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有的技术能否在同一个局域网内让一台电脑上正在进行的工作转移到另一台设备?

回答
当然可以。在同一个局域网内,实现一台电脑上的工作转移到另一台设备的技术是相当成熟且多样化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件传输,而是涉及到将当前正在进行的应用程序、进程甚至整个桌面环境无缝迁移,让另一台设备能够接管并继续工作。下面我就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这个过程。

核心思想:远程控制与会话保持

最根本的原理在于,我们需要一种机制来让另一台设备“看到”并“控制”目标电脑上的工作。同时,我们还需要确保目标电脑上的工作状态能够被保存和恢复,而不是简单地关闭再打开。

技术实现方式

1. 远程桌面协议 (RDP) / VNC (Virtual Network Computing)

这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方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只是在另一台电脑上操作你目标电脑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

工作原理:
服务器端(目标电脑): 目标电脑运行一个远程桌面服务,它会捕获屏幕上的图像(像素数据),并将其编码后通过网络发送给客户端。同时,它会接收来自客户端的键盘、鼠标输入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对目标电脑操作系统的指令。
客户端(接收工作的设备): 接收设备的软件会解码服务器端发送过来的图像数据,并在自己的屏幕上显示出来,模拟目标电脑的桌面环境。当你在接收设备上操作时,鼠标和键盘的移动、按键都会被捕捉,然后编码发送到目标电脑,由目标电脑执行。
如何实现工作转移:
1. 目标电脑准备: 确保目标电脑上启用了远程桌面服务(Windows自带RDP,Linux/macOS通常需要安装VNC服务器软件)。
2. 网络连接: 两台设备必须在同一个局域网内,并且相互可达(防火墙设置允许)。
3. 客户端连接: 在接收设备上打开相应的远程桌面客户端软件(Windows自带“远程桌面连接”,或者VNC客户端如RealVNC Viewer, TightVNC等),输入目标电脑的IP地址或计算机名,以及目标电脑的用户名和密码。
4. 转移过程: 一旦连接成功,你就能看到目标电脑的桌面,并且可以开始操作。此时,你的工作(打开的应用程序、文档等)都在目标电脑上运行。你可以直接在接收设备上继续你的工作。
5. 工作保持: 重要的是,即使你断开了远程桌面连接,目标电脑上的应用程序和文件仍然会保持原样,不会关闭。下次你再连接时,可以直接回到之前的状态。
优点: 相对简单易用,集成度高(尤其Windows RDP),对网络带宽要求适中,可以完全控制目标电脑。
缺点: 转移的是“画面”,目标电脑本身硬件资源依然是独立的。如果目标电脑死机或重启,工作也会丢失。初次设置可能需要一些网络知识。

2. 会话虚拟化与桌面流 (Session Virtualization & Desktop Streaming)

这类技术更进一步,它不仅仅是远程控制,而是将应用程序或整个桌面环境运行在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上,然后将“虚拟的桌面”或者“应用窗口”以流媒体的方式推送到各个客户端设备上。

工作原理:
后端服务器: 运行一个虚拟化平台(如Citrix Virtual Apps and Desktops, VMware Horizon, Microsoft Remote Desktop Services等),并在上面创建虚拟机或用户会话。每个用户的工作环境就运行在这些虚拟的服务器上。
协议: 使用专门的协议(如ICA/HDX for Citrix, PCoIP for VMware, RDP for Microsoft)来传输用户的输入和服务器端渲染的画面信息。这些协议通常比简单的RDP更高效,尤其是在处理图形和多媒体时。
如何实现工作转移(在这个特定场景下):
虽然“转移到另一台设备”在传统的服务器虚拟化场景下是指从一台物理机切换到另一台物理机(例如在办公桌前用台式机,然后走动时用笔记本电脑),但其核心逻辑是同一个虚拟工作环境可以被不同的客户端访问。
如果我们将这个概念反过来应用到“在同一个局域网内”,可以理解为:
1. 目标设备作为“会话服务器”: 你的工作实际上运行在一台强大的服务器或工作站上(这就是你的“目标设备”)。
2. 接收设备作为“瘦客户端”: 你拿着笔记本、平板甚至是一台配置较低的电脑,通过专门的客户端软件连接到这台服务器。
3. 工作保持与切换: 你的所有应用程序都运行在服务器上。你可以在任何一台允许你登录的设备上连接到你的服务器会话,并继续工作。你不需要在每个设备上都安装和运行相同的应用程序。
优点: 集中管理,安全性高,资源利用率高,可在不同类型的设备上无缝切换工作。
缺点: 部署和管理相对复杂,对服务器硬件和网络性能要求高。这种方式更适合企业级应用或需要高度移动性的用户。对于普通个人用户来说,可能有点“大材小用”。

