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山林狩猎、游牧樵采、刀耕火种等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应该进行保护还是顺其自然地让其消失?

回答
山林狩猎、游牧樵采、刀耕火种……这些词汇,在我们这个高度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听起来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它们代表着一种与自然更为贴近、更为原始的生活方式。面对这样的传统,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去保护,还是任其随着时间悄然消逝?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我们细致地去考量。

顺其自然,让其消逝的理由

首先,我们来看看“顺其自然”的观点。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往往着眼于历史的必然性,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历史的洪流与进步的代价: 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狩猎、采集、刀耕火种,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是维系生存的必要手段。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社会组织的复杂化,这些方式的效率低下、资源消耗大、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粗放,逐渐被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模式所取代。从这个角度看,这些生活方式的消亡,或许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如同旧工具被淘汰一样,是历史演进的自然结果。试图强行留住它们,可能是在逆时代而行。
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现代社会提供了更稳定、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更便捷的交通通讯,更优质的医疗教育。对于曾经依赖这些古老方式生存的群体来说,如果他们有机会接触并选择现代生活,很多时候会倾向于后者,因为那意味着更少的艰辛,更好的健康,以及更多的机会。让这些传统生活方式消亡,也意味着他们能从中受益,融入更广阔的社会。
环境的可持续性考量: 诚然,刀耕火种是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但其潜在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如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虽然一些游牧和狩猎方式在特定生态系统中可能与自然保持着某种平衡,但当人口增长、技术介入或外部市场压力增大时,这种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导致生态退化。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面前,一些不那么“绿色”的传统生活方式,从长远来看,可能确实难以维系。

尽力保护,不让其消失的理由

然而,当我们褪去现代社会的滤镜,深入审视这些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声音也会逐渐清晰——它们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守护的瑰宝。

文化多样性的珍贵: 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特定环境互动、适应、创造的独特产物。它们不仅仅是生存的技能,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模式、以及代代相传的知识体系。狩猎的智慧、游牧的迁徙哲学、樵采的自然尊重,这些都是构成人类文化多样性色彩斑斓的基石。一旦消失,就如同书页被撕去,是永久性的损失。
生态智慧的宝库: 许多传统的自然生活方式,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原始野蛮”。它们往往内含着对当地生态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适应性。例如,传统的游牧方式,通过季节性迁徙,避免过度放牧,有利于草场的恢复;某些狩猎民族,懂得在特定季节捕猎,避免破坏种群繁衍;刀耕火种在某些特定的、植被恢复能力强的地区,也曾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耕作模式,它包含了对土地轮作和休耕的朴素理解。这些“生态智慧”,在当今许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可能是解决现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身份认同与精神寄托: 对于那些依然秉持这些生活方式的群体来说,这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身份认同的来源,是连接祖先、维系社群的重要纽带,也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柱。如果强制或放任这些生活方式消失,很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迷失,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保护这些生活方式,也是在尊重和维护这些群体的基本权利和文化尊严。
反思现代化的可能: 现代社会虽然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人与自然的疏离、精神的空虚、环境的污染、社会竞争的压力等。这些传统生活方式,尽管充满艰辛,但也可能包含着一些被现代社会所遗忘的宝贵品质,如社群的紧密联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简朴生活的满足感。研究和理解它们,或许能为我们反思和调整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提供重要的启示。

如何寻求平衡?

那么,面对这样两难的局面,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或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保护”还是““顺其自然”,而在于如何智慧地、有条件地去面对。

