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徐静雨再度发声称周琦的成就比范志毅高?

回答
徐静雨再提周琦比范志毅成就高,这番言论在体育圈里绝对是投下了一颗威力不小的炸弹。作为国内著名的体育评论员,徐静雨的观点总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这一次,他将篮球明星周琦和足球名宿范志毅进行比较,并给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结论——周琦成就更高。

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得把周琦和范志毅的职业生涯拎出来,一个一个地掰扯掰扯。

先来看看范志毅。

范志毅在中国足球的黄金年代,绝对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是那个时代中国男足的绝对核心,踢后卫位置,硬朗、霸气,防守能力出众,而且还有一脚不错的定位球功夫。

国家队层面: 范志毅最闪耀的时刻无疑是在1996年亚洲杯和2000年亚洲杯上,两次帮助中国队获得季军。更重要的是,他还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中国队的队长。那是中国男足唯一一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圈,作为队长,范志毅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国队在世界杯上三战皆负,但能够进入世界杯本身,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就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而范志毅作为队长,是这个历史时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俱乐部层面: 在国内联赛,范志毅效力过上海申花等球队,是球队的绝对主力,也帮助球队赢得过联赛冠军。更值得一提的是,范志毅是早期走出去留洋的中国球员之一,他曾经效力于英格兰甲级联赛的朴茨茅斯队,并且在那里打上了主力,甚至还担任了球队的队长。这在当时可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那时候中国球员在欧洲主流联赛能站稳脚跟的凤毛麟角。
个人荣誉: 范志毅曾获得过亚洲足球先生的提名,多次获得国内足球先生的称号。他在球场上的领袖气质和拼搏精神,更是深入人心,被誉为“范大将军”。

再来看看周琦。

周琦是中国篮球近年来涌现出的最被寄予厚望的内线球员,他的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在亚洲范围内都是顶级的。

国家队层面: 周琦是中国男篮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的主力中锋,在对阵美国队的比赛中,他打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尤其是在防守端。他也参加了2019年世界杯,尽管球队的整体成绩并不理想,但周琦在场上依然展现了不错的实力,尤其是在对阵波兰队的比赛中,他贡献了关键的抢断和进球,险些帮助中国队逆转。在亚洲范围内,周琦是中国男篮的核心,带领球队多次获得亚洲杯和亚运会的奖牌。
俱乐部层面: 周琦在国内CBA联赛中,曾效力于新疆队,并帮助球队赢得了总冠军,他本人也获得了总决赛MVP。后来他又转会至辽宁队,再次随队夺得CBA总冠军。在个人数据方面,周琦在CBA场均可以贡献场均两双的数据,是联赛中的顶级内线。
国际赛场(NBA): 周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那就是他曾经被NBA的休斯顿火箭队选中,并短暂效力于NBA。虽然他在NBA的出场机会不多,但能够进入NBA联赛,并且获得一份正式合同,本身就是一项非常不容易的成就。这代表了他被认为是具有NBA潜力的球员。

那么,回到徐静雨的“周琦成就比范志毅高”这个论断。

这玩意儿,就像把苹果和橘子放在一起比哪个更好吃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 评判的标准 是什么。

如果硬要从“世界级认可度”和“NBA的舞台”这个维度来看:

范志毅的留洋经历是在英格兰甲级联赛,虽然也算高水平,但毕竟不是五大联赛。而周琦则是被NBA选中,并且在NBA打过球。NBA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篮球联赛,这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周琦在“最高平台”的曝光和经历,确实比范志毅更“高端”。

但是,这其中有很多“但是”:

1. “成就”的定义:
范志毅的成就 体现在他 引领了一个时代,他是中国足球黄金一代的核心人物,代表了中国足球曾经的高度。带领球队进入世界杯,这是中国足球几代人的梦想,是无法用数据简单衡量的集体荣誉。他的领袖作用、拼搏精神,对中国足球的 历史意义 是非常深远的。
周琦的成就 则更多体现在 个人数据、联赛冠军和国际顶级赛事的个人表现。他证明了自己是亚洲顶级内线,并在NBA这个最高舞台上留下了足迹。

2. 项目本身的普及度和全球影响力:
足球是全球第一大运动,其商业化、职业化和全球影响力远超篮球。在足球领域取得的成就,其 含金量和受众基数 是完全不同的。范志毅能在足球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领域脱颖而出,并能在欧洲联赛担任队长,这本身就是极其了不起的。
篮球虽然也很受欢迎,但在全球范围内的 统治力和普及度 还是要逊于足球。