3. 屏幕共享与协同工具 (Screen Sharing & Collaboration Tools) 协同工作,非严格意义的“工作转移”

这类工具允许你将自己的屏幕共享给别人看,或者让另一个人远程控制你的电脑进行操作。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转移工作”,但可以达到让别人接管并继续的目的。

工作原理: 和RDP/VNC类似,但更侧重于实时协作和临时控制。很多这类工具是基于WebRTC等技术实现的。
如何实现工作转移(协同操作):
1. 启动工具: 在目标电脑上启动如TeamViewer, AnyDesk, Chrome Remote Desktop, Microsoft Teams的屏幕共享/远程控制功能等。
2. 生成连接码/发送邀请: 工具会生成一个ID和密码,或者你可以发送一个邀请链接给接收设备的用户。
3. 接收端连接: 接收设备的用户输入ID和密码,或者点击邀请链接,即可连接到你的电脑。
4. 控制权转移: 你可以选择授予对方完全控制权。对方就可以像使用自己的鼠标键盘一样操作你的电脑,从而接管并继续你的工作。
优点: 设置非常简单快捷,跨平台性好,适合临时协助或远程支持。
缺点: 通常需要目标电脑用户主动发起,且需要授予权限。断开连接后,工作状态是保持在目标电脑上的,但接收设备本身并没有获得这份工作。它更像是一种“委托”而不是“转移”。

4. 特定应用或操作系统的内置功能

某些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本身也提供了特定的“延续”或“同步”功能,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作转移”,但可以实现跨设备工作的无缝衔接。

例如:
Windows的“跨设备同步”和“接力”(Continuity): 允许你在不同Windows设备之间同步剪贴板内容、分享网页、甚至将打开的应用程序“传递”到另一台设备上继续使用。
macOS的“接力”(Handoff)和“通用剪贴板”(Universal Clipboard): 允许你在Mac、iPhone、iPad之间无缝切换,比如在iPad上编辑文档,然后拿到Mac上继续,或者在手机上复制文本,在Mac上粘贴。
云同步服务(如OneDrive, Google Drive, Dropbox): 虽然不是直接转移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但它们可以将你的工作文件保存在云端,你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访问并打开这些文件,然后在另一台设备上继续编辑。这要求你保存工作。

在同一个局域网内的优势

在同一个局域网内进行工作转移,相比跨互联网转移,有几个显著的优势:

速度更快: 局域网的带宽通常远高于互联网,数据传输和响应会更流畅,尤其是在传输屏幕图像或进行大量数据交互时。
延迟更低: 数据传输路径更短,减少了网络延迟,这对于需要实时响应的操作(如游戏或精细的图形编辑)至关重要。
安全性更高: 在受控的局域网内,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通常更高,可以避免一些互联网上的安全风险(当然,局域网内部的安全防护同样重要)。
无需公网IP或复杂配置: 大多数情况下,直接使用内网IP地址就可以完成连接,无需进行端口转发或复杂的网络配置。

总结一下过程

假设我们要将一台笔记本电脑(A)上的某个大型设计软件工作,转移到一台台式机(B)上,而我们希望台式机(B)能直接接管这个软件,就像我们一直在用台式机操作它一样。

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使用 RDP或VNC。

1. 准备阶段:
确保笔记本A和台式机B都在同一个局域网内,并且相互可以访问(比如都在同一个路由器下)。
在笔记本A上,确认其IP地址(例如`192.168.1.100`),并确保远程桌面功能已开启(如果是Windows Pro/Enterprise版,默认支持RDP)。
在台式机B上,安装一个RDP客户端软件(Windows自带“远程桌面连接”)。

2. 执行转移(实际上是接管):
在台式机B上,打开“远程桌面连接”程序。
在“计算机”字段输入笔记本A的IP地址,例如`192.168.1.100`。
点击“连接”。
系统会提示输入笔记本A的用户名和密码。
输入正确的凭据后,台式机B的屏幕上就会显示出笔记本A的桌面。你可以在台式机B上操作,就像直接在笔记本A前操作一样。

