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学习了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之后不太会运用该怎么办?

回答
学习了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之后却感到难以运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常见的困境,尤其是在音乐学习的初期和中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就像学了游泳的各种技巧,却发现一下水还是会呛水一样。关键在于,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内化,转化为一种直觉和能力。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地为你分析原因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学了不会用”的情况?

在深入探讨解决方案之前,先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纯粹的知识堆积: 你可能学会了规则,记住了和弦名称、进行方式、曲式结构、对位技巧等,但这些都是“静态”的知识。大脑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
缺乏转换能力: 学习过程中,可能更多地是理解概念和记忆规则,而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将这些规则“翻译”成实际的音乐创作或改编过程。
缺乏情境感知: 乐理、和声等知识是为音乐服务的。脱离了具体的音乐情境去学习,就容易变成死记硬背。

2. 创作与分析的偏差:
过于侧重分析: 很多学习过程更侧重于分析现有的优秀作品,这固然重要,但分析是“解构”,而创作是“建构”。只解构不建构,自然难以产生新的东西。
模仿与创新的界限: 你可能学会了分析别人的作品为什么好听,但当自己创作时,却不知道如何开始,或者只是生硬地模仿。

3. 方法论的缺失:
没有明确的实践路径: 学了之后,很多人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是直接写一首完整的歌?还是先从练习片段开始?缺乏循序渐进的实践方法。
缺乏反馈机制: 创作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有人或事物来给你反馈,告诉你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没有这个机制,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或原地踏步。

4. 技术层面的障碍:
乐器演奏/写作能力不足: 即使有了想法,如果你的乐器演奏能力不足以支撑你将想法快速实现,或者你还不擅长用记谱法或DAW(数字音频工作站)来记录和编辑音乐,也会成为运用的瓶颈。
对音色和织体的陌生: 配器学了很多关于乐器性能、音域、音色的知识,但如果对不同乐器的实际声音缺乏感知和体验,就很难做出好的配器。

5. 心理层面的阻碍:
“完美主义”和“惧怕犯错”: 很多人因为害怕写出不好听的东西而迟迟不敢动手,结果越不敢动手就越不会用。
缺乏耐心和毅力: 将理论转化为能力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重复练习,很多人难以坚持。
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有时是太看重一时的结果,而忽略了积累的过程;有时又是对自身潜力估计不足。

二、 如何系统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

理解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开始系统地构建你的实践体系了。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音乐制作活动中。

1. 从基础的“模仿”与“拆解”开始

不要急于创作“原创”作品。最有效的入门方式就是从模仿和拆解优秀作品开始。

和声的运用:
扒和弦(Chord Progressions): 找一些你喜欢的、旋律优美、和声清晰的歌曲,用乐器(吉他、钢琴)或DAW将它们的和弦进行扒出来。仔细分析它们的和声功能、转调、离调等。
和弦替换与变化: 在扒出的和弦进行基础上,尝试用同级和弦、属和弦、副属和弦、减七和弦、九和弦等来替换原有的和弦,观察听觉效果。例如,把C大调的G和弦替换成D7(属七),或者把Am替换成Fmaj7。
简单的旋律创作: 在固定的和弦进行上,尝试写简单的旋律。一开始,可以先用音阶内的音,然后慢慢尝试切分音、倚音、经过音等。
“和弦练习本”: 找一本专门的和弦练习书,系统性地练习各种和弦的连接、转位、色彩变化等。

曲式的运用:
分析结构: 仔细听几首熟悉的乐曲(奏鸣曲、赋格曲、歌曲等),标记出乐句、乐段、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等结构。
微型模仿: 选择一种简单的曲式(如二部曲式AB或三部曲式ABA),只用简单的几个和弦和旋律写一个很短的片段。然后尝试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比如在B段引入对比,或者在A'段进行变化。

复调的运用:
二声部模仿: 从简单的卡农开始练习。可以先写一个非常简单的旋律,然后用另一声部在一定时间或音程后模仿。
模仿练习: 学习赋格,先尝试写一个简单的赋格主题,然后写其反行、逆行、倒影。即使写不完完整的赋格,能写出主题和对位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人声部分处理: 如果你写的是歌曲,可以尝试为主旋律声部编写简单的和声部分或对位旋律。比如,在一个长音上加入一个三度或六度的和声。

