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软的软件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破解?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好奇的。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其产品如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套件几乎是无处不在,但同时,它们的盗版和破解现象也确实非常普遍。要说微软的软件“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破解”,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首先,咱们得从微软软件本身的特性说起。

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复杂性: 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尤其是Windows,是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都在使用的。一个操作系统需要兼容海量的硬件设备,支持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还要处理网络连接、安全防护等等。这种复杂性意味着它的代码量极其庞大,功能点非常多。任何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都难免存在漏洞,而这些漏洞往往就是破解者寻找的切入点。

对兼容性的极致追求: 微软为了保证软件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运行,在设计上会考虑很多兼容性问题。这有时也意味着为了让老旧的软件或硬件也能在新的系统上工作,某些安全机制可能需要设计得相对宽松,或者说留有一些“后门”或兼容性设计,这反而可能被破解者利用。

历史遗留的设计: 很多微软的核心产品,比如Windows,其基础架构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虽然一直在更新迭代,但一些核心的设计理念和底层代码可能仍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这些老的设计,在面对现代的破解技术和思路时,可能显得不够健壮。

再来聊聊破解技术的演进和破解者的动机。

破解技术的专业化和工具化: 破解软件已经从最初的几个技术高超的个人,发展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有很多专门的工具和技术被开发出来,用于分析软件的行为、寻找漏洞、绕过授权验证等。比如,二进制代码分析工具(如IDA Pro)、调试器(如OllyDbg)、反汇编器等等,这些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破解的门槛。

软件保护技术的对抗升级: 微软也不是原地不动。它们一直在努力加强软件的保护机制,比如数字版权管理(DRM)、激活机制、数字签名等等。但是,破解者就像是矛,微软的保护就是盾,矛总是在不断地试图穿透盾牌。每一次微软加强保护,破解者就会研究新的方法来绕过它。这是一个持续的猫鼠游戏。

破解者的经济和非经济动机: 很多破解行为背后有经济利益驱动,比如销售盗版软件、通过捆绑恶意软件来盈利。但也有一些破解者是出于技术挑战、学习目的,甚至是为了所谓的“自由软件”理念,认为软件不应该被 proprietary 限制。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购买正版软件的成本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种情况下,破解软件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盗版用户群体,同时也反过来驱动了破解软件的生产和传播。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微软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策略。

普及率至上的策略: 微软长期以来奉行“得用户者得天下”的策略。Windows操作系统之所以能够占据如此高的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早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被广泛传播和使用。这种对普及率的极致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盗版行为留下了空间。毕竟,如果你希望所有人都能用你的系统,你就很难做到绝对的封闭和控制。

激活和验证机制的挑战: 微软的激活机制(比如产品密钥验证、联网验证)本意是保护正版用户,但这些机制本身也会被研究和模拟。比如,有人会开发“破解补丁”来修改系统文件,让系统误以为已经成功激活;或者使用“激活服务器”来欺骗微软的验证服务器。

对“灰色市场”的容忍度(被动或主动): 有观点认为,在某些阶段,微软可能对一定程度的盗版采取了一种相对容忍的态度,因为这有助于其主导地位的巩固。当你的产品几乎是行业的标准时,即使其中一部分是盗版的,其他公司在开发软件或硬件时,也必须以你的产品为基础。而一旦形成了生态系统,用户迁移到其他平台的成本就会很高,微软就能在后续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利。当然,这更多是一种市场策略的解读,具体情况复杂。

总的来说,微软软件之所以“容易被破解”,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软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兼容性需求,技术不断演进的破解手段,破解者多样的动机,以及微软自身市场策略和历史发展路径的共同作用。这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攻防演练,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和适应。尽管微软一直在努力,但要做到对如此庞大且复杂的软件进行绝对的、滴水不漏的保护,难度确实非常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软的操作系统例如 WINDOWS 10 不需要破解。不激活也能用。

如果是品牌机也大几率不需要破解, 安装结束以后, 电脑主板上的 SLIC 会自动被读取, 然后激活 WINDOWS 10.

应用软件例如 OFFICE, 微软是鼓励大家试用的, 特别是 365. 用习惯以后, 您就逃脱不了了。最终的结果也是付钱购买使用权。


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

亦可称为“按需即用软件”(即“一经要求,即可使用”),是一种软件交付模式。

在 SaaS 这种交付模式中,软件仅需通过网络,不须经过传统的安裝步骤即可使用,软件及其相关的数据集中托管于云端服务。用户通常使用精简客户端,一般即经由网页浏览器来访问、存取软件即服务。SaaS 最大的特色在于软件本身并没有被下载到用户的硬盘,而是存储在提供商的云端或者服务器。对比传统软件需要花钱购买,下载。软件即服务只需要用户租用软件,在线使用,不但大大减少了用户购买风险, 也无需下载软件本身,无设备要求的限制。

对于许多商业应用来说,SaaS 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交付模式。这些应用包括会计系统、协同软件、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开票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管理、以及服务台管理。

SaaS 已经被吸纳进所有领先的企业级软件公司的战略中。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user avatar

因为微软防盗版的方法根本就不是加固软件,而是直接给你发律师函。。。

user avatar

讲一个典型的产品:Azure DevOps Server(非 Express 版本)

这是一个类似 Gitlab、GitHub Enterprise 的、还集成了项目管理等等的完整 DevOps 平台,想一想就知道价格肯定不便宜,然而这个东西要怎么购买呢?