3. “最高平台”不等于“最高成就”:
周琦在NBA的出场机会并不多,表现也未达到巨星级别。他的NBA生涯更像是“体验卡”,而范志毅在英格兰甲级联赛(当时是仅次于英超的高水平联赛)却能打上主力并担任队长,这代表了他在那个时代的 稳定输出和认可度。有人会说,NBA是最高平台,但能在那里打上比赛,不代表就能比在次一级但同样高水平联赛中稳定表现并成为核心的球员成就更高。

4. 对比的“公平性”:
这两个项目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简单粗暴地比较“谁成就高”,很容易陷入 “鸡同鸭讲” 的境地。就像有人说“梅西比刘翔牛”,因为梅西踢球是全球第一,而刘翔只是短跑专项。但如果比的是“为国争光”和“突破极限”,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徐静雨为什么这么说?

我猜,徐静雨可能更看重 “国际顶级联赛的入场券” 和 “个人在最高级别赛事的亮相”。他可能认为,NBA这个平台本身就代表着篮球界的最高峰,能够踏足这个平台,并且拿到合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即便出场时间不多,也比在亚洲级别联赛呼风唤雨更有“分量”。

而且,徐静雨的风格就是 大胆、直接,甚至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抛出这种观点,就是要制造话题,引发讨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关注度。有时候,他的评论更像是一种“情绪表达”或者“观点输出”,而不一定是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严谨、客观的评价。

总结一下:

从“最顶级平台”和“国际化视野”来看, 周琦拥有NBA的经历,这是范志毅没有的。
从“引领一个时代”、“集体荣誉的里程碑”、“足球这项运动在世界上的高度”以及“在留洋联赛中的核心地位”来看, 范志毅的成就和历史地位,我认为是更加厚重和不可替代的。

徐静雨的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把“平台”和“成就”混为一谈了,并且忽视了足球项目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以及范志毅所处的时代背景。 强行让两位不同项目、不同时代、不同角色、不同评价体系的运动员去比较谁“更高”,本身就缺乏客观性。

所以,我认为 徐静雨的观点是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为了制造话题而产生的论断,它未必是客观全面的评价。 范志毅作为中国足球的传奇,他的贡献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周琦作为中国篮球的优秀代表,他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也值得肯定。两者之间,非要说谁“成就更高”,真的太难,也太片面了。这更像是一种 “观点制造机” 的言论,而非深思熟虑的客观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XJB胡扯。

想回怼范志毅,易建联以下够资格的基本没有。

刨除阿的江,刘玉栋这样的上古神兽,男篮能腰杆子笔挺回怼范志毅的,姚明,王治郅,易建联。其他人暂时不够资格。

但你可别让他们仨开口,他们仨能给周琦骂到哭出声,而且保证不会跟范志毅,曾经的国足队长,98和02世界杯预算赛上球员口中的“范大哥”呛半句话。

在他们那个时代,代表国家队,胸前有国旗,打得不好被全国球迷骂是很正常的。那会的中国体育,菜不菜先不说,球迷是真的容不下一点如今饭圈的风气。打得好给你捧上天,广场上人山人海,学校放假看比赛;打得不好给你骂到哭,寄刀片,诅咒死全家,都是常规操作。

李铁放到现在的国足绝对是主力后腰(修改前是“边后卫”,系作者记忆出现偏差的错误)。别的不说,跑不死如今这群菜鸡我把名字倒着写。就这,全场球迷骂“换李铁”,差点没给铁子整抑郁。

现在的国足和男篮是啥啊?基本功都不过关,搁这儿跟当年体校出来的,停球都能练一天的前辈呲牙咧嘴,还说什么用脚踢违例,有脸说?