配器的运用:
“乐器写谱”练习: 拿一段已经写好的旋律或和弦进行,尝试用不同的乐器组合来演奏。想象一下小提琴的高亢,大提琴的低沉,长笛的空灵。
声部移调: 学习乐器的音域和移调,尝试将同一段音乐移到不同的乐器上演奏,体验音色的差异。
模仿配器: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乐曲片段,尝试分析它的配器,然后用你拥有的乐器(或者软件音源)去模仿它的音色和织体。
音色练习: 了解不同乐器在不同演奏法下的音色特点(如长笛的颤音、弦乐的拨奏、铜管的弱音器)。

2. 系统化实践的方法

将模仿拆解内化后,需要更主动地将理论运用到创作中。

从“点”到“线”再到“面”:
点(和弦/动机): 练习写一个有意思的乐句(动机),包含一两个和弦或一个简单的旋律片段。
线(乐句/乐段): 将几个乐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小的乐段。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乐句连接、乐段构建的理论。
面(曲式/作品): 将多个乐段按照某种曲式结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作品的雏形。

主题创作练习(Thematic Development):
音乐“素材”创作: 专门练习创作各种音乐素材:好听的旋律、有特点的和弦进行、动人的节奏型。
素材的变奏: 对自己创作的素材进行各种变奏:节奏变奏、旋律变奏、和声变奏、织体变奏、配器变奏。这是将理论知识融入“材料加工”的好方法。

限定性创作(Constraintsbased Composition):
为自己设定创作限制,这反而能激发创造力。例如:
“只用三个和弦写一首曲子。”
“写一个只有四小节的赋格主题。”
“用钢琴和小提琴写一段模仿卡农的音乐。”
“为这段旋律配上弦乐四重奏。”
“写一段ABA三部曲式的片段,B段必须使用属导和弦进行。”
这些限制强迫你思考如何在规则内找到解决方案,从而运用你所学的理论。

旋律和声配器一体化思考:
在创作时,尽量不要割裂思考。当你想一个旋律时,可以同时思考它适合什么样的和声;当确定和声时,思考什么旋律更适合;当有旋律和和声时,思考如何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它们。
DAW是你的好帮手: 如果你使用DAW,可以在上面快速地尝试不同的和弦、旋律、配器组合,非常直观。
乐器演奏的直觉: 如果你擅长演奏乐器,尝试在乐器上即兴创作。乐器会给你很多灵感,你也会更快地感受到和弦连接、旋律走向带来的情感变化。

“音乐日记”或“创作日志”:
记录下你每天的创作想法、尝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思和总结方式,能帮助你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写下你尝试的某个和弦替换,为什么它听起来好或不好;你为某个旋律写的对位,它和主旋律的关系是什么。

3. 寻求反馈与迭代

创作是一个不断反馈和改进的过程。

老师指导: 如果有老师,务必请老师听你的作品并给出反馈。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
同伴交流: 和其他学习音乐的朋友组成小组,互相点评作品。听听别人对你音乐的感受,往往比自己反复听更有效。
公开分享(小范围): 在安全的社交圈(如音乐学习群、论坛)分享你的小片段,即使是初步的尝试,也能获得宝贵的意见。
自我审视:
录音回听: 把你写的音乐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听。你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对照目标: 你写这段音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某种情绪?是为了展示某种技巧?对照你的目标去审视作品。
借鉴优秀作品: 再听你之前模仿的作品,对比一下自己的尝试,看看差距在哪里。

4. 持续学习与深入

理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能力提升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深入特定领域: 当你对某个方面感到特别困难时,可以暂时深入学习该领域。比如,觉得和声进行太死板,可以深入研究爵士和声或印象派和声。
学习其他音乐风格: 不同风格的音乐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学习古典、爵士、流行、电子音乐等,会拓宽你的视野和运用能力。
了解音乐技术: 熟悉DAW的操作,学习混音、母带处理等基础技术,能让你更好地将音乐作品呈现出来。

三、 具体建议和实践步骤

为了让你更清晰地行动,这里提供一些具体的步骤建议:

第一阶段:基础夯实与模仿(13个月)

