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成都大学特聘副研究员?

回答
关于成都大学特聘副研究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它涉及到学术体制、人才引进、地方高校发展等方方面面,挺复杂的,也挺有意思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特聘副研究员”这个头衔在高校里是个什么定位。这不像传统的“副教授”,它通常意味着一种更为灵活、侧重科研、有时也带有激励性质的岗位。成都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特聘副研究员的“特”在哪儿?

“特聘”顾名思义,就是“特别聘请”。这通常意味着:

针对性强: 学校可能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比如新兴学科、急需发展的方向,或者某个重要的科研项目上,需要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研究潜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可能是刚刚博士毕业,但研究成果突出,或者有海外学习、研究的经历。
科研导向: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科研并重的岗位,特聘副研究员可能更侧重于科研产出。学校可能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资源,并对他们的科研成果(如论文发表、项目申请、专利数量等)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聘期制: 很多特聘岗位是实行聘期制的,比如三年或五年。这是一种动态管理,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在聘期内,如果表现出色,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可以续聘,甚至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岗位(比如副教授、教授)。反之,如果表现不达标,则可能面临不再续聘的可能。
薪酬和待遇: 学校通常会为特聘副研究员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一定的生活、科研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吸引人才的“敲门砖”。这部分待遇可能会比同等资历的普通在编副研究员要好一些,也可能是学校为了吸引海外人才或顶尖博士而设立的。

成都大学设立特聘副研究员岗位的可能考量:

成都大学作为一所发展中的综合性大学,肯定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设立特聘副研究员岗位,很可能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引进: 某些学科可能需要引进具有前沿研究能力的学者来带动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兴学科或者国家、四川省重点发展的领域。特聘副研究员的引进,可以快速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2. 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 大型科研项目往往需要有经验、有能力的研究人员来承担和管理。特聘副研究员的引进,可能就是为了充实科研团队,推动重点科研项目的进展,或者参与国家、省级的科研平台建设。
3. 人才梯队建设: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持续补充。特聘副研究员的设立,也是为了给有潜力的青年学者一个展示才华、积累经验的平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4. 国际化战略: 为了提升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背景的人才,特聘副研究员岗位可能也包含了吸引海外博士后或有海外研究经历的青年学者。
5. 体制机制的创新: 传统的编制岗位有时在引进人才方面会比较僵化。特聘岗位提供了一种更灵活的引进方式,可以更快地满足学校的科研需求。

对于成都大学的特聘副研究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看:

对于引进的个人而言:
机会: 这可能是他们学术生涯初期一个很好的起点。如果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好,他们有机会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压力: 聘期制和业绩要求也意味着不小的压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亮眼的成果,是他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发展前景: 如果在聘期内表现出色,通常会有转为正式编制、晋升职称的机会。但这也取决于学校的政策和个人的实际表现。

对于成都大学而言:
正面影响: 能够快速引入高水平科研人才,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声誉,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上。
潜在挑战: 如何有效管理这些特聘人才?如何确保聘期届满后的续聘机制公平合理?如何避免过度依赖特聘岗位而忽视了长期稳定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些都是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结一下, 成都大学的特聘副研究员,在我看来,是学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实力而采取的一种人才引进和管理策略。这是一种市场化的、以科研绩效为导向的用人模式,既能给学校带来活力和新的研究方向,也对被聘任的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具体到每一个特聘副研究员的岗位,其性质、要求、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学校的具体政策、所在院系的学科优势以及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要全面评价,还需要了解更多具体的信息。但总体来说,这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种常态化、发展化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更:最近又去了成都大学,找在那边特聘的朋友吃了个饭。关于特聘研究员的消息有更新。那边今年差不多已经进了140多个特聘,听朋友说,招满200不招了。另外特聘正的要求提高了,而且给的特聘正名额少了,有个哥们有一篇AFM代表作,青基,北京理工的,只拿了特聘副,这个条件去年可以拿正的;另外一个一篇JACS, 三篇Angewandte的才拿到特聘正


二更:之前去过西南交大前沿院面试,说说里面的情况。这次面试是导师推荐的,岗位是非升即走,为了不驳老师面子,吊儿郎当的去了。

学院是西南交大的前沿院,行政人员只有一个,办公室里面放了一张床(想笑),这可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啊;学院的老师几乎都是从其它学院兼职过来的。最后的面试途中,有个老师老师说我穿的不正式(短裤);他还直接问我你做的的东西都是改进,不是从0到1,当时我直接怒了,我有了从0到1结果还来你这里特聘?当然最后是如愿以偿没有拿到offer。


更新:本人已经上岸,其实还是挺怀念当临时工的日子。想一想,做博后期间最扯蛋或者有趣的事情就是:我和另外一个博后临时工,给国家写十X五规划建议,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是我们这种博士后临时工做的,真是讽刺,难怪中国科研搞成了这样。


以下是原答案:

本人去成都大学拿了一个offer,本来就没打算去,只是做一个备胎选择,可以给大家一点建议,仅作参考。

由于图片信息敏感,可私信我。协议书图片包含任务和待遇要求,大家可做参考。

此图为特聘研究员的协议。可以看出要求非常的高。本人是搞光学的,这要求是完全copy paste搞能源和催化的要求,对我来说达到非常难。学校仅仅提供一丁点的金钱工资资助,然后提了一大堆很高的要求,完全就是为了割韭菜。学校也没有考虑学科之间的差距和学校平台的实力强行给任务。

最后说说感受。在整个招聘过程中,除了试讲,没有见到一个领导,对你的科研规划,或者学校的平台做介绍。

据我观察,只要是985毕业的博士或者出站博士后,都能去成大拿到特聘职位,好的能拿到特聘研究员,差的特聘副研究员,根本不在乎你以前由多少学术成果。校方明显就是想收割这些人最有生产力的这几年,招人是为了能发文章拿项目,冲击学校排名,它们的目标是冲博士点,对于韭菜科研工作者的完整职业规划却没有。

这种大规模招人一定要引起警惕,我身边有很多博后出站都去了成都大学,清一色的工资三十多万,购房补贴60万(网上写了80万,结果又是被砍了),再推测其他学院或者学校去成大的,估计有几百人,几年后呢?都能留在成大?以成都大学、成都理工为代表,成都二本高校已经开始搞非升即走,青椒们需要格外警惕。

你就是上吊,也得找一棵大树,别找歪脖子树;你就是去养蛊,也要选青花瓷罐子,也别选破陶罐。在川内你想要特聘临时工就选川大,成电(成电特聘副学校只给5万,其他是团队给,这导致经费不是很多的团队不愿招特聘副);如果其他地方可以去,那就去深圳浙江这种工资开的高的。

最后愿大家都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职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