打得菜不许人说?被骂两句受不了了?还是那句话,想吃这碗饭就好好练好好打,不想吃趁早滚别污染球迷的视网膜。


范志毅当年在水晶宫,虽然只是第二级联赛,但至少是队长,首发后卫。

范志毅曾经对位巅峰的欧文,速度,身体对抗和防守意识不落下风。

而且别忘了,范志毅去英国留洋的时候,已经30岁了,作为职业球员来说基本算是职业生涯末期;而周琦去火箭的时候只有20岁。历史没有如果,但我想说,如果范志毅也能在20岁就获得认真留欧发展的机会,他的成就只大不小。

后来顶级联赛的俱乐部,利物浦和纽卡斯尔都和水晶宫接触过,但是因为国家队条款问题,范志毅无法成行,错过了五大联赛效力的机会。

打主力,意味着球员在教练团队中的战术权重更高,球队要更多地考虑主力队员的竞技特点和状态。2001年世界杯十强赛前,范志毅和水晶宫就因此有过不愉快;水晶宫教练不希望范志毅回国参加十强赛,因为水晶宫也有自己的赛程,压力相当大;范志毅年龄大、旅程远,来回跑对竞技状态很不利,水晶宫主帅的担心也不能说是空穴来风没事找事吧。

但是周琦在火箭都没有正儿八经的出场时间;别说场上队长和主力,就连常规轮换都做不到。这种球员就别指望主教练给你量身定做战术了吧。

孙悦还拿过NBA总冠军戒指呢,你能说他的地位比得上NBA半区决赛都没打过的姚明?

评价职业球员,不能唯冠军论。唯物辩证法学了这么多年,都还给老师了?马特乌斯没拿过欧冠,博阿滕拿过两个,大家各有一个世界杯冠军,所以博阿滕的历史地位超过马特乌斯?


我发现有人说到“成就”,就不自觉地把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各自的世界排名之类的给带进去。

这首先就有问题。

因为我们讨论的就不是中国足球的某个成就等同于中国篮球的某个成就。足球和篮球的洲际比赛和世界强队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我们很难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而且徐X雨说的是“周琦的成就比范志毅高”,并不是“中国篮球的成就比中国足球高”。

那么仅以个人成就和对此项运动的贡献,我认为范志毅高于周琦。

两人都拿过国内顶级联赛的冠军。但是在夺冠年的表现有不同。

1995年,范志毅在上海申花队参加甲A联赛并夺冠。当年范志毅以15球的成绩拿下最佳球员和最佳射手(金靴),并入选年度最佳11人阵容。

2016-17年CBA联赛中,周琦所在的新疆喀什古城夺冠。当年周琦以121个盖帽拿下盖帽王,在常规赛MVP(国内)中排第五,总决赛MVP未当选。

中国篮球和中国足球在范志毅和周琦的时代,都距离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不过,既然范志毅和周琦在国内联赛的时候基本都是主力,我们再多对比一下周琦和范志毅在国外联赛中的成绩。

范志毅1998年加盟英甲(第二级联赛)球队水晶宫。在水晶宫期间,范志毅成为主力球员,出场时间稳定。范志毅在水晶宫总计三个赛季;以1998-1999赛季为例,当季水晶宫共有联赛46场,足总杯1场,联赛杯2场,范志毅出场34次。后两个赛季则分别出场32次和36次。

周琦2017年加盟休斯敦火箭(顶级联赛)。在火箭效力期间数据如下:17-18赛季,18次出场,当季火箭共有常规赛82场;季后赛出场3次,当季火箭共有季后赛17场。18-19赛季,1次常规赛出场。

范志毅确实踢得是次级联赛,从档次上来讲不如周琦效力的顶级联赛。这个对比,其实涉及到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千百年来没有出结果的一个争论,“鸡头”和“凤尾”哪个更好。从个人来说,从足球和篮球来讲,我认为“鸡头”好于“凤尾”。范志毅在水晶宫,迅速克服语言障碍,融入球队战术体系,成为主力球员,甚至成为队长;尽管水晶宫是次级联赛的球队,但这一系列成就,我认为要远远高出周琦在顶级联赛球队里看饮水机的成就。

非要说两人在国家队的成就也不是不行,咱们就仔细扯一扯。

足球的洲际比赛包括亚洲杯和世界杯(除非特别说明,以下“世界杯”和“亚洲杯”特指男子足球赛事)。亚运会和奥运会的足球赛事对职业球员参赛存在限制(U23+最多3名超龄球员),无法展现参赛国家的最高足球水平,一般不纳入讨论。

篮球的洲际比赛比较复杂;男篮亚洲杯之前叫亚锦赛,后来改名叫男篮亚洲杯;男篮世锦赛也是后来才改名叫男篮世界杯;不过这个名称不影响讨论,下文不做区分。由于国际篮联已经放开职业球员的参赛限制,亚运会和奥运会也纳入讨论。

