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斯克称大数据隐患比核弹更危险,别被网站条款欺骗,如何看待很多人对信息泄露见怪不怪?大数据隐患是什么?

回答
马斯克关于大数据隐患比核弹更危险的说法,以及很多人对信息泄露习以为常的现象,这背后牵扯着一个复杂而日益严峻的问题——大数据隐患。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深入探究。

马斯克的“核弹比喻”: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直指本质

埃隆·马斯克 solcher大胆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他将大数据比作比核弹更危险的存在,是在强调数据泄露和滥用的潜在破坏力,其规模和影响范围可能远超我们对传统威胁的认知。

核弹的破坏力是显性的、局部的、即时的: 一颗核弹落下,城市顷刻间化为灰烬,生命瞬间终结。它的威胁是物质性的、可见的。虽然其毁灭性巨大,但其影响范围和作用方式相对可控和可预测。
大数据的隐患则是隐性的、全球性的、持续性的: 当你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地址、电话、购物习惯、社交关系、政治倾向、健康状况等等,被收集、分析、储存,然后意外泄露或被恶意利用时,其造成的损害可能更加深远和难以挽回。它不像核弹那样瞬间炸毁一座城市,而是可能逐步侵蚀你的隐私、破坏你的声誉、甚至影响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为什么说大数据隐患比核弹更危险?

1. 渗透性与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数字化。从你起床刷手机,到上班使用电脑,再到晚上与朋友聊天,几乎每一个行为都在产生数据。这些数据被各种平台和应用收集,你很难真正逃避。核弹则需要物理性的载体和发射系统,其威胁相对集中。
2. 难以察觉与累积效应: 大数据泄露往往是悄无声息的。你可能不会立刻察觉到自己的信息被泄露,直到它们被用于身份盗窃、精准诈骗,或是被恶意操纵以影响你的决策。每一次小规模的泄露,每一次不经意的授权,都在累积成一个巨大的个人数据画像,一旦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核弹的威胁是即时的,其破坏力在爆炸那一刻就展现出来。
3. 大规模操纵与社会控制的可能性: 掌握了海量用户数据,就能勾勒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进行精准的广告推送,甚至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舆论引导、选举干预、甚至精准的情感操控。这种对个体和社会心理的操纵,其颠覆性和破坏性可能远超物理层面的摧毁。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能够精准地分析并利用你的弱点,让你在某个政治议题上产生极端的看法,或者让你购买本不需要的产品,其对社会稳定和个人自由的侵蚀是深远的。
4. 难以修复的损失: 一旦你的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并被不法分子用于注册虚假账户、申请贷款、甚至进行犯罪活动,你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过程是漫长且痛苦的。而核弹爆炸造成的物理破坏,尽管令人痛心,但其恢复过程相对明确(尽管漫长)。数据的失控,则可能导致的是长期的信用污点和无休止的麻烦。
5. 潜在的“数字奴役”: 当你的所有生活痕迹都被记录并可能成为他人的“资产”时,你是否还能真正保有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大数据”的审视之下,这是一种更隐形、更温和的控制,但其效果可能更持久,更难以反抗。

“别被网站条款欺骗”:为什么我们往往忽视了它们?

马斯克提醒我们不要被网站条款欺骗,是因为这些条款往往是设计者们精心构建的“免责声明”或“授权书”,它们用晦涩难懂的法律语言,让你在不经意间就同意了平台收集、储存、分析甚至分享你的数据。

信息不对称与“数字契约”的伪装: 大多数用户在注册账号时,面对长篇大论的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很少有人会仔细阅读。我们更倾向于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信息的不对称——平台方是规则的制定者,而用户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些条款往往用“为了优化用户体验”、“为了提供更精准的服务”等模糊的措辞,掩盖了数据被收集、分析的真实目的,甚至可能包含允许第三方访问用户数据的条款。
“免费”服务的代价: 许多互联网服务以“免费”为诱饵,但用户的“钱”是以自己的数据作为交换的。我们以为我们在使用服务,实际上我们可能是被服务“使用”的对象——我们的数据被用来创造价值,而我们却往往对此浑然不觉。
“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说了算: 平台方通常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掌握着数据的使用权,而用户则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手段。一旦数据被滥用,用户维权也异常困难。

为什么很多人对信息泄露“见怪不怪”?

这种“见怪不怪”的态度,并非真的不在乎,而是一种无奈的适应和心理的防御机制。

1. 习以为常的“噪声”: 随着信息泄露事件的频发,从大型科技公司的数据库被攻破,到个人信息在黑市上被低价贩卖,这样的新闻已经成为常态。就像每天都能听到汽车鸣笛声,久而久之,我们就变得麻木,不再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2. 无力感与渺小感: 个体在强大的科技公司和网络体系面前,显得极其渺小。面对信息泄露,普通人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和维权途径,这种无力感让人难以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与其焦虑,不如麻木,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3. “反正我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的消极心态: 很多人的想法是,“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没什么特别的秘密,就算信息泄露了,也对我没多大影响。”这种想法是一种低估了数据关联性和潜在风险的误区。你的零散信息,一旦被整合起来,就能描绘出你的生活全貌。
4. 便捷性带来的妥协: 为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比如流畅的社交、便捷的购物、丰富的信息,我们不得不牺牲一部分隐私。我们权衡利弊,最终选择接受这种妥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见怪不怪”的心理。
5. 缺乏清晰的“红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泄露的“危险程度”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我们不清楚哪些信息泄露是“严重”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模糊性导致我们难以形成统一的关注点和行动力。

