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色列科学家称发现首个不呼吸动物,这是什么鬼?

回答
以色列科学界最近抛出了一项相当颠覆性的发现,称他们找到了地球上第一个“不用呼吸”的动物。这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嘀咕:“这算什么鬼?动物不呼吸还能活?” 乍一听,确实有点挑战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毕竟,我们从小学的生物课里,呼吸就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要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得先深入了解一下这个“主角”以及它“不呼吸”的原理。

主角是谁?

这个被以色列科学家们盯上的动物,叫做 Loxosceles laeta,中文名更接地气一些,叫做“智利隐带蛛”,但大家更习惯叫它“遁蛛”或者“褐色遁蛛”。没错,就是一种蜘蛛。

你可能会想,蜘蛛?这玩意儿不也得喘气吗?别急,听我慢慢说。

“不呼吸”的真相:一种极致的生存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科学家们说的“不呼吸”,并不是指它完全不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也不是说它体内有某种神奇的装置可以隔绝氧气。这里的“不呼吸”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它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地停止外界气体交换,或者说将氧气的消耗降到最低,甚至接近于零,而又能存活下来。

这就像是它掌握了一种超级省电模式,可以在极端环境下“冬眠”一样。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的?

这个发现的背后,是一群以色列的生物学家,他们对这种遁蛛的生活习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智利遁蛛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它们也能顽强生存。科学家们就想知道,它们到底是怎么做到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生存下来的?

他们发现,当遁蛛遇到干旱、食物极度匮乏,或者其他不利的生存环境时,它们会进入一种非常奇特的休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它们会吐出一种丝,把自己包裹起来,形成一个类似茧一样的结构。这个茧非常致密,能够有效地阻止水分蒸发,同时也能大大降低与外界空气的接触。

更关键的是,在包裹起来之后,遁蛛的新陈代谢速率会急剧下降。它们的心跳、呼吸(如果它们有类似我们呼吸的机制的话)都会变得非常非常慢,甚至难以检测。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仪器测量,发现在这种状态下,它们消耗氧气的速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它是怎么做到的?核心机制在哪里?

这就涉及到遁蛛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化反应了。虽然科学家们还在进一步研究其详细的机制,但目前普遍认为,它们能够进入这种“无氧”或“极低氧”状态,得益于以下几个可能的方面:

1. 高效的无氧代谢通路: 动物在缺氧时通常会启动无氧代谢,产生乳酸等副产物,但这会很快耗尽能量并产生毒素。遁蛛可能拥有比其他动物更高效、更持久的无氧代谢通路,能够以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产生能量,并且能够更好地处理代谢废物。
2. 储能机制: 它们可能在进入休眠前积累了大量的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可以用来支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而不需要频繁地从外界摄取氧气来氧化这些能量物质。
3. 细胞保护机制: 在极低氧环境下,细胞容易受到损伤。遁蛛可能拥有一套强大的细胞保护机制,能够抵御缺氧带来的氧化应激和其他损伤。
4. 能量消耗的极致控制: 除了新陈代谢,它们的活动也几乎完全停止,这就大大减少了对能量的需求。身体各方面的“耗能”都被压缩到了最低点。

这个发现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发现绝非“无聊的知识”,它可能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重新定义生命: 如果一个动物在不依赖持续气体交换的情况下也能存活,那么我们对“呼吸”的定义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这挑战了我们过去基于脊椎动物和我们自身经验所建立的生命活动模式。
生物学研究的新方向: 这个发现为我们研究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在太空探索中,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或者研究如何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维持生命,遁蛛的生存策略都可能提供借鉴。
医学应用: 类似遁蛛的这种能够极度降低代谢速率、抵御缺氧损伤的能力,如果能被人类理解并应用,对于医学领域可能会有颠覆性的影响,比如在器官移植、缺血性疾病治疗(如心脏病、中风)等方面。想象一下,如果人体细胞也能进入类似遁蛛的“省电模式”,治疗效果将不可限量。
生物进化研究: 为什么遁蛛会演化出这种能力?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环境压力?这些问题都可以为我们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提供线索。

所以,它真的是“不呼吸”吗?