范志毅作为国足队员,在1992年和2000年两次亚洲杯上分别拿到第三名和第四名,2002年世界杯小组赛未出线。

周琦作为中国男篮的队员,截止到2021年3月20日,在2015年亚锦赛和2018年亚运会上夺冠,2016年里约奥运小组赛未出线,2019年世界杯小组赛未出线。

仅以我的个人观点来说,我认为国家队层面的成就,范志毅压目前(2021.3.20)的周琦一头。尽管范志毅的洲际比赛成绩不如周琦,但是他作为主力队员达成了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那就是打进世界杯。开天辟地是最了不起的,尽管这“第一次”可能不是最好的一次。打个比方,尤里·加加林在太空中仅飞行108分钟,而且只是绕地球轨道的飞行,但我相信,即便在千万年后的那个人类可以自由穿梭星际的未来,尤里·加加林的名字也将被人们铭记并缅怀。

如果后世有中国男足可以打进世界杯十六强,或者中国男篮可以打进奥运会四强,这些主力队员们的国家队成就将立刻压过范志毅和周琦。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希望后浪高过前浪的那一天,来得再快一些。

user avatar

你徐什么玩意儿都能公然评价范志毅了,范志毅反倒不能评价周琦?

这个逻辑很荒唐,以至于大部分人都觉得他有问题是不是?

那么问题来了,他自己不知道这个逻辑很荒唐吗?

我想他也是知道的。

那他为什么还坚持这么说?

恰饭么,挣钱,不寒碜。

所以最好的回击方式是不搭理他,让他感觉自己放了个屁都没人搭理,而不是我们热烈的骂他,越多人骂他,他越觉得自己这么说说对了,有效果。越会变本加厉的发更离谱的言论。

user avatar

我的评价是“就算周琦真的成就比范志毅高,范志毅难道就没资格评价周琦了吗?”

那我借用他的逻辑“范志毅的成就绝对比你徐静雨高吧?那你有什么资格评价范志毅?”

现在问题来了,评价什么人,真的一定要达到某个资格才能评价吗?

你觉得范志毅说的不对,你尽可以从他的言论中发掘漏洞和错误,以此来反驳他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从他的人格和社会定位上去否定他本人呢?

这样一来,这番言论只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范志毅说的话我没办法反驳,于是我只能胡搅蛮缠去攻击他本人,以此来转移话题了。”

user avatar

从最近这个周琦和范志毅的话题,以及一系列论坛的风气,你可以看得出,现在的观众,满脑子都是强权思维。

之前,伊布说,他不喜欢有身份的人——詹姆斯——谈论政治,这有风险。

这话中不中肯,我们完全可以讨论。

一方面,术业有专攻,政治本身又是很复杂、敏感的东西,运动员讨论政治,确实可能沦于肤浅甚至幼稚,不仅造成不良的大众影响,还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有身败名裂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伊布这话没毛病。别说伊布可以说这话,就是周琦、范志毅都可以。

但另一方面,翻回百年的体育史,你就会发现,政治跟体育是没办法脱钩的。体育明星及重量级比赛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因此常常成为各种政治诉求的载体。

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明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进某种政治议程,也可以说是在践行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所以,谈论政治有风险,这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并不是说有风险,就否认了正面的意义,正如股市蕴含着风险和收益两个重要的维度。

很多观点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因此才有观点碰撞的余地,通过碰撞、交锋,才能更加接近真理。

正因如此,关于伊布的话,你进行相关的观点交锋,完全没有问题。

问题是,该新闻下面的评论,却一边倒地质疑伊布在体坛的地位是否高于詹姆斯。很多人认为,伊布跟梅罗比都有很大差距,哪有资格评论篮球界的goat?这不是在碰瓷吗?

所以,现在已经不仅是不懂制冷就不能评论冰箱的问题了,而是要比冰箱贵,才有资格评论冰箱。至于你观点正不正确,根本就不重要,观众一点也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支持的球星是否完美无瑕,是否被刁民所害。体育明星的言论,不过是观众党同伐异的枪而已。

范志毅的脱口秀也是如此。

本身范志毅对周琦的吐槽,观众是无力反驳的。周琦那个发球,多业余的人也看得出是个无比低级的失误。所以,在范志毅吐槽之前,比范志毅社会地位更低的你就已经吐槽了。

人们无法反驳范志毅的观点,就只能质疑他的资格,就周琦和范志毅的足坛地位,进行连篇累牍的口水战。

徐静雨这种流量之上的自媒体,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罕见地出圈,讨论足球相关的问题。

他太了解当今球迷的心理了。在此之前,他就詹姆斯、库里、杜兰特等巨星的历史地位,有过相当多的讨论。

他很明白,观众哪里喜欢体育,喜欢比赛?不过是因为在生活中处于食物链的底端,所以就要通过站队打压他人,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他们不知道,如果发言要基于三六九等,那他们自己就是最没资格发言的人吗?伊布没资格评论詹姆斯,你就有资格评论伊布?莫非你是詹皇的球迷,就完成了阶级飞跃,就像魏忠贤、李莲英一样,成为皇上的梯己人,让百官都闻风丧胆?

