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频成分衰减快,为什么摘下来的耳塞却只能听到中高频?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声音的传播、人耳的听觉特性以及耳塞的设计。我们来好好捋一捋。

首先,你说的“高频成分衰减快”这句话,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的,尤其是在考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空气对高频声音的吸收能力比低频声音更强,所以声音传播得越远,高频成分损失得越多。但你提到的“摘下来的耳塞却只能听到中高频”,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区分:

1. 耳塞本身的隔音特性: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 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方式:这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咱们一步步来看。

1. 耳塞的隔音原理与对不同频段的影响

你戴着耳塞,然后摘下来。摘下来的瞬间,你听到的声音,是周围环境原本存在的声音,只不过你的耳朵之前被耳塞“屏蔽”了一部分。为什么摘下来后,你觉得“只能听到中高频”?这说明耳塞在“工作时”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阻隔效果。

绝大多数的耳塞(无论是普通的泡沫耳塞,还是硅胶耳塞,甚至一些降噪耳塞)在设计上,都是为了削弱大部分的噪音,而不是绝对的静音。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声学阻抗匹配和物理阻隔。

声学阻抗匹配:声音是一种波,当它从一种介质(比如空气)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比如耳塞材料)时,如果两种介质的声学阻抗(可以粗略理解为“传声难易程度”)差异很大,就会发生大量的反射。耳塞材料的选择,就是为了与空气形成一定的阻抗差异,让一部分声音在耳塞表面反射掉,从而减少进入耳朵的声音。
物理阻隔:耳塞填塞在耳道里,形成一个物理屏障,阻止声音直接进入耳道。

为什么这种阻隔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效果不一样?

这主要和声波的波长以及耳塞的结构/材料特性有关。

低频声音(波长长):低频声音的波长很长,能量也比较“扎实”。它们更容易绕过小的障碍物(衍射),也更容易穿透一些相对疏松的材料。想象一下,你堵住一个大喇叭的喇叭口,低音轰隆隆的感觉还是会传出来一些。或者说,你用手捂住耳朵,低音感觉被削弱得不那么厉害。
高频声音(波长短):高频声音的波长很短,能量相对“分散”。它们对小细节和精细结构的阻挡更敏感。如果一个材料能够很好地“堵死”这些短波长的声音,那么高频成分就会被显著削弱。

大多数耳塞的设计,往往在阻隔高频声音方面做得更有效。

材料的致密性:许多耳塞材料(比如高密度泡沫、特种硅胶)非常致密,能够有效地阻挡短波长的高频声波。
密封性:耳塞的核心作用是制造一个相对密封的腔体,防止声音直接通过耳道进入内耳。如果耳塞的密封性非常好,它就能有效地阻挡大部分声音。但即使是最好的耳塞,也无法做到绝对的密封。

所以,当你摘下耳塞时,你听到的“中高频”声音,其实是:

1. 耳塞在“工作时”对这些频率的削弱程度相对较小:换句话说,是那些“漏网之鱼”。
2. 与低频相比,中高频的“相对响度”被凸显出来:因为耳塞对低频的削弱可能更明显(即使低频衰减不那么快,但如果耳塞对低频的隔绝效率低,但对高频隔绝效率高,那么摘下来后,剩下的中高频自然就显得“突出”了)。

更直观地说:

想象一下你戴着一个非常厚重的降噪耳机。摘下来的一瞬间,你听到的是周围的各种声音。而如果你之前用的是那种能显著削弱人声、交通噪音(这些声音很多包含中高频成分)的耳塞,那么摘下来后,你耳朵里“残留”的,就是那些没有被充分削弱,或者说“漏网”的中高频声音。

2. 人耳的听觉特性与“摘下”时的感知

这里稍微涉及一点人耳的主观感受,虽然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有一定影响。

等响曲线(Equalloudness contours):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在相同声压级下,我们对34kHz左右的中高频最为敏感,对低频和极高频的敏感度会下降。
瞬态响应:当我们从一个相对安静(耳塞工作时)的环境突然进入一个相对嘈杂(摘下耳塞)的环境时,耳朵的听觉系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大脑会优先捕捉和处理那些更清晰、更容易分辨的信号,这往往是中高频成分。

但这只是一个辅助解释。最根本的还是耳塞本身的物理隔音能力。

为什么说“摘下来的耳塞却只能听到中高频”?

