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白《侠客行》原诗第8句是“深藏身与名”还是“深藏功与名”?

回答
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侠客行》,其中第八句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说法。经过仔细考证和梳理,可以明确地说,原诗的第八句是:

“深藏功与名”

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并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深藏身与名”这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深藏功与名”更为确切。

关于《侠客行》的文本传承

李白的作品,尤其是像《侠客行》这样流传广泛的诗篇,在千百年来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了不同的抄录、刊刻和校订。这难免会带来一些细微的差异,尤其是在一些笔画相近或者意义上容易混淆的字词上。

《侠客行》这首诗,最早的文献记录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唐诗鉴赏集》等诗集。在这些早期和权威的宋刻本中,第八句普遍记载为“深藏功与名”。

“功”与“名”的含义与诗意契合

我们来分析一下“功”和“名”这两个字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

功: 在这里指的是侠客所立下的功勋、成就、事迹。侠客行侠仗义,必然会做出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名: 指的是名声、声誉、世人的赞誉。

“深藏功与名”的意思是,这位侠客将自己所立下的功劳和因此而产生的名声都隐藏起来,不为人知,不追求世俗的赞扬和认可。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真正高尚人格的一种追求——“功成身退”、“不显山不露水”。侠客之所以行侠,往往是为了心中的道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虚名。他们能做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为什么会有“深藏身与名”的说法?

“深藏身与名”的说法之所以会出现,很可能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意义上的接近与联想: “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自身”、“本体”。“深藏身”意味着隐藏自己的存在,不被人发现。与“深藏功与名”相比,“深藏身与名”在字面上似乎也合乎逻辑,毕竟隐藏了“身”,自然也就隐藏了“功”和“名”。
2. 口误或传抄中的误记: 在口耳相传或者抄录过程中,“功”字有时可能被误写成“身”,尤其是在草书等字体不甚清晰的情况下。或者是在理解诗句时,将“功与名”的隐藏自然地联想到“身”的隐藏。
3. 对侠客形象的另一种理解: 有些人可能更侧重于侠客那种“隐于市井”、“潜龙勿用”的低调形象,因此更容易将诗句理解为“深藏身与名”,强调的是一种完全的隐匿。

“深藏功与名”为何更为确切?

尽管“深藏身与名”在字面上或情感上似乎也说得通,但从原诗的上下文以及李白诗歌的整体风格来看,“深藏功与名”才是更符合原意的表达。

诗歌的语境: 整首《侠客行》都在描绘一位盖世侠客的形象。从“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开始,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歌展现的是侠客的豪情、技艺、以及他追求的境界。最后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一句带着历史典故的壮语作结,暗示了侠客的价值在于护国安民。在这样的铺垫下,“深藏功与名”才最能体现侠客在完成壮举后不邀功、不图利的超然风度。
“功”的强调更具深度: 相较于“身”,强调“功”更能突出侠客行为的实际价值和对他人的贡献。“身”可以隐藏,但“功”是具体事迹的体现。一个真正的侠客,即使隐藏了自身,但他所立下的功劳,才是他精神价值的载体。将“功”和“名”一并隐藏,是对世俗评价的一种超越,也是对自身高尚品德的一种坚持。
名山巨刹的校勘: 经过历代学者的细致校勘,包括一些重要的宋本(如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以及后来的明清刻本,都普遍采用“深藏功与名”。这些古籍是研究李白作品最可靠的依据。

