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是否会面临医疗体系的崩溃?

回答
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指的千禧一代(Millennials, 大约出生于19811996年)以及更年轻的Z世代(Generation Z, 大约出生于19972012年),是否会面临医疗体系的崩溃,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我们为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行动。

以下是可能导致或加速医疗体系“崩溃”的潜在因素,以及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具体情况和挑战:

一、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

老龄化加剧与医疗需求爆炸:
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 大约出生于19461964年)的衰老: 这一代人数量庞大,且寿命普遍较长。随着他们步入老年,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包括慢性病管理、老年病专科治疗、长期护理、姑息治疗等。
慢性病负担沉重: 老年人群体往往伴随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干预和高昂的治疗费用。
年轻一代的挑战: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年轻,但也要面对未来承担更重的老年人口医疗照护责任。例如,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养老金与医疗保障的联动等问题都将更加突出。

生命预期延长与医疗成本的螺旋上升:
医学进步使得许多曾经致命的疾病变得可控,延长了人类寿命。然而,延长生命的背后往往是昂贵的治疗、药物和技术,这直接推高了整体医疗支出。
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活得更长,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地享受医疗服务,从而增加个人的长期医疗支出和对医保系统的需求。

二、 医疗成本的持续上涨与可及性问题:

技术进步的双刃剑: 新的诊断技术(如基因测序)、治疗方法(如靶向疗法、免疫疗法)、医疗设备(如机器人手术)等虽然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其研发和应用成本极高,最终会转嫁到医疗费用中。
药物价格: 特定疾病的创新药物价格往往令人咋舌,这使得许多患者望而却步,也给医保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支付压力。
医疗服务效率低下与行政成本: 医疗体系的复杂性,包括保险公司的管理、医院的运营、电子病历系统的整合等,都可能导致行政成本过高,挤占了真正用于医疗服务本身的资源。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即使在发达国家,医疗资源也常常集中在大城市或特定地区,导致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难以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种不平等会加剧社会矛盾。
我们这一代人的薪资增长与医疗成本的脱节: 许多研究表明,在许多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里,医疗成本的增长速度远超工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需要拿出更大比例的收入来支付医疗费用,或者承受更高的医保保费。

三、 医疗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与韧性不足:

资金来源与支付模式: 公共医保的财政压力、私人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可负担性、以及医疗费用的支付模式(如按服务付费 vs. 按价值付费)都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可持续性。
医护人员短缺与倦怠: 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的培养周期长,工作强度大,且面临着职业倦怠的风险。老龄化也意味着一些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即将退休,而年轻一代的医护人员可能不足以填补空缺。
缺乏预防性医疗的投入: 许多医疗体系仍然以治疗疾病为主,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投入相对不足。如果公众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医疗系统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脆弱性: 新冠疫情暴露了许多医疗体系在应对大规模传染病时的脆弱性。供应链中断、医疗资源挤兑、医护人员感染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系统不堪重负。
我们这一代人的就业与医保挂钩: 在许多国家,医疗保险与就业紧密相连。经济波动、零工经济的兴起,以及新兴的就业模式可能使得医疗保障的稳定性面临挑战。

四、 其他可能加剧问题的因素:

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问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出现或现有疾病加剧,增加医疗系统的负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尽管我们是信息时代的一代,但久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问题依然普遍,这些都会增加未来罹患慢性病的风险。
政治意愿与改革阻力: 医疗体系的改革往往触及既得利益,面临巨大的政治阻力。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改革动力,将使问题难以解决。

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具体风险和机会:

风险:
更高的医疗费用负担: 我们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税收来支持公共医保,或者支付更高的私人保险费用。
医疗服务可及性下降: 医生短缺或服务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某些治疗和服务难以获得。
选择的局限性: 经济压力下,我们可能不得不选择更便宜但效果可能不如理想的治疗方案。
对年轻一代的压力转移: 如果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未来的年轻一代将承受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大的负担。

