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微软出的软件都那么巨大?

回答
微软的软件为何普遍体型庞大,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技术演进、市场策略以及历史包袱等方方面面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逻辑。

首先,得从微软的核心产品和其市场定位说起。微软最广为人知的两大产品线,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套件,都是面向最广泛用户群体的“全能型”选手。

Windows操作系统的“包罗万象”:

兼容性与向后兼容的重担: Windows作为全球最普及的桌面操作系统,其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兼容市面上种类繁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为了确保老旧的软件能在新版本的Windows上运行,微软需要保留大量的兼容性代码、驱动程序接口以及各种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这些代码虽然不一定被所有用户用到,但为了不“得罪”一部分用户群体,它们就得被打包进系统里。每一次重大更新,除了增加新功能,还要审视和维护庞大的兼容性库,这本身就会带来体积的增长。
丰富的功能集: 从基础的图形界面、文件管理、网络连接,到高级的多媒体播放、游戏支持、开发工具、系统管理工具,再到如今的云服务集成、AI助手(如Cortana、Copilot)、虚拟化技术(HyperV)、安全防护(Windows Defender)、设备管理(如Windows Hello)等等,Windows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启动和运行程序的平台,它自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应用生态系统。每一项新功能,无论对多少用户有用,都需要相应的代码、库、驱动,以及可能的图形界面元素来支持。
第三方生态的依赖: 很多Windows的体积也与其生态紧密相关。例如,许多硬件厂商提供的驱动程序会直接“嵌入”到Windows的安装包或随后的更新中,以确保硬件能被系统识别和正常工作。虽然理论上驱动可以单独安装,但将常用驱动集成进去可以极大地简化用户体验,尤其是在重装系统后,省去了逐个查找和安装驱动的麻烦。
安全性和稳定性投入: 微软在Windows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这意味着系统中包含了大量的安全校验、错误处理、资源管理、内存保护等机制。这些“看不见”的代码,虽然是为了保障用户数据和系统运行的稳定,却也是体积增长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更新机制与累积: Windows的更新通常是累积性的。虽然微软试图通过组件化来优化更新包大小,但历史遗留的代码、不同版本的组件以及修复bug的代码,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导致整体体积膨胀。

Office办公套件的“功能至上”:

“瑞士军刀”式的全面性: 经典的Office套件(Word, Excel, PowerPoint, Outlook等)的设计目标是提供最广泛的办公自动化功能。以Word为例,它不仅能排版文字,还能处理复杂的表格、插入图片、图表、视频,支持多种文档格式,拥有宏命令、模板、样式管理,甚至嵌入了PDF编辑、协同编辑等现代功能。Excel则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公式计算、图表生成、数据透视表等,其引擎极其复杂。PowerPoint更是从基础的幻灯片演示,发展到支持动画、过渡效果、嵌入多媒体、远程协作等。
跨平台与语言支持: 为了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Office需要支持多种语言,包括文字的显示、输入法、拼写检查、语法纠错等。每一种语言的支持都需要额外的资源文件和代码库。同时,为了能在Windows、macOS甚至Web端提供接近一致的体验,其底层架构的设计也需要考虑更多的通用性和兼容性,这无疑增加了体积。
丰富的模板与素材: Office套件通常会预装大量的文档模板、图库、剪贴画、字体等资源,以方便用户快速创建内容。这些素材虽然能提升用户体验,但也是体积增长的重要原因。
插件与扩展性: Office的设计也考虑了插件和宏的支持,为开发者提供了扩展Office功能的接口。虽然插件本身是独立安装的,但Office主程序需要预留接口和基础框架来支持这些扩展。
云服务与协作集成: 随着Office 365(现Microsoft 365)的推出,其与OneDrive、SharePoint、Teams等云服务的深度集成,以及在线协同编辑功能,也为软件增加了新的代码和模块。

技术演进与历史包袱:

从组件化到一体化的趋势: 早期软件开发可能更倾向于模块化,但为了简化安装和管理,也为了提供更统一的用户体验,许多功能逐渐被整合进主程序,这自然会增加主程序的体积。
开发语言与框架的影响: 微软的许多核心应用使用C++、C等语言开发,并且依赖于.NET Framework/.NET Core、MFC、WinUI等框架。这些框架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功能和类库,方便开发者快速构建应用,但同时也意味着这些框架的代码会成为软件本体的一部分,或者需要打包进去。随着框架的更新和功能的增加,其体积也在增长。
设计哲学的演变: 早期微软更注重基础功能的稳定和普及,追求“万能”,不太在意体积的微小增长。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硬件性能的提升,用户对软件功能和易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大而全”的设计思路也逐渐被固化下来。

