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卡路里、糖分、脂肪,三者是什么关系?

回答
卡路里、糖分和脂肪,这三者听起来像是美食界的三巨头,但它们之间可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共同谱写着我们身体获取能量和储存能量的篇章。要深入了解它们,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看。

首先,咱们得说说卡路里。

卡路里,简单来说,就是能量单位。就像我们用米来衡量大米的量,用升来衡量水的量一样,卡路里就是衡量食物中包含多少能量的单位。当你说你今天摄入了多少卡路里,其实是在说你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了多少能够做功(比如跑步、思考、消化食物,甚至是你现在呼吸)的能量。

我们的身体是个高效的能量转化器。它会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分解,然后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就以卡路里的形式被储存或消耗掉。

能量的来源: 糖分、脂肪(以及蛋白质)都是卡路里的主要来源。它们就像是给身体这台机器加油的不同类型燃料。
能量的消耗: 我们每天都会消耗卡路里,这叫做基础代谢率(BMR),也就是维持生命基本功能所需的能量。此外,我们运动、工作、学习,甚至消化食物(食物热效应)都会消耗卡路里。
能量的平衡: 当摄入的卡路里大于消耗的卡路里时,多余的能量就会被储存起来,最常见的就是转化为脂肪,然后储存在脂肪细胞里。反之,如果消耗的卡路里大于摄入的,身体就会动用储存的能量,比如脂肪,来弥补不足。

接下来,我们聚焦糖分。

糖分,或者更学术地说是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最直接、最快速的能量来源。当你说“吃糖”的时候,通常指的是蔗糖、果糖、葡萄糖等等这些单糖或双糖。但碳水化合物的范畴更广,还包括淀粉(多糖)等。

糖分提供卡路里: 碳水化合物每克可以提供约4卡路里的能量。这是为什么我们吃米饭、面包、水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能够快速地感到精力充沛。
快速能量: 身体分解糖分的过程相对容易和快速,所以它们能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为大脑和肌肉提供能量。这就像是给汽车加了最容易点燃的汽油。
储存形式: 当你摄入的糖分超过了身体立即需要时,一部分会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形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但如果糖分摄入量持续过高,超出了储存能力,多余的糖分就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这里就看到了糖分和脂肪的第一个联系点。
对血糖的影响: 摄入糖分会直接影响血糖水平。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然后胰岛素会介入,将血糖降下来。但如果频繁出现血糖的大起大落,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这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最后,我们来看看脂肪。

脂肪,或者说脂类,是身体重要的能量储存形式,也是构成细胞膜、帮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关键成分。

脂肪是卡路里的大户: 脂肪每克可以提供约9卡路里的能量,是糖分和蛋白质的整整两倍多!这使得脂肪成为身体储存能量的“高效容器”。试想一下,同样重量的脂肪能提供比碳水化合物多得多的能量,这在食物匮乏的时代是生存的关键。
缓慢释放的能量: 脂肪的分解和利用过程比糖分要慢一些。它们可以作为身体的“长效燃料”,在长时间的活动或禁食期间提供能量。就像是给汽车加的柴油,劲儿足,但燃烧起来需要更多时间。
能量储存的最终归宿: 正如前面提到的,无论是过量的糖分还是过量的脂肪摄入,最终都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吃油就长胖”,但其实“吃糖”如果过量,同样会转化为脂肪让你长胖。
不同类型的脂肪: 脂肪也并非千篇一律。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甚至反式脂肪,它们在身体中的作用和健康影响各有不同。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牛油果中的脂肪)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健康的选择,它们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而反式脂肪则普遍被认为对健康有害。

三者之间的“情网”:

现在,我们把这三者串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 能量来源与转化: 糖分和脂肪都是我们能量的直接来源,它们都提供卡路里。身体会优先使用糖分作为即时能量,但当糖分不足时,就会动用储存的脂肪。
2. 储存的“双向道”:
糖转脂肪: 过量的糖分摄入,身体会将其转化为脂肪储存。
脂肪优先储存: 由于脂肪单位重量提供卡路里更高,而且身体在能量过剩时也倾向于以脂肪形式储备能量,所以脂肪的摄入直接增加了身体的脂肪储备。
3. 能量平衡的决定者: 最终,你的体重变化(是增加、减少还是维持)取决于你的总卡路里摄入和总卡路里消耗之间的平衡。即使你吃了很多“健康”的脂肪,如果总卡路里摄入超过了消耗,你还是会变胖。反过来,即使你吃了很多糖分,但如果你的运动量非常大,消耗的卡路里足够多,体重也可能不会增加。
4. “加工”食品的“三宗罪”: 很多加工食品之所以容易导致肥胖和健康问题,就是因为它们往往同时含有高糖分、高脂肪,自然也就意味着高卡路里。而且这些糖分很多是精炼糖,容易被快速吸收,导致血糖波动;脂肪也可能是不健康的类型。这些食品就像是给身体上了三重“能量重负”。
5. 饱腹感和食欲: 脂肪和蛋白质(另一大卡路里来源)相比于糖分,通常能提供更强的饱腹感,帮助控制食欲。这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饮食结构中含有适量的健康脂肪,你可能不容易因为饥饿而吃下过多的糖分或总卡路里。

