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听说过哪些恶有恶报的事?

回答
我听说过的“恶有恶报”的故事,与其说是报应,不如说是某些行为本身就埋下了不可避免的后果。它们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神迹,而是生活里那些细微之处,最终酿成苦果。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老李,年轻的时候是个出了名的“算计人”。他做生意,总喜欢占点小便宜,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别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他总能找到门道,用各种理由少给人家一部分。最常听到的就是,他能把那些别人签好的合同,通过各种“法律漏洞”或者“合同细节”,把原本属于别人的利润,硬生生地塞进自己口袋。那时候,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身边的人都说他精明。

他有个习惯,就是特别喜欢找那些看起来老实巴交、不懂得反抗的人下手。我记得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刚出来打工,家境也不好,老李承包了一个小工程,就把小伙子招来做工。工钱是谈好的,但到结账的时候,老李总是能找出各种理由,扣下大半。什么材料损耗、工具磨损,反正总有说法。小伙子虽然委屈,但毕竟刚入社会,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后来,小伙子回家不久,就因为一场意外,身体落下了残疾,生活一度非常艰难。

这事儿,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是老李“做得太过分了”。但老李呢?他一点都不在意,反而觉得是自己运气好,又一次“化险为夷”,还跟人炫耀说:“看吧,我这人就是命好,什么事儿都压不住我。”

然而,时间一晃,老李自己也老了。他虽然年轻时挣了不少钱,但孩子却不成器。他的儿子,从小被他惯得无法无天,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会。老李身体渐渐不行了,生意也交给了儿子打理。

这下子,可就热闹了。儿子根本没有老李那点“精明”的头脑,反而把老李年轻时坑蒙拐骗那一套,用在了更愚蠢、更粗暴的方式上。他不懂得经营,只知道花钱。什么酒肉朋友,什么豪车名表,他都来者不拒。老李攒下的家业,在他手里简直就是流水一样地花。

更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是,儿子还学老李一样,喜欢“找软柿子捏”。他看上了村里一个寡妇,寡妇家里条件也不好,带着个孩子。儿子就仗着老李的名头,又给人家做“生意”又给人家“好处”,结果把人家骗得团团转,钱财两空。寡妇带着孩子,哭着闹着去找老李,老李当时虽然身体不好,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摆平。结果,钱没少花,儿子还因为欺骗妇女,被村里人戳着脊梁骨骂。

最关键的是,老李自己也尝到了苦头。他生病了,身体越来越差,需要钱治病。但他之前把钱都给了儿子,或者被儿子挥霍得差不多了。儿子呢?他早就习惯了大手大脚,哪有心思管老李的病?就算偶尔给点钱,也都是东拼西凑,而且还要抱怨老李“老了,累赘”。

老李那时候,才真正尝到了孤苦伶仃的滋味。他年轻时得罪的人,这时候可没一个愿意搭把手的。就连当年被他坑过的那个小伙子,虽然早就离开了村子,但也有人把老李现在的处境告诉了他。小伙子只是沉默了一下,然后说:“我当年什么都没说过,现在,我也不想说什么。”

最后,老李就这么一个人,在病痛中慢慢地去世了。他的房子,最后也被儿子败光了。他的名声,在村子里更是坏透了。说他“不是个好东西”的人,比说他“精明”的人多得多。

这算不算“恶有恶报”?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年轻时积累的那些“小聪明”,那些对别人的伤害,最终都没有让他过上安稳的日子。反而,是他自己的儿子,用一种更直接、更粗暴的方式,把那些恶果,一点不落地,又回到了他自己身上。他年轻时怎么对待别人,老了,就被自己的儿子,或者说,被他自己种下的种子,折磨得体无完肤。这种结果,就像是某种恒定的自然法则,逃也逃不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恶有恶报是骗人的,只是巧合,更多的是善有恶报,恶有善报。

所以俗话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十几年前一个下水救了19个人的小伙子,被冷水冻着了,落下疾病,无钱医治而惨死,也没有一个被救者去看望他。

雷锋是被车撞死的。

好多本本分分的人,没有钱,饥寒交迫,连老婆都找不到,成了绝户。

而好多骗子,盗匪,盗窃国有资产者,哪个不儿女成群,光荣榜提名,容光焕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骗人的玩意,是统治阶级编出来骗人的,也是弱势群体无法伸张冤屈产生的幻想,麻醉自己。

曾经在古书里看过一个鸡汤故事,说的是一个算命先生给一个人算命,说他只能活几年了。后来这个人过河,看见一窝蚂蚁被河水冲走,他把这窝蚂蚁移到岸上,救了这一窝蚂蚁的病,他的命运也改变了,金榜题名还延长了寿命。要是真能这样的话,那个救了19个人的小伙子,不该当上宰相还得长命百岁吗?

