路描绘成完美无瑕,而是承认了其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失误和纠正,这恰恰是理解中国道路的关键所在。

书中还着重强调了中国道路的几个显著特征。比如 人民性 ,强调革命和建设始终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再比如 独立自主 ,强调中国不照搬别国模式,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还有 不断改革创新 ,强调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我革新和调整的能力。这些特征的阐述,使得“中国道路”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更具体、更可感知的内涵。

个人评价:一本值得深入品读的史学佳作

总的来说,《大路朝天:中国革命与中国中国道路》给我留下了非常积极的印象。

优点:

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清晰的逻辑框架: 作者能够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重要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叙事。
深刻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分析: 书中不仅陈述了历史事件,还深入剖析了指导这些事件的理论思想,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
客观审慎的态度: 在展现成就的同时,也不回避历史中的曲折和挑战,使得论述更加真实可信。
对中国道路独特性的强调: 成功地阐释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和特征,帮助读者理解中国选择的发展模式。

一些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地方(并非缺点,而是开放性讨论):

视角和侧重: 作为一本解读中国革命与道路的书籍,其视角和侧重必然是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发展展开。如果读者希望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可能还需要参考其他书籍。
对细节的挖掘: 虽然书中有丰富的细节,但鉴于其宏大的主题,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节可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取决于读者的阅读期待。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特别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程和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你梳理历史,理解中国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以及这条道路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读完后,你会对“中国道路”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发展产生更全面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民族复兴、人民奋斗的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有这个问题,那就自己用这本书的后记回答一下吧。

~~~~~~~~~~~~~~~~~~~~~~~~~~~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小书,实际上就是由四篇比较长的文章组成的。主题如书名所示,主要是关于中国道路和中国革命、中国传统的关系。这当然是对几年前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迟到的回应。所以,其中的内容既有对中国道路的认识,也有对近三十年来的社会思潮的辨析,也有对新中国历史的梳理。

2004年,我和几个朋友商量,要从前辈学者中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评论,在此基础上勾勒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思想图景。我们的稿子在2005年完成,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并未能出版,就一直放在电脑里。之后,或者受人之邀,或者自己有感而发,我又断断续续,先后写过一些思想评论的文章。2015年初,有朋友劝我将这些文章结集成书出版,于是选了一些篇什,结集成一个初步的稿子。但是,时过境迁,十多年前写这些文章时的情况与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修订在所难免。于是决心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不过修订的进展很慢,十多年前的文章,如今修订,已经很难进入当年的状态,思路也很难和当年对接。所以,只好推倒重来。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本书中关于甘阳的一篇,最早是2005年写过一稿,在网上流传颇多。之后,2009年受《天涯》杂志之约进行修订,就推倒重写过一次。这次修改,又是重写。前后三稿,除了篇幅大大增加,框架完全变了,讨论的重点也很不同。这不仅是因为整体社会和思想潮流的变化,更是自己学习和思考的重点的变化。

从最初的热衷于追踪前辈学者的思想轨迹,以理性、客观、中立的姿态评判学术思想界的论争,到自己有明确的立场,再到直接关注现实问题,这是自己不同的学习和思考的阶段。

1998年,我上大学,第一次离开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家乡,甘肃庆阳。庆阳在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常年干旱,沟壑纵横,不通火车,只有崎岖不平的公路通往西安和兰州,还得翻山越岭。在上大学之前,外面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完全未知的陌生世界。别的不说,光是山和河,我都没怎么见过。所以,上大学对我来说,不仅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也是从一个封闭的小世界走向更大的世界。

不过,上大学之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这精彩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只属于别人,不属于我。慢慢的,我意识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也开始学着观察和分析社会的变化。阅读的重点也逐渐从原来比较喜欢的国际政治、历史等方面转移到国内社会问题的讨论上。其时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正愈演愈烈,逐步从思想界波及对社会政策的看法和辩论,我也自然而然地开始关注思想界的争论。

对我而言,2000年是一个转折性的关键时刻。这一年,学校门口的网吧的上网费用大幅降低,从原来的一小时七块钱变为一小时三块钱,在看书之余,我也开始更佳频繁的上网。正是从网络上,我接触到了当时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还不太多的文章,顺便也开始在网络上参与一些讨论。网络辩论之于当时的我,既是与不同观点直接的交流,更是督促自己学习的过程,当然,也少不了对自己的思想倾向和立场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大路朝天 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 萧武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43购买

后来我才知道,对于和我年龄相仿的人来说,差不多都有这个经历。一开始上网,都满心以为自己读了几本书,肯定是当时流行的自由主义者,但在网上辩论了一阵子渐渐就会有“你也配姓赵”的感觉,于是开始另找出路。而且,网络辩论带来的新鲜感很快也就过去了,对自己重新认识之后,也有了更为切身的问题意识,开始重新坐下来读书。

2002年毕业后,我倒了杭州工作,在杭州认识了一些网络上结交的朋友,与他们的交往时网络思想辩论的延伸,也渐渐让我有些厌倦了这种时常重复的讨论。因此,在工作之余,才开始认真的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如马恩选集、毛选、资治通鉴、柏拉图等等。当时虽然也还是坚持写一些学习和思考的札记性的文章,但更多的还是结合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因此有了前面提到的对前辈学者思想历程的追踪和评论,以及对一些流行的思想潮流的思考和辨析。十多年后再看,当初那些文章虽然写得也装模作样,其实,与其说是写给别人看的,不如说是写给自己。正如有人说过的,自己一时半会儿想不清楚的东西,动手写起来,反而慢慢就清楚了。

