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只能给历史系学生推荐五本书,你会推荐哪五本?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如果只能给历史系的学生挑五本书,这简直是要逼死人嘛!不过,既然是“推荐”,那我就得选那些真正能打开眼界、激发思考,并且对打下坚实历史学基础有帮助的书。我不喜欢那种“必读”的书单,而是希望推荐一些能让你“想读”的书。

我想来想去,这五本书,我希望它们能涵盖不同的历史维度、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并且能让你在啃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枯燥的年代记。

第一本书: 《西方文明史》(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我知道,一上来就推一本“通史”,听起来有点老套。但麦克尼尔这本《西方文明史》真的不一样。它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罗列皇帝、战争和条约的流水账。麦克尼尔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把历史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互动、交流、融合和冲突的宏大叙事。他关注的是技术、疾病、宗教、经济模式等等这些“大关节”,是如何塑造人类社会的。

为什么推荐给历史系学生?因为它能让你跳出“民族国家”的局限,看到人类文明是怎样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相互作用的。你读完之后,不会只知道“古罗马很强大”,而是会思考“古罗马的公共卫生系统和军队是如何传播到各地,又与当地文化发生碰撞的?”。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对于理解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而且,他的文笔也相当不错,读起来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晦涩。

第二本书: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

这本书,我相信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可能就接触过了,但我觉得值得再拿出来好好咂摸。戴蒙德的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宏观的地理和生物学视角来解释不同社会发展的差异。他提出的观点,比如农业起源地的优势、家畜驯化的重要性、地理隔离对文明发展的影响等等,虽然也有争议,但绝对是让你颠覆原有认知的好东西。

为什么推荐?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解释性”的力量。历史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发生”。戴蒙德的书,让你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进程,思考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深层原因。当你以后研究某个具体历史时期或事件时,这种“结构性”的思考方式会让你看得更透彻。而且,他善于用生动的事例和清晰的逻辑来阐述复杂的理论,读起来非常过瘾,也能激发你去寻找更多“为什么”。

第三本书: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孔飞力(Philip A. Kuhn)

好了,这次我们把目光拉回中国。孔飞力这本书,绝对是认识中国传统社会运作方式的一个绝佳窗口。这本书讲述了乾隆年间一场关于“叫魂”的社会恐慌事件,但它远不止于此。孔飞力通过对这个具体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清朝官僚体制的运作逻辑、民众的心理状态、信息传播的模式,以及权力是如何在“恐慌”中被滥用和扭曲的。

为什么推荐?因为它是一部“微观史”的典范。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历史,习惯于宏大的叙事,但真正的理解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孔飞力就像一个侦探,从一张张奏折、一桩桩审讯记录中,抽丝剥茧,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读这本书,你会深刻体会到,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堆砌事实,更是对复杂社会机制的洞察。它能让你明白,即使是一个看似荒诞的“妖术恐慌”,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权力、社会和文化动因。

第四本书: 《历史学家的技艺》(The Practice of History)—— J.H.普莱斯(J.H. Plumb)

这本书可能名字听起来有点“教学类”,但它的价值绝对不亚于任何一本通史或者史学理论著作。普莱斯作为一位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在这本书里非常坦诚地分享了他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思考过程、研究方法和遇到的困难。他谈到了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辨别史料真伪、如何构建历史叙事,以及作为历史学家所要承担的责任。

为什么推荐?因为它直接触及了“历史学”这个学科本身。很多学生进入历史系,可能只知道要“读史”,但对“如何研究历史”这个根本问题,可能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普莱斯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它会让你明白,历史研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严谨的考证、批判性的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对历史研究的“技术含量”有全新的认识,也会更懂得如何去欣赏其他历史学家的作品。

第五本书: 《一本书读懂中国史》(或者选择一本质量好的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入门读物,如钱穆的《国史大纲》的节选,或者某本你觉得特别有启发性的断代史著作)

最后这本书,我给了它一个“弹性空间”。我建议选择一本质量好的中国历史入门读物。我的初衷是希望历史系学生,无论研究哪个领域,都应该对中国自身的历史有一个扎实、宏观的了解。

比如,如果你想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虽然篇幅较大,但其中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精神和历史走向的论述,非常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他那种“温情敬意”的态度,以及对中国文化内在逻辑的探索,是很多人在阅读其他著作时会忽略的。

当然,如果你觉得《国史大纲》过于庞大,也可以选择一本评价极高的中国古代史或者近代史的优秀读物。重点在于,这本“第五本书”要能帮助你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有条理的中国历史知识框架,并且让你感受到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它可能不是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但它能成为你继续深入探索的基础。

为什么是这五本书?

