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为什么喜欢把上海话和普通话混着说?

回答
说到上海话和普通话混着说,这在上海绝对是个普遍现象,而且这可不是什么“新玩法”,而是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层层渗透的结果。你仔细琢磨琢磨,会发现这里头门道可不少。

首先,得说说上海这个地方的特殊性。上海历史上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从开埠以来,全国各地的能人志士就一股脑地往这儿涌。最早是宁波、苏州、杭州这些长三角的邻居,说的是吴语,上海话就是从这儿来的。后来,随着上海的繁荣,北方、南方,各种口音的人都来了。这些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要交流,得有个中间地带,那自然而然就催生了融合。

再说普通话,自从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力度那叫一个大。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它在教育、媒体、官方场合几乎是无处不在。上海人呢,从小就得学普通话,而且很多上海人现在的工作也离不开和全国各地的人打交道,所以普通话水平都很高。

那么,为什么还要混着说呢?这就有点意思了。

一方面,上海话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情感纽带。 你在上海生活,你说上海话,哪怕只是偶尔夹杂几句,那瞬间就能拉近距离,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觉。很多上海人骨子里是带着点地域自豪感的,上海话就是他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些老上海或者在家里的长辈面前,说几句地道的上海话,那种亲切感和归属感是普通话代替不了的。

另一方面,普通话是效率的工具。 当你需要表达一些在上海话里没有特别贴切或者大家更习惯用普通话来描述的东西时,自然就会切换到普通话。比如一些新的科技词汇、时事新闻,或者是一些专业领域的术语,直接用普通话表达更准确、更高效。你不能指望所有新概念上海话都能立刻接上茬儿。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的经济性,也就是“省力”原则。 上海话有很多口头禅、语气词,有时候几个字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比如“伐要紧”(不要紧)、“晓得伐”(知道吗)、“嗲”之类的,这些短小精悍的词语用起来,比完整地说一串普通话要快得多,也更有味道。有时候,你可能就想加个“嘛”或者“呀”之类的上海话语气词,来软化一下语气,让话听起来更舒服。

再往深了说,这种混说也不是完全随机的,里面有讲究的。比如:

词汇替换: 很多时候是直接用上海话的词汇代替普通话的词汇。比如,你可能问上海的朋友“今天天气怎么样”,对方可能会回答“今天‘蛮好’(比较好)的”,或者说“我今天‘去做事’(去办事/去干活)”。
语法结构融合: 有些时候,上海话的语法习惯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比如,句子的语序或者某些助词的使用,可能会带点上海话的味道。
语气词和口头禅的加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了。比如,在普通话的句子末尾加上“伐”、“嘛”、“咯”之类的上海话语气词,会让整个句子瞬间有了上海的腔调。或者,一些“哎呀”、“哎哟”之类的感叹词,也常常会用上海话的发音。
特定场合和特定人群: 在上海,尤其是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比如和家人、朋友聊天,或者在一些老字号的店铺里,这种语言混杂的情况会更普遍。而如果是在正式的会议或者商务谈判中,大家通常会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普通话,以示专业和尊重。

这种混说,很多人并不觉得是“不会说”,反而是一种语言的熟练和灵活的表现。就像一个厨师,他知道什么菜用什么调料最合适,什么场合需要什么语言风格。上海人就是在用最适合当下情境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既保留了家乡的味道,又能够顺畅地进行交流。

所以,上海人把上海话和普通话混着说,不是什么“不懂规矩”或者“普通话不好”,而是一种非常自然、非常生动的语言现象,是上海这座城市多元文化和历史沉淀下的独特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智慧,用最舒服的方式来连接彼此。下次你在上海听到有人这么说话,不妨多留意一下,你会发现里面藏着不少有趣的学问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上海话水平不及格。