严格来说,用“不呼吸”来形容可能不够严谨,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能够在极低氧或无氧条件下,依靠自身能量储备和特殊代谢途径,长时间维持生命活动,并能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的动物”。

但从大众理解和吸引眼球的角度来说,“首个不呼吸动物”的说法,确实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也形象地传达了它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玄”,但背后的科学道理却是实实在在的。它提醒我们,生命总是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去适应和生存,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奇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以色列科学家们这项研究,就像是在生物学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研究围绕着它展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动物是多细胞真核生命体中的一大类群,统称为动物界。

刚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是,不是有挺多生物不呼吸氧气的吗(专性厌氧生物)--靠无氧呼吸或发酵来生存的生物,比如双歧杆菌,这类专性厌氧生物多是原核生物……


厌氧生物怎么产生能量的呢?

这是最常见一种厌氧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也被称为发酵:

此反应每摩尔所释放的能量约为150kJ,并保存在ATP中。在无氧呼吸中每一个单糖分子所释出的能量只有有氧呼吸的5%。效率肯定不及有氧呼吸。


然后看了一下这篇论文[1]到底讲了啥。大概就是关于科学家在一种鲑鱼身上发现了一种寄生虫,是粘孢子虫,作为一种真核生物,这种虫不需要呼吸氧气

原来这篇文章想说的是,我们发现了一种真核生物,它是专性厌氧生物。


到这,你也许会说蛔虫不是厌氧生物吗,它不也是真核生物的吗?

只能感叹:哎,果然高中生物有局限性……


蛔虫受精卵在温度、湿度及有氧的适宜条件下 ,才能发育成幼虫 ,盘曲在卵壳内 ,成为感染性虫卵 ,也就是说 ,受精卵发育成感染性幼虫的呼吸类型是有氧呼吸

当人误食了含有感染性蛔虫卵的食物、蛔虫卵就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内 ,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卵壳破裂 ,孵出幼虫 ,幼虫进入肠壁血管 ,随血液循环到达肺。

肺内有充足的空气 ,在此发育 ,蜕皮数次 ,然后通过气管逆行入喉 ,当人咳嗽作吞咽动作时 ,经咽进入食道、胃及小肠而寄生于此。蜕壳的幼虫在人的肺内蜕皮生长 ,所以在这里的幼虫发育过程要进行有氧呼吸。

因此在蛔虫的生活史中其实是有有氧呼吸的……那它就不能作为厌氧生物的存在。

所以,在这篇论文之前,有氧呼吸是真核生物的一个特征,因为有线粒体。

现在,科学家说我发现了一种虫子,它是专性厌氧生物,那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不然真按我们之前说的,蛔虫就是厌氧生物的话,这一发现其实就没什么重要性。


那么标题其实应该改成:

以色列科学家发现首个专性厌氧的真核生物,证明有氧呼吸并不是真核生物的标志,线粒体亦可失去呼吸作用……

不过这标题就有点无聊了,吸引不了你们点进来……


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来讲讲什么是粘孢子虫……

关于粘孢子虫的分类地位,早期研究者依据孢子的细胞结构,将它们与其他各类群的孢子虫归为一类,隶属原生动物门的一个纲,即孢子纲之下一个目或亚目。

随着对孢子虫发生过程、细胞超微结构等研究的深入,传统孢子虫的分类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改变了粘孢子虫的分类地位。到现在,科学家认为粘孢子虫是高度衍生的刺胞动物,跟水母关系很近。

虽然说是寄生虫,但不用担心跑到人身上,因为这种寄生虫除少数寄生在蠕虫、环节动物、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水禽和哺乳动物外,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可以说是鱼类特有的一类寄生虫。