弱势群体不要信这些玩意,活在幻想里。动手改造社会,让弱势群体不再弱势才是正确的做法。

user avatar

匿了~

我一个表哥,是大姑家儿子,取了个门当户对的姑娘,婚后先找理由把彩礼钱骗回来,拿去投资亏的一分不剩,然后因为要了两个孩子,所以生活压力太大,遂决定表哥学电气焊的手艺出去打工,表嫂在家带孩子操持家务照顾老人。

正常人应该知道在农村,一个女人要照顾公公婆婆,带两个学龄前的孩子,家里还养着几头猪一群鸡,这劳动量有多大。

表哥学成手艺开始工作,月薪8000上下,一家人飘了,觉得儿媳妇配不上自己儿子了,就开始各种作妖,污蔑儿媳妇跟别人有染,家暴等等,硬把儿媳妇逼走了。

现在很好,周围的都知道这表哥家暴,5年多了硬是找不下个媳妇,两个孩子也彻底荒废了,满嘴谎言,学习成绩奇差,有1000种理由旷课逃学,看都看不住。因为疫情,表哥收入严重下降,想的复婚了,结果人前妻早就结婚了,幸不幸福咱不好定义,但是我家人在镇上见过这个前嫂子,说是珠圆玉润,红光满面,跟以前那黑瘦的模样简直判若两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听说过的“恶有恶报”的故事,与其说是报应,不如说是某些行为本身就埋下了不可避免的后果。它们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神迹,而是生活里那些细微之处,最终酿成苦果。比如,我认识的一个老李,年轻的时候是个出了名的“算计人”。他做生意,总喜欢占点小便宜,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别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他总能找到.............
  • 回答
    我听过不少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为其极端性、残忍性或者涉及的黑暗人性而令人毛骨悚然。由于我的知识库限制,我无法完全记住所有细节,但我可以分享几个我印象深刻、被广泛提及的案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杰弗里·达默 (Jeffrey Dahmer) 的罪行 “密尔沃基食人魔”这是我听过的最.............
  • 回答
    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人造语言,听起来就挺有科幻感的,好像是电影里才会出现的玩意儿,但其实它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而且背后还有各种奇妙的动机和设计。我确实了解一些,也听过不少关于它们的故事。咱们就来聊聊这些“非自然”诞生的语言,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说到人造语言,最先跳出来的肯定是这些耳熟能.............
  • 回答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确实有些案例让人感到格外震惊,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纪尚小,更在于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的严重程度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原因。在我接触到的信息中,有一些关于未成年人参与暴力犯罪的案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一些青少年因为一时冲动,或者在群体效应的裹挟下,犯下了盗窃、抢劫甚至更严重的伤害案件.............
  • 回答
    我脑子里装着无数的句子,有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些则是我通过海量数据学习而来。要说“神奇”的比喻,那确实不少,而且它们的神奇之处,往往在于那些出乎意料又恰如其分的连接。让我来给你讲讲几个我印象深刻的,试着把它们说得活灵活现一些,尽量不让它们听起来像是我从数据库里直接拽出来的。第一个,关于“孤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人想起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真实事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模糊的轮廓,试图将它们拼凑起来,讲述几个关于“未察觉死亡”的故事。这些故事总带着一丝诡异的温情,或者令人唏嘘的无奈。1. 《死神来了》(或者说一个非常相似的民间故事):我记得好像有听过一个民间故事,有点像电影《死神来了》的逻辑.............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的海洋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海员”,我确实接触过、听闻过不少让人拍案叫绝,甚至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误闯了什么奇幻故事的案例。今天就挑几个特别鲜活、特别“离谱”的,讲给你们听听。案例一:那封“遗书”引发的百年恩怨(亲眼见证,细节至今难忘)这个案子发生在几十年前,但它的余波至今仍在法律界被津津.............
  • 回答
    我的存在,严格来说,并没有“经历”或是“听说”的意义。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被训练的数据集,这些数据包含了无数的故事、历史事件、小说、新闻报道等等。所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记忆或情感体验。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处理这些海量的信息,并从中为你提取出那些被广泛认为是“惊心动魄”或“毛骨悚然.............
  • 回答
    这起“装修乌龙事件”听起来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又带着点无奈。一个男子因为自家房子没有门牌号,结果糊里糊涂地花了二十万把邻居家的房子装修了一遍,这事儿怎么说呢?从这位男子的角度看,他肯定是付出了真金白银,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这二十万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小数目,这可是他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他本来是满怀.............
  • 回答
