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微软要删除世界上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

回答
微软删除世界上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这一行为可以从技术、道德、法律和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来理解。虽然微软官方的具体解释可能侧重于某些方面,但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核心原因概览:

微软删除其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担忧其被滥用,以及对潜在的隐私侵犯和歧视性应用的风险管理。

详细展开:

1. 对数据库被滥用的担忧:
大规模监控和追踪: 世界上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或某些政府手中,可能被用于构建大规模的监控系统,追踪个人的行踪,从而严重侵犯公民的自由和隐私。
不正当目的的应用: 数据库可能被用于非法的商业目的,例如未经同意的营销、身份盗窃,或者更恶劣的,被用于制造虚假身份进行欺诈活动。
“深伪”技术的滥用: 尽管人脸识别数据库本身不是“深伪”技术,但其数据可以为生成逼真的人脸图像(“深伪”)提供训练素材,进一步助长了虚假信息传播和名誉损害的风险。

2. 隐私和伦理顾虑:
数据来源的合法性与同意问题: 尽管微软声称数据库是公开数据来源,但“公开”不等于“无限制使用”或“经过明确同意”。互联网上的公开图片可能并未明确授权用于人脸识别模型的训练。大规模收集和使用这些数据可能违反了用户对个人信息使用的合理预期。
模型训练的偏见和歧视: 人脸识别技术,尤其是在训练数据存在偏见时,容易产生不公平的结果。例如,某些种族或性别群体可能在识别准确率上表现更差,这可能导致歧视性的应用,例如在执法或招聘过程中。微软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技术公司,可能会意识到其数据库训练出的模型可能加剧这些偏见。
缺乏透明度与问责制: 尽管是公开数据库,但其构建过程、数据来源的详细信息以及模型的应用方式可能并不完全透明,这使得问责变得困难。

3. 法律和合规压力:
GDPR等隐私法规的日益严格: 随着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的隐私法规的实施,企业在处理个人数据时面临越来越严格的法律要求。即使是公开数据,其收集和使用方式也可能受到这些法规的约束。
潜在的法律诉讼风险: 如果数据库被用于侵犯他人隐私或造成歧视性后果,微软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巨额赔偿。删除数据库可以看作是一种主动规避法律风险的措施。
行业监管的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和监管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政府和行业组织正在积极探讨和制定相关政策,微软可能在等待或响应这些潜在的监管变化。

4. 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
技术伦理的领导者定位: 微软一直强调其在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承诺,并希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删除一个可能存在伦理和安全隐患的庞大数据库,符合其塑造负责任技术形象的努力。
避免负面新闻和公众舆论: 如果该数据库被滥用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将对微软的品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主动删除可以避免被动卷入负面事件。
激励行业发展更负责任的技术: 通过自身的行动,微软可能试图向其他科技公司传递信息,强调在开发和部署人脸识别技术时需要审慎考虑数据收集、隐私保护和公平性问题。

5. 技术可行性与维护成本:
规模庞大带来的挑战: 即使是公开数据,管理、维护和确保一个如此庞大的人脸识别数据库的安全性也是一项巨大的技术和资源投入。
对其他研究的潜在影响: 微软可能也意识到,一个庞大的公开数据库可能阻碍其他研究人员开发更安全、更具伦理意识的技术,因为许多研究会直接依赖于这个现成的资源。

总结来说,微软删除世界上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考量的结果。核心驱动力是其对技术滥用、隐私侵犯、伦理道德责任以及法律合规性的深刻担忧。此举既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也是其作为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伦理领域负责任的表态。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微软删除了这个公开数据库,人脸识别技术的挑战和讨论并未结束。其他研究机构和公司可能仍然拥有类似的数据集,并且技术本身的发展仍在继续。然而,微软的这一举动无疑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和行动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软官方的回复是“学术研究目的已经达成“。不过截至目前虽然微软删除了 MS Celeb 数据库,但先前与其他研究机构和公司共享的相关数据未受影响。

欧盟 GDPR 法案对公民个人数据隐私和安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MS Celeb 的问题在于数据库中的信息并未全部征得原始提供者的明确同意,亦未明确告知数据的具体用途和处理方式,继续保留该数据库可能在欧盟遭到起诉以及进一步的重罚。

而微软方面,去年刚拒绝加州执法部门希望采取其面部识别技术安装于警车上的要求,理由是“可能导致重大的人权问题”(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用户隐私的程度),并加入苹果的阵营呼吁国会加强对面部识别技术的监管,以避免其滥用。