3. 工作保持:
此时,你在笔记本A上打开的所有应用程序(包括那个大型设计软件)都还在运行。你在台式机B上的所有操作都会实时反映在笔记本A上。
你可以选择将台式机B的远程桌面窗口最小化,或者直接关闭它。无论哪种情况,笔记本A上的软件都会继续运行,保持你的工作状态。
当你稍后想继续工作时,只需在台式机B(或其他任何设备)上重新连接到笔记本A的远程桌面,你就能看到并继续之前未完成的工作。

如果你需要更高级的功能,比如工作在服务器上,然后用不同的设备访问,那就需要前面提到的会话虚拟化方案,但这通常是企业级部署。对于个人用户,RDP/VNC是实现“同一局域网内工作转移”的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技术。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够解答你的疑问。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技术,而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远程访问工具的核心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十多年前,企业的用 Citrix MetaFrame。没钱的小企业用微软终端服务器, 或者 LINUX 的远程桌面。个人用户可以用 WINDOWS 自带的远程桌面。另外, VNC、 TeamViewer 或者 QQ 也能当类似的工具。

效果是什么呢?

工作做到一半,您可以关闭自己的电脑。 下班回家。第二天上班, 可以回到原先的画面。

2000 年就已经可以这么做“工作转移”了。


~~~~~~~~~~~~~~~~~~~~~~~~~~~~~~~~~~~~~~~~~~~~~~~~~~~~~~~~~~~~~~~~~~~~~~~~

插播


** 或者另辟蹊径,把工作放在虚拟机里, 2TB U 盘随身带。