简单来说,这五本书代表了:

宏观的文明视角(麦克尼尔): 跳出单一民族国家的框架,理解人类文明的互动。
解释性的力量(戴蒙德): 思考历史发展的深层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
精微的洞察力(孔飞力): 学习如何从细节中还原复杂的社会现实,领会微观史的研究方法。
历史学的技艺(普莱斯): 认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土的根基(中国史入门): 建立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历史的海洋如此浩瀚,五本书只能算是打开一扇门,引你窥见其中的精彩。希望这些书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让你在未来的历史学习道路上,保持那份对知识的饥渴和对真相的追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85历史相关专业学生,历史专业要想读好,关键就在于读书,特别是读经典的书。一本经典的书,可能不是你的兴趣领域的,但绝对能对你的兴趣领域带来诸多启发。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很多疑问,其中大部分基本可以通过阅读解决,乃至会产生更多的灵感。接下来我谈谈几本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书。

1、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基础。士人群体非常重要,读完以后会对中国古代士人和近代转型有新的认识。

2、斯文

本书对士之转型的梳理,直接继承和发扬了美国宋史学界关注“士人”的学术创变,积极地探索了深入理解唐宋思想转型的新方法与新道路, 它不依循理学的惯常叙述思路,而是从唐宋思想史的内部出发,揭示其起伏转折的轨迹。唐宋思想许多为人忽视的重要内涵,得到丰满的呈现,而理学的兴起这一前人论之甚多的问题,也因从唐宋士人转型和思想转型的大背景来观察,有了别开生面的阐发。书中对思想史的研究,综合了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等诸多领域的观察 ,其中从“文”的视角切入思想史,将文学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观察 ,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有所见。

唐宋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学历史必须要在观点上进行创新,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借鉴。

3、叫魂

本书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感受一下历史学者是如何行文的。

4、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个人认为近代史学习者的必读书。探究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可对近代以来纷繁复杂的思想有一细致了解。

5、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现代史必读,带你具体了解那一段历史以及什么才叫做历史的局限性。

user avatar

这个点赞数和收藏数是怎么肥事!

看到有这么多人喜欢,我很开心。多说几句。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还在放眼读书的阶段,那就应该多看不一样的书,能够挑战你的固有认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的书。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不建议一直看同质性很高的书。看一本考证的书,和看十本考证的书,你的收获只是量的积累。如果你再去看一本福柯的书,那可能你对历史学的信仰会坍塌。

每一种视角都有盲区,每一种方法都有弊端。希望大家能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以下是正文

1.《历史的真相》

学历史首先要懂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很多人缺乏史学理论的训练,张口闭口“历史的真相”,听着让人头疼。本书讲述了现代史学从确立到瓦解的历史。所谓现代史学,就是科学化的历史学,它宣称能够通过史料客观再现过去的历史,并从中找到规律。但是20世纪中后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历史学家的立场、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历史叙事的局限性都受到了质疑,这种宣言已经难以为继。

自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一百多年来,中国史学无时不受西方史学的影响。读了这本书,大概可以明白当今史学的困境和局限所在。该书不仅是欧美很多高校的教材,也是国内很多高校的必读书。

2.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它的价值依然在于史学理论。为了回应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学的冲击,柯文在本书中以义和团研究为案例,展现了历史学家、历史经历者和普通人看待历史的差异。是理论与个案结合的典范,可读性很强。我给知乎读书会写过一篇导读,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3. 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罗代尔是年鉴学派集大成者。如果问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是谁?我相信布罗代尔可能是众望所归。如果问被引用最多的历史学著作是哪一本?那应该是这本《地中海》。历史学家往往将历史时间看作线性的,将事件排列出先后顺序,然后试图赋予它们一个因果关系。布罗代尔在这本书里将历史时间分成了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个层次,他认为不同层次的历史,其时间尺度是不一样的,环境的变迁是以数百年为尺度,属于长时段;经济变迁相对快一些,属于中时段;历史事件的发生则在很短的时间内,属于短时段。因而他认为历史事件只不过是海洋表面的浪花,真正重要的是海底的潜流。他的三个时段是对线性历史观的一大突破。这本书可以丰富我们对历史时间的认知。

4. 钱穆《国史大纲》

理由很简单,钱穆反对以西方历史观阐释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他从中国本位的视角阐释中国历史的尝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历史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本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但是它的价值直到四五十年后才被学界发现。本书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方法,从欧洲人的衣食住行切入,讨论了“文明”作为行为举止的标准是如何在欧洲大陆出现和演化的?最终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作者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就断言它会成为一本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份自信让人直呼“NB”。从吃饭吐痰看出现代性,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