大数据隐患的具体表现:

大数据隐患并非单一的某一种威胁,而是多种潜在风险的集合体,其核心是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过程中的失控与滥用。

身份盗窃与欺诈: 这是最直接、最常见的隐患。你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住址等一旦泄露,不法分子可以冒用你的身份进行贷款、信用卡申请、甚至注册非法账户,给你的信用造成严重损害。
精准诈骗: 掌握了你的个人信息、社交关系、财务状况,诈骗犯可以进行极具针对性的诈骗。例如,冒充你的亲友,利用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近期旅行计划来设置圈套。
信用评估与歧视: 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甚至招聘单位,都可能利用你的大数据画像来评估你的信用风险或潜在价值。如果你的数据被误读或带有偏见,可能会导致你被拒绝贷款、保险费用被抬高,或者在求职中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某些平台的“信用分”就可能基于你的消费习惯、社交关系等进行评估。
隐私侵犯与监控: 你的上网记录、搜索历史、地理位置信息、通话记录、甚至你的情绪状态(通过分析你的语言和表情),都可能被收集并用于精准广告投放,甚至可能被政府或企业用于大规模监控。这种无处不在的“被注视感”,是对个人自由和隐私的严重侵犯。
舆论操纵与思想控制: 通过分析大量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企业或政治组织可以推送特定的信息内容,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在选举过程中,利用大数据精准投放政治广告,甚至传播虚假信息,能够有效地操纵选民,影响选举结果,这被认为是大数据隐患中最具颠覆性的部分之一。
“数字足迹”的永久性: 互联网上的信息一旦被发布,就很难完全删除。你的每一次评论、每一次点赞、每一次分享,都构成了你的“数字足迹”。这些信息可能被搜索引擎永久收录,即使你删除了原始内容,也可能在其他地方被提及。这些足迹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被挖掘出来,影响你的声誉或机会。
商业垄断与信息壁垒: 大型科技公司凭借海量数据构建技术壁垒,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形成信息垄断。它们掌握着大量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偏好,这使得新进入者难以与其竞争。
儿童和青少年隐私的脆弱性: 儿童和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活动更容易被记录,且他们对信息安全的意识相对较低,更容易成为网络欺凌、诱骗和信息泄露的受害者。
网络安全攻击与数据黑市: 大规模的数据泄露事件频发,泄露的数据在黑市上被交易,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每一次泄露都可能催生新的犯罪活动。

总而言之,马斯克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大数据隐患的复杂性和潜在破坏力,确实需要我们所有人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不能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它背后潜藏的风险,更不能因为习以为常而放弃了对自身隐私和安全的警惕。理解这些隐患,并积极采取行动,比如更加谨慎地授权信息、关注隐私政策、支持更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付诸实践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只能对隐私泄露,表示听之任之。


个人信息泄露:

手机号注册某著名网站,默认用户名就是我的真实姓名+数字序列,默认推送的内容和我身份证上的地址一致。

个人出行数据泄露:

某著名打车软件,不但记录下来我打车的目的地和出发地,还把所有我停留的地点、时间记录下来。时间至少长达3年。

个人谈话数据泄露:

不知那些知名APP,即使我手机熄屏,和朋友聊天提到的商品关键词,能随时出现在推荐或时间线上。

个人身体数据泄露:

现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不要脸,已经进不去了。这里的不要脸,是不要脸部数据。更不要说刷脸支付。


大部分人,是很容易被影响的。

所有的人,在大部分领域,是很容易被影响的。

天猫这样的网站,已经可以决定很多品牌的生死,很多人的购物选择。

滴滴这个的APP,已经可以把诱导你打滴滴,变成自己的盈利点。

美团这个APP,已经可以决定很多商家的现金流,很多人的早中午餐。

今日头条这个APP,可以通过所谓个性化信息推送,潜移默化地改变观点。

知乎这个APP,好吧,不说了。知乎小管家在看着我。


我们的衣食住行乃至于思想,都渐渐被一些力量服务+操控。

现在,它们还比较初级。只不过根据获得的个人隐私,去猜测、诱导。

我们还有很多人,是从未有它们的时代过来的。

对它们的存在还不适应,不习惯,甚至抗拒。

但放眼未来呢?