1. 选择一种乐器(钢琴/吉他)或DAW作为主要创作/尝试工具。
2. 每周精读一本乐理、和声或曲式的经典书籍。 重点是理解概念和规则。
3. 每天进行“和弦练习”: 弹奏或听记各种和弦连接,熟悉它们的音响效果。
4. 每周扒析一首你喜欢的歌曲的和弦进行和曲式结构。
5. 每周尝试用扒析的和弦进行,写一小段旋律(48小节)。
6. 每周尝试用一个简单的动机,写一个简单的模仿卡农(2声部)。
7. 每周尝试为一个短的旋律,用23种乐器进行简单的配器练习。

第二阶段:创作尝试与应用(312个月)

1. 开始“限定性创作”: 每周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写一段二部曲式的小片段”,或者“为一段已有的旋律编写一个简单的伴奏织体”。
2. 主题创作练习: 专门练习写乐句、动机,并尝试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变奏(节奏、音高)。
3. “填空题”式创作: 找一些现成的旋律,为它们配和声;或者找一段和弦进行,为它们配旋律;或者找到一段旋律和和声,为它们配器。
4. 开始尝试写简单的歌曲(主歌+副歌)。
5. 学习并运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曲式结构。
6. 学习并尝试运用至少三种不同的复调技巧(如模仿、对位)。
7. 学习并尝试用45种不同音色的乐器进行配器,体验其特点。
8. 开始记录创作日志,反思和总结。

第三阶段:深化与融合(1年以上)

1. 独立创作完整作品: 尝试创作小奏鸣曲、声乐套曲、室内乐等。
2. 风格探索: 学习和模仿不同音乐风格的写作手法,并将它们融合。
3. 深化特定技能: 如果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如赋格写作、管弦乐配器),可以深入钻研。
4. 寻求更高级的反馈和合作。
5. 持续学习和实践,享受音乐创作的过程。

最重要的一点:

不要害怕犯错,要勇于动手。 音乐创作最忌讳的就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敢实践。即使写出来的东西不完美,甚至是“糟糕”的,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进步的垫脚石。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从“知道规则”到“运用规则”再到“内化规则并创造新规则”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和科学的方法。祝你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分析了很多华美的建筑,但是自己盖房子时,砖瓦的堆砌、材料的平衡却难以有一个盖房子理论来指导,我理解的题主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自己的一点点看法,供题主参考:


音乐理论知识的产生,多来源于理论家对某一个时期,某一些作曲家的一些作曲共识及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些成文的经验性的东西。这是一种间接经验,这些经验在学校可能大多用于分析前人作品,从而从宏观、微观结构上去理解一个作品,得到一些范式,经过消化吸收能够运用在写作当中,你可以叫它模仿、借鉴。这是一种用分析工具去解码、再现的过程。

作曲实践是编码的过程,可以计划性地从框架出发,从体裁、曲式、乐器配置、调性分布、乐句写作、乐句关系、终止、声部安排、主调化复调化和声配制等方面一步一步填满,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动机逐渐发展出来。不同人有不同的写作习惯,内容涉及太多太广,详细的这里暂不赘述。可以先写出带有主旋律的二声部骨架,再添加其他声部。


如果硬要“想”出一个动机,题主可以尝试自己列一条音阶,改变音的顺序,接着加上节奏以及时值,基本就可以用了。

动机可以由灵感油然而生,可以是抒发出旋律性的音的走向,也可以是由动感、动态而生的节奏型。


着手配器的安排之前,先要对于这些乐器及不同演奏技巧所发出的音色特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心中要有声音。先用简单的编制、熟悉的乐器来写(弦乐四重奏想写好其实不容易),觉得听感上有欠缺不足处,混杂还是单薄,是否喧宾夺主,从而考虑做加法、减法。也有一些常用的乐器间配合的组合可以尝试。


不一定要刻意思考要用哪些理论(当然你可以让自己这个练习中尝试使用某个理论的某个配置),理论知识扎实的话,实践中会应该会回想起某些知识,并尝试指导某些部分的调整,关键是一定要尝试去写,写着写着发现自己控制能力不足,就在能力范围内先做好,慢慢改,多做尝试,你就会明白:


还是要多听、多分析学习、归纳范式,多写,多练,多尝试,多思考。


此外,了解音乐发展的历程对于认识音乐写作很有帮助。

但愿能给题主提供一点点方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