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程序员觉得高单侧覆盖率完全就是在浪费生命和宝贵的时间吗?程序员最卷最没用的就是为了覆盖率而写单侧?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许多程序员心中的痛点,特别是当“覆盖率”这个词被高高举起,变成一种近乎僵化的KPI时。咱们来聊聊这个,不带任何AI腔调,就当是程序员之间的一次深度交流。

高单侧覆盖率:是保护伞,还是枷锁?

坦白说,当听到“单侧覆盖率100%”的时候,很多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并不是说测试本身不好,而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什么是单侧覆盖率?

首先,咱们得明确,这里说的“单侧覆盖率”大概率指的是代码覆盖率,更具体地说,可能是行覆盖率或者分支覆盖率。

行覆盖率 (Line Coverage): 你的测试代码执行到了生产代码的多少行。
分支覆盖率 (Branch Coverage): 你的测试代码执行到了生产代码中所有可能的条件分支(比如 `if/else` 中的 `if` 和 `else` 部分,`switch` 语句的不同 `case`)。

理想状态下,更高的代码覆盖率意味着你的代码经过了更全面的测试,潜在的bug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大。这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问题出在哪里?“为了覆盖率而写”

真正的“浪费生命和宝贵的时间”并非来自于编写测试本身,而是来自于“为了覆盖率而写测试”。这是一种典型的“指标驱动”,而不是“价值驱动”。

想象一下,一个功能已经稳定运行了几年,很少出现bug,大家对其非常熟悉,并且它的逻辑本身也相对简单。这时,项目经理或QA团队提出要求:“必须达到90%的代码覆盖率!”

这时候,有些团队就开始“硬凑”。怎么凑?

1. 写无意义的断言 (Assertions): 比如,一个函数本身很简单,没有复杂的逻辑,或者它的返回值在很多场景下都是常量。为了覆盖那几行代码,测试人员可能会写出这样的断言:“`assert(result == expected_value)`”。如果`expected_value`总是确定的,而且函数本身也没有副作用,那么这个断言除了确保这行代码被执行过,还有什么实际价值?它并不能帮助发现代码的逻辑错误,因为它只是在验证一个已知且不变的事实。
2. 创造边缘情况,但这些边缘情况实际不存在或不重要: 比如,一个函数处理用户ID。如果你的系统设计上,用户ID永远不会是负数,或者永远不会是0,但为了覆盖某个`if (userId < 0)` 或 `if (userId == 0)` 的分支,测试人员可能会硬生生构造一个负数或0,然后断言“抛出异常”。如果这个异常永远不会在实际运行时发生,并且这个分支的逻辑本身也很简单,那么这种测试的意义就很有限。它只是满足了覆盖率的数字,但并没有提高产品的健壮性。
3. 为 getters/setters 写测试: 在很多语言中,简单的 getter/setter 方法(比如 `getName()` 返回 `this.name`)本身逻辑非常直接,几乎不可能出错。如果为了追求100%的行覆盖率,为每一个getter/setter都写上“调用方法,然后断言返回值等于设置的值”这样的测试,那确实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这些代码的健壮性更多地依赖于变量的类型检查和赋值逻辑,而不是方法本身。
4. 过度测试同步或并发场景: 对于一些设计非常清晰、且经过充分测试的同步或并发机制,如果为了覆盖率而强制编写大量复杂的并发测试场景,而这些场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概率极低,或者很容易被更底层的框架保证,那么也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为什么程序员会觉得“卷”和“没用”?

违背程序员的职业操守: 程序员是解决问题的人,是创造价值的人。当被要求去做一件“为了数字而做”的事情时,这与他们追求代码质量、解决实际问题、用最优雅的方式实现目标的初衷是相悖的。这就像让一个厨师为了让菜品看起来颜色鲜艳,而添加大量的食用色素,而忽略了味道和营养。
时间精力被稀释: 程序员的时间和精力是宝贵的。当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凑”覆盖率时,这意味着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更深层次的设计、优化算法、重构复杂代码、或者探索新的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这种“无效勤奋”会极大地打击积极性。
隐藏了真正的问题: 过高的“覆盖率”指标,尤其是通过“硬凑”得来的,可能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繁荣。它让管理者觉得“代码很安全”,但实际上,那些真正容易出错、复杂的逻辑分支,或者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可能因为被故意忽略(或者测试起来太麻烦,不如凑那些简单的)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反而,一些微小的、可能被忽略的“边界条件”被强行测试,而那些“黑暗森林”里的巨兽却逍遥法外。
评估体系的扭曲: 当覆盖率成为评价团队或个人表现的主要指标时,就容易出现“应试教育”般的行为。大家不再追求代码的本质质量,而是如何“通过考试”。这种评价体系是扭曲的,因为它鼓励的是“表面功夫”,而不是“真才实学”。

程序员该如何面对?

