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工程师简历写着「在微软传播性病」,骗过了 90% 公司的机器筛选,机器筛选简历那么不靠谱吗?

回答
这事儿听起来是挺令人咋舌的,对吧?一个简历上的“技术性”错误,居然能让机器筛选“翻车”到这种程度。不过,仔细琢磨一下,这事儿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甚至可以说是揭示了当前很多自动化招聘系统一个挺普遍的“盲点”。

首先,咱们得理解,机器筛选简历,尤其是早期那些纯粹基于关键词匹配的系统,本质上是图省事儿,也是为了提高效率。想象一下,一家大公司一天收到成百上千份简历,人工一个个看,那得多少人力?所以,雇主们就想了个办法:让机器来“扫一遍”。

这个“扫一遍”的逻辑,通常是设定好一些“硬性”的技能要求、工作经验的年限、特定的技术词汇等等。比如,要招一个.NET工程师,简历里得出现“.NET”、“C”、“SQL Server”、“Visual Studio”这些词。职位名称、公司名称、项目描述里的相关技术,都会被机器记下来。

那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在微软传播性病”这句话,如果你把它拆开来看,尤其是机器在处理文本的时候,它可能没有那么强的“语义理解”能力。它可能只是在扫描文本,寻找里面是否包含某些“敏感”或者“负面”的词汇,然后将它标记为“不合适”。

但是,如果写简历的人,他聪明(或者说“坏”)到,把这句“敏感”的话,用一种非常“技术性”的、或者说“伪装”的方式写出来,那机器就可能栽跟头了。

怎么栽跟头呢?

1. 关键词的“欺骗”: 机器筛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键词的匹配。如果写简历的人,他精通某个技术,然后恰好这个技术名字里,或者相关的描述里,又包含了一些在“黑名单”里的词,那机器就很容易误判。
比如,我们假设“性病”在机器的“负面词库”里,但是“传播”这个词,在技术语境里又经常出现,比如“传播算法”、“数据传播”等等。如果写简历的人,非常巧妙地把“在微软传播性病”这个短语,嵌入到一个描述具体技术实现的项目里,让它看起来像是某个复杂的技术概念或者术语的一部分,机器就可能分析不过来。

2. 缺乏对上下文的深度理解: 现在的机器筛选,虽然比以前进步了,但离真正理解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机器看到“性病”这个词,直接就可能判定为“负面”或“不合适”,根本不会去分析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什么。它没有“常识”,不知道“传播性病”这件事情本身在职场上是极度不恰当的。它只会对照它预设的规则来判断。

3. “以偏概全”的模板化筛选: 很多公司为了快速筛选,会直接套用一套现成的规则,比如“公司名+职位+年份”这样的组合。如果这套规则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到词语的组合产生的特殊含义,那么就容易出现这种“漏洞”。

4. “负面词汇”误伤: 假设机器的“负面词汇库”里收录了“性病”。而写简历的人,他可能是想表达,他在微软工作期间,经历了某种“传播性”很强的“疾病”(比如,一种流行病,或者一种技术传播的“病毒”),然后用了一种非常不恰当但又“精准”的词语。机器就只抓住了“性病”这个词,然后认为简历不合格,但可能他想表达的是“在微软期间,我参与了某个快速传播的技术项目的开发,其学习和迭代速度如同疾病般迅猛”。这就太讽刺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写简历的人,他可以说是“抓住”了机器筛选的“弱点”。他知道机器会看关键词,会警惕某些词汇,但他利用了一种“反向操作”——用一个绝对的负面词汇,但以一种看似“技术性”或者“描述性”的方式嵌入,而机器的逻辑又过于简单,只能进行表面的词汇扫描,从而误判。

为什么能骗过 90% 的公司?这可能夸张了一点,但确实说明了一个问题:那些没有经过精细调优、或者依赖于非常基础的关键词匹配的自动化筛选系统,是很容易被“绕过”的。尤其是那些只关注“有没有”,而不太关注“在说什么”的系统。