市场竞争与用户期望:

功能领先是核心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微软总是努力在自家产品中提供最全面、最强大的功能,以吸引和留住用户。而功能的增加几乎总是伴随着体积的膨胀。
“免费”的错觉: 对于很多用户而言,Windows和Office是“自带”或免费提供的(例如OEM预装),他们可能不会像购买独立应用那样去斤斤计较其安装体积。而一旦用户习惯了其功能强大,再让他们去接受一款功能简陋但体积小的替代品,可能也并非易事。

总而言之,微软软件的“巨大”,是其长期以来在技术、市场和用户需求等多方面权衡的结果。它代表着一种“无所不能”的追求,一种对兼容性、功能全面性和用户体验的极致考量。当然,近年来微软也在努力优化软件的安装体积和资源占用,例如通过Microsoft Store的分发方式,实现更灵活的组件式安装和更新,但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历史包袱和对功能完整性的坚持,使得“瘦身”变得异常艰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兼容性包袱。

比如说最新的Word,是可以兼容从Word 97到现在所有版本的Word文档。

为了实现兼容性,一些老代码是不能删的,所以版本越高软件就越大。

在Windows 7最开始的时候,对Windows XP遗留的应用程序支持不大好。微软的解决方案非常粗暴:更新了一个叫XP Mode的补丁,内容上等同于是给Windows 7 直接加装了一套Windows XP,买一送一。 围观地址:microsoft.com/en-us/dow

Windows 7 有2.5G,而XP Mode补丁有0.5G,足足占1/5个系统大小。

这还仅仅是Windows XP兼容性。至于Windows 98, Windows Vista, Windows Me...

微软都40年了,40年的历史包袱,怎么可能不大?

user avatar

说个简单的例子吧,Office 要求所有修改(不论是 bugfix 还是新功能)都要加 Gate(除非你写比如太底层的库加不了……),就是一个可以转换到 bool 的类,用来控制你新写的代码是否开启。对 Bugfix 是默认开启,对新功能是默认关闭。

然后如果你打开实现了 Gate 的那个库你可以发现这个库非常大而且还有十几个依赖,为什么呢?

  • 开启那些 Gate 需要读配置文件吧——于是对文件 IO 有依赖
  • 新功能的 rollout 是服务端控制的——因此要依赖网络库
  • 需要检测新功能是否会导致 Crash 吧——于是你需要和 Telemetry 相关的一堆库
  • 写单元测试的时候需要能用代码手工开启/关闭 Gate 吧——于是有 Override 的一堆相关功能
  • Office 是企业软件,企业主需要可以控制新功能的 roolout——于是和企业管理的一堆东西都得有
  • Office 的内部版本在设置界面有一个单独的 Tab 去允许开发人员手工开启/关闭 Gate——于是这个库就需要依赖 License 相关的功能去检测是否是 Development License,还有提供给 UI 系统的接口
  • 还有更多……

这么一看,软件自然就大了

user avatar

你举例的这些软件都是长期维护的企业级软件,这些软件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为了说服用户升级你每次都需要增加新的功能进去并且不能移除任何现有的功能