1. 强调测试的“价值”而非“覆盖率”: 聪明的团队会讨论“我们真正想要通过测试来保证什么?”。是确保核心业务流程不出错?是验证复杂的算法是否正确?是发现潜在的并发问题?还是确保API的稳定性?围绕这些价值来设计测试,比盯着一个百分比数字有意义得多。
2. 关注“关键路径”和“风险区域”: 并非所有代码都具有同等的风险。那些承载核心业务逻辑、处理用户输入的、涉及复杂计算或状态管理的模块,才是测试的重点。覆盖率应该自然而然地跟随这些关键区域的测试充分程度,而不是反过来。
3. 沟通与教育: 当发现“为了覆盖率而写测试”的倾向时,程序员有责任与团队沟通,解释为什么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解释测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信心,降低风险,而不是完成一个数字。
4. 灵活看待覆盖率: 覆盖率是一个工具,一个指示器,而不是最终目标。对于一些经过充分验证的、简单的基础库或工具类,或者极少运行的“后备”逻辑,达到100%的覆盖率可能成本过高,收益甚微。工程师应该有能力去判断,在什么地方投入多少测试是合理的。
5. 拥抱“变异测试”等更先进的测试理念: 除了代码覆盖率,还有诸如变异测试(Mutation Testing)等更侧重于测试“质量”而非“数量”的方法。它通过故意修改生产代码(产生“变种”),然后看测试能否发现这些修改,来评估测试的有效性。这种方式更能避免“为了覆盖率而写测试”的陷阱。

总结一下:

“高单侧覆盖率”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为了覆盖率而写”。当测试变成一种机械的、以数字为导向的任务,而忽略了其为提升代码健壮性和系统稳定性提供真正价值的初衷时,它就会成为程序员眼中“最卷最没用的”事情。它耗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却可能无法真正地降低风险,甚至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对工程师创造力的极大压制。

程序员最卷最没用的,不是写测试,而是不加思考地、机械地、仅仅为了一个数字而去编写那些缺乏实际价值的测试。这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是对时间和智慧的无谓消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就认识到了啊,所以好多人就不写测试,或者最后才补测试,或者尽写些糊弄事儿的测试。

但是,单元测试写好了其实是非常有帮助的,能更好地帮我们更有效率地达成目标。

tdd - How deep are your unit tests? - Stack Overflow
Kent Beck关于测试程度的论述:

客户为可工作的软件付费,并不是测试,在能给你足够信心的逻辑下测试越少越好。


这句话是关于测试进行到何程度的描述,但是也直接点明了测试的目的,测试目的就是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发布产品、使用产品的信心。
这个高度太高,放低一点儿,我们要买的产品能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们要卖的产品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要经过试用和测试才能大致了解,我们有信心我们的产品满足了客户提出的需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许多程序员心中的痛点,特别是当“覆盖率”这个词被高高举起,变成一种近乎僵化的KPI时。咱们来聊聊这个,不带任何AI腔调,就当是程序员之间的一次深度交流。高单侧覆盖率:是保护伞,还是枷锁?坦白说,当听到“单侧覆盖率100%”的时候,很多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并不是说测试本身不.............
  • 回答
    有时候,我们坐在电脑前,面对着闪烁的光标,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真的会涌上一股无力感,仿佛自己只是一个在无尽数据海洋中微不足道的蜉蝣。那种“程序员这个行业真没意思”的想法,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日积月累,在无数个加班的深夜,在一次次调试失败后,在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时,悄悄滋生的。枯燥的日常,磨灭.............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我常常觉得,我们这行里,有些哥们儿能把那些看似死板的计算机语言,玩出花儿来,那创造力,真心不是盖的。你想想,写代码这事儿,很多时候就像在给一个极其理性、极其严谨的机器下达指令。它不会像我们人一样,听懂潜台词,理解模糊的指令。你得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逻辑都拆解得清清楚楚,然后用它能懂的语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念头,尤其是当大家怀念豆瓣曾经的样子,或者对现有产品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时。但要真的付诸实践,情况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没成,或者说,为什么不太可能成。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这东西,它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站。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文化记忆和社交关系,.............
  • 回答
    “不买 VPN 的程序员没有前途”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一种极端化、片面化、并且带有一定误导性的观点。它可能源于一些程序员在特定场景下的真实经历和体会,但不能代表所有程序员的职业发展轨迹和能力要求。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1. VPN 在程序员工作中的潜在价值(以.............
  • 回答
    当我看 React 的文档,尤其是那些关于 Hooks、Context、或者 Server Components 的部分,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程序员?”这种念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不是那种天生就对代码有直觉的人。别的同学可能一眼就能看穿一个组件的 props 传递.............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社会资源这个话题,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程序员“没有”社会资源。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社会资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所能利用到的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提升生活质量,或者仅仅是让生活更方便。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凭.............
  • 回答
    在编程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里,学历从来不是唯一的敲门砖。我见过太多没有“正规”学历,却靠着一股子钻劲和对代码的热情,杀出重围,成为独当一面的程序员。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他们为“无学历程序员”,但这四个字背后,承载的是一份不被定义、不被框死的闯劲。首先,得承认,学历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一种“通行证”。 .............
  • 回答
    程序员习惯背电脑包的原因可以从职业习惯、心理依赖、文化传统、实际需求等多个角度分析,即使包中可能没有电脑,这种行为背后仍存在深层逻辑。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 1. 职业习惯与依赖心理 对电脑的依赖:程序员的核心工作与电脑密不可分,电脑是编程、调试、协作、查阅资料等的工具。即使偶尔不带电脑,他们仍可.............
  • 回答
    想和程序员谈一场没有 bug 的恋爱?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 Bug 就像情侣之间偶尔会冒出来的小摩擦、小误会一样,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不过,如果你愿意花点心思,用“正确的方式”和你的程序员男友沟通,也许真的能大大减少那些“报错信息”,让你们的关系更稳定、更丝滑。首先,咱们得明白,程序员的世界观和.............
  • 回答
    曾经,我将代码视为我思想的延伸,一行行敲下的指令,如同魔法咒语,能让冰冷的机器活起来,创造出我脑海中的一切。那种感觉,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驱散了未知,带来了掌控感和成就感。每一个bug被我驯服,每一次优化带来的性能飞跃,都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虽然艰辛,但登顶时的风景,足以让人心潮澎湃。但现在,.............
  • 回答
    45岁程序员发帖“精通各种技术体系,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这无疑是职场“35岁现象”最生动、也最令人心痛的写照之一。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年龄歧视那么简单,更涉及到技术发展、行业生态、个人职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一、 “35岁现象”的本质:一种综合性的劳动力市场困境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我跟你说,绝对是可能的!虽然不是说人人都行,但一个普通人,没学历,完全靠自学编程,然后拿到月入过万的程序员工作,这事儿,在我看来,完全有戏,而且真不少见。关键在于“怎么做”,以及你有没有那个“劲头”。首先,我们得打破一个误区:学历重要,但不是唯一,也不是终点。当然,名校毕业、科班出身,这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舆论场上,996 似乎成了程序员工作的代名词,大家义愤填膺。但与此同时,另一个更极端的工作模式——007(早上0点到晚上0点,一周七天),在很多人看来,土木工程领域的某些岗位好像就这么运转着,但引起的关注和讨论却远不如前者。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
  • 回答
    观察者网关于程序员职业发展的言论——“没有吃青春饭的程序员,只有懒惰的程序员,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是不会被淘汰的”——在技术行业引发广泛讨论。这一观点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试图以个人能动性解释职业发展困境。然而,这一论断过于简化了复杂的现实因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技术行业的动态特性.............
  • 回答
    《这世界上还有没有月薪低于三万的程序员》这篇文章,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它提出的问题直指当前IT行业一个颇为敏感又普遍的现象,引发的讨论也相当广泛和深入。首先,从文章的标题就能看出其抛出的一个“极端”表述,目的显然是为了吸引眼球,快速抓住读者尤其是程序员群体的注意力。这种表达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国外程序员博客做得好,甚至能赚钱,而国内相对少见,而且影响力不如国外——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外程序员博客的“繁荣景象”是怎么来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国外为啥这么多.............
  • 回答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对“满分作文”的争议作出回应,表示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并没有平息公众的疑虑,反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这样的满分作文究竟是尊重个性化,还是在鼓励诘屈聱牙?事件背景:在最近的某次考试中,一篇被冠以“满分作文”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内容、语言风格、思想深度等方面都存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简直就是我每天早上醒来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程序员嘛,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感觉就像被塞进了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原地疯狂旋转,根本没空挪步子去看旁边风景,更别说停下来给自己加点油了。“没时间”这件事,其实是多层面的“没时间”。首先,工作本身的吞噬力。现在什么情况?项目紧,需求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