至少00后成长的环境里,它们已经是标配了。

很多管子已经插在脑子里、身体上,习惯了。

你觉得你是自主决定的。

其实你只不过是代码+数据驱动下的羔羊。


代码+数据,驱动着基因代码的你,终于实现了世界大同。

user avatar

其实说得还是对的。核弹虽然有,但基本是为了核震慑,使用几率极其低。而大数据的隐患,包括数据泄露和被滥用,则是及其容易发生的事情。可能你在看我这个回答时,后台好几个app就把你的定位偷偷传到服务器了。

不知道还有没人记得英国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下称CA)是如何利用Facebook的用户数据操纵美国大选的。

2016 年在大选中投票者约 1.3 亿,而CA违规窃取数据的,获取了总计超过 5000 万名 Facebook 用户(其中大部分为美国真实选民)的数据。

在CA 的官网,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对超过两亿三千万美国选民进行了每人高达五千个数据点的数据采集,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为用户筛选出目标群体,接着改变他们的想法,改变他们的行动。”

在这个事件中,用户的姓名、性别、住址、生活状态、政治主张、社交关系等信息均被获取,足够对一个用户进行完整画像了。

在Facebook数据这个事件中,pingwest的一篇文章[1]评论到:

当一家公司拥有了超过 5000 万个真实个人的数据,和分析这些数据的能力,它的力量足以颠覆一个社会——只要它愿意。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里推荐一个纪录片《隐私大盗》,就是讲Cambridge Analytica利用Facebook的用户操纵2016美国大选的事件的。


2016年,Facebook能做到,2020年,TikTok也达到了同样量级的用户。我相信会有越多越多的公司用户规模会达到billion级别。如果Facebook是一个炸弹,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炸弹将出现。


前几年我们都被美国某些科技公司的“崇高理想”骗了。把数据交给它,它并不会真的“不作恶”。例如谷歌作了什么恶?

之前美国空军有个项目叫Maven,是一项军事计划,旨在使用AI自动识别航空影像中的物体。而谷歌是Maven的承包商。美国叫嚣华为和军方有合作但始终却拿不出证据,但谷歌直接给美国军方干活是有实锤的。虽然谷歌作恶,但google的员工还算有良心(毕竟很多人还是被那句好听的don't be evil骗进去的),发现谷歌和美军合作后,4000名员工游行反对“用于战争的技术”,最终使得谷歌公司于2018年决定放弃该项目。(可见谷歌的“不作恶”还是挺虚伪的)随后,谷歌公司制定了一项AI行为准则,称Google不会使用其AI来开发“武器或其他技术或主要目的是造成或直接造成人员伤害的技术”。但谁知道谷歌还有啥其他秘密项目呢。

而且Google滥用用户信息也是实锤,曾被美联社曝出广泛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很多 Google Apps 都会在不告知用户的前提下自动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并且回传给 Google,通过收集到的位置信息,Google 可以掌握你的大致住址,掌握你的日常活动路线,掌握你喜欢去的地点,并对你的喜好进行全面分析。

当然也不是说谷歌一无是处,搞学术的话谷歌搜索结果还是很好的,某些软件还是很方便的,谷歌的人工智能研究也是走在前沿的,作为AI从业者,我对谷歌在AI领域产出的成果还是很赞赏的。但并不代表谷歌是个可完全信任的公司。毕竟有偷偷作恶给美军干活的案底,且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你可以想象下,如果谷歌还在中国运作,谁知道会不会给美军送去多少有用的情报啊?

参考

  1. ^Cambridge Analytica:掩盖在大数据高科技下的竞选作弊器 https://www.pingwest.com/a/158779
user avatar

1、谷歌说,不作恶。

但谷歌拿到了任何想要拿到的大数据,什么都可以做,

比如,判断出华为的处理器,然后禁止麒麟系列安装使用GMS

这算不算作恶,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2、李彦宏说,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当然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大家都忽视了: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

其实这句话要是国家大数据管理局(我虚拟的一个机构)局长说的,就没什么问题了,问题是泄漏隐私最严重的百度CEO说的。

上个月,我司和支付宝合作一个大数据项目,我们想和支付宝合作,拿到手头已有的数千万客户的客户画像,支付宝方的答复是新的大数据管理规定,已经不允许这么玩了。

什么意思?

以前国家对大数据管理不够规范,让很多企业有机可乘,企业间合作,可以通过所谓的“脱敏”实现客户数据的标签化,从而实现客户画像和精准营销。

比如你用百度输入法在淘宝搜个手机壳,回头打开抖音就给你推荐手机壳了。

3、人脸识别

月初参加无锡马拉松,根据规定,做了核酸检测,结果展现在小程序和APP上,这些程序可以直接调用公安部的人脸识别接口。

我手头有个电子储值卡相关的项目,为了核实用户身份,也用到了这个接口。只要经过三级等保认证和必要的评估,系统不利用这些公民数据干非法勾当,这个接口是公开的。

对于企业来说,有时候采集用户基本信息是必要的(比如储值卡),但每个企业自行开发采集系统,对于企业和个人都是风险。

公安部牵头做这个事就简单了许多。

4、对比中美,会发现有些不同。

互联网巨头做到极致,都有办法拿到客户的信息,如何规范的使用这些信息,是个难题。

中国通过监管,规范互联网巨头的行为,以前没管到的,现在补上。

如果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可以统一管起来更方便,那就统一管起来。

身份证的接口被公安部管起来,支付的接口被网联管起来。

所以,对于谷歌这种缺乏监管的大数据巨无霸,无异于是核弹;对于百度支付宝这样的中国企业,只要它尾巴想翘,会有人让它老老实实趴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