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期饮用去离子水是否有危害?

回答
一直以来,关于长期饮用去离子水是否有害的争论从未停歇。很多人认为,既然去离子水去除了绝大多数的矿物质和杂质,那喝下去岂不是会带走身体里宝贵的营养成分,或者导致身体缺水?甚至有人将去离子水比作“化学试剂”,认为它对人体有侵蚀性。这些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我们要明白去离子水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去离子水是通过特定的工艺将水中的离子(比如钙离子、镁离子、钠离子等,这些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矿物质)以及其他杂质(如细菌、病毒、重金属等)去除掉的水。它的纯度非常高,几乎不含任何杂质和溶解性固体。

那么,长期饮用它真的会“带走”身体的矿物质吗?

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我们身体所需的绝大多数矿物质,并不是通过饮水直接摄取的。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才是我们矿物质的主要来源。举个例子,你想补充钙,主要靠喝牛奶或吃芝麻酱,而不是靠喝井水。

水在我们身体里扮演的角色更多是溶剂和载体。它帮助我们溶解营养物质,将它们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也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即使是含有矿物质的自来水,其矿物质含量相比于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的量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有一个非常精密的调控机制来维持体内矿物质的平衡。如果体内矿物质不足,我们的身体会通过肾脏等器官来调整,从食物中获取更多,而不是从你喝的水里“偷”。反之亦然,如果摄入过多,身体也会想办法排出。你的身体并非一个任由你随意倾倒东西的容器,它有自己的“规矩”。

所以,想象一下,你去喝一杯含有少量矿物质的普通水,然后又喝一杯几乎不含矿物质的去离子水。这两杯水对你身体矿物质水平的影响,相比于你吃下去的一顿饭,简直是九牛一毛。与其担心喝去离子水会“偷”走你身体的矿物质,不如关注你是否吃了足够多的富含矿物质的食物。

再来看看“侵蚀性”的说法。

有人认为,去离子水由于极度缺乏离子,所以“渴求”与周围物质发生反应,会对人体组织产生“侵蚀”。这种说法有点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

事实上,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溶剂,它溶解了水中的物质,但通常情况下不会主动去“侵蚀”健康的组织。我们的身体细胞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强大的系统,它有细胞膜作为保护层,能够有效地控制物质的进出。健康的细胞不会因为你喝了去离子水就立刻崩溃瓦解。

反而,如果我们饮用的水中含有过多的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那才真正是对身体的“侵蚀”。去离子水最大的优点恰恰在于它去除了这些潜在的有害物质,这对于注重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那么,去离子水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缺点”吗?

不能这么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口感问题: 很多人反映,去离子水喝起来味道比较“寡淡”,不如自来水或矿泉水有“口感”。这主要是因为矿物质的溶解,尤其是钙、镁等离子,会影响水的口感。习惯了有味道的水,可能会觉得去离子水喝起来不够过瘾。

潜在的电解质流失风险(理论上): 虽然我们说了身体有调控机制,但在极端情况下,比如一个人长期只喝去离子水,并且饮食非常不均衡,摄入的电解质极少,同时又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导致大量排汗,理论上来说,身体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电解质流失风险。但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罕见,也很难将问题完全归咎于饮用去离子水本身,更多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问题。

成本和便利性: 相较于直接饮用自来水或购买瓶装水,通过设备制备去离子水通常需要一定的成本和精力。

总结一下,对于绝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在正常的饮食习惯下,长期饮用去离子水并没有明显的科学证据表明会带来“危害”。 它不会让你身体的矿物质流失,也不会“侵蚀”你的身体。它的高纯度反而能避免摄入水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

如果你是一个注重生活品质,追求更纯净饮水的人,或者你的身体对水中的某些矿物质比较敏感,去离子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同时,请务必保证你的饮食是均衡的,能够为你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矿物质。

更重要的是,不要轻信那些耸人听闻的说法,对科学保持一份审慎和探究的精神,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健康选择。记住,水只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一部分,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期饮用去离子水是否有危害?

首先得定义“长期”;其次得定义危害;最后得弄清楚整个膳食结构。或者首先定义“长期”;其次弄清楚整个膳食结构;最后定义危害。

至于某些传闻说喝纯净水会死, 这不过是传言而已。如果大家都相信传言,那吃几棵千年灵芝就能成仙飞升了吧。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蛋白质占12%-15%,还要有新鲜蔬菜500克及其适量的水果,这样的膳食结构,基本上能够达到平衡。


长期的定义:

WHO 和 NCHS 把 大于三个月的病叫慢性或者说长期 one lasting 3 months or more, by the definition of the U.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Chronic diseases generally cannot be prevented by vaccines or cured by medication, nor do they just disappear