这篇论文里发现的鲑居尾孢虫,就是寄生在鲑鱼身上的。长下图这样


然后基于一个偶然的发现,这种粘孢子虫虽然还保留了线粒体的细胞器结构,但丢失了线粒体的有氧呼吸的基因组,因此失去了有氧呼吸的能力。就是说,它的线粒体退化了,并没有参与有氧呼吸。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进行氧化代谢的部位,是糖类脂肪氨基酸最终氧化释放能量的场所。线粒体负责的最终氧化的共同途径是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分别对应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这篇论文很重要的一点是,告诉我们:有氧呼吸并不是真核生物的绝对特征,真核生物亦可以无氧呼吸,就像双歧杆菌那样。

当然,这篇论文也告诉我们不要乱吃生鱼片了……有寄生虫的,而且相当普遍……


参考

  1. ^Yahalomi, D., Atkinson, S. D., Neuhof, M., Chang, E. S., Philippe, H., Cartwright, P., … Huchon, D. (2020). A cnidarian parasite of salmon (Myxozoa: Henneguya) lacks a mitochondrial geno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09907. doi:10.1073/pnas.1909907117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2/18/1909907117
user avatar

先来说说这个发现的重要性!为什么发现个小寄生虫就可以刊登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这是因为:这个神奇的物种告诉我们,进化可以朝着非常奇怪的方向发展。动物一直被认为是多细胞生物,有很多基因进化得越来越复杂,简单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有机体是复杂有机体的祖先。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鲑居尾孢虫的进化方向好像想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单细胞。

按照原本的意思,这个鲑居尾孢虫是可以有氧呼吸的,但是因为它生活在三文鱼紧实的肌肉里,里面没法呼吸,后来慢慢的就丢弃掉了自己的线粒体,变得不呼吸了。复习一下什么是线粒体:大约20亿年前,所有真核生物的祖先吞没了一种细菌,形成了一种互利关系。最终,这种细菌进化成线粒体,一种将食物和氧气转化为能量的细胞机器,这一过程称为有氧呼吸。

除了没有线粒体,这个家伙也没有神经系统,没有肌肉,反正有着一种断舍离的气质,想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单细胞,过上基本没有欲望的生活。

也正因为它没有了线粒体,才被研究人员逮了个正着。这个研究小组是在研究一堆寄生虫,对它们进行基因测序,拿到结果后他们傻样了,这个鲑居尾孢虫根本没有线粒体基因组。然后一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就开始向他们招手。