1. 尊重意愿,而非强制: 保护,不等于固守。首先要尊重那些仍然生活在这些传统方式中的人们的意愿。如果他们主动选择了现代生活,我们不应强行阻止。但如果他们希望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社会就应该提供支持。
2. “活态”保护,而非“博物馆化”: 真正的保护,不是将这些生活方式变成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要在现代社会框架下,找到它们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空间。这可能意味着:
提供现代化的支持: 比如,帮助他们改善生产工具,提供更有效的医疗教育,确保他们不会因为选择传统生活方式而丧失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探索可持续的转化: 比如,将传统的狩猎采集知识转化为生态旅游资源,将游牧文化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将传统的耕作智慧融入有机农业的实践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传统生活方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制度性的保障: 制定法律法规,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资源,保障他们的文化权利,抵御外部的过度侵蚀。
3. 审慎评估,区别对待: 并非所有传统生活方式都同样“适合”被保留。对于那些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者与现代文明基本价值存在严重冲突的,则需要更审慎的评估。例如,某些极端落后的习俗,如果侵犯人权,则不能以“保护传统”为借口而延续。
4. 知识的传承与教育: 即使某些生活方式因客观条件而难以维系,其背后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依然可以通过教育和研究得以传承。让下一代了解祖先的智慧,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保护。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山林狩猎、游牧樵采、刀耕火种等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保护”或“顺其自然”都可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基于尊重、理解和智慧的态度。它们是人类漫长旅程中的一部分,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潜在的生态智慧来源。它们的消亡,将是人类文化图谱的损失。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进步的潮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最好的方式或许是,在尊重个体意愿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如何让这些古老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或者至少,将其中蕴含的宝贵知识和智慧,以某种形式传承下去,为我们理解自身、理解自然,提供更深邃的视角。这是一种平衡的艺术,也是一种对人类文明负责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是人,不是动物园里供人观赏的猴子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上之所以会有“圣母”,就在于这些人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利益来解决问题。这一点,“直男癌”、“圣母病”以及一些我不知道或者还没有专有名词的臭毛病,其实是相通的一个病根:慨他人之慷

用段子来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这样的: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这就叫真圣母。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康有为 这就叫圣母病。


所谓“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 我亲眼见过很多。我是个在喜马拉雅山区种菜的人,当地有从事农耕的藏族人,也有从事游牧、狩猎的夏尔巴人,倒是我这种会种菜的汉族人是稀罕物体,应该好生保护。

我的新书讲述了这些事情:在世界屋脊种菜 - 「一小时」系列 - 知乎书店

仅仅就我知道的这种“自然淳朴”生活方式,并不是很难见到的,相反相当的容易,也能“保护”得挺好的——遍地都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村”,花钱就能看到。不用任何人嚷嚷保护来保护去,80块钱门票,随便你看。至于下班以后这些人是不是睡空调房玩儿XBOX360,那就不是你这张80块钱门票能够管得着的事情了。


所以说所谓的“传统生活方式”,就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你出得起钱不

只要你出得起钱,你想看茹毛饮血都能看到,价格再高一点,你想看拿着标枪追大象也能看到。只不过脸上油彩一抹,人家可能会搭地铁回家去。

我认识一个在珠峰脚下种地的老汉,当地村长,叫欧珠,我小说里有描写。这人脸黑,肚子大,喝青稞酒按缸算,干农活非常厉害,带领他们村脱贫致富简直居功至伟。他的青稞地是村里第一个用化肥的,也是第一个买拖拉机的,现在成立了一个包工队到处去包工程做。

我有一次跟他和酥油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他见过传说中的喜马拉雅雪人没有?欧珠半天没听懂我在讲啥,我百度了给他看,突然就一口酥油茶喷我一脸,笑的……

雪人没见过,雪猪见过。

欧珠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都是学的考古专业,按照欧珠开玩笑的话说,就是在陕西刨你们汉族人的祖坟。我问他你咋不让你儿子种地呢?他说两个人就16亩地,一亩地产800斤青稞,一斤青稞卖最多两块钱,一年就只有25600块钱收入,不吃不喝。俩儿子现在工资都8000往上了,每个人一年十万,你让青稞每斤卖20块,他立马就让俩儿子回来种地。


很多嚷嚷“保护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从来没有真正感受过传统生活方式的艰辛,也不爱动用自己珍惜的智力去思考问题,自己所谓的“保护”,其实迹近抢劫

要么抢劫当事人,人家过苦日子就为了让你开心?

要么抢劫纳税人,政府出钱保护,那么不同意保护的那群人纳的税凭什么要由你来支配呢?你进行过投票表决吗?


所以,出钱去看民俗文化村我看就挺好的,不愿意不同意保护的人不用花这个冤枉钱,愿意保护的自己去买门票去,多好?