水去离子以后只不过丢失了矿物质而已, 当然这些矿物质的重要性学者们也总结得很好了。

矿物质,又称为无机盐,除了碳、氢、氮和氧之外,也是生物必需的化学元素之一,也是构成人体组织、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等生命活动的主要元素,约占人体体重的4.4%。它们可以是常量元素(需求相对比较大)或微量元素(需求较小)。他们可以自然地存在于食物中,或是元素或矿物形式地被加入,例如碳酸钙或氯化钠。有部分这些添加物来自自然来源,例如地下的牡蛎壳。有时矿物质会被加入食物以外的饮食里,因为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和在食土病里,称为“异食癖”或“食土症”。适当地吸取一定程度的每种食用矿物质是有必要持续去维持身体的健康。而过量吸取食用矿物质可能会导致直接或间接的病症,归咎于身体里矿物质程度之间的竞争特性。

矿物质作用

作为细胞、组织的成分;作为功能蛋白质的成分;维持身体内的渗透平衡;作为酶的激活物;参与神经脉冲的传递;维持体内酸碱值平衡。。


在人类营养里,饮食的常量元素(每日营养素建议摄取量,RDA > 200 mg/每日)分别是:

钙(Ca)

氯(Cl)

镁(Mg)

磷(P)

钾(K)

钠(Na)

硫(S)。


最重要的微量元素(RDA < 200 mg/每日)分别是:

铬(Cr)

钴(Co)

铜(Cu)

氟(F)

碘(I)

铁(Fe)

锰(Mn)

钼(Mo)

硒(Se)

锌(Zn)

碘的需求量相比其它在这名单中的微量元素为大,因此有时被认为是常量元素。尽管钠的需求量很大,钠一般不被包括在“营养补充品”中,因为很多食物都含有钠这矿物。

注:以上列表不是营养补充的认可准则。


已确定人体应保证摄入的微量元素一共有九种,包括碘(I)、铁(Fe)、锌(Zn)、硒(Se)、氟(F)、铬(Cr)、铜(Cu)、锰(Mn),以及钼(Mo)。


甲状腺素化学本质是碘化的氨基酸,在合成中需要碘元素。碘摄入不足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代偿性增多,导致甲状腺肿(大脖子病)。生长发育期的碘缺乏会影响成年后的智力和身高(即克汀病)。碘摄入过量同样有害,会导致甲亢等疾病。海产品中一般富含碘元素。在食盐中加碘是预防碘缺乏症的良好公共卫生手段。

铁是血红蛋白中血红素的配位中心。铁摄入不足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牛肝和牛排等食物中富含铁,是良好的补铁食物。传统铁锅也能适当补充铁元素。摄入过量的铁会导致铁与体内的过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体内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破坏作用自由基。

锌在人体内组成了多种酶的辅因子,使这些酶能行使正常的功能。高蛋白食物如鱼类、禽类、畜类食物,一般含有较多的锌元素。生长发育阶段摄入锌不足会导致生长迟滞、性成熟延迟。成年人缺锌会导致免疫力低下等症状。摄入锌过量会导致呕吐、腹泻、头痛、疲惫等副作用。高浓度的锌也会影响人体消化道对铁的吸收。

氟元素能取代牙齿和骨中羟基磷酸钙的羟基,使其氟化,帮助骨和牙齿中的钙盐结晶沉淀。氟能有效预防龋齿的发生,氟缺乏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龋齿的发生率提高。缺乏氟的地区(如美国中部地区)可能会通过在饮用水中加氟预防氟缺乏症。但摄入过量的氟会导致氟中毒,牙齿上形成黄色的氟斑是轻度氟中毒的症状之一。更严重的氟中毒会表现为氟骨症,关节和骨持续疼痛,甚至可能导致瘫痪。

硒元素缺乏与心脏病的发生有关。摄入硒不足也会使癌症的发生率上升。另外,硒元素缺乏也会导致肌肉无力、疼痛。摄入过量的硒会导致头疼、恶心、关节痛,直至骨、神经系统,或肝脏受损。

铬元素参与了脂类和糖类的代谢,铬缺乏会导致葡萄糖代谢异常,摄入过量的铬可能会使皮肤出现皮疹。

铜元素在人体内参与了血红蛋白和胶原蛋白的合成。摄入过量的铜会导致呕吐、腹泻,以及肝功能受损。

锰元素与人的发育、代谢,以及抗氧化系统有密切联系,锰缺乏的情况相对罕见。摄入过量的锰会造成神经退行性的病变。

钼组成了部分酶的辅因子,缺乏钼会使人体内亚硫酸盐氧化酶功能低下,造成人容易因食物中的亚硫酸盐中毒。


如果膳食结构平衡, 仅仅因为饮用去离子水而造成疾病是十分罕见的。 因此也只存在传说中,就像九阳真经一样, 张无忌练完以后又藏回石壁里面了。。



补充阅读:


膳食结构类型

营养过剩型

谷物消费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大。谷物消费量人均仅160~190g/d;动物性食物,肉类约280g/d、奶及奶制品300~400g/d以上、蛋类40g/d左右。能量摄入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左右、脂肪130~150g。属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所谓“三高一低”膳食模式,以欧美发达国家膳食为代表。尽管膳食质量比较好,但营养过剩。

大量研究显示,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对高脂肪膳食与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研究最多,结论也比较清楚。早在1933年Anitschkow即指出高脂肪膳食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欧洲国家由于牛奶、黄油、干酪缺乏,冠心病发病率一度减少,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52至1956年,Keys等通过缺血性心脏病的广泛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膳食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40%地区的人群冠心病患病率高。另据Yerushalmy 等22国冠心病死亡率与饮食关系研究表明,冠心病死亡率与脂肪摄入量呈正相关,相关显著(r=0.659)。据美国“膳食与健康专家委员会”一项研究认为,膳食不平衡是若干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对心血管病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有高度参考意义,能量过剩可引发肥胖病并增大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该项研究还指出,有明确证据说明膳食脂肪及其它脂质总量和类型对患冠心病的风险有影响;临床、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增加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可致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是血清TC和 LDL-C的主要膳食决定因素,因而也是冠心病风险的决定因素;少数膳食脂肪与癌症研究显示,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与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生率、死亡率高有关。

能量摄入增加、消耗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可致能量正平衡,长期能量正平衡是引发肥胖病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及一些动物实验证实肥胖病与冠心病、绝经期后乳腺癌、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疾病、子宫内膜癌、骨关节炎等有关。人体研究显示,腹部脂肪堆积比臀部和大腿部脂肪积聚对Ⅱ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的风险更大,并可增加这些疾病的死亡率。

关于蛋白质摄入量,Yerushalmy 等22国冠心病死亡率与饮食关系研究表明,动物蛋白质摄入量与冠心病死亡率相关显著(r=0.765),植物蛋白质摄入量与冠心病死亡率呈负相关(r=-0.43)。在一些国家的相关研究中显示,进食肉类食物多的膳食与冠心病及结肠癌和乳腺癌增加相关。这种膳食的特点是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也常高,说明高动物蛋白质、高脂肪(尤其是高饱和脂肪)是冠心病和某些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

营养过剩严重损害了西方人的健康,如今,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西方人的三大死亡原因,尤其是心脏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和日本。1988年美国一份&laquo;营养与健康&raquo;状况研究报告祥述了冠心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骨骼病等11大类疾病和酒精中毒,以及行为等问题,也详尽地分析了这些所谓富裕病与膳食结构的关系。报告指出,美国每年有125万人发生心肌梗死(2/3为男性),有15万人死于心肌梗死;每年发生动脉硬化、脑卒中50万,15万人死亡或失去自理能力;每年有47.5万人死于癌症;有1100万糖尿病人。高脂肪膳食对慢性病的影响也有例外。著名的七国调查发现,希拉克岛人群膳食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40%,,其中29%来自单不饱和脂肪,仅8%来自饱和脂肪,心血管病远远低于其他西方国家。该人群的膳食特点是食用橄榄油、鱼、谷物、果蔬和红葡萄酒。有人提出,地中海膳食对预防心血管病作用最强的是红葡萄酒,可能还与花青素甙、生物类黄酮有关。


营养平衡型

动、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比较均衡,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摄入量基本符合营养要求,膳食结构比较合理,以日本人的膳食为代表。分析战后日本人的膳食结构,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粮食消费逐年下降,1960年人均谷物消费410g/d(克每天),1980年降至312 g/d,下降了24%,但到1984年仍达298 g/d,加上薯类,人均口粮(折合原粮)则达484 g/d;动物食品消费增加较多,但并不过量,而且水产品食用量较大,1984年,人均肉类消费量62g/d、牛奶及奶制品168g/d、鸡蛋39g/d 、鱼贝类95g/d ,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占蛋白质摄入量的45%,水产品蛋白质又占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的50%;ƒ能量摄入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984年2594kcal(千卡),近几年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蛋白质83g/d,无大变化,脂肪增加较多,为81g/d但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别占总能量的59.2%、12.8%、28.0%,膳食结构总体上仍是比较合理的。

但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死因顺位还是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初危害居民健康的结核病,由于抗结核药的应用,至80年代降至死因顺位10 位以后,肺炎随着抗菌素的出现,降至死因第4位;而如今死因前三位的疾病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心脏病(心肌梗死)。尽管有许多影响因素,但膳食结构的变化,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因素,这就是诸多日本学者呼吁防止饮食西化的重要原因。


营养缺乏型

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膳食质量不高,蛋白质、脂肪摄入量都低,以发展中国家的膳食为代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000~2300kcal 、蛋白质50g左右、脂肪30~40g,能量勉强满足需要,蛋白质、脂肪摄入不足,营养缺乏病仍然是这些国家的严重社会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