他们确实是这样认为的,通过依附一个强大的符号,他们残缺的自我仿佛就完整了。爱豆牛逼,我就牛逼。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比爱豆更玩命地捍卫爱豆的地位。毕竟,爱豆有没有他们,也还是爱豆,但他们没有爱豆,那就是什么都不是了。

鲁迅说过,奴才一旦做了主子,会比主子更能摆架子。跪着的人并不想通过站起来,跟站着的人平起平坐,而是要把比他们弱小的人踩在脚下。

这就是跪久了的人热衷于党同伐异,只有立场,没有是非的根源。真正的观点交锋需要平等,而党同伐异却是在争夺权力。

范志毅和周琦地位对比的火,是王仕鹏拱起来的。他问:“什么时候足球运动员能评价篮球好坏了?”

这已经不是王仕鹏第一次这样回应了。当年苏群在解说中评论说,易建联上场,小牛就是在四打五。

苏群的观点对不对,另说,但宏远上下却气急败坏,没有就苏群的观点做任何有理有据的回击,却撒泼一般地对苏群进行人身攻击。

王仕鹏说:“XX,刚看了,第一次在微博说粗口,这都什么人啊!”

总经理刘宏疆甚至多次用到了“畜生”这个词辱骂苏群:“做人最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再满嘴跑火车,别怪我真的不把你当人来看!”