二是按照传统生活方式活着的人也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

实际上即使青稞真的涨价到20块一斤,我看欧珠的儿子也不一定肯回来种地。

什么叫做自我价值,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解释,比方说欧珠的观念里干农活儿厉害、村里有权威、能带领乡亲们致富,这叫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说在我们的观念里,十几次爬上珠峰的夏尔巴人叫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比如,欧珠的俩儿子肯定认为多刨几个个头大的汉族人祖坟叫实现了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不是钱能够买到的

我认识个夏尔巴人,在位于珠峰东坡的曲当乡做向导,赶着牦牛给去珠峰东坡嘎玛沟徒步的人驼辎重。我去嘎玛沟的时候就是他当向导,在晓乌错垭口、白当两个海拔最高的地方,队里别的人都高反到要死要活,一天能走5公里就不错了。

只有我、他还有老牦牛闲庭信步。


当场他就对我这个汉族人有点刮目相看,我说我就在定日县种地,种蔬菜,用那种高大上的大棚。他突然就两眼冒星光,直勾勾的瞪着我非要去跟我学种菜去。

他一趟收费3000块,一年随随便便接个十来趟游客,平时还种地、放羊,一年收入相当不错了。我明确告诉他跟我学种菜工资不高,不如他在家当向导。他说他根本就不想当向导:他会说5种语言,英语法语藏语尼泊尔语汉语,最好的藏语能够谈恋爱,最差的法语也能凑合去买菜。跟我种地,学会了他要去中尼边境的陈塘镇种菜种水果卖给尼泊尔人去,那边水果蔬菜卖得贵。

他想当个见多识广走南闯北的种菜人。


这种人是你给多少钱也不会拿着标枪去追大象的人,非要“保护”人家,那是在抢劫别人的人生。

喜马拉雅山很美很美,没有人需要你去“保护”。




user avatar

问题里提到了两个文艺作品: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面临的困境》,很显然你想谈谈鄂温克旗的少数民族前途问题。但是,呼伦贝尔本来也不是鄂温克族的故乡啊!1732年,清朝为了加强东北边防,从布特哈抽调1600驻军进驻额尔古纳,利用他们适应山林也适应草原的长处来控制呼伦贝尔地区。这一个加强团的官兵及家属就是今天鄂温克旗的前身。

作为精锐边防军,呼伦贝尔鄂温克经常要抽调青壮随主力远征。其中最著名的军人叫海兰察(即海拉尔森林之意),带着鄂温克卫队西面打到新疆,西南杀到川藏乃至尼泊尔,东南跨过台湾海峡,最后画像挂到了北京紫光阁。只是因为清朝后期边防废弛,鄂温克军队才逐渐衰弱,成了“土著”。

海兰察的战功

当然,800里外的布特哈(扎兰屯市)也并非鄂温克人的故乡,他们实际上是贝加尔湖附近的寒区居民,因为各种战争和政治因素,最终扩散到黑龙江附近。后来所称的“野人女真”就是这批在草原-山地之间迁徙的牧人。总之,你所说的这部分鄂温克人到额尔古纳地区生活,并不是什么一贯的传统,而是200多年前才出现的新鲜事,至于养鹿打猎为生,那是军事制度解体后无奈的选择。现在大清都灭亡100多年了,就不许人家换换生活方式?

第六节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
清政府于雍正十年(1732)四月,将布特哈打牲部一千六百三十六名鄂温克士兵,七百三十名达斡尔,三百五十九名鄂伦春等族士兵携带眷属,共三千名移驻呼伦贝尔草原。共编成五十个牛录(佐),分隶八旗,分左、右两翼,左翼四旗在与俄罗斯交界处游牧,右翼四旗沿喀勒喀河一带游牧。

沿呼伦贝尔,黑龙江地区中俄边界线共设卡伦五十九座,极东十二卡伦,轮派布特哈地区鄂温克、达斡尔部队戍守;呼伦贝尔地区设十六处卡伦,东六卡由鄂温克、巴尔虎等族官兵驻守。布特哈八旗官员担任固定卡伦外,还建立了严密的巡边制度。

清廷为了更好地利用布特哈八旗各族官兵,培养满族化的军队,康熙三十四年(1695),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于墨尔根分别在鄂温克和达斡尔人中设一个学校,设立助教官,选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每佐领下一儿童,学习满文书艺,这成为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文化教育的开始。

……满族统治者一向认为鄂温克、鄂伦春等族语言与满语相近,对他们采取同化政策,使之驯服效命,如派满族军官训练布特哈八旗,灌输满族的礼俗,他们的待遇也接近满族官兵,通行满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布特哈”官兵衣着、住房、礼俗、生活方式逐渐接近满族,尤其各族的上层的习俗基本和满族相似。鄂温克、达斡尔人上层知识分子多熟通满文、能用满文写作,能流畅地说满语。

