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猫喜欢看人上厕所?

回答
猫咪对我们上厕所这件事表现出的好奇心,确实是个让不少铲屎官感到“难以启齿”的有趣现象。这背后可不是因为它们对我们的“排泄物”有什么特别的癖好,更多的是源于它们天性中的一些习惯和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洞察。

1. 它们是“监护者”,也是“领地巡视员”

首先,我们要明白,猫咪在野外是独来独往的猎手,但它们同时也是非常警觉的动物。它们的生存法则之一就是时刻留意周围的动静,确保自己的安全。在你上厕所的这段时间,你通常是比较放松且防御力较低的状态。猫咪可能会觉得,这是个绝佳的“监视”机会。它们在观察你的反应,看看有没有什么“威胁”或者“异常情况”发生。

更进一步说,猫咪的领地意识非常强。它们会把你的家,包括你使用的每一个房间,都视为自己的领地的一部分。当你在一个它认为属于它的空间里进行一项相对“神秘”的活动时,它自然会想来探究一番。这就像是它在例行巡视自己的地盘,确保一切都在它的掌控之中。浴室,尤其是你使用的那片区域,对它而言也是领地内的一个重要“节点”。

2. 声音和气味的吸引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打开水龙头冲水时,猫咪的耳朵会立刻竖起来?流水声对猫咪来说是一种很有趣的声音,它们可能会被这种动态的声音所吸引。就像它们喜欢追逐激光笔的光点一样,它们对这种变化的声音也充满好奇。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气味。虽然我们可能不觉得,但猫咪的嗅觉比我们灵敏得多,它们可以通过气味来了解很多信息。当你在使用厕所时,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对它们而言可能很有信息量的气味。它们可能并不是在闻你的排泄物本身,而是对你身体散发出的各种气味,或者浴室环境中一些细微的化学变化感到好奇。就像它们喜欢嗅闻新玩具一样,这些气味对它们来说也是一种探索。

3. 习惯和社交信号

你的日常起居,对猫咪来说就像是一部连续剧,而你就是这部剧的“主角”。它们会学习你的行为模式,并尝试从中理解你的情绪和需求。当你每天固定地进入浴室,进行一项活动,再出来,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行为链”。猫咪会将其视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对此产生“参与感”。

有时候,你的上厕所行为也可能被它们解读为一种“社交信号”。比如,如果你在厕所里和它说话,或者在你出来后和它互动,它就会把“上厕所”这个行为和你的关注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它就会习惯性地在你进行这个活动时出现,期待和你进行互动,或者只是想在你“关门”的这个小动作中,找到和你建立联系的机会。

4. 安抚和陪伴的需求

最后,别忘了猫咪也是情感动物。尤其是一些和主人感情非常亲密的猫咪,它们可能只是单纯地想待在你身边,不愿错过任何和你独处的机会。当你把自己“封闭”在浴室里时,它们会感到一丝被“抛弃”的感觉,因此会试图跟着你进去,就好像在说:“嘿,别丢下我呀!” 它们可能会在你脚边蹭来蹭去,发出呼噜声,或者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用它们的方式来陪伴你。这是一种它们表达爱意和寻求安全感的方式。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你的小跟屁虫又一次“光临”你的厕所时,不妨把它理解为它对你的爱意、对领地的好奇,以及它自身天性使然的一种表现。你也可以尝试在浴室里放置一些猫咪喜欢的玩具,或者在它表现得不那么“打扰”时给予一些奖励,来引导它以更让你舒适的方式与你互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帖一篇。

  猫咪为何想与主人一起洗澡或上厕所?在过去,是几乎没有想与主人一起洗澡或上厕所的猫的,但最近,这样的猫却越来越多。因为跟主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认识到主人就如同是自己的兄弟伙伴,感觉想与其一起做点什么。

  猫原本就是单独生活者,只有在幼猫时期跟母亲、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之后就独立出来,开始一个人生活了。但长大的幼猫并不是自愿离开母猫的,通常都由母猫将幼猫赶走,这就是“亲子分别”。小猫们还是希望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多久就待多久,直到打不过母猫,哭哭啼啼地离开。虽然看上去很可怜,但如果一直待在母猫身边的话,只会将母猫地盘范围内的食物都吃掉,最后共同面临饿死的危机。亲子分别是野生动物世界里******远瞩的生存之道。