我大学专业本是法学,但是在学校期间感觉自己对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等学科反而更有兴趣,于是随着兴致所至,在图书馆乱逛,看到感兴趣的就都看一看。大概是因为当时我是在财经学院读法学,所以学校教育和老师在课堂上反而比较少有那种名校里的著名学者常见的毛病,不太会在课堂上大肆进行意识形态灌输,更多的是侧重实用教育。这种教育在我当时的想法里,应当是缺乏人文怪坏和社会关怀的,但现在看,却感到颇为受益。正是因为没有过多的进行意识形态灌输,所以给自己反而保留了较多的思考空间。同时,由于毕业后长期从事媒体工作,形成了保持追踪和评论热点事件的习惯。受媒体工作的性质影响,时常要面对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相对一般人而言,虽然专业深度不及专业的学者,但需要的知识面更为宽泛一些。这样,也就让我一直保持着相对较为宽泛的知识兴趣。

因此,2004年之后,开始逐步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个时期的阅读集中在某一个方向上。之后,先后用心阅读和思考过一些党史、军史、文革、古代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又因为曾经从事过国资媒体工作,所以也对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的改革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受新疆和西藏发生的事件的刺激,2010年开始,又集中阅读了一些民族历史、地理及宗教相关的资料。加上此前曾对法治建设、农村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思考,逐步形成了一些总体性的判断,也就是本书中所讨论的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的问题。

简单来说,本书着意讨论的就是革命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全面的、深刻的,留下的遗产也是极其丰富的。无论今天如何评估革命,不管正面还是负面,它留下的遗产都仍然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今天中国的方方面面。无论何时,中国都不应该忘记,正如曹锦清教授说过的,中国是一个经历过革命的国家。但自1990年代以来的改革话语中,充斥着对中国革命的后悔。虽然自2005年以后,思想界开始出现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讨论,但后悔学派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仍然保持到了2010年之后。直到中国主流学术界和思想界崇拜的英美模式在普世价值叙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中彻底破产,从经济逐步延伸到政治领域,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奇怪的是,在关于中国道路的相关讨论中,无论是中国道路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对革命带给中国的遗产讳莫如深。对中国道路的讨论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评价,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的工业制造能力的自信,是重新建立起对中国道路的自信的两个核心,而革命却经常被遗忘,即使有,也是被编织进了一种目的论的叙事,而这种叙事简单粗暴的逻辑常常会直接导向一些非常武断的结论。比如,在一些人看来,中国革命为今天的市场化准备了条件,而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即全面超越和取代美国,成为新一代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在这种逻辑下,中国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都被用阴谋论加以解释。实际上,这些问题恰恰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有些是改革政策的失误所导致的。

因此,本书希望在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在社会上已经渐渐冷却之后,重申革命对中国道路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恰恰是革命带给中国的遗产才为今天的中国道路准备了必要条件。但革命本身所做的准备并不会只导向目前这种可能,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的。正如前面正文中已经提到过的,对道路形成的分析并不只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寻找新的历史可能性。

但需要提醒的是,本书也无意给人一种“对革命年代的怀旧叙事”的印象。时间不能倒退,历史不能假设,今天的中国不可能完全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道路上去。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或许是,如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到实处,尤其是让社会主义能够更多的体现在具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而不是全面的市场化、美国化。这是需要今天的中国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说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道路给人类历史带来的繁荣和发展正在成为历史,今天已经日暮途穷,那么,中国人过想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重复美国的道路,而是让为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找到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方案和出路。

朱苏力教授是我在上学期间就很敬重的学者,他的著作对我重新认识法学的意义几乎是启蒙性质的,让我意识到,法学并不仅仅是枯燥的原理、规则,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这些年来的学习和思考中,受益匪浅。本书行将付梓之际,虽然明知朱老师律己甚严,很少为人作序,甚至是他自己的学生,都很少为之作序,所以我腆颜求序时,内心十分忐忑。没想到,他却慨然应允,并且在随后四易其稿,对我的原稿夜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因此,作为一个后辈,对朱老师的感激是难以言喻的。

2004年开始,我和几个朋友因为对原来的BBS辩论感到厌倦,于是自己租服务器办了个小的BBS,作为小圈子的朋友交流园地,叫继圣学社。因为各种原因,时开时关,从2004年一直持续到2010年。通过这个小平台,也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2005年之后,建了一个QQ群,用于日常交流。这其中,既有当时还在读书的学生,也有在读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已经毕业工作但仍然保持着对社会思想的关注的朋友。这个小圈子人数虽然不多,而且人来人往,但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当时,自己仍然坚持着阅读的习惯,同时经常就一些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用一个曾经流行的说法,这个小圈子大概也算是“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2011年,我和海裔、欧树军、殷之光、陈颀、贾晋京、张晓波、李广益、唐杰等朋友一起,发起成立了经略网刊,作为一个青年学者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之后,受到不少学界前辈师友的鼓励和参与,经略现在已经办了七年,并有了一些线下的实体。本书中的一些想法最初即来源于与经略同人的日常交流,有些甚至是受到他们的研究的启发。这个名单实在太长,就不在此一一致谢。但因为长期以来的写作习惯,并未一一注明出处,如果本书中的内容与其他人的著作有重合之处,首创自然是他们。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本书书稿重写之际,恰逢孩子出生,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多亏我的妻子和岳父、岳母照料孩子,才能使我有相对比较完整的时间来整理思路,最终形成这些文字。还有我故去的父亲、远在甘肃老家的母亲和亲人、朋友,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是我这样一个贫寒农家的孩子能够有机会读书并思考这些宏大问题。甚至可以说,正是对他们的命运和生活的关注,是我思考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关系的最初的动力,也将是我继续思考的动力,感谢他们。因此,这本书也献给他们。

最后,本书是思考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因为,未来还长,路也还长。

萧武

2017年3月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作者:萧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