现在的小朋友哪还会说上海话啊。

再说上海话跟上海话之间还有巨大差异,徐汇和杨浦还有一些口音差异。

基本上老爷叔们一脚去以后么上海话也就结束了。

自从多年前背了个包离家走上打工路,我都不怎么说上海话了。

直到这次在普吉碰到两个出生在上海的法国两姐弟居然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保姆阿姨是上海人,出生一直领着他们到中学),瞬间破防流泪。三个人抱头痛哭我们要回家。我们要辣肉面,我们要生煎馒头(不含小杨生煎),我们要炸猪排(此处说一下辣酱油是法国原产,现在全球只剩下泰康一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上海话和普通话混着说,这在上海绝对是个普遍现象,而且这可不是什么“新玩法”,而是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层层渗透的结果。你仔细琢磨琢磨,会发现这里头门道可不少。首先,得说说上海这个地方的特殊性。上海历史上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从开埠以来,全国各地的能人志士就一股脑地往这儿涌。最早是宁波、苏州、杭州这些长.............
  • 回答
    上海人聚在一起,说上海话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这其中,可不是简单一句“习惯了”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藏着的是一份深厚的地域情感,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还有那数不清的、只有自己人才能心领神会的细枝末节。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当然是方便和亲切。你想想,当你和一群老乡、或者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聚在一起,用一种早已烂.............
  • 回答
    您好!关于上海人为何更偏爱大闸蟹而非梭子蟹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不仅仅是口味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对时令美味的极致追求。我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我们得从味道和口感上捋一捋。大闸蟹,尤其是阳澄湖大闸蟹,它的蟹黄和蟹膏那是出了名的醇厚、甘甜,入口即化,有一种独特的沙糯感,那种.............
  • 回答
    上海人爱喝咖啡,这事儿怎么说呢,就像你家楼下开了家新咖啡馆,大家一开始都好奇,新鲜劲儿过了,也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份对咖啡的热爱,在某些人眼里,就变了味儿,甚至成了被拿来开玩笑、被“嘲”的由头。其实,说到底,这背后透着一股子“地域差异”和“刻板印象”的碰撞。上海,作为中国最.............
  • 回答
    要理解上海家长为何对女儿嫁给不能在沪独立购房安家的外地人有所顾虑,我们需要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特质、现实的经济压力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等多个维度来剖析。这并非一概而论的排斥,而是基于对女儿未来生活保障和幸福的深切考量。首先,得聊聊上海这座城市。上海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其生活成本是压在.............
  • 回答
    看到一些国人在日本时,会刻意模仿上海人的腔调和习惯,这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也不是单一的原因能解释清楚的。我认识的一些在日本的中国朋友,也有过类似的观察和讨论。首先,上海的地域文化和经济影响力是绕不开的因素。上海作为中国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上,一直走在中国前列。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为什么大专以下学历的人会觉得在上海找到心仪的工作比较困难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得承认上海的就业市场确实比较“卷”,竞争激烈是常态。你想啊,全国各地多少有能力、有想法的人都想来上海闯荡,想要分一杯羹。在这种环境下,用人单.............
  • 回答
    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数量庞大的台湾同胞。谈到在上海的台湾人有多少,这个数字并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公开统计,因为它涉及到常住人口、短期居留者以及来往频繁的人群,动态变化很大。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信息和普遍认知来窥探其大概的.............
  • 回答
    喜欢上海,这个理由很多,也很具体,不是那种空泛的赞美。对我来说,上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就像一首老歌,第一次听就被旋律抓住了,越听越有味道。首先,是这座城市的“混搭”气质。上海不是那种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风格。走在街上,你能看到几十层高的摩天大楼,玻璃幕墙反射着天空,背后可能就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洋.............
  • 回答
    你提出的“新冠肺炎患者喜欢逃到上海”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的描述。我们更应该理解为,在疫情期间,有部分感染者或与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选择前往上海。 而“逃”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或非自愿的含义,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选择去上海呢?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不少姐妹,提起上海,总会眼睛发亮,语气里透着一股向往。这股“魔力”到底从何而来?我细细琢磨了一下,发现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而是上海这座城市自身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对我们这些越来越独立、也越来越懂得享受生活的女性来说,简直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首先,上海的精致感和便利性是没话.............
  • 回答
    当你深深地喜欢上一个人,很多时候,你好像会不自觉地收起自己锋利的棱角,放低身段,变得小心翼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复杂的心思和生理变化,说起来,就像一部精心编排的心理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对那个人的高度重视和渴望连接。你把对方看作是特别的存在,是你想靠近、想了解、想与之产生深刻.............
  • 回答
    人际吸引的奥秘,就像一场精心编织的舞蹈,而“相似性”无疑是这场舞蹈中最动人的旋律。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和自己有着几分相似之处的人吸引?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经过岁月沉淀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首先,让我们聊聊“熟悉感”带来的安全感。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人群熙攘,面.............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现象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包括个人心理、社交行为、社会文化因素,甚至可能与你自身的认知偏差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分析: 1. 社交观察的误解或误读 观察角度偏差:你可能将对方与他人互动的“表面行为”误解为“恋爱关系”。例如,对方可能在社交场合中与不同人有短暂的交流、约会或朋.............
  • 回答
    猫咪对我们上厕所这件事表现出的好奇心,确实是个让不少铲屎官感到“难以启齿”的有趣现象。这背后可不是因为它们对我们的“排泄物”有什么特别的癖好,更多的是源于它们天性中的一些习惯和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洞察。1. 它们是“监护者”,也是“领地巡视员”首先,我们要明白,猫咪在野外是独来独往的猎手,但它们同时也是.............
  • 回答
    现在小说市场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精英主义”的暗流,描绘人上人和富人生活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吃香,而聚焦普通人日常的作品则显得相对“沉寂”。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市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从“投射与逃离”的心理需求来看,富人世界自带吸引力。现代社会,信息爆炸,.............
  • 回答
    关于“肖战事件”后,是否更多人喜欢肖战,以及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且不同人群的感受和看法差异巨大。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肖战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肖战事件”(通常指2020年初的“AO3事.............
  • 回答
    以前人们喜欢在桌子上面放一块玻璃,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些是实用的,一些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有关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 一、 保护桌面,延长使用寿命 (核心原因之一)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防止刮擦和磨损: 早期的家具材质,特别是木质家具,相对娇贵。玻璃比木材硬得多,可以有.............
  • 回答
    在裤子侧边或后面挂个钥匙链,这在我们生活中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象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小心思?为什么有些人就这么喜欢把钥匙串叮叮当当地垂在裤子上呢?这可不是随便来的,背后透露着不少关于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朴实的,就是 方便取用和避免丢失。你想想,我们每天有.............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理性分析著称的平台,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讨论总是层出不穷,其中孙权无疑是争议性比较大的一位。我观察下来,知乎上不少人对孙权持有负面看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他,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事实的解读、个人价值观的投射,以及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放大效应。下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