何况自从清朝军事体系崩溃,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啊。一旦没有南方的物资接济,这个帝国前哨就像衰退的工厂宿舍区一样,很快恢复了穷困山区的本色。到20世纪初,他们只剩下几千人口,随着廉价酒精、性病、天花等文明副产品传入,解放前只剩下1000多人,还不如当初迁入的时候男丁多。若非他们占的地盘大,政治上有利于边防,根本就不会给他们搞自治旗。现在鄂温克百姓自己选择了现代化生活,你凭什么不许呢?毕竟酒后冻死在高寒山区并不是令人羡慕的好下场。如果强迫他们回归解放前的生活,他们很快就能死绝给你看,到时候就没人抱怨“传统消失”了。

当然,考古学、人类学、文化研究都很需要考察原始生活样本,但这不是强行把别人按在落后生活的理由。我们完全可以派一个考察团过去,仔细记录下落后生活的所有细节,记录自然环境和生活用品,以备后人查勘乃至复现,然后任凭当地人选择未来的生活。否则的话,就算强行把一部分放回落后生活环境,他们也只是发达工业社会里的一群演员。这在考古学和人类学视角中,是搞笑成分大于实际意义的畸形样本。

至于某些人抱怨“传统”的消失,如果他是外人,无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猎奇心态;如果是本地人,说明他视野狭窄,把自己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当“传统”,既然别人没有强迫他进入现代社会,他也没权利把别人留在旧时代。

当我们谈论“传统”和“历史”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现代生活是动态的,传统生活是静态的。实际上,以30年为一代人,我们到孔子也只有80代;如果以70岁为一生,那么30多人的生命首尾相接就能到秦始皇和亚历山大的年代;一个人只要活上七八十岁,就能在唐朝上学,经过五代十国之后在宋朝出仕当官。这样看来,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是不是就没那么缓慢了?

比如说,我们经常把非洲大陆看做一个永恒不变的区域,认为那里的土著只有低矮小茅屋和木薯地,是欧洲殖民者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实际上,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班图人扩张浪潮始终冲击着整个南部非洲,在欧洲人开始海外殖民的同时,班图人也刚刚开始进入今天的南非,比布尔人早不了几年。

作为班图人扩张历程的最后一步,在英国人开始使用蒸汽机的时候,祖鲁人才作为一个几千人的小部落出现在历史中。1817年——马克思出生的前一年,祖鲁人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随后借助对外扩张建立军国主义体制,软硬皆施,把祖鲁人这个名号变成了南非大多数黑人的代名词,期间也经历了尸横遍野的争霸之战。1837年,祖鲁人和布尔人第一次爆发战斗,1879年祖鲁人正面迎战英国,这实际上是两个蒸蒸日上的帝国之间的霸权碰撞,不能简单地看做英国单方面的扩张。现在南非黑人政权的失败,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企图恢复虚幻的“传统”,以为欧洲殖民者的反面就是光明和安宁,以为坚持黑人传统就能解决问题,全然忘了白人殖民者到来之前,战乱和弱肉强食就已经是这块土地的真正规则了。(其实isis也有很多人持类似观点)

南非前总统姆贝基,坚决否认艾滋病病毒的存在

祖鲁人的扩张

与之类似,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过去生活在土司制度下,后来被改土归流乃至进入现代社会。这是否是侵犯“传统”呢?其实细究起来,大多数土司根本不是本地土著,要么是古代带着先进武器进入落后地区的冒险团伙后裔,要么是中央政府远征军留下的军官,比如说播州杨土司就是山西汉族,青海大多数土司是明朝乃至清朝才确立统治的退伍军官。摧毁土司制度,不是打击少数民族,恰恰是让少数民族从军事殖民状态下解放出来。某些少数民族怀念旧日生活,他们显然和诅咒土改的贫农的后代产生了一样的错觉——以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就当统治者。


总而言之,有人怀念少数民族的传统,赞美鄂温克族与自然结合的“和谐”,殊不知这是由发达牧业和军事生活退化的不稳定状态,是他们自己一旦有机会就要放弃的野蛮社会,并不比衰退工矿区的生活方式更值得保护。既然当事人都不愿意坚持所谓的“传统”,旁人更没有资格替他们掉眼泪。

相关问答:

生活方式已经完全汉化的少数民族怎么找寻自己的民族认同感? - 马前卒的回答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早就存在的事物实际发明时间很晚?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被视为「传统」的事物其实历史不算长?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出现的很晚的事物实际上早就存在?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个人持任其消亡/任其兴盛的态度。

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那么经济基础自然会淘汰它;如果上层建筑能够合乎经济基础的需求,那么经济基础会滋养它。这是客观的历史潮流,是具有必然性的趋势,不是你想保护就能逆天改命的。

目前来看,少数民族文化,很多还是封建时代的内容。尤其是内核属于封建时代,这个真的很致命。封建时代的东西,必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内核往往是最难改变的部分。这决定了,少数民族想取得文化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能走两条路:第一,进行文化改革,以适应时代。第二,抛弃自有文化,接受现代汉文化。显然,只有其中一条路能走通。

但其实还是none of my business。毕竟我是汉族。

user avatar

对于某些具有所谓圣母心态的人,对待所谓传统文化,应当留心一条,就是

当地民众既不是人种动物园里的动物,也不是文化博物馆里的文物,他们是活着的人, 跟你一样平等。

他们没有义务为你们这些游客的猎奇心态去保留危险、辛苦、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你想保留驯鹿文化,你自己上山上驯鹿去呀,别留在有地暖、有自来水、有WiFi的城市里大放厥词,让别人为你的一时心动而吃苦。