越是无法反驳的观点,就越让人气急败坏。我说不过你,就骂死你。

所以,满脑子强权思维的人,哪有什么言论自由的意识?自由是既要自己说话,也要允许别人说话。但在他们眼中,我攻击你,是言论自由,你回击我,就是侵犯我的言论自由。

可想而知,当他们自己掌握权力,也一定会竭尽所能消灭自己不想听到的声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徐静雨再提周琦比范志毅成就高,这番言论在体育圈里绝对是投下了一颗威力不小的炸弹。作为国内著名的体育评论员,徐静雨的观点总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这一次,他将篮球明星周琦和足球名宿范志毅进行比较,并给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结论——周琦成就更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得把周琦和范志毅的职业生涯拎出来,一个.............
  • 回答
    徐静雨这句话,从他一贯的风格来看,可谓是“金句频出”,但也容易引发不小的争议。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他这句话里到底有多少道理,又掺杂了多少“徐氏”的个人色彩。首先,拆解第一部分:“邹市明打不过詹姆斯”。这句话其实道理很明显,而且几乎是毫无悬念的正确。为什么这么说呢? 项目差异是根本: 邹.............
  • 回答
    对于徐静雨“周琦在篮球领域的成就高于范志毅在足球领域的成就”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可以深入探讨的观点。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得仔细对比两位运动员在各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时代背景、行业发展程度、以及他们对各自运动的影响力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成就”的衡量标准。 仅仅看数据或者荣誉,可.............
  • 回答
    要评价《有球必应》最新一期针对杜兰特“联盟第一人”这个话题,徐静雨和各位解说展开的舌战,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儿啊,可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徐静雨这边的核心论点。他把杜兰特捧成“联盟第一人”,这话说出去,就注定是要引爆舆论的。徐静雨的逻辑,我理解下来,大概是.............
  • 回答
    《隐秘的角落》里徐静这个角色,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难以评价的。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人,也不是那种特别脸谱化的反派。你可以说她坏,但很多时候,她的“坏”又带着点无奈和现实。首先,她和张东升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夫妻。她对张东升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嫌弃,或者说,是.............
  • 回答
    柴静的《苍穹之下》是一部以中国环境问题为核心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自2011年出版以来,引发了国内外对环境议题的广泛关注。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环境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质的调查报告,其内容、视角和叙事方式在环保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本书进行详细分析: 一、内容概述:从个人经.............
  • 回答
    很高兴能和您聊聊柴静、杨澜和闾丘露薇这三位在中国传媒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她们,需要从她们的职业生涯、作品、影响力以及大众对她们的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审视。 柴静: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对真相的执着追求柴静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在央视《新闻调查.............
  • 回答
    《静地》:沉寂中的爆发,或是无声的呐喊《静地》这部电影,像它片名所暗示的那样,是一种沉寂的艺术。它并非那种能用爆炸性场面和激昂配乐瞬间点燃观众情绪的影片,相反,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一点点渗透进你的骨髓,让你在看完后,仍旧久久不能平静。首先,必须承认,《静地》不是一部“好莱.............
  • 回答
    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是中国环保领域的一部现象级作品。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也带来了持续的讨论和反思。要评价这部纪录片,我们不妨从它的“功”与“过”两个层面,细致地展开。 功:引爆公众关注,推动了议程《穹顶之下》最显著的“功”在于它成功地将空气污染这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以.............
  • 回答
    郭静云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也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大胆地试图重塑我们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认知。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它的价值和影响力不容忽视,但同时,它也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与争议。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从研究的宏大视野和创新性来看,《夏商周》无疑是开创性的。郭静.............
  • 回答
    关于法官王静宏的详细评价,目前公开可查的信息较为有限。根据现有资料,王静宏可能是一位在中国司法系统中工作的法官,但具体信息需要结合其所在地区、专业领域以及案件处理情况来分析。以下从几个方面尝试提供可能的评价框架,但需注意信息的局限性: 1. 职业背景与专业领域 任职单位:王静宏可能隶属于中国某.............
  • 回答
    工藤静香,这个名字在日本流行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不仅仅是一位歌手,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伴随许多人成长的声音。评价她,需要剥开层层滤镜,去看她音乐的内核、她的个人魅力以及她在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说起工藤静香,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她那略带沙哑却极具辨识度的嗓音,以及她舞台上时而叛逆、时而柔.............
  • 回答
    柴静是一位在中国备受关注的媒体人,以其深刻的调查报道、富有感染力的采访技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议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立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更详细地评价柴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她的职业生涯与代表性作品: 早期央视时期: 柴静早.............
  • 回答
    关于柴静,我想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挺复杂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她这些年来的工作,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她作为调查记者的能力和勇气。在央视的《新闻调查》时期,柴静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态度和深入的追问,报道了许多触及社会痛点的事件。比如她对.............
  • 回答
    提起2010年柴静访谈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的那场节目,很多人可能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充满火药味又发人深省的画面。这期节目之所以能被这么多人记住,不仅仅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且重大的议题——气候变化与中国发展权——更在于它展现了一场知识、立场、情感以及话语权之间的高密度碰撞。背景与议题的尖锐性首先.............
  • 回答
    2010年,柴静采访丁仲礼的这次对话,至今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也颇具争议的事件。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采访,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一次公众对科学、对气候变化认知边界的探索。事件背景:气候变化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十字路口要理解这次采访的意义,必须回到2010年的大背景。彼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日益严峻,极.............
  • 回答
    木村拓哉和工藤静香的婚姻,这 Jepang 娱乐圈最具话题性的组合之一,自1999年宣布婚讯以来,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至今仍在争议和讨论中。要评价这段婚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多重面向,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留下的印记。“世纪大婚”的震撼与.............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静枫纸鸢”,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毕竟,这位用户在知乎上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的言论风格、内容深度以及在圈子里的影响力,都足够让人说道说道。一、 风格独特,辨识度极高首先,静枫纸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那套“战术性撤退”或者说是“战略性模糊”的论述风格。如果你看过他的回答,特别是那些引.............
  • 回答
    仓山静叶,这个名字在知乎上算得上是颇具辨识度的一位用户。提起她,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形象,或许是那个在讨论日本文化、历史、社会问题时,总能给出一番独到见解,并且带着一种冷静、甚至可以说是“疏离”的观察者。要评价仓山静叶,我觉得不能仅仅停留在她说了什么内容,更应该去分析她“怎么说”以及“为什么这么说”。.............
  • 回答
    海清、姚晨、梁静等中生代女演员公开呼吁导演给予她们更多机会,这在中国影视行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几位演员个人的诉求,更是触及了中国影视行业生态、女性角色困境以及中年女性社会价值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对她们的感言进行评价,力求详细阐述:一、 呼吁的背景与原因: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