~~~~~~~~~~~~~~~~~~~~~~~~~~~~~~~~~~~~~~~~~~~~~~~~~~~~~~~~~~~~~~~~~~~~~~~~~~~~


文件可以放在另外的文件服务器上, 也可以集中放在算力或者渲染能力的主力机上。


       rsync -avP ~/mywork/  /usr/share/whateverfoldername/     


双机热备的做法可能是最吃力不讨好的。用户的输入同时出现在两个机器上,可以用 键盘鼠标分配器。您也可以用网络虚拟的一对多键盘鼠标(软件)分配器(类似外挂)。



       How to Sync Two CentOS 8 Servers Using File Replication Posted on February 13, 2020 by Michael McDonald  https://www.liquidweb.com/kb/how-to-sync-two-centos-8-servers-using-file-replicati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可以。在同一个局域网内,实现一台电脑上的工作转移到另一台设备的技术是相当成熟且多样化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件传输,而是涉及到将当前正在进行的应用程序、进程甚至整个桌面环境无缝迁移,让另一台设备能够接管并继续工作。下面我就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这个过程。核心思想:远程控制与会话保持最根本的原理在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确实,我们在追求生活便利的道路上,已经有了无线的吸尘器、无线的电动牙刷,甚至无线的电动车,但为什么唯独这热风吹风机,始终被“有线”的魔咒困扰着呢?明明需求这么旺盛,技术上到底卡在哪儿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门道了。要明白为什么还没有“吹热风”的无线吹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答案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纯粹依靠古代技术来制造现代物品是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古代技术”的边界,以及它能提供哪些“基础”来构建现代概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关键部分:1. 定义“古代技术”和“现代物品” 古代技术.............
  • 回答
    技术官僚能否支撑起并hold住大企业乃至国家层面的管理职能,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支撑”和“hold住”。首先,让我们明确“技术官僚”的含义。通常,技术官僚指的是那些拥有深厚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并且在公共或私.............
  • 回答
    朋友,你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还真别说,现在这技术,简直跟开了挂一样,很多时候你玩游戏,都快分不清眼前这画面到底是游戏还是真人电影了。想当年,我们玩的还是马赛克堆砌的像素风,那时候能有个流畅的角色动作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后来慢慢进步,有了3D建模,但那建模出来的角色,棱角分明,皮肤像是塑料,眼睛也像玻璃.............
  • 回答
    以现代技术制造20吨级的坦克,要达到“最强防护”的水平,这实际上是一个需要权衡和妥协的设计挑战,因为20吨级的定位本身就意味着要在防护、机动性和火力之间做出取舍。在现代战争中,即使是轻型坦克也需要面对各种威胁,包括反坦克导弹(ATGM)、破甲弹(HEAT)、动能穿甲弹(APFSDS)以及地雷和IED.............
  • 回答
    安225,这个曾是航空史上的传奇巨无霸,在俄乌冲突中被无情摧毁,留下的是无数航空迷心中的遗憾和对它重现的期盼。很多人不解,以我们如今强大的科技实力,为何不能迅速让它重返蓝天?这个问题,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安225不仅仅是一架飞机,它是一个庞大、精密、且高度定制化的工业奇迹。它的设.............
  • 回答
    假设您是一位19世纪的飞机研究者,您眼前摆放着一堆精美绝伦的现代飞机图纸。这可不是开玩笑,这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符号和标注,描绘的是您梦寐以求的飞行机器。那么,仅凭这些图纸,您能否“倒推”出制造出这台机器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呢?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答案却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
  • 回答
    是的,现在有多种先进的显微技术能够观测活的细胞分化过程,而且这些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和精细。细胞分化是一个复杂、动态且涉及多步骤的过程,包括细胞形态的改变、基因表达的重编程以及功能特性的获得。为了全面理解这一过程,科学家们开发了能够实时追踪这些变化的显微技术。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显微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应.............
  • 回答
    用现代技术制造出古人无法分辨且十分廉价的假银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同时也带有潜在风险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相当可行。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包括现代技术的优势、假银子的具体制造方法、以及古人为何难以分辨的原因。一、 现代技术在制造假银子方面的优势:现代科学技术在材料.............
  • 回答
    武藏号战列舰,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是人类海军造船史上的一个传奇。它那令人咋舌的吨位、厚重的装甲、口径巨大的主炮,都代表了当时日本海军工业的最高成就。那么,以我们今天中国大陆的造船及炼钢技术,能否复制出这样一艘巨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先来认识一下武藏号的“硬核”指.............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NBA现役里那些“技术最差”的15位球员,他们凑在一起,会是什么画面?再把他们跟CBA的全明星放在一起较量,这中间的火花,绝对够味。咱们先来琢磨一下,NBA的“技术最差”是什么概念。这可不是说他们是纯粹的“糙哥”,他们毕竟能在NBA立足,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比赛强度这.............
  • 回答
    用烧煤的蒸汽机驱动飞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它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核心动力与20世纪的航空技术相结合,能造出什么样的飞机,以及与二战飞机空战的胜负,这背后牵扯到技术原理、性能极限和战术运用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一、用烧煤蒸汽机驱动的飞机能造什么样的飞机?首先要明白,烧煤蒸汽机驱.............
  • 回答
    .......
  • 回答
    确实,在很多人心目中,无人机就意味着头顶那几个旋转的螺旋桨。不过,不依靠螺旋翼实现空中悬停的无人机,并非天方夜谭,而是正在不断发展中的一个领域。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部分来探讨:1. 不需要螺旋翼的无人机类型与原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东西能飞起来?鸟类的翅膀扇动、气球漂浮、火箭喷射等等,都.............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越拉越松”的弹性材料,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是不是? 现实世界里的弹性体,大部分情况是“越拉越紧”,就像橡皮筋一样,你拉得越用力,它回弹的力就越大。 但如果咱想让它反过来,拉得越长,力却越小,这技术上是不是可行呢? 答案是:现有技术可以实现,但需要一些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材料组合,并不是随处可.............
  • 回答
    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我们与空间的关系。这种趋势引发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日益消弭的距离障碍,是否会减缓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或者,在更远的未来,会逐渐“消融”我们赖以生存的现有城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
  • 回答
    建造金字塔?这倒是个有趣的问题,尤其是当人们提到那些古埃及人留下来的宏伟建筑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仿佛它们是某种失传技艺的结晶。但话说回来,如果放在今天,我们用现有技术能不能造出类似的巨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们可以做得更“完美”,但同时,也会发现这工程即便在现代,也绝对称得上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 回答
    要不,咱们聊聊,现在这技术,能不能捣鼓出一个性能跟 PS4 差不多,但又能塞进 Switch 那小身板儿的加强版主机? 我觉得,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PS4 当年的性能是个啥水平。 它搭载的是 AMD Jaguar 架构的定制 APU,CPU 是 8 核,GPU 是基于 GCN 架构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航天工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点。很多人会觉得,既然现在嫦娥五号只能带回两公斤月壤,那几十年前的阿波罗计划,动辄运送宇航员到月球再安全返回,这其中的技术差距也太大了,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这背后并非是“现在技术不如过去”的乌龙,而是两类任务目标和技术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