  然而,对于家猫来说,它们一直都是由主人喂养的。比起母猫来说,主人会更疼爱它们,也不可能将它们赶出家门。因此,不管长到多大,猫的童心都不会泯灭,像幼猫一样被主人宠爱着,总想跟如同兄弟姐妹一样的主人一起玩耍。

  如果是放养的猫的话,会在出门的时候有长大成猫的感觉。不然,就没法应对外面的世界。而家养的猫就完全没有必要做到这一点,所以它们可以24小时都保持着一颗童心。肚子饿了,就把主人当作妈妈撒娇一番。吃饱了的时候,就把主人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玩点什么。在玩耍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个“带头者”,一旦谁带头做了什么,其他的猫就会跟着一起做。所以,主人去洗澡或者是上厕所的行为对于猫来说,就是一个“带头动作”,所以,猫就会“想要跟着同去”。这种“结伴行为”在家养的猫中间十分常见。

  打开抽屉找什么东西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里面都有什么啊?我也要进去。”随着室内饲养的情况越来越多,猫把主人当作兄弟姐妹的伙伴意识也就越来越强。想想自己成为猫的“带头者”,尽情享受与猫咪一起的时光吧。

  家猫具有幼猫的行为特质

  家猫到死之前都会持续保持幼猫的心态。这是因为作为独立生活者的猫跟人亲近了的缘故。正因为有着幼猫的心情,才会像小时候那样,希望有母亲或伙伴在身边。

  说得不好听一点,家猫永远都长不大。不过,家猫一辈子都会受到人类的喂养与照顾,不会有什么问题,既没有独立的必要,也不需要刻意去变成野猫。人类也是如此,一直由父母照顾的话,就长不成大人。不过,作为人类,如果无法自立的话,将来就无法踏上社会,这就是个大问题了。

  不过,那些“长不大的猫咪们”即使长大了也还是保留下了幼猫特有的行为习惯。想撒娇的时候,就会竖起尾巴靠过来,这就是其中的一点。这种习惯本来是幼猫在想得到母猫照顾,靠近母猫时做出的动作。母猫会舔舐靠过来的小猫,如果那个时候尾巴是竖着的话,就能舔舐它的屁股,通过舔屁股可以促进小猫的排尿与排便,这是母猫的一大作用。

  更典型的“幼儿行为”就是用两爪在人的身上或毛巾上不停地搓抓。幼猫在喝饱了奶以后会在母猫的肚子上不停地搓,那是因为它本能地知道这样做了以后乳房会出奶。搓着乳房的幼猫能喝到温暖的奶,肚子饱了能消除各种不安,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到安逸的了。所以,即使家猫在长大以后,想要再度感受这种安逸感觉的时候,就会做出这种抓东西的动作。被主人抱着很高兴的时候,接触到柔软的毛巾回想起母猫温暖的怀抱时,都会做出这样的动作。