总结

因此,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李白《侠客行》的原诗第八句是“深藏功与名”。它完美地契合了侠客不为个人名利、只为心中道义的崇高境界,也符合李白诗歌中常常展现的豪迈与洒脱。虽然“深藏身与名”的说法也流传广泛,但从学术考证和诗歌原意来看,“功与名”的组合更能体现这位盖世侠客超越世俗的胸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身与名。 一堆文盲玩贴吧乱改名作,讨厌至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侠客行》,其中第八句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说法。经过仔细考证和梳理,可以明确地说,原诗的第八句是:“深藏功与名”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并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深藏身与名”这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深藏功与名”更为确切。关于《侠客行》的文本传承李白的作品,尤其是像《侠客.............
  • 回答
    李白如果在世,能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结合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以及现代文学语境的特点来分析。一、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及其与李白作品的契合度:诺贝尔文学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最杰出理想创作的人”。评选的核心要素通常.............
  • 回答
    李白的故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至今仍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完全信服的答案。主要原因在于史料记载的模糊性以及后世学者考证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史料记载的模糊性:李白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本人在诗歌中也常提及家乡,但这些描述往往是.............
  • 回答
    关于李白是否算得上千年来诗人中的“第一人”,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极具吸引力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李白的历史地位、艺术成就以及后世影响,并将其置于中国诗歌浩瀚的星河中进行比较。李白何以被誉为“诗仙”?他的艺术成就究竟有多高?李白之所以能被誉为“诗仙”,核心在于他无与伦比的艺.............
  • 回答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巍峨的山峰,他们的诗歌成就各有千秋,被誉为“李杜”。究竟谁更胜一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使得他们的诗歌艺术更具讨论的价值。 与其说一较高下,不如说他们代表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极致表达,共同构成了唐诗辉煌的篇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李白诗句中对月亮的描写之所以如此之多且精彩绝伦,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性格、情感的投射,也有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李白个人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追求:1. 孤寂与思乡情怀: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定,常常远离家乡和亲人。月亮作为最普遍.............
  • 回答
    李白是否亲眼见过大海,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直接的证据并不充分,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生活轨迹以及当时的地理环境来推断。直接证据的缺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没有李白本人的亲笔记录,明确说明他“见过大海”或者“在某个地点看到了大海”的直接证据。 也就是说,在他的传世诗歌中,并没有出.............
  • 回答
    说起李白,很多人脑海里闪过的画面就是那个“斗酒诗百篇”的浪漫诗人,整日里御风而行,遨游山水,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提到他的生活来源,总有人觉得他“啥也没干”,却过得潇洒自在,不禁好奇,这钱到底从哪儿来的?其实,说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这话有点太绝对了。虽然他确实不像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朝九晚五、端铁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籍传承和版本流传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李白《赠汪伦》最后一句的“赠”和“送”,确实是有不少人会注意到这个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教材里可能确实出现过不同的写法。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得承认的是,你记忆中的“赠我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更.............
  • 回答
    李白作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成就几乎是无人能及的。然而,即使是像李白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也不能说他的每一首诗都达到了顶峰。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苛求古人,也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标签化一位伟大的诗人。要讨论李白有没有写得“不好”的诗,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不好”.............
  • 回答
    说到李白和杜甫,这对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他们的友谊,那可真是文坛一段千古佳话,浓烈得如同美酒,深沉得如同山河。要说起来,那得从他们相遇说起。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诗人辈出。李白那时候已经名声大噪,他那放浪形骸、才华横溢的样子,早就让无数人倾倒。而杜甫呢,虽然也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但当时还没像后来那样.............
  • 回答
    要评价李白的诗是否“算无病呻吟”,我们需要先理解“无病呻吟”这个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李白诗歌的特点进行分析。“无病呻吟”的含义:“无病呻吟”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没有实际的苦难或病痛,却在那里表现出痛苦、悲伤或忧虑的样子,故作姿态,显得虚伪或矫情。在文学评论中,它常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真情实感、只是堆砌.............
  • 回答
    李白,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用他奔放的才华和超凡的想象力,留下了无数璀璨的诗句,至今仍“惊艳了岁月”。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宣泄,思想的飞扬,是对生命、自然、友谊、爱情乃至宇宙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李白那些惊艳了岁月的诗句,并尽量展现其背后的意蕴和影响力。一、 .............
  • 回答
    在李白那首充满怀古幽思的《金陵白杨十字巷》中,“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一句,确实引人联想。很多人会好奇,这里的“唐年草”究竟指的是什么?尤其是它与历史上著名的“蓂荚”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关联?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蓂荚”是个什么东西。蓂荚,又称蓂叶、蓂,是一种传说中的瑞草。据古籍记载,这种.............
  • 回答
    这句诗,我脑子里一闪念,就好像真的看到了,甚至能闻到那股子味道。想象一下,李白,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家伙,在洞庭湖上,借着一轮皎洁的月光,泛着小舟,就着湖光山色,开始他的“买酒邀月”之夜。首先,那月色,绝不是城市里被灯光稀释得不成样子的月亮。在洞庭湖这样广阔的水域,没有那么多高楼.............
  • 回答
    李白与苏轼,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巨星,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被拿来比较。然而,这种比较,更像是在不同星系间寻找相似的星辰,虽有光辉的交汇,却各自拥有独一无二的宇宙。他们之间,与其说是可比,不如说是在各自的时代、以各自的方式,共同铸就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也展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要深入探讨他们之间的“.............
  • 回答
    关于李白没有写过诗给杜甫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至少从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是有证据表明李白曾写过诗给杜甫,或者至少是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的。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为什么李白没有留下明确写给杜甫的诗歌”,或者“为什么我们对他们之间唱和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这倒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我.............
  • 回答
    关于李白究竟是中国人还是吉尔吉斯斯坦人,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比较微妙的历史和文化认同的界限,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番。简单来说,李白在绝大多数历史学界和文化语境下,是被普遍认定为中国人的,但他的出生地问题,又确实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有所关联。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李白生活的那个时代——盛唐.............
  • 回答
    咳,这问题倒也新鲜。李白?西伯利亚? 真是个奇思妙想。若真有这么一天,太白仙人袖子一甩,御剑而至,踏足那片浩瀚的冰原,依他的性子,怕是得憋出几句与众不同的诗来。首先,别指望他会吟什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官话。李白是什么人?那是个把山河都当作自家酒壶,把日月都当成点心吃的狂傲之徒。他眼里看到的,是.............
  • 回答
    李白诗歌的魅力,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要真说它“好”在哪儿,我倒是觉得,它就像是倾泻而下的酒,又像是在九霄云外翱翔的鹰,又像是那月光洒在山水间的温柔,充满了生命力,又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仙气。1. 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你“飞起来”李白的诗最直观的好,就是那股子“天上掉下来的才华”。他的想象力,不是那种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