所以,卡路里是能量的度量衡,而糖分和脂肪则是提供这些能量的“燃料”。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为了让你“谈糖色变”或者“远离脂肪”,而是为了让你更聪明地选择食物,平衡摄入与消耗,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和体重。这就像是了解汽车的油箱大小、油耗以及不同种类汽油的燃烧效率,才能更好地规划你的出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卡路里食物,可以叫高能量密度食物,这类食物当中就包含高糖食物。

但还有一类高能量密度食物就是高脂肪食物,这是减肥最可怕的敌人。

高糖食物容易发胖,跟胰岛素有关。高糖食物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本身属于合成代谢激素,会促进糖类合成为脂肪。另外,高糖食物容易造成胰岛素飙升,之后出现反弹性低血糖,低血糖容易诱发食欲,促使你吃的更多。

所以,含有100克碳水的粉条和百面包,理论上说还是后者更容易让人发胖。后者血糖指数要远远高于后者。

但高脂食物,可能更容易胖人。脂肪的单位热量就比碳水化合物高一倍多。而且食物脂肪倾向于直接转化储存,生热效应小,且跟摄入量不成比例。糖类和蛋白质,摄入量越多,产热反应消耗的也越多。脂类食物却不是这样。所以,除非整体热量摄入较低,否则食物脂肪容易大比例地直接储存为身体脂肪。

总结一下,减肥,最好不要吃高能量密度食物。如果吃,宁可吃高糖食物,也不要吃高脂食物。尤其是对运动人士来说,高糖食物虽然是高能量密度食物,但吃的恰当,配合运动,还有利于运动和健康。比如保证甚至增加肌糖原的储存,维持肌肉比例等。

再说下肥胖的原因。基础代谢较低是一方面原因,其实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也还没有结论。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吃不胖,有些人一吃就胖?有这么几种可能的原因。

总体来说,25%-40%的肥胖取决于遗传因素。在某些环境下,遗传因素的比例可以提升到70%。

父母肥胖,孩子肥胖的几率也升高。有研究称,父母有一方BMI大于等于30,孩子成年后肥胖的可能性比父母不肥胖的儿童高2倍;父母BMI大于等于35,孩子成年后肥胖的危险为3倍;BMI大于等于40时为5倍。

现在有很多跟肥胖有关的基因突变被发现,这些知识我们不展开说。总之拥有易胖基因的人容易发胖。

还有一个跟肥胖原因有关的理论,叫“设定点理论”。设定点理论是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胖瘦调节器,位置在下丘脑深处。这个调节器,会给每个人设定一个体重范围,超过或低于这个量,调节器会自动调节,让你的体重回到设定好的值。

意思是说,人的胖瘦,好像体温一样,受身体的精密调节。给你设定的体重低,你就怎么吃都不容易胖,身体会通过提高静息代谢率(RMR),提高储脂酶等一切手段,让你的体重回到设定点。比如研究发现,人体重减轻时,脂肪细胞会自动提高储脂细胞酶的水平,加速脂肪的合成。减肥前越肥胖的个体,随着体重减轻,这种储脂细胞酶升高的也越多。

还有一个经典的实验,也很能说明问题,这个实验研究了6个肥胖男人31天的体重变化和RMR情况。发现节食不仅会降低RMR,并且RMR降低的百分比比体重降低的百分比要大。也就是说,节食,体重下降,RMR下降更多。通过节食,想减去脂肪,会越往后越难。

好消息是,设定点理论还认为,定期运动可能会降低体重设定点,把你从胖子命,改成瘦子命。而且,抗阻运动导致的瘦体重增加,无疑也会提高RMR,改变体重设定点。

近几年有个新概念,也很受人们关注,叫Sarcopenic肥胖。各种翻译都有,我们可以称其为肌减少性肥胖。以前都知道,随着年龄增大,人的肌肉量会逐渐减少,影响RMR,进而使人肥胖。

Sarcopenic肥胖理论还认为,除了肌量减少会引起肥胖,肥胖也会反过来引发肌肉量减少,进一步加重肥胖。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肥胖者,肌肉加速减少,脂肪加速增多。

Sarcopenic肥胖的原理是说,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会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加速肌肉分解。肌肉分解又进一步促进肥胖。一项来自加拿大近千名样本的研究也支持了这种观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