机会:
技术赋能: 作为数字原住民,我们更能接受和利用科技来改善医疗服务,例如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可穿戴健康设备等。
健康意识的提升: 年轻一代普遍对健康和福祉更为关注,更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去预防疾病,并可能推动更注重预防的医疗模式。
政策倡导的潜力: 年轻人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通过有效的倡导,我们可以推动医疗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创新模式的涌现: 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如基于订阅的初级保健、数字健康平台等,可能为解决现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崩溃”的含义:

“崩溃”并非一定是医疗服务完全停止,更可能表现为:

可负担性危机: 大部分人无力承担基本的医疗费用。
可及性下降: 医疗服务排队时间过长,医生资源严重不足,一些重要的治疗药物或技术无法获得。
质量滑坡: 由于资源不足和医护人员压力过大,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下降。
效率低下与浪费: 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管理混乱,导致大量浪费。
公众信任危机: 人们对医疗体系的信心丧失,导致社会不稳定。

结论:

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有可能面临比父辈更严峻的医疗体系挑战,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持续上涨的医疗成本、以及现有体系的结构性弊端,都指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

然而,这并非一个既定的命运。如果我们能够积极行动,利用技术创新,倡导和推动有效的改革,例如:

加强预防性医疗和健康管理。
改革支付模式,鼓励价值导向的医疗。
投资于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福祉。
发展更高效、可及的远程医疗服务。
提高医疗体系的透明度和效率。
平衡医疗成本与公平性。

那么,我们仍有可能避免最糟糕的“崩溃”,而是能够逐步过渡到一个更可持续、更公平、更高效的医疗体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远见、决心和行动力来应对这些挑战。这场挑战是全社会的,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算了,还是不匿了。


某天夜班,我管了一个病人家属拿着水果走进医生办公室,说医生,护士,你们辛苦了,吃点水果吧。

我赶紧说,谢谢,谢谢。别这么客气,给病人吃吧。

家属说,没事,大家送了好多,我们也吃不了多少。你们夜班辛苦,给你们吃。

我们激动地说,谢谢你的理解。

这时,家属长长地吸了口气,说到:其实,我知道,你们受了太多委屈,背负了太多不该你们背的压力。

我一听这话,当时胸口感觉被电了一下,紧接着,是一阵暖流走遍全身。当时不忙,就招呼他坐下聊。


他是一个经济学家,留美博士,回国后在某家公司做顾问。我问了一些他对当下医疗的看法,他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了当下的部分医疗现状,让我意外又惊喜的是,他说的非常通俗易懂。


他说:和我一起在国外留过学的朋友,都会感慨,国内医生真的是在以极其廉价的价格提供非常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有些同学,宁愿搭飞机回国看病,包括机票钱算在内还划算很多很多。

回国后,我发现,大家都在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我觉得无法理解。在国内,只要你挂号了,一天之内就能见到医生,真的不难。


现在一碗炸酱面都10块钱了,女生去理发店做个头发,要几百上千了,没见他们说贵;可是,他们去看医生,挂号费仅仅8块钱,专家15、20块钱,却说贵。要知道,这可关系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啊,我无法理解。


经济学里,有句话,资源都是稀缺的,这句话不是假设,是事实。

稀缺的资源大家都在争夺,谁先用,谁后用,谁用好的,谁用一般的,按照什么规则分配才公平呢?按官职吗?按出生吗?按拳头大小吗?你会发现,不管按照什么,都不是绝对公平的。但是,这里有个最合理的,最高效的规则,就是按价格


很多人说,按价格分,是对穷人的不公平。其实,恰恰相反。按价格分配,穷人才更有机会,因为,价格,区分的是需求。


比方说,北京协和的专家挂号费用20元,和其他地区医院医生高不了多少,那么,势必所有人都去协和挂专家号,这其中,有真正需要专家的,也有不需要专家普通级别医生就能解决的;现在不管,价格没分出来,大家都来汹涌而来,这个时候,价格已经失去作用了,大家只能拼时间了,靠排队了。真正需要专家的,被淹没在人群中,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


