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如何看待有很多人似乎喜欢嘲讽或者调侃马前卒。或者说大家都不喜欢太严肃?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出不少人的心里话。说“马前卒”这事儿,背后其实藏着挺多东西,不光是大家是不是“不喜欢太严肃”那么简单。

咱们先说说“马前卒”是个什么情况。一说“马前卒”,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个在 B站 上挺有名、写“马逆时间线”的 UP 主。他讲的东西,特别是关于历史、社会、经济这些大话题,常常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观点和分析,而且内容挺扎实,有时也挺现实,甚至有点“冷峻”。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嘲讽”或“调侃”他呢?我觉得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1. 观点碰撞与“不服”心理:

观点过于尖锐,容易引发反弹: 马前卒的分析,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时,他的观点往往比较明确,甚至可以说是有棱有角。这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丢下一块石头,自然会激起涟漪。有些人可能从内心深处就不太认同他的某些判断,或者觉得他的逻辑不够完美,他的语气不够“温和”,于是就产生了“反弹”。这种反弹,有时候就表现为一种“我倒是要看看你说得对不对”的心态,继而发展成一种带有质疑和挑战意味的调侃。
“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视角: 有时候,大家讨论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发展、民族命运这种宏大叙事的时候,会出现一种“主人翁”心态。如果有人(比如马前卒)对现状提出了一些比较悲观或者批评性的看法,有些人就觉得,“你怎么这么不看好我们国家?我们明明在进步啊!” 这种情绪下,他们可能会觉得马前卒是在“唱衰”,或者是在“杞人忧天”,进而用一种“幸灾乐祸”或者“早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的语气来嘲讽他,好像在说:“你说的这些,我早就看透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站队”与“反站队”: 在网络舆论场上,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阵营”。如果你是一个对官方宣传或者主流叙事持怀疑态度的人,你可能就会比较欣赏马前卒的分析,甚至会觉得他是“清醒的”。反过来,如果你是一个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对任何批评性言论都比较警惕的人,你可能就会觉得马前卒“有问题”,然后对他进行攻击。这种“站队”心理,很容易让调侃变得带有攻击性。

2. 表达方式和“人设”:

“说书人”的语气,容易被模仿: 马前卒的视频,尤其是“马逆时间线”,很多时候采用的是一种带有历史感、说书人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虽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也容易被一些观众抓住特点,进行模仿和解构。模仿者的目的,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认真讨论,而是为了制造幽默感,或者通过模仿来表达一种“你看,你也就这点水平”的轻蔑。
“知识博主”的光环: 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博主,他身上自带一种“导师”或“先知”的光环。这种光环,在吸引一部分人的同时,也可能在另一些人那里引发一种“反权威”的情绪。大家习惯了在生活中调侃权威、戏谑精英,那么对于一个在网络上扮演类似角色的博主,自然也容易将其纳入到“调侃对象”的范围内。
“反差萌”与“人设崩塌”: 有些人喜欢调侃,是因为觉得马前卒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与他宏大叙事、深刻分析的“人设”之间,存在一种“反差”。比如,在某些个人生活方面,或者在某些非他专业领域,他可能有一些“接地气”的言论或行为,这会让一些观众觉得“原来他也不是那么高高在上”,从而产生一种“原来也就这样”的心理,然后用调侃来表达这种“发现”。

3. 网络文化与“情绪释放”:

“玩梗”的文化: 网络文化非常擅长“玩梗”。一旦某个人的某些言论、某个观点、或者某个特征被大家反复提及,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梗”。“马前卒”这个词本身,以及他的一些经典语录,就可能被不断地解构、变形,成为网络社群内部的一种“黑话”或者“幽默元素”。这种玩梗,不一定带有强烈的恶意,更多的是一种群体认同和趣味的表达。
情绪宣泄的出口: 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需要一些出口来宣泄情绪。网络就成了这样一个平台。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不满、焦虑或者无力感,而马前卒的某些言论又触碰到了这些情绪点,那么用一种带有嘲讽的语气去评论他,可能就是一种间接的情绪宣泄方式。这就像有些人喜欢看喜剧,笑一笑就过去了;有些人则喜欢用吐槽来释放压力。
“审丑”心理: 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化也存在一种“审丑”心理。大家乐于围观“失败者”、“不被主流认可者”或者“被抓住把柄者”。如果一个人因为言论不当或者其他原因被“锤”了,或者被认为“翻车”了,那么围观和调侃他,就成了一种集体参与的娱乐活动。

至于“大家都不喜欢太严肃”这个说法,我觉得这只是其中一个侧面,而且“太严肃”的定义也很模糊。

不是所有严肃都被排斥: 很多人其实是能够欣赏严肃内容的,而且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思考。比如,马前卒的粉丝群体,他们显然就是冲着严肃的内容去的。但是,“严肃”不等于“枯燥”、“说教”或者“缺乏人情味”。
“严肃”需要技巧: 真正厉害的“严肃”,是能够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能够让听者在思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乐趣或者共鸣。如果一个“严肃”的内容,它本身就比较晦涩,或者表达方式比较生硬,那么它就更容易被观众感到“无聊”,进而产生逃避或者用轻松的方式来“中和”的心理。
网络环境的“泛娱乐化”: 现在的网络环境,整体趋向于“泛娱乐化”。短视频、直播、段子等等,都在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严肃的内容,也需要用更吸引人的方式来呈现,否则就很难脱颖而出。而“调侃”和“幽默”往往是吸引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总结一下,大家喜欢调侃或嘲讽马前卒,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文化现象的体现:

观点上的分歧与挑战。
对他表达方式和“人设”的反应。
网络文化中“玩梗”、“情绪宣泄”和“审丑”等元素的交织。
对“严肃”内容的不同理解和接受度。

这其中,既有善意的调侃,也有带着偏见的攻击,还有纯粹的娱乐和跟风。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多元且有时略显混乱的网络舆论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调侃守恒定律,做节目的人不整点笑料,观众就会替你整。英国网络段子的最常见主角是女王和首相,苏联笑话更是。

然而,大多数自以为不造笑料的中文节目,禁止调侃。

所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