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内蒙古又一杀人犯通过违法保外就医免监狱服刑,「保外就医」是什么操作?如何避免违法「保外就医」?

回答
内蒙古又一起杀人犯利用违法保外就医逃避刑罚的事件,再次将“保外就医”这一特殊的法律程序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下。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理解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操作,又是如何演变成“逃避刑罚”的工具的。

“保外就医”,顾名思义,就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如果患有严重疾病,经过医院诊断,确需保外治疗,且不适合继续在监狱服刑的,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可以在监狱外接受治疗的一种制度。它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服刑人员的基本人权,让他们在生命垂危或病情严重到无法在狱中得到妥善医治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照顾,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正如内蒙古的这起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当“保外就医”的门槛和审批流程出现漏洞时,它就可能被滥用。这项制度的执行,通常需要经过几个关键的环节:首先,罪犯需要有确实的病情证明,这通常由指定的医疗机构出具诊断书。接着,监狱方面会对病情进行核实,并根据相关规定提出是否同意保外就医的意见。最后,由法院或检察机关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理论上,这是一个层层审核、谨慎操作的程序。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流程可能变得“不那么严格”。比如,一些医疗机构可能在利益驱动下,为不符合条件的罪犯出具虚假的病情证明,或者夸大病情。监狱的审核环节也可能因为人情关系、权力寻租等原因而放松警惕,甚至出现串通。更重要的是,审批环节的把关不严,使得本应是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大打折扣。一旦罪犯获准“保外就医”,他们就可以离开监狱,在社会上自由活动,虽然理论上应受到一定的监管,但实际操作中,这种监管往往难以落实到位,导致他们形同自由人,这与法律对他们剥夺自由的判决是相悖的。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违法“保外就医”的现象,让这项制度回归其应有的轨道呢?

首先,必须从源头抓起,强化医疗诊断的严谨性和独立性。对于保外就医的申请,应指定多家权威、独立的医疗机构进行会诊,并建立信息互通机制,防止同一份虚假病情证明在不同环节被重复使用。同时,要对参与诊断的医生进行严格的职业道德约束和法律责任追究,一旦发现弄虚作假,不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还要剥夺其执业资格。

其次,完善监狱内部的审核与管理机制。监狱方在收到保外就医申请后,应建立更加严格的内部复核程序,引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对审核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留痕。对于病情是否达到保外就医的标准,应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和详细的评估报告,而非主观臆断。

再者,提升审批环节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审批部门在做出决定前,应充分听取控告部门的意见,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对于一些重大或有争议的案件,可以考虑设立听证会,允许相关方陈述意见。同时,要公开审批流程和决定,接受社会监督,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保外就医”人员的监管和动态管理。一旦获准保外就医,并非意味着刑期的停止。监管部门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追踪和回访机制,定期核查其病情变化以及是否遵守了保外就医的相关规定。如果发现其病情好转,或者存在逃避监管、再次犯罪等行为,应立即撤销保外就医的决定,将其收监。

最后,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完善“保外就医”的规定。可以考虑在法律中明确界定哪些疾病可以适用保外就医,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审批条件,减少因解释空间过大而产生的漏洞。同时,要加大对违法保外就医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总而言之,要杜绝违法“保外就医”的乱象,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部门协作的改革,从医疗诊断、监狱审核、司法审批到后期监管,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让“保外就医”这项充满人道关怀的制度,真正服务于其应有的目的,而不是成为少数人逃避法律制裁的“绿色通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个身边发生的事情,信不信由你!

前几年联系一个客户,集团公司,公司很多人去联系了,因为是联系广告业务,所以,我主要对接的是他们企划的人!其他同事也基本上联系的是企划........做业务免不了要请客吃饭,谈点“私下的话题”(都懂得!)我当时联系的还是他们企划里最大的官,关系还不错,该吃的吃了,该送的送了,有一天,这个人说他们有投放计划了........而且,其他跟进的同事也收到了这个消息,大家忙活的就更欢了.........

最终,这个客户确实是投放了,而且确实是在我们公司投放的........但签单的是我们老板——他和这个集团在我们这个省的区域总监是同学........

企业尚且如此.........

你不会真的以为,想这样“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认识几个狱警,认识几个法医就能办的了的?

呼伦贝尔那事,那位七旬的老奶奶反映了多长时间?为什么拖了这么长时间才开始着手调查?为什么反映之后很长时间“石沉大海”?

其实,旁观者心里都有数,只是不方便多说罢了!


有些问题恐怕不仅仅是通过法律问题可以解决的!应该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那就要看相关负责的部门了!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