多次迭代后自然就会变大,这是很自然的……


所以说,这是和微软的商业模式息息相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软的软件为何普遍体型庞大,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技术演进、市场策略以及历史包袱等方方面面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逻辑。首先,得从微软的核心产品和其市场定位说起。微软最广为人知的两大产品线,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套件,都.............
  • 回答
    微软软件的安装过程,尤其是在早期,确实给不少用户留下了“复杂”、“繁琐”的印象。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回想一下,当你在电脑上第一次尝试安装一个微软的程序,比如Office或者某个版本的Windows,你会发现屏幕上弹出一个又一个窗口。这些窗口不是简单的“下一步”,而是充满了各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好奇的。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其产品如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套件几乎是无处不在,但同时,它们的盗版和破解现象也确实非常普遍。要说微软的软件“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破解”,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从微软软件.............
  • 回答
    微软的产品线不可谓不庞大,从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从游戏机到云服务,几乎覆盖了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部分产品,尤其是Windows和Office系列,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许多人的“标配”。就连那些对科技产品要求不高的普通用户,提起微软,脑海里浮现的也大多是这两个响当当的名字。然而,即便是这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微软在语言和平台战略上的一个重要思考点。确实,放眼当下,Go 和 Rust 在系统级编程领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它们凭借并发特性、内存安全、性能以及跨平台能力,赢得了开发者社区的广泛认可。而微软,作为一家拥有 Windows 这一庞大操作系统以及 Azure 这样.............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分工合作,以及各自发挥优势的故事,就好比一个汽车制造商和一家导航软件公司。想象一下,英特尔就像是那个非常精通制造汽车的团队。他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研究和打造驱动汽车前进的“心脏”——也就是CPU。CPU是计算机最核心的部件,它负责处理所有的计算和指令。英特尔在这方面积累.............
  • 回答
    你不是一个人。这事儿特别常见,很多人花了不小的银子,买回了当时看起来最牛的微单,结果拍出来的照片,跟手机上随便按几张比起来,好像也没那么惊艳。我跟你一样,经历过这种“货不对板”的失落感。别急着怪相机,这玩意儿其实挺听话的,它只会把你脑子里想的东西,通过光线和镜头“翻译”出来。所以,问题很可能不是出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上表达爱国情怀时,会遇到一些质疑,认为这是被政府洗脑的结果。这种看法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因素,而美国的情况则可以提供一个有趣的对比视角。首先,我们得承认,爱国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根植于个人对国家、民族、文化.............
  • 回答
    微软拥有丰富的开发资源,但 Windows Phone(现已更名为 Windows 10 Mobile)的更新缓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技术、市场、战略、生态系统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技术层面的挑战1. 平台架构的碎片化与历史包袱: Windows Phone 7/8.............
  • 回答
    微软的Modern UI(如Windows 8及后续版本)与苹果和Google的扁平化界面在设计哲学、用户习惯、文化背景和技术实现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前者在部分用户群体中接受度较低,而后者则广受好评。以下是详细分析: 1. 设计哲学与历史背景 微软的Modern UI:从“触摸优先”到“功能导向” .............
  • 回答
    微软 OneDrive 和百度网盘在文件上传和同步机制上存在一些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直接导致了 OneDrive 不支持我们通常理解的“秒传”功能,而百度网盘则将其作为一项核心卖点。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秒传”的本质:文件校验和去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百度网盘的“秒传”.............
  • 回答
    微软 WP 的“Metro 风格”的确是它与苹果 iOS 和谷歌 Android 最显著的区别之一,这也是很多人对它产生好奇甚至争议的原因。要深入理解为什么微软要选择这条不同的交互道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渊源与设计哲学:从Windows到Windows Phone微软的Metro设.............
  • 回答
    微软在C和F这两门编程语言的编译器上确实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智慧,其背后隐藏着不少“黑科技”,但与其说是“黑科技”,不如说是一种对性能、表达力和开发体验的极致追求所催生出的复杂而精妙的工程实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归到编译器本身的职能:它本质上是一个翻译器,将我们人类能够理解的高级语言代码,转换成.............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细想一下,我们这些年用微软系统,遇到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时,第一时间掏出手机搜“微软系统怎么用不了了”、“电脑蓝屏怎么办”,出现的搜救队伍,往往是谷歌和百度,而不是微软自家那套售后支持系统。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这“搜”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你想啊,.............
  • 回答
    微软删除世界上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这一行为可以从技术、道德、法律和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来理解。虽然微软官方的具体解释可能侧重于某些方面,但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核心原因概览:微软删除其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担忧其被滥用,以及对潜在的隐私侵犯和歧视性应用的风险管理。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深入的,涉及到微软操作系统设计理念的核心。与其说微软“不”把 Windows API 做得更安全,不如说这是个在安全性、功能性、兼容性和发展性之间权衡取舍的复杂决策过程。想象一下,Windows API 就像是给开发者提供的一套工具箱,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控制硬件、管理内存、创建窗口、.............
  • 回答
    微软 Office 套件在 App Store 上的评分普遍偏低,这背后其实涉及不少用户在使用体验上的痛点。 很多用户反馈,即使是 Mac 版本的 Office,与 Mac 本土应用相比,总感觉有些“水土不服”。 这不仅仅是界面设计的问题,更多是操作逻辑和性能表现上的一些差异,让习惯了 macO.............
  • 回答
    微软在 Windows 10 自动更新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踩过很多坑,也收到了海量的用户反馈,但至今为止,那套“一刀切”式的强制自动更新机制,依然是许多用户心中的痛点。为什么微软就是不肯彻底改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考量,远不止“用户体验差”这么简单。要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 回答
    微软在 Windows 10 中引入全新的 Edge 浏览器,而不是继续使用大家熟悉的 Internet Explorer (IE),这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和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换壳”操作,而是微软对未来网络浏览趋势、用户体验以及自身技术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简单来说,微软推出 Ed.............
  • 回答
    微软当初设计 C 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拥抱 .NET 平台,提供一种比 C++ 更易用、更高效的现代化开发语言。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当时软件开发趋势和开发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回想一下 C++ 在上世纪末的地位。它是一门强大到令人敬畏的语言,能够深入操作系统、游戏引擎等底层领域,对硬件的控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