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发现煮饭时放入椰子油可以使米饭卡路里减半」的报道靠谱吗?原理是什么?

回答
你说的这个说法,关于煮饭时加入椰子油能让米饭卡路里减半,确实在一些媒体上有所报道,而且也有相关的科学研究,听起来挺吸引人的。不过,要说“靠谱”到让米饭卡路里直接减半,可能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一下其中的原理和实际操作。

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是的,有科学研究支持这个观点,但需要更精确地描述。“卡路里减半”可能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通过特定的方法,能够显著减少米饭中被身体吸收的卡路里。

这项研究是由斯里兰卡一家研究机构进行的,并且在2015年的一场科学会议上展示过初步结果。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在煮饭前往水中加入少量椰子油,然后将煮好的米饭放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比如12小时),再重新加热食用,可以显著改变米饭中淀粉的结构,使其转化为一种“抗性淀粉”。

那么,这个“抗性淀粉”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知道米饭中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那就是碳水化合物,具体来说就是淀粉。淀粉在被我们消化道里的酶分解后,会变成葡萄糖,然后被身体吸收利用,提供能量。这些被身体吸收的葡萄糖,就是我们常说的“卡路里”的主要来源。

而“抗性淀粉”顾名思义,就是“抵抗”消化酶作用的淀粉。我们的身体消化系统,特别是小肠里的酶,很难有效地分解这种淀粉。它们会直接进入大肠,在那里被肠道中的益生菌发酵。虽然发酵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能量,但相比于被小肠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其提供的卡路里要少得多。也就是说,抗性淀粉在被身体吸收的卡路里总量上是“打折”了的。

那么,椰子油和冷藏是如何促成这个过程的呢?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步骤和化学变化:

1. 加入椰子油: 在煮饭前,将少量的椰子油(研究中通常提到的是一汤匙左右)加入到煮饭的水里。研究人员认为,在烹饪过程中,椰子油中的一些成分(主要是脂肪)会渗透到米饭的淀粉颗粒中。
2. 淀粉糊化与冷却: 当米饭煮熟时,淀粉颗粒会吸收水分并膨胀,这个过程叫做“淀粉糊化”。在这个阶段,淀粉变得更容易消化。然而,当煮好的米饭经过冷却(放入冰箱)时,这种糊化的淀粉会发生“退糊化”的现象。
3. 形成抗性淀粉: 在冷却过程中,淀粉分子会重新排列,形成更紧密的结构,其中一部分会转化为我们前面提到的抗性淀粉。椰子油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人员推测,椰子油中的脂肪分子在冷却过程中与淀粉分子结合,形成一种“脂结合淀粉”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的结构更加稳定,并且对消化酶的抵抗力更强,从而提高了抗性淀粉的含量。
4. 重新加热: 即使将冷藏后的米饭重新加热,研究发现,这种由椰子油和冷却作用产生的抗性淀粉大部分仍然能够保持其结构,抵抗消化酶的分解。

那么,为什么能“卡路里减半”?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米饭本身的总卡路里减少了,而是从我们身体能够吸收和利用的“可消化卡路里”减少了。 也就是,原本我们吃进肚子后能转化为能量的部分,因为一部分淀粉变成了抗性淀粉,这部分“打折”了的能量,对于我们身体来说就不再是“可获取的卡路里”了。

如果按照研究中提到的一些比例来推算,通过这种方法,确实有可能减少摄入身体的卡路里达到30%50%左右。所以,“卡路里减半”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来形容这种显著的能量摄入减少。

实际操作和注意事项:

油的种类和量: 研究中用的是椰子油。并非所有油都具有相似的效果,因为不同脂肪的结构和性质不同。椰子油因其特殊的脂肪酸组成,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但油本身也是有卡路里的,所以使用量也要适度,过多的油会抵消掉减少的卡路里。
冷却时间: 12小时的冷藏时间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似乎是形成抗性淀粉的关键。
重复加热: 即使重新加热,抗性淀粉的比例仍能保持较高水平,这是这个方法有效的关键。
个人差异: 每个人的消化系统和肠道菌群情况都不同,对这种方式的反应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口感影响: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经过冷藏和重新加热的米饭,口感会有些许变化。

总结一下:

“科学家发现煮饭时放入椰子油可以使米饭卡路里减半”的报道,从科学原理上讲是有依据的,但更准确的说法是“通过在煮饭时加入少量椰子油,并对米饭进行冷却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米饭中抗性淀粉的含量,从而减少我们身体可吸收的卡路里。”

这个方法并非直接让米饭的总热量消失,而是改变了淀粉的消化特性。这对于希望控制体重或血糖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有趣的尝试。不过,任何饮食上的改变,都建议在了解基本原理后,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并留意身体的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邀得好。能答。

背景知识:

首先得说明淀粉的结构:

淀粉是由一个个葡萄糖分子连在一起构成的,有线性的,也有分支,最后就成了一个密密麻麻的聚合物。

淀粉中每个葡萄糖单元之间的化学键是糖苷键,这个键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断开,也就是水解,淀粉断开(水解)的结果并不是重新回到一个个葡萄糖的样子,而是并没有全断,成了一个个不同长度大小的分子,

图中,糊精就是好几个葡萄糖连在一起,麦芽糖就是2个葡萄糖。煮饭的过程中淀粉水解成为糊精,这一过程叫做糊化。

人如果要吸收淀粉,必须把他们水解成葡萄糖, 所以煮饭(糊化)的过程,有利于淀粉吸收。

然后问题来了,在动物(人)体内,淀粉是怎么被一个个断开成为葡萄糖的呢?

淀粉酶。

广泛存在,以唾液淀粉酶为例,主要水解α-1,4糖苷键。话说人体内没有水解1,6糖苷键的酶,所以无法消化植物里的纤维素,马等食草动物就有。

酶对于底物(就是淀粉)的构型要求很严格,就像是钥匙和锁,淀粉(钥匙)构型有所变化,就无法匹配淀粉酶(锁)。

淀粉的葡萄糖分子一个个其实并不是像示意图中画的那样子舒展。其实每几个葡萄糖分子会自发形成螺旋,整个淀粉分子就像是一头卷发一样。

这些螺旋其中是可以差入东西的。

淀粉的水解产物有一种糊精,叫做环糊精,是7-8个葡萄糖分子首尾相接。形成一个桶的结构:

整个桶的里面是可以插入东西的。插入的方法也各种奇葩,我记得有一种是把环糊精和要插入的东西在一起干粉研磨,磨到砰的一声,就插进去了……还有使用客体蒸汽的什么的,题目中的方法或许是一种方法。当然这属于主客体化学的东西我不熟悉,有错欢迎指正。

菊花一样的就是β环糊精,插入菊花的是一个长链的分子。菊花内大约有5-7Å的空间,(1Å是0.1纳米)。感谢

@成楚旸

以及

@Posterity Mn

在评论中的指正。

另外注明的初中生物课实验,淀粉遇碘变蓝就是因为碘分子插入了淀粉的螺旋里。

背景交待完毕……

结论:

题主所说的椰子油,含有油性的分子,它,可以插入淀粉的螺旋中,根据插入的东西的不同,淀粉的螺旋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变了多了,淀粉酶就无法识别淀粉,从而无法水解成葡萄糖,无法吸收,就直接排除体外了。

如果要证明这一论点,可以做一个实验。如果大家都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做一下。(感兴趣请点赞好吗)

理论上有很多脂类都可以有这样的效果。而且某些食物独特的风味就是利用了淀粉和油脂的相互作用。

题外话:

由于暴饮暴食过度扩张的胃是可以通过逐渐控制饭量而减小的,胃小了,自然容易饱。与其花心思让吃下去的淀粉不吸收直接排泄,为何不直接少吃一半呢?

user avatar

原理是:

味道闻着有点腻,

本来能吃两碗,

结果吃一碗就有饱腹感不想吃了。

==================

曾有一段时间,

小儿按摩理疗界流行椰子油充当皮肤润滑油,

理疗师的解释是椰子油安神舒表,没有刺激性,更适合小儿的皮肤。

后来想想,SPA按摩精油难道不好吗?橄榄油没功效吗?