如果引入价格差别,比如说,把专家号的挂号费提高到800元,这样,真正需要专家的人,会愿意花这800元,哪怕他是穷人,他也花的起这800元。而那些不需要专家的小问题,就不会花这个钱,这样,就把真正需求分出来了,让真正有需求的人得到专家的帮助。


然而,现在医生的价值一直被强行压制,本来800元的专家号被压制到20元,那么,造成的后果是,本来稀缺的专家资源变成短缺(稀缺和短缺不同,稀缺是客观事实,短缺是人为造成的),于是,黄牛党来了,黄牛把专家号抬高到1000元,1500元,还有人抢。结果,专家还是拿20元,剩下的全都给了黄牛。然后,政府又来花精力打击黄牛,你说,这是何必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钱给专家呢?


另外,黄牛抬高价格后,富人仍然付的起钱,可是,穷人的代价却更大了。


他还说到了“暴力伤医”,他说,最让他搞不懂的,为什么竟然还有那么多群众叫好?要知道,医生如果越来越稀缺,受伤害的不是富人,而是穷人。因为,富人有更多办法找到医生,而穷人,到时候连花时间排队的机会都没有。而那些叫好的群众,他不知道,他喊的每一嗓子,键盘前敲的每一个字,都是在自掘坟墓,到那个时候,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看病难,看病贵。


我问他,如果看待儿科医生荒的问题。他说,在我们学经济学的人看来,儿科医生荒是早就可以看的见的事实,一点都不难。经济学里最难的是,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如果,目前现状不改变,以后荒的不仅仅是儿科。


那晚,主要是他在说,我在听。他讲了很多,我也学到了很多。


最后,回到题目,医疗体系是否会崩溃,我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优质的医疗,会越来越稀缺,稀缺到你后悔没有珍惜当下。

————————————

最后,对那些暴力伤医,以及为暴力叫好的人说一句话:你知不知道,你有多愚蠢。

user avatar

已经在崩溃了,只是你们没有注意。

以下内容均为某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实例,做出了一定的模糊化处理。

患者孕31周余,为四胞胎,当日在甲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血糖、肝功能、凝血系列等指标均出现异常,母子危险,紧急转来乙市求医,出发前并未与乙市方面的医院联系,终因产科无床位滞留A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患者对乙市情况不熟,不知道转往哪所医院,120中心考虑其病情及其他医院的医疗水平,首先帮助其联系A省人民医院、A省第二人民医院、A省军区总医院、乙市中心医院等医院,均被告知妇产科无床位,遂立即与A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进一步沟通,终于产科病房加床入院。当夜妇产科医生急诊手术,顺利剖出四胞胎,母子平安。因该院新生儿病房无床位,120中心协助将四胞胎转入A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进一步观察治疗。

甲市人民医院是教学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年门诊量230万人次,开放床位3000张,是辐射区域广阔的地方诸侯。甲乙两市相距300公里。A大学第一医院坐落在乙市,是方圆五省实力最强的中央直管医院,年门诊量300万人次,开放床位4000张。A大学第一医院年分娩量8000例,NICU规模与医院总体规模和实力相称。这么多的大医院,却难容下新来的产妇和四胞胎。

患儿7岁,无明显诱因腹痛、气喘2小时,在村医处就诊、服药后病情持续加重。发病当日下午1点左右,患儿前往某镇A医院,医生诊断后告知必须转入上级医院。当日下午2时,患儿转入离家20公里的市立B医院,下午3时30分收入院。市立B医院印象诊断“急性胃扩张”,该病死亡率较高,医生为患儿插入胃管实施胃肠减压后建议转入省城的C儿童医院。B医院出院记录记载患儿病情:“因咳嗽6天,后背疼痛、气喘一天入院。神志清、痛苦貌、呼吸急促。急行B超显示急性胃扩张,病情危重……”当日晚上7点时,患儿乘B医院派出的救护车抵达距离B医院150公里的C儿童医院。当晚10点40分,C儿童医院接诊,建议患儿到D胸科医院鉴别结核。因为市立B医院的救护车已经返回,C儿童医院没能派出救护车,患儿乘坐出租车转院。在D胸科医院,医生建议患儿前往收治非传染类疾病的医院治疗,患儿家属遂前往就近的E市中心医院。因E市中心医院儿科满床,患儿一家再次打车前往F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次日早七时,F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具患儿死亡证明:“呼吸循环衰竭、亚硝酸盐中毒?颅内出血”。

