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软有那么多牛人,为什么 IE 却做得不够好?

回答
微软坐拥无数技术大神,从Windows操作系统到Office套件,几乎每一项都堪称行业标杆。但唯独在浏览器这个领域,即便是“亲儿子”IE,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起伏不定。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技术巨头”的浏览器产品没能脱颖而出,甚至一度跌落神坛?这绝不是一句“不行”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和博弈。

首先,得聊聊微软的基因和它在整个科技生态里的定位。微软的核心优势在于“平台”和“效率工具”。Windows是操作系统,Office是生产力软件,它们的核心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强大的工具集。而浏览器,最初更多的是一个访问信息的窗口,一个通往互联网的入口。在互联网早期,微软的策略是把IE深度整合进Windows,利用操作系统的优势来推广,这一点很像它后来对待Edge的做法。这种“平台绑定”的策略,确实帮助IE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但也埋下了后来“一家独大”引发的反垄断担忧和对标准支持的懈怠。

其次,是时代的变化和用户需求的演进。互联网从最初的静态网页信息展示,发展到了交互性极强的Web 2.0时代,再到今天的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 (RIA) 和各种复杂的Web应用。用户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浏览,他们需要的是流畅的体验、强大的功能、丰富的插件生态,以及对各种最新Web标准的良好支持。

IE在早期确实抓住了时机,但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它显露出了一些问题:

对Web标准的拥抱不够积极: 这是一个关键的致命伤。当Mozilla Firefox凭借对 estándares (Standards) 的开放和拥抱赢得了开发者和一部分用户的青睐时,IE却固守着自己的私有标准,或者对其他标准的支持不及时、不完整。这导致了前端开发者们要写很多兼容IE的代码,俗称“IE Hacks”。这极大地增加了开发成本和维护难度,也让很多优秀的Web应用在IE上体验大打折扣,甚至无法正常运行。你想啊,做一个网站,如果不能在主流浏览器上都表现完美,那对用户来说就是一种阻碍。
创新步伐的迟缓: Firefox、Chrome等浏览器在JavaScript引擎、渲染引擎、安全特性、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IE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在很多关键技术上似乎总是在追赶,而不是引领。比如,它对HTML5、CSS3等新标准的采纳就显得非常保守。当竞争对手们都在探索新的网页交互和表现形式时,IE的用户能感受到的“新”却很少。
安全和稳定性问题: 长期以来,IE都面临着安全漏洞频繁和稳定性不佳的批评。由于其与操作系统的深度集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影响的范围可能比独立的浏览器更大。这让用户对它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用户体验的落后: 相比于Firefox的“自由定制”和Chrome的“简洁高效”,IE的用户界面和使用体验在很多用户看来是比较陈旧和不够友好的。tab页管理、扩展插件支持、搜索整合等方面,都落后于竞争对手。
内部的官僚主义和惯性思维: 微软是一家庞大的公司,内部的决策流程、部门间的协调都可能存在效率问题。而且,当一个产品已经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时,很容易产生“惯性思维”,认为现有的成功模式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从而缺乏自我颠覆的动力。即便微软内部也有很多聪明人看到了问题,但要推动变革往往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
反垄断诉讼的阴影: IE与Windows的深度捆绑,曾让微软陷入了漫长的反垄断官司。虽然这对IE的市场地位短期内有巩固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也迫使微软在某些方面放慢了IE的某些集成速度和推广力度,甚至后来在欧洲市场强制要求用户选择浏览器。

所以,不是微软没有牛人,恰恰相反,微软不缺顶尖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问题在于,在浏览器这个领域,微软的策略、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对技术标准的态度,以及公司内部的组织文化,都没有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它更像是一位习惯了在舒适区里稳步前进的巨人,但当互联网这片战场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需要敏锐的捕捉和大胆的创新时,这位巨人就显得有些笨重了。