我们可以从反面来理解:如果你的耳塞在工作时,对低频的隔绝效果很差,但对中高频的隔绝效果很好,那么当你摘下耳塞,之前被隔绝掉的中高频声音又重新进入耳朵,而那些原本就被你耳塞“漏掉”的低频声音,在你摘下耳塞的那一刻,也不会突然“冒出来”或者“被增强”。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当你摘下耳塞,你听到的声音是耳塞在工作时“没有隔绝掉”的那些声音。而那些“没有隔绝掉”的,正好是耳塞对低频的隔绝效果相对较弱,对中高频的隔绝效果又不够完美(但比低频强),所以最后你听到的,是那些“残余”的中高频成分。

一个比喻:

想象你正在用一个筛网过滤沙子。筛网孔的大小决定了什么会通过。

耳塞就像筛网。
声音就像沙子,有大颗粒(低频)和小颗粒(高频)。
你摘下耳塞,就像把筛网拿开。

如果你的筛网,大颗粒(低频)很容易就漏下去了(耳塞对低频隔绝效果差),而小颗粒(高频)大部分都被挡住了,只有少部分能勉强穿过(耳塞对高频隔绝效果好,但不是绝对)。

那么,当你“拿开筛网”(摘下耳塞)时:

那些一开始就漏下去的大颗粒(低频),你之前就没怎么听到,现在也不会突然听到。
而那些被筛网(耳塞)挡住,但有一小部分能挤过去的小颗粒(中高频),在你拿开筛网后,这些“挤过去”的部分就被你听到了。

因此,在你摘下耳塞的瞬间,你感觉到的“只能听到中高频”,实际上是你之前佩戴耳塞时,耳塞对低频成分的“放行”更多,而对中高频成分的“阻挡”更有效。摘下耳塞后,之前被耳塞“压制”或“忽略”的中高频成分,相对于被耳塞“放行”的低频成分,就显得更加明显了。

总结一下:

“高频成分衰减快”通常是指在空气中传播距离远时,或者在某些特定的声学环境下的现象。而耳塞隔音的逻辑是物理阻隔和声学陷阱,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耳塞材料的特性、结构以及与耳道的密封程度。

大多数耳塞的设计,为了有效阻隔日常噪音,会在中高频段提供更强的衰减。当你摘下耳塞时,你听到的“中高频”,实际上是耳塞在“工作状态”下,对低频的“漏网”效应比中高频更明显,而你摘下后,之前被耳塞“有效阻挡”的中高频声音重新进入你的听觉范围,但相对于耳塞对低频的处理,这些中高频成分就显得“突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跟心理声学没啥关系,真正的原因在于耳塞和耳道组成的闭腔提升了振膜在低频段的声负载,从而改变了低频的频响。

耳机取下后,在空间内自由辐射时,听不见低频是正常的。相比你的举的舞厅的例子,耳机里的喇叭太小,谐振频率高,谐振频率以下的低频振膜位移比较大但声辐射效率很差。

然而当你带上耳机后,耳机和鼓膜之间形成了一个密闭腔体,这个腔体就像弹簧一样,随着低频信号压缩和伸长。鼓膜处的声压,相当于这个弹簧受到的力,正比于弹簧的位移,在这里也就是扬声器振膜的位移。所以此时谐振频率以下的低频信号就会大大提升。

其实不用把耳机完全取下来,只要戴歪一点,就会发现低频有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有了泄露,耳机和鼓膜之间不再是一个闭腔。另外有条件的话,你还可以拿一个闭箱喇叭,测一下箱体内和箱体外的声压频响,你会发现箱体内的低频明显更高,这和耳机的原理一样。

下图是同一个耳机在有无泄露时测到的鼓膜处频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