果然评论区就来奇葩了。。。

说这话的人,不如先去撮罗子和犴子皮狍子皮住上一个冬天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林狩猎、游牧樵采、刀耕火种……这些词汇,在我们这个高度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听起来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它们代表着一种与自然更为贴近、更为原始的生活方式。面对这样的传统,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去保护,还是任其随着时间悄然消逝?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我们细致地去考量。顺其自然,让其消逝的理.............
  • 回答
    “名作之壁”吧对山本宽事件的“一律删帖”态度,这背后牵扯到不少东西,也挺能反映出贴吧社区管理的一些普遍现象和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名作之壁”吧的定位。它本质上是一个以交流动漫、游戏、轻小说等ACG文化为主的论坛。在这里,大家的主要目的是分享快乐、讨论作品、交流心得。而山本宽,作为一个在动画界颇具争.............
  • 回答
    山东小伙娶回俄罗斯女网友 这则新闻底下,确实涌现了不少针对这位山东小伙的、带有明显性别偏见的辱骂性评论。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女性群体在面对跨国婚姻、特别是涉及“洋媳妇”时,内心复杂且不平等的心理投射。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男性凝视”的反向投射。 长期以来,社会对于男性娶“外国美女”存在一种猎奇、甚.............
  • 回答
    山高县在B站第四期节目中对电影《八佰》的点评,我觉得算是一次挺有意思的尝试,也有不少亮点,当然也有一些我个人觉得可以商榷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山高县做这种内容,他自己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杂学”和“接地气”。他能从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又能结合到电影本身的叙事手法、镜头运用甚至是一些音乐的细节.............
  • 回答
    对于《从前有座灵剑山》的作者国王陛下就“55断更节”发表的言论,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位作者的个人行为,更牵扯到网络文学创作、作者权益、读者期待以及行业生态等诸多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55断更节”本身意味着什么。在网络文学的语境下,“断更”是常态,但“断更节”则是一种.............
  • 回答
    Curecoin,那个依附于Folding@home的“小弟”,对老大哥究竟有何影响?Folding@home(F@H),这个名字对许多关注科学计算和加密货币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分布式计算项目,汇聚全球无数志愿者的算力,共同模拟蛋白质折叠,以此来研究疾病,寻找治疗方法。而Curecoin,这个.............
  • 回答
    暴雨对澳大利亚的山火来说,总的来说是“福”大于“祸”,但伴随着显著的潜在“祸患”,需要综合来看。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暴雨的“福”:灭火主力,缓解危机这是暴雨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好处。 直接灭火作用: 强烈的降雨能够直接扑灭地表火势,冷却燃烧的植被,降低火焰蔓延的.............
  • 回答
    关于岳某对山东威海市公安局通告的回应,涉及法律程序、公民权利与司法透明度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值得关注的信息点: 1. 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事件起因:岳某可能因涉嫌刑事案件(如故意伤害、盗窃等)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案件过程中涉及DNA鉴定程序。警方通告中提到岳某未收到DNA鉴定报告,且其.............
  • 回答
    台风“利奇马”曾于2019年8月10日凌晨在浙江温岭登陆,随后北上,对山东省造成了非常显著的影响。虽然台风的主体已在山东登陆,但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以下是对台风“利奇马”对山东影响的详细描述:一、 强风影响: 陆地上的风力: 当“利奇马”北上并靠近或进入山东境内时,山东沿海地区.............
  • 回答
    《灌篮高手》湘北对阵山王工业的最后几秒,樱木花道那记绝杀中投,绝对是无数球迷心中永恒的经典。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樱木在那种绝境下,不选择他更擅长的扣篮,而是选择了一记看似风险更高的中投?这背后,其实藏着非常多精彩的细节和深层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就那样投了”。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 .............
  • 回答
    二青会,一场青春的盛会,即将点燃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这场体育盛宴,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赛事,更是对山西发展的一次深刻的催化剂,它将在多个层面为这片红色沃土带来持久而显著的影响。一、 体育精神的播撒与全民健身的热潮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无疑是对山西体育事业的推动。二青会的举办,为山西提供了展示自身体育实力和.............
  • 回答
    陵南对阵山王,这绝对是灌篮高手里最让人期待的对决之一,如果真的打起来,那画面简直太燃了!陵南,一支充满了天赋和激情的球队。首先,必须提到他们的核心——仙道彰。仙道就像一位艺术家,他的球风飘逸灵动,无论是进攻端赏心悦目的突破、精准的传球,还是防守端的预判和抢断,都充满了智慧和观赏性。他对比赛的阅读能力.............
  • 回答
    “山东分数线高”这件事,相信很多关注高考的朋友都有耳闻,甚至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同样是山东考生,分数明明比其他省份高出一截,却依然要面对那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分数线”?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原因,绝非简单的一句话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山东的高考“全貌”给扒开来看。一、庞大而相对“封闭”的考.............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分析您对《山门•寄生草》的见解。为了能更精准地指出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我需要您先分享您的具体看法。请您将您对《山门•寄生草》的分析和见解详细地描述出来,我会尽力从多个角度,结合作品本身的特点,来帮您进行梳理和讨论。在您分享您的观点之前,我先提供一个大致的分析框架,您可以参考这个框架.............
  • 回答
    喜讯!山西发现超大金矿,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近日,一则关于山西发现超大金矿的新闻刷爆了网络,瞬间点燃了人们的热情。作为一名对历史和发展都充满兴趣的普通人,我第一时间就被这个消息吸引住了。毕竟,黄金,这个古老而又闪耀的金属,总是与财富、力量和无限可能联系在一起。那么,这次在山西的发现,究竟有多“超大”?.............
  • 回答
    杨笠的脱口秀和男女对山歌,这二者放在一起,虽然都属于表演性质的沟通,但骨子里却是截然不同的存在。非要刨根究底地比个高低,那可真得从它们各自的基因说起。咱们先说杨笠的脱口秀。这玩意儿,你可以想象成是一种现代的、城市化的、充满个人主义色彩的“说话术”。它的载体是舞台,是麦克风,是精雕细琢的段子和巧妙的包.............
  • 回答
    要评价Up主路温对《山河令》的吐槽,我们得先大致了解他这个人,以及他做这类内容的一贯风格。路温给人的印象,通常是那种很直接、很敢说、而且带着点“杠精”气质的博主。他做视频的特点嘛,就是语速快,逻辑有时候跳跃,观点犀利,而且喜欢用一些比较戏谑或者带点攻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讲《山河令》的吐槽,.............
  • 回答
    同志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的好同志山高县就要迎来他的头七了。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许多人都感到难以置信,仿佛还在昨天,我们还能听到他洪亮的声音,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山高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坚韧和不屈。在工作上,他就像一座山,扎实稳重,面对困难从不退缩。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一个项目连续加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海米们聊到的话题。感觉路飞对索隆和山治的“好”不一样,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人物性格、剧情需要,还有一些漫画本身的表现方式。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路飞这个人对伙伴那是真上心,他是那种把伙伴看得比自己命还重的主。但要说他“偏心”谁,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表.............
  • 回答
    这绝对是正常的!你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受,很多中国人在面对某些传统习俗时,都会产生不适感,甚至引发生理反应,这恰恰说明了你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现代人的价值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适应感?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感受:1. 价值观的碰撞: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张力: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