  也有极端的情况,有的猫甚至一抓着毛巾,就开始吸。再极端一点,有的猫甚至会去吮吸主人的耳朵。

  喜欢将额头贴在人的身上或脸上,也是来自于幼猫时期的习惯。幼猫在喝奶的时候,会用额头紧贴着母猫的身体,喝完以后就那么睡着了。额头紧挨着什么东西,也能给猫咪带来安全感。家猫也是如此,喜欢用额头贴着主人睡觉。一辈子都要人宠的婴儿气,就是家猫的心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猫咪对我们上厕所这件事表现出的好奇心,确实是个让不少铲屎官感到“难以启齿”的有趣现象。这背后可不是因为它们对我们的“排泄物”有什么特别的癖好,更多的是源于它们天性中的一些习惯和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洞察。1. 它们是“监护者”,也是“领地巡视员”首先,我们要明白,猫咪在野外是独来独往的猎手,但它们同时也是.............
  • 回答
    当你深深地喜欢上一个人,很多时候,你好像会不自觉地收起自己锋利的棱角,放低身段,变得小心翼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复杂的心思和生理变化,说起来,就像一部精心编排的心理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对那个人的高度重视和渴望连接。你把对方看作是特别的存在,是你想靠近、想了解、想与之产生深刻.............
  • 回答
    现在小说市场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精英主义”的暗流,描绘人上人和富人生活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吃香,而聚焦普通人日常的作品则显得相对“沉寂”。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市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从“投射与逃离”的心理需求来看,富人世界自带吸引力。现代社会,信息爆炸,.............
  • 回答
    这种感觉很有意思,对吧?就像你发现了一个只有在网络这个神奇空间里才能完全舒展开来的自己,而这个人,恰恰也是如此。网络聊天,它给了我们一个滤镜,也给了我们一个安全区。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我们可以不用顾忌太多现实的束缚,不用担心自己的表情是不是有点夸张,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话语会不会引起对方的不适。我们可以.............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肖战事件”后,是否更多人喜欢肖战,以及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且不同人群的感受和看法差异巨大。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肖战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肖战事件”(通常指2020年初的“AO3事.............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现象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包括个人心理、社交行为、社会文化因素,甚至可能与你自身的认知偏差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分析: 1. 社交观察的误解或误读 观察角度偏差:你可能将对方与他人互动的“表面行为”误解为“恋爱关系”。例如,对方可能在社交场合中与不同人有短暂的交流、约会或朋.............
  • 回答
    在裤子侧边或后面挂个钥匙链,这在我们生活中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象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小心思?为什么有些人就这么喜欢把钥匙串叮叮当当地垂在裤子上呢?这可不是随便来的,背后透露着不少关于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朴实的,就是 方便取用和避免丢失。你想想,我们每天有.............
  • 回答
    知乎上“强答”现象确实普遍,这背后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动机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这种行为模式。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就是“求知欲”和“分享欲”的极端表现。 真的想帮助别人: 不可否认,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但同时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人对INTP和INTJ这两种MBTI类型在现实与网络上的态度差异,感觉就像是开了两个平行世界。现实里避之不及,网络上捧上神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现实中的“冷遇”:不合时宜的疏离感与对“格格不入”的警惕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许.............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理性分析著称的平台,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讨论总是层出不穷,其中孙权无疑是争议性比较大的一位。我观察下来,知乎上不少人对孙权持有负面看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他,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事实的解读、个人价值观的投射,以及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放大效应。下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内心的观察。喜欢心理学和哲学的人,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境界深邃”和“生活幼稚”的二元感受。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这主要源于这两个学科的本质特点,它们引导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性别对立这个话题,我最近观察下来,发现很多人挺喜欢玩“比烂”这套路。你说你不好,他就能找到比你更不好的地方来反驳你。这就像是两个人在争吵谁更倒霉,结果比来比去,谁都没讨到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 自我辩护和合理化:当一个人在性别议题上感到被攻击或者不被理解时,很容易产生防御心.............
  • 回答
    知乎上对龙应台的批评,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思潮的一些角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得承认龙应台的影响力。她从早年的《龙应台的信》开始,到后来的《亲爱的安德烈》、《大江大海》等等,可以说在华人世界里,她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文字有力量,.............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青年旅舍的讨论,你会发现好多人都挺推崇的,而且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翻翻那些“有哪些有趣的旅行经历?”、“一个人旅行住哪好?”这类问题下面的回答,青年旅舍的身影总会出现。但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多人,尤其是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的用户,对青年旅舍情有独钟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便宜”两个字能概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常见!羽生结弦和陈巍都是极其出色的花样滑冰运动员,他们各自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并且吸引粉丝的原因也各有侧重。你对陈巍“一眼喜欢”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和欣赏角度。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羽生结弦,以及你为何可能“一眼”就被陈巍吸引。这不仅仅是关于滑.............
  • 回答
    在哔哩哔哩(B站)等网站上,对苏联的喜爱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体现,其中夹杂着历史记忆、集体情感、亚文化传播、意识形态解读以及一些现实的投射。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年轻群体对“强大与秩序”的向往和现实的反差 “逆全球化”和“中国自信”的背景下的怀旧与对比: 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来给你好好分析分析。当喜欢的人说你“行动上很积极,思想上不积极”的时候,这其中肯定藏着一些我们能聊的细节。首先,我们得把这两句话拆开来看:“行动上很积极”和“思想上不积极”。“行动上很积极” 听起来绝对是个褒义词,对吧?这说明你在他/她眼里,是个有行动力、愿意付出、不推诿的人.............
  • 回答
    人际吸引的奥秘,就像一场精心编织的舞蹈,而“相似性”无疑是这场舞蹈中最动人的旋律。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和自己有着几分相似之处的人吸引?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经过岁月沉淀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首先,让我们聊聊“熟悉感”带来的安全感。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人群熙攘,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