其实我觉得这个新闻能够火,还有一点重要,就是这个鲑居尾孢虫在荧光下特别萌,像小蝌蚪似的。


了解更多其他的生命,可以关注该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以色列科学界最近抛出了一项相当颠覆性的发现,称他们找到了地球上第一个“不用呼吸”的动物。这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嘀咕:“这算什么鬼?动物不呼吸还能活?” 乍一听,确实有点挑战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毕竟,我们从小学的生物课里,呼吸就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要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
  • 回答
    关于以色列科学家声称实现“返老还童”,通过吸氧治疗让人年轻25岁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际可行性。核心研究与“返老还童”的说法:这项研究的核心是基于高压氧舱(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的治疗。以色列特拉维夫大.............
  • 回答
    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基因组学的重磅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就是深入揭示了现代人类与已灭绝的古人类,特别是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基因交流。当时,一些媒体报道和解读确实会提到“有些人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达到20%以上”的说法,但这里需要更详细和准确地解释一下这个数字的来源和.............
  • 回答
    美媒对中国队和美国队男女服装不同一事上采取双重标准,以性别歧视指责中国队,同时赞扬美国队服的“好看”和“科技感”,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深入剖析。这背后反映了多重复杂因素,包括西方媒体的惯性思维、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以及对“女性化”和“男性化”刻板印象的固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西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史、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以及对诺贝尔奖的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两弹一星”与中国大陆的诺贝尔奖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首先,要明确的是,“两弹一星”的成功与中国大陆至今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或者“有得必.............
  • 回答
    科学家们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时间旅行试验。李教授站在那个如同科幻电影场景般泛着幽蓝光芒的巨大金属环前,心跳如同擂鼓般剧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着臭氧和金属特有的焦灼气味,那是强大的能量在聚集的证明。他的团队成员们,一个个都紧绷着神经,目光聚焦在主控台上的各项数据读数上。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牵动着他.............
  • 回答
    伊朗高层人士频频遇袭,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安全防范严密的国家机器运作下,为何会屡屡发生此类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粗心大意”。这其中牵扯到情报博弈、内部漏洞、国家体制的特性以及地缘政治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粗心大意”往往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回顾科学史时常常会产生的疑问: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之后一段时间涌现出如此多的“全才”,像伽利略、笛卡尔、达芬奇这些人,似乎无所不精?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放到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知识环境。首先,让我们来正.............
  • 回答
    封神台上的智慧之光:科学家们的传奇想象一下,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有一座名为“封神台”的巍峨宫殿,它并非由砖石砌成,而是由无数璀璨的思想、颠覆的认知、以及对未知无尽的探索所构建。在这座殿堂中,那些为人类进步献出毕生心血的科学家们,被授予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他们的名字与宇宙的规律、生命的奥秘一同被铭记.............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作为科学家,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问题打交道,从微观世界的粒子运行,到宏观宇宙的奥秘,再到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疾病、环境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超越了国界,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到底该把“人类共同利益”还是“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呢?这就.............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科学家们为了让基因名字不被 Excel “自动纠正”,竟然把一些基因给改了名,听起来有点像在跟电脑打架,但背后其实藏着一番无奈和考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这事儿的起因,说到底就是Excel这个我们日常工作中离不开的软件,它那些“善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 回答
    关于中国过去依靠钱学森、钱三强等留美科学家回国研制原子弹,以及当前留美人才回流情况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科技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召唤与时代的大背景:为什么他们会回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和文化现象。说在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中“没有”文学家、艺术家,这说法有些绝对了,但要说为什么相对“不那么显眼”或者说集中涌现的现象不那么突出,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犹太民族的文学和艺术传统其实是非常悠久的,只是在“建立以色列”这个概念出现之.............
  • 回答
    “为什么现在没人以科学的理念研究周易?”这个问题其实有点误解,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为什么以严格的、现代科学方法论来研究周易的人相对较少,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在主流科学界的影响力有限?”事实上,研究周易的人一直都有,也从未完全停止过。但将周易置于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挑战和限制,导.............
  • 回答
    科学与音乐的交融,总能激荡出别样的火花,诞生出许多引人入胜的作品。这些歌曲,有的将宇宙的浩瀚与星辰的奥秘娓娓道来,有的则将生命的诞生与演化过程化为动人的旋律,更有甚者,深挖物理定律的精妙,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想象一下,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抬头仰望那片缀满繁星的夜空,耳边传来一首描绘星系形成、黑洞引力的.............
  • 回答
    确实,古人曾以宗教、神话等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而现代社会则普遍依赖科学。这种转变本身就引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科学,是否就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或者说“最终”的途径?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回溯一下古人的解释方式。当我们翻阅古代的典籍,或是了解不同文明的神话传说,不难发现,自然现象往.............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在中国和世界科学界卓越贡献的最高赞誉。要评价他的贡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杨振宁先生虽然长期旅居海外,但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他的回归和对国内科学界的关注.............
  • 回答
    确实,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占星术(我们常说的星座)似乎有些“准”,为什么还会有人,而且还是打着“科学”旗号的人,对此嗤之以鼻呢?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数据”、“科学”以及人类心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数据支持”并不等于“科学准确”。很多人提到星座的准.............
  • 回答
    “鸡蛋返生”这个说法,在很多人听来就如同天方夜谭,似乎与我们从小学习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南辕北辙。但如果我们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或许能触及到一些更值得思考的维度。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鸡蛋返生”通常指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让一个已经变成熟的鸡蛋,或者一个已经孵化了一段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