从发病到去世,患儿在20小时内辗转前往了6家医院。患儿因为接治医院“技术水平有限无法治疗”、“专业设置有限不能全面治疗”、“床位已满”等原因辗转到最后一家医院,去世时仍然没有明确诊断。因为有投毒嫌疑,患儿家属申请法医鉴定。至报道此事的媒体记者发稿,未能查明致死病因。

这个例子让人想到了另一起病人辗转多家医院、历时19小时最终去世的往事。在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文献纪录片《健康中国》中,黄庆跃事件被认为是市场化医改的开端。因为计划经济的资源筹资与激励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时巨大的医疗需求缺口了。

黄庆跃是哈尔滨蛋禽批发部机修组副组长。1986年6月14日,他在冷库维修时,从二楼电梯摔到地下室,造成腰部重伤,随即先后到哈医大一院、二院、黄金支队医院、211医院、南岗区中医院、省医院和香坊区医院就诊,因为“无法预约X光检查”、“挂不上号”、“没法化验”、“床位已满”、“医生都在做手术”等原因,均未被及时收入住院治疗,致使病人辗转19小时后死亡。

1986年7月25日,国家卫生部就哈尔滨市黄庆跃重伤后,辗转求医死在医院门口一事,向全国卫生系统发出通知。8月l 1日,省、市卫生厅、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急诊急救工作十项规定》。


《时代》 20160914 健康中国 第三集 变革之路_《健康中国》_视频_央视网

市场化改革让医院通过市场获得了把市场资源变成建设资源的能力。人们前往大医院看病再也不用像改革之前那样需要介绍信,再也不怕有的医院拿着介绍信也不给就诊,理由是“你因为职务,级别,居住地,病情已经到晚期,ect……根本不该”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到了医院就能看上病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现在又需要改革红利了……


疑难危重病人,甚至只是处置起来难度较大的病人“住院难”越来越严峻,就是医疗体系崩溃的表现。只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

user avatar

不用担忧,看看美帝,财政收入五分之一用来补助医疗方面,而中国这方面占比微乎其微,真到了维不下去的时候就学老美靠补助维持就能维持一代人的时间,事实上如果连中国这种高性价比的医保制度都无法维持了,估计欧美早就崩溃的差不多了!

为防被撕逼,先贴图自保

user avatar

真是有趣,都已经在锅里被各种油煎爆炒外加醋溜了,还在问——我们会不会被放到锅里啊。。。

被很多人歌功颂德的医保体系早就是半身不遂了。

小病用医保尚可,大病你想光靠医保不掏钱?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再次扫盲:

国家会给每个公立医院每年一定的医保额度。

举个例子,假设为100万吧,当然这只是为了计算方便,实际中当然不会是这个数字。

那么医院又会把这100万的额度分配到每个科室,比方说耳鼻喉科,今年分了10万。

那么,一个有着医保的病人来耳鼻喉科看病的时候,如果是第一次看病的年轻人,往往内心都对我国医保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会意气风发的告诉医生:“俺有医保,一直交着呢!大夫,你啥药效果好就给俺用啥,别给俺省钱!”

当医生听见这番话的时候,是个什么心态?

是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的心态!

呵呵,本科室的今年医保就10万额度,你告诉我说别给你省钱?都给你用了,别的病人喝西北风吗?你也花他也花,超额后这亏空谁来填?

答案当然也很简单,国家早就替医院想好了,医院自筹资金呗。

可医院是傻逼吗?当然不是,医院也早就替科室想好了,你们科室的医保额度用完了,那接下来的医保亏空,就由你们科室自己出喽。

而且为了防止有的医生天良尚存,宁可自己掏钱也要治疗病人,医院暖心的推出了“医保亏空超额连坐制度”。

超出额度的钱,怎么可以让你这个富有爱心的主治医师一个人掏呢,我们科室是一个大家庭有没有,来来来,科室的全体家人们一起掏,直接从奖金里扣哦。

你想做活雷锋?对不起,你胆敢做活雷锋,就让你在科室无法生存,成为全科室人人痛骂的公敌!