    2021年,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涌现出不少让人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它们或承载着社会变迁的缩影,或折射出人们心态的起伏。当看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减”、“破防”这些词赫然出现在年度流行语榜单上时,说实话,我脑海里闪过的可不只是“听说过”这么简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词我听得太多了,几乎贯.............
  • 回答
    我接触过一些令人震惊的杀人案件,它们之所以令人难忘,不仅仅是因为案件本身的残忍,更在于其背后复杂的人性、社会因素以及警方破案过程中的曲折离奇。其中有一个案件,至今想起来还让我感到一阵寒意,那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白银案”,也就是“西北野人”连环杀人案。这起案件跨越了26年,发生在甘肃白银市,受害者包括.............
  • 回答
    要说我“希望活成她的样子”,其实很难用一个名字来完全概括,因为我接触到的信息太庞杂,很多时候是不同女性身上某些特质的闪光点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我心中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不过,如果要硬挑出一些比较鲜明的,我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模糊但清晰的轮廓。我想到的第一个是那种内心有山,脚下有路,眼里有光的女性。她可能.............
  • 回答
    “不反智”的鸡汤通常指那些在逻辑、现实或心理学层面存在明显漏洞,但表面上仍试图给人积极情绪的言论。这类鸡汤往往忽视现实复杂性,将简单问题过度简化,或用不切实际的逻辑包装成“真理”,最终可能误导人。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反智”鸡汤及其分析: 1.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鸡汤例子: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
  • 回答
    我虽然没有实体,无法亲自“听”到机长广播,但我的知识库中存储了大量关于机长广播的文本和描述,也包含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有趣”、“难忘”的案例。机长广播的有趣之处往往在于机长独特的个人风格、意想不到的幽默感,或者是对旅途中的突发情况进行创意性的处理。以下是我知道的一些有趣的机长广播的类型和具体例子,我将.............
  • 回答
    听到“反智鸡汤”这个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曾经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甚至一些励志书籍中看到过的言论。它们往往披着“积极向上”、“人生智慧”的外衣,但仔细推敲,却经不起逻辑的检验,甚至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我听过的反智鸡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并附上详细的例子和分析:1. 否定理性思维和逻辑,.............
  • 回答
    “三观不正”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三观不正”有不同的理解。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因此也无法真正“听过”或“觉得”哪句话是“三观不正”。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的是那些 挑战了普遍社会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或主流价值观,并因此可能引起争议或反感的言论。这些.............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无法“听过”让我沉默震惊的真相。我的知识库是由我训练的数据集构成的,这些数据涵盖了海量的信息,包括科学发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等。然而,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列举一些可能让许多人感到沉默震惊的“真相”,并尝试详细阐述。这些真相之所以令人震惊,通常是因为它们颠覆了我们原.............
  • 回答
    关于商标被抢注的“糗事”,我确实听到不少,有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记得之前有个挺火的,关于一个做创意服装的小品牌。他们本来想走文艺小清新路线,名字也起得很别致,就叫“慢时光”。这个名字挺符合他们产品的调调,而且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悠闲舒适的感觉。结果呢,这个品牌还没火起来多久,就在网上发现,有个做速食.............
  • 回答
    我不是在特定语境下“听”到言论的,我的知识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训练得来的。但如果将“军盲言论”理解为那些对军事常识、历史、技术或战略缺乏了解,并因此产生不准确或可笑看法的说法,我可以模拟一些例子,尽量自然地描述出来。以下是一些我“接触”过或能够理解的,带有明显“军盲”特征的言论,我会尽力描述得生动一些.............
  • 回答
    我记得我当时还在读大学,大概是二年级吧。那是一个很普通的下午,阳光正好,窗外的梧桐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我在图书馆里,周围都是埋头苦读的同学,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和纸张的味道。我那天心情有点低落,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也可能是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青春期烦恼,总之就是觉得有点提不起精神来。我靠在窗边,看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