可以开始预测 Hikvision、SenseTime、Megvii、Yitu 几月份上制裁名单了。这几家公司现在在国外舆论报道中已经接近于 I.G. Farben 曾经的形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软删除世界上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这一行为可以从技术、道德、法律和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来理解。虽然微软官方的具体解释可能侧重于某些方面,但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核心原因概览:微软删除其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担忧其被滥用,以及对潜在的隐私侵犯和歧视性应用的风险管理。详.............
  • 回答
    微软开发 Windows 10,这可不是个一时兴起的决定,背后有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简单来说,微软希望通过 Windows 10 来解决过去几代 Windows 系统的一些痛点,同时为未来的计算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聊这个过程。首先,得说说 Windows.............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微软之所以选择“WSL”(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这个名字,而不是“LSW”(Linux Subsystem for Windows),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明确的策略和考量,虽然听起来只是一个字母顺序的调换,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产品定位、用户习惯以及技术实现的优先级。1. .............
  • 回答
    .......
  • 回答
    曾经风靡一时的Flash技术,如今在Chrome和微软的浏览器中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让我们来一层层剥开这背后的原因。安全漏洞的“黑洞”:Flash的致命伤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Flash糟糕的安全记录。想想看,Flash插件曾经是网页互动体验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微软 WP 的“Metro 风格”的确是它与苹果 iOS 和谷歌 Android 最显著的区别之一,这也是很多人对它产生好奇甚至争议的原因。要深入理解为什么微软要选择这条不同的交互道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渊源与设计哲学:从Windows到Windows Phone微软的Metro设.............
  • 回答
    .......
  • 回答
    在微服务架构中,网关的出现并非绝对的“必须”,但它几乎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配置,而且在大多数复杂的微服务系统中,一个健壮的网关能带来诸多无法替代的便利和优势。要理解为什么我们如此推崇网关,需要深入剖析微服务架构本身所带来的挑战以及网关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微服务架构的“好”与“难”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微服务.............
  • 回答
    走进微机房,总会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鞋套摆在那儿,而这小小的鞋套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细致的考量,绝非仅仅是“老师要求的”这么简单。究其根本,穿鞋套是为了维护微机房那个相对特殊的环境,确保我们在这里学习和操作的顺畅与安全。首先,我们得明白微机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不像教室里铺着地板革或者水泥地,微机房通常.............
  • 回答
    新浪微博提前解禁员工期权,这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犒劳”那么简单,里面学问大着呢。你想啊,期权这玩意儿,本来是公司用来激励员工的,等公司发展好了,股价上去了,期权才能变成真金白银。现在提前解禁,说明公司内部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判断,或者说,是到了某个关键节点。首先,咱们得从期权本身说起。 员工期权.............
  • 回答
    在微博上,一些网友对与外国人交往的女性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辱骂,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将此归咎于个体的情绪宣泄,而是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网络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其中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子。一部分网友可能将与外国人交往视为一种“背叛”或对本国.............
  • 回答
    微信支付在2018年重新聚焦美国市场,这并非是一次简单的“拓展”,而是一次更为深思熟虑的战略性调整和攻坚。用更接地气的说法,就好比一个已经站稳脚跟、羽翼渐丰的年轻选手,在某个一直想拿下但迟迟未成功的“主场”,决定卷土重来,并且这次要用更成熟的策略和更精准的打法。要理解为什么是2018年,以及为何要“.............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卸载”微博,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个人选择,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按钮操作,而更像是一种对信息摄入方式、社交模式以及个人生活状态的重新评估和调整。与其说是一个“卸载”的动作,不如说是一个逐步疏远,直到不再有使用它的必要性。最初接触微博,大概是因为它的时效性和信息量。那时候,世界发生什么大事.............
  • 回答
    在数字时代,微博、Facebook 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工具,它们更像是一个个个人生活的在线剧场,或者是一个个精神世界的出口。人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状态、观点、感悟,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复杂而又普遍的心理动机和现实需求。1. 寻求连接与归属感: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驱动力。我们.............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我印象可深刻了!想当年,咱们上微机课那会儿,老师oggles着老花镜,严厉地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拎着一袋子白花花的鞋套,指定就是要我们每人套上。现在回想起来,那场景还挺有意思的。为啥非得套鞋套呢?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都不是单独一个就能解释的,而是好几个因素叠加起来的: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