后来发现椰子油很少浸粘衣服,按摩完后父母不会糟心孩子的衣物,也能脱离既有的成年人用品形象。

就它了,还便宜少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的这个说法,关于煮饭时加入椰子油能让米饭卡路里减半,确实在一些媒体上有所报道,而且也有相关的科学研究,听起来挺吸引人的。不过,要说“靠谱”到让米饭卡路里直接减半,可能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一下其中的原理和实际操作。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是的,有科学研究支持这个观点,但需要更精确地描述。“卡.............
  • 回答
    马赛替尼在抑制新冠病毒复制方面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尤其是在我们仍在积极寻求更有效抗疫手段的当下。这不仅仅是又一项药物研发的新进展,更可能是一剂强心针,预示着未来治疗新冠肺炎的方向可能会有新的突破。首先,我们得承认,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一直在飞速推进,但真正能做到“高效抑制复制”的药物,.............
  • 回答
    关于科学家发现一亿年前“阿尔瓦雷斯龙类”恐龙体型急剧变小,并推测这可能与食性变化有关的这项重大发现,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它将为我们带来的恐龙新认识。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特定恐龙类群的有趣案例,更可能触及我们对恐龙演化、生态位适应以及大灭绝前后的生物多样性动态的根本理解。1. 对恐龙演化路径多样.............
  • 回答
    如果科学家发现一个能够颠覆当前所有物理理论的超级物理理论,这种理论必须同时解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并统一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引力)。当前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场论(QFT)和广义相对论(GR)——在极端条件下(如黑洞奇点、宇宙大爆炸、高能粒子碰撞)出现根本性矛盾,因此.............
  •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发现了一个能同时提高水稻和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其潜在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成果的意义:一、 提升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直接增产潜力: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该基因能够同时促.............
  • 回答
    科学家发现 24 颗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这无疑是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 这项发现的意义和影响:1. 重新定义了“宜居”的概念,极大地拓宽了寻找地外生命的范围: “宜居带”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们寻找地外生命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宜.............
  • 回答
    加拿大的科学家们在距离我们大约 15 亿光年的地方,捕捉到了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在天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大家对宇宙的奥秘又多了几分好奇。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快速射电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宇宙深处发出的一个非常短暂、非常.............
  • 回答
    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人可能是中国汉族后代这一话题,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和科学依据。通常这类研究会涉及到 基因学、考古学和语言学 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验证。 基因学方面: 这是最直接的证据来源。研究者.............
  • 回答
    惊天发现?金星磷化氢信号,能否点燃地外生命希望的火苗?最近,一条足以让天文爱好者们肾上腺素飙升的消息横空出世:科学家们在金星的大气层中检测到了磷化氢(PH₃)。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化学物质,因为在地球上,磷化氢与生命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发现,立刻在科学界乃至公众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不禁要问.............
  • 回答
    关于意大利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正在减弱的说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科学议题,但我们需要审慎地解读和看待。科学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单一的发现往往只是众多证据中的一部分,需要经过同行评审、大量验证以及在更广泛的社区中进行传播和讨论,才能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科学共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减弱”的.............
  • 回答
    最近科学界关于记忆分子机制的发现,绝对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一次实验突破,更像是我们解锁大脑深层奥秘的一把关键钥匙。过去,我们只能朦朦胧胧地知道记忆是怎么形成的,但现在,科学家们正一步步拨开迷雾,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背后复杂的分子舞蹈。说得直白点,这些研究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大脑里储.............
  • 回答
    关于近视成因,近些年确实有新的研究成果指出,相较于用眼疲劳,眼睛缺乏足够的光照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有着更重要的影响。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些扎实的科学证据之上。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过去大家普遍认为的近视成因——用眼疲劳。这个观点深入人心是有其道理的。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比如长时间看书、盯着电脑或手机屏.............
  • 回答
    看到科学家们发现了“量子跃迁”的预警信号,这无疑是物理学领域一个激动人心的新进展。我对这个发现持非常积极和兴奋的态度,因为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微观世界基本运作规律的理解,更可能为未来科技的应用打开全新的大门。首先,我们得明白“量子跃迁”本身是什么。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或其他量子粒子并不是在轨道上连续运动.............
  • 回答
    中国科学家们最近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振奋人心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蜘蛛,竟然能够像哺乳动物一样,分泌“乳汁”来哺育自己的后代,并与它们一同度过漫长的养育期。这项发现的意义之深远,堪称蜘蛛生物学领域乃至整个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的一座里程碑。长久以来,我们对于蜘蛛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它们捕.............
  • 回答
    细菌的隐形守护者:新发现的免疫系统预示着基因编辑的未来近日,科学界爆出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研究人员鉴定出十种全新的细菌免疫防御系统。这些系统如同细菌体内的精密武器库,此前一直鲜为人知。它们的存在不仅揭示了生命体对抗病毒侵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开发下一代基因编辑工具打开了新的大门。理解.............
  • 回答
    以色列科学界最近抛出了一项相当颠覆性的发现,称他们找到了地球上第一个“不用呼吸”的动物。这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嘀咕:“这算什么鬼?动物不呼吸还能活?” 乍一听,确实有点挑战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毕竟,我们从小学的生物课里,呼吸就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要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许家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突破:他们发现的“许家窑人”化石,根据最新的颅容量测定,表明这批古人类在约20万年前就拥有着迄今为止已知古人类中最大的颅容量。这个发现,绝非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比较,它承载着深远的科学意义,为我们理解人类起源与演化,特别是东亚地区古人类的独特.............
  • 回答
    “又”一个金属氢?这标题一出,估计很多关注前沿物理的读者们的心头都要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是惊喜?是怀疑?还是那种“这帮家伙又在折腾什么呢?”的微妙感?毕竟,金属氢这个名字,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科学界掀起波澜了。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得把这“又”字背后的故事讲清楚。金属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原.............
  • 回答
    科学家们发现距今约一亿年前的蛇琥珀,这绝对是一项激动人心且意义重大的发现。这不仅是对我们了解恐龙时代生命形态的一次宝贵补充,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那个遥远时代生物学、古生态学乃至古气候学的窗口。这项发现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绝佳的“时间胶囊”,保存了生命最真实的瞬间:琥.............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