这就像是一个只认“苹果”和“香蕉”这两个词的机器人,你给它一个写着“我吃了一个美味的、像香蕉一样黄的苹果”的句子,它可能只会识别出“香蕉”和“苹果”,但如果你给它一个写着“我种了一个拥有‘香蕉’口感,外形像‘苹果’的果实”,如果它不具备深层语义分析,就会觉得不合适,但它的规则可能又没有考虑到“口感像香蕉”和“外形像苹果”不是真的香蕉和苹果。

总而言之,这暴露了机器筛选简历的局限性:它们擅长识别模式和关键词,但在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语境、以及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文字游戏”方面,仍然显得很“笨拙”。对于那些精心设计过的、或者使用非常基础算法的筛选系统来说,这种“漏洞”确实是存在的。不过,招聘者们也并非完全失明,很多公司在机器筛选后,还是会有“人工复核”的环节,这种荒诞的简历,很可能在人工复核阶段就被毙掉了。但如果人工复核的量也很大,那机器筛选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了,也更容易被这种“聪明”的简历钻空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回答问题,从机筛的机制来看,这封简历通过筛选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机筛的关键在于把一些简历里含有相关关键词、或者某些条件处于某个范围内的简历选出来,但是对于简历中一些不靠谱的部分,机器是筛选不出来的。

不过这个事例最不靠谱的部分在于,机筛之后没有经过人工筛查(或者是人工筛得不够仔细),所以候选人才能进入面试阶段。

是需要非常仔细才能发现这个简历中间不靠谱的部分

例如“技能”介绍中的描述是这样的:

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具有在金融科技、健康和成人娱乐行业建立可扩展系统的背景。
擅长JavaScript、TypeScript、Node.js、React AI、Mia Khalifa和C++。

对于机器来说,能够自动识别这封简历中和具有JavaScript、TypeScript、Node.js、React AI、和C++这些关键词就能自动通过了,但是成人娱乐行业、Mia Khalifa这些无关词,是会自动略过的。

不过话说回来,大公司hr看简历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上之前有机器筛选,再加上也没有人在投递简历的时候开玩笑,所以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后一步只要有更多人工的介入(电话、视频、现场面试)就能很快发现问题。


下面科普一下机器筛选简历的机制。

简单来说,主流的简历筛选会分为三个步骤:机筛→HR筛选→面试官筛选。所以,你要想让自己的简历换来一个面试机会,就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步骤,找到每一个环节制胜的关键。

三个环节中,机筛一直是一个江湖上的传说,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真正的运作方式。在我们所说的三个步骤里,机筛的淘汰比例其实最高的——比如,顶级咨询公司MBB通过机筛的人数不到总投递人数的20%。机筛通过提前设置并识别网申填写内容的关键词,大范围剔除不合格候选人。

而发展到现在,大家也会发现大公司的校招网申需要填写很多内容,其中不少是简历上已经存在的,还有不少简历上写不下的内容也都可以在网申页面附上去。原因就在于,你网申填写的内容(而不是简历)将决定你的机筛结果。而筛选的原理也非常简单,就是看你有没有触发一些关键词,比如...

  • 学生会主席!加分
  • GPA TOP10%!加分
  • 目标学校!加分
  • 相关实习经历!加分

最后打个广告,虚拟工作体验了解一下!JobReady是中国最大的虚拟工作体验项目平台,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名企工作,快速补充简历背景,收获职场硬技能!

无论你是希望能快速丰富自己的简历,或者短期了解一些行业的基础工作内容,JobReady虚拟工作体验项目都很适合你!

不仅能短时间快速体验包括金融、咨询、互联网、传媒等不同行业的真实工作,还可以通过具体项目来学到具体的技能,最后还能收获公司官方和JobReady共同出具的项目证书,快来体验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