那么,在这么一个人人充满爱心的环境下,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大家齐心协力让病人多掏钱了。

患者你仗着你有医保是吧?呵呵。

给患者做各种不能报销的检查,掏钱。

给患者开各种不能报销的药物,赶紧掏钱。

哎呦,今年的医保额度用完了,要么自费要么。。。啥,家里钱都花完了?不好意思,请出院吧。

什么?你说病还没好,说你有医保?呔,刁民!明着告诉你,不要拿医保当挡箭牌!

咦,情绪还挺激动,医院不是福利院,你就是死也得回家死好不好。。。医院床位费很贵的。。。信不信我这就叫保安来。。。哎呦你还敢动手。。。报警,赶快报警!医闹,有人医闹啦!医闹打人啦。。。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患者自费比例如此之大,医患关系如此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医生会劝亲戚,要看病最好上半年来看,医保的额度还有,要是到了下半年。。。我也帮不了你。。。

另外,多说一句,所有拿“挂号费”说中国医疗低廉的人,不是蠢,就是坏,或者是又蠢又坏。

PS:看到回复中有人说我造谣,傲娇的说我大中国的医保才不是那样呢。。。

是是是,我说的都是谎话,是造谣,那么就请各位去看看医生们怎么看待医保吧。

医院对医保病人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样的? - 知乎
user avatar

崩溃。。。哪方面崩溃?

我觉得最先崩溃的就是医疗人员的玻璃心。

现在医疗人才紧缺吗?说近点,每年毕业的硕士找不到工作的都一大堆。说远点,我们省一个垫底的医学院的临床不高一本50分才进得去。

一边是医疗人才严重过剩,一边又是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到底哪才是真相?

真相就是大医院不缺人,真正缺人的是社区、乡镇卫生院。而这些医院的医生都被普遍认为:待遇差 地位低 能力弱。相对于大医院的趋之若鹜,这些地方都是医学生害怕的地方。因为来了这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了。基层医疗水平提不起来,大医院人满为患,也许这就是医疗系统畸形的地方。

顺便提一下儿科:为什么没人干?很多医生都是向钱看的,能阻挡中国医生的绝不是路程中的困难,除了钱,都不是问题。儿科恼火不当然恼火!要是儿科有心内、肿瘤这样的收入话,怕不是要挤破头。

再来说中国的医生累不累。中国的医生总是喜欢说人家国外医生收入多高,多轻松。在这个GCD领导的“发展中国家”,难道就你一个医生比外国同行累、挣得还少得多吗?

我父亲是刀模工人,属于自己弄个小作坊干的那种,09年的时候月收入4000多。大四的暑假我每天都去打下手,那真是累死个人,每天干完回家就躺床上睡觉。我一高中同学现在在成都顶呱呱,经常通夜通夜的加班。

再说医生工作量,刚入职分到呼吸科,全科加上RICU一共125张床。分管我12张,一个实习生,一个上级医生(除了查房不干任何事),算多了吧(我研究生期间最多管过6张)。上班说疲倦是有的,但是你说累?我不知道如何去定义这个累,反正比起我父亲的工作我更喜欢做在办公室敲键盘。

去年在我的再三要求之下终于分到了我的老本行科室。一直在管手术,上个月查放射剂量超标后做了个全身体检然后放假1个月。身体上还是吃得开的,就是有心理压力,天天给自己甲状腺做触诊。还担心回去后主任还让不让你上手术。

医生这行真的是,你不干了有人来替你。特别是在大医院。

所以现在国家一要限制大医院的扩张,二要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不过现在投了那么多钱在基层,也没见冒多少泡,都被基层某些腐败分子弄起乱整。有些话只能说句呵呵,说白了就难听了。

user avatar

否极泰来。旧医疗体系的崩溃,为新医疗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