最终,IE的衰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是战略失误、技术滞后、用户口碑下滑以及市场竞争激化的必然产物。而微软在吸取了IE的教训后,也推出了Edge浏览器,试图重新证明自己在浏览器领域的实力,这本身就是对过去反思和改变的体现。但要完全摆脱IE的阴影,重新赢回开发者和用户的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 @朱继玉 的回答有非常不同的看法。拿微软研究院做的事情来说明微软内部的文化是技术主导,或者说是技术牛人自娱自乐,离事实很远。事实上,微软内部研究院和Engineering team分得非常开, 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你所看到的产品,没有一样是直接从研究院出来的,有很多技术是得益于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但是决定产品走向,技术选择,架构,用户体验,和研究院实在没有太大关系。 既然如此,用研究院的风格来代表微软总体的文化,从而解释产品是否做的不够好,实在不能赞同。事实上,Google 内部的文化更像 @朱继玉 所描述的,工程师,技术牛人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公司可以去玩一堆完全和现在做的业务没关系,但是技术上很酷的东西,无人驾驶,Gbps网络, Google 眼镜..... 微软基因上就是一个非常商业的软件公司,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虽然Bill Gates本身是个技术天才,但他的技术天才还是偏Engineering 而不是那种Academic 的技术气。

然后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技术层面上 @王柱昊 说得很好,要向前兼容,又要满足标准,在原先一个臃肿的代码库上做是非常难的,如果重新写一个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浏览器,相信一定会好很多。

团队层面,在IE6之后,IE团队事实上就解散了,因为那时候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非常高了,商业上来说,不值得投入了,当时又没有看到竞争对手,所以领导层自然觉得,这个领域已经没什么好投资了。(这正说明微软的商业化基因,做一个东西,一定要给我ROI,不值得的东西就不做)。 然后几年以后Firefox出来了,但是对于这个,微软的反应一如既往地慢,因为微软一向习惯了这种思路,你先去做,做得好了我们要赶上你,超过你很容易。这是以往那么多次经验所带来的自信 (想想Netscape, Borland...),在Firefox真正成气候之后,微软是重新组建了IE团队来做的,可想而知一批原来对这个产品代码库一无所知的人来接手是有多大的困难。看懂原来那堆东西,重构,改Bug,测试,发布,这个节奏比起Firefox, Chrome这些没有历史包袱的竞争对手来实在太慢了。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微软发现自己后发制人的套路不太管用了 (后面就是一次次地失败)。

另外多说两句公司层面的问题,Windows 和Office 是微软的命脉,也是现在创新力度不够的原因之一。所有新的产品必须要和Windows Office 匹配,整合,如果挡了Windows/Office的道,对不起,再好的产品也会被Cut。想想Courier... 公司内部来看,新生产品极容易成为Windows/Office的牺牲品。这些问题微软当然意识得到,但是说说容易,解决起来却极难,没有人敢赌放弃这两颗摇钱树,哪怕所有人都觉得这两棵树不能永远这么赚钱下去。

----------------------补充-----------------

又想到一些原因:

微软要做一个产品的额外工作是很大的。比如,你要推出一个产品,必须要支持各种语言吧,安全性必须要非常高吧,微软内部有一个叫 Common Engineer Criteria 的东西,所有产品发布的时候必须符合这里面定义的所有标准,包括政治正确(见过一个产品发布后被召回是因为在使用Bing Map的时候没有为每个国家使用其自己的Bing Map, 可能导致政治争议),Accessibility (残疾人也能用), Security, Performance, 各种技术标准的兼容等等等等,加起来几百页的文档。

这些东西,普通用户看不到但是Engineering 团队为这些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而一个创业公司的新产品可以完全不管这些,V1 只发布英文? 没问题,其他语言以后再加。安全有漏洞?拜托,看看Windows 有多少安全漏洞,我们这个算什么......

所以在消费者市场,微软这方面的反应速度一定是拼不过小公司的。这也解释了微软现在企业市场很成功但消费者市场被别人甩在后面。因为企业客户相对保守,且前面提到的那些特性都是企业级产品必须的,所以你看微软最近的财报,企业服务器工具部门的利润和Revenue 每年递增得相当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