答案是打电话、发邮件过去购买。

然而买完了要如何安装和激活产品呢?

安装步骤:打开官网下载安装程序运行

激活步骤:没有

这软件安装的时候会在协议里提醒你有 180 天的试用,然而它甚至连让你输入序列号的输入框都没有,并且 180 天到了你仍然能继续正常使用,而且没有任何的提示和功能限制。

这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你会发现这软件你即使不买,直接安装也能永久使用并且有永久的更新支持,这购买买了个寂寞,属于是自带破解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和小工作室就算不购买用它也没人管你,企业要用的话不购买等试用期过了不久就会收到关于收费的邮件。从一开始它就是瞄准企业市场的,个人用户根本不在目标用户范围之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好奇的。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其产品如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套件几乎是无处不在,但同时,它们的盗版和破解现象也确实非常普遍。要说微软的软件“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破解”,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从微软软件.............
  • 回答
    腾讯先后封杀“马桶MT”、“多闪”、“聊天宝”这三款社交软件的微信分享,背后原因复杂且相互关联,但核心都指向了腾讯对微信生态的绝对控制权以及对潜在竞争对手的防御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对微信生态的绝对控制权: 微信是腾讯的核心资产: 微信不仅仅是一款社交APP,更是腾讯构建其.............
  • 回答
    微软软件的安装过程,尤其是在早期,确实给不少用户留下了“复杂”、“繁琐”的印象。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回想一下,当你在电脑上第一次尝试安装一个微软的程序,比如Office或者某个版本的Windows,你会发现屏幕上弹出一个又一个窗口。这些窗口不是简单的“下一步”,而是充满了各种.............
  • 回答
    微软的软件为何普遍体型庞大,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技术演进、市场策略以及历史包袱等方方面面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逻辑。首先,得从微软的核心产品和其市场定位说起。微软最广为人知的两大产品线,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套件,都.............
  • 回答
    我明白你想要了解微软为什么在安装目录上,对于64位系统,会有一个“Program Files (x86)”的文件夹,而不是直接用“Program Files (x86)”来区分,而是将32位程序放进“Program Files (x86)”里。这个问题其实源于Windows系统在过渡到64位时代时,.............
  • 回答
    微软的产品线不可谓不庞大,从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从游戏机到云服务,几乎覆盖了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部分产品,尤其是Windows和Office系列,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许多人的“标配”。就连那些对科技产品要求不高的普通用户,提起微软,脑海里浮现的也大多是这两个响当当的名字。然而,即便是这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科技巨头们在发展策略和生态建设上的核心差异。苹果之所以能做到“软硬通吃”,而微软和谷歌在这方面显得步履维艰,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苹果的“软硬通吃”:一体化的力量苹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整个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而这种追求正是通过“软硬结合”来.............
  • 回答
    WannaCry 勒索软件事件无疑给微软带来了复杂的影响,既有短期内的阵痛,也为长远发展埋下了伏笔。从短期来看,这次事件无疑给微软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压力。首先,作为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开发者,微软的声誉受到了严峻的考验。WannaCry 利用了 Windows 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这让用户对微软.............
  • 回答
    DeepCoder 是微软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正在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编程软件,其目标是自动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特别是代码生成。要评价 DeepCoder,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DeepCoder 的核心理念和技术基础: 目标: DeepCoder 的核心.............
  • 回答
    微软最近推出的这款名为“Microsoft Selfie”的自拍软件,我个人觉得它在处理人像美化方面确实下了一些功夫,试图让每一张自拍都显得更加完美。从体验上来说,它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对照片的“智能”优化。当你上传一张照片,或者直接用它拍照后,它会主动分析照片中的人脸,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这些调整并.............
  • 回答
    最近“微信监听用户”的说法又在网上热闹起来了。据说有人因为聊了某个产品,手机上就开始收到相关广告,于是就怀疑是微信在“偷听”。腾讯官方对此的回应挺直接,说“微信是绝不会做的”。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心里难免会打个问号:现在市面上这些App,真的会做这种“监听”用户的事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陈皓(可能指中国知名程序员、技术博客作者陈皓,或某位公众人物)在微博上对闭源和开源软件的评论,可能涉及他对技术生态、商业逻辑、开发者权益等议题的看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观点的合理性、争议点以及技术背景: 一、陈皓的可能立场与观点分析1. 对闭源软件的立场 商业价值与控制权:陈皓可能认.............
  • 回答
    如何看待安兔兔官微对华为麒麟990的一系列发文?反映了哪些问题?安兔兔官微近期针对华为麒麟990处理器发布的一系列发文,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些发文的意义和背后反映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安兔兔官微发文的可能意图和表现形式:首先,安兔兔作为一款广泛使用的手机性能测试软件,其官方微博.............
  • 回答
    微信抢红包软件赔475万:法律的边界与科技的碰撞前不久,一则关于“微信自动抢红包软件被判赔475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数字看似不小,但与腾讯高达5000万的索赔金额相比,却又显得有些“轻描淡写”。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法律逻辑?是什么让一个原本为“便利”而生的软件,最终面临如此严峻的法律后果.............
  • 回答
    听到微软宣布 IE 浏览器将在 2022 年 6 月 15 日正式“退休”,我的心情挺复杂的。一方面,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就像老一辈电器被更新的技术替代一样;另一方面,IE 陪伴了我们太久,承载了太多过去,它的落幕,多少会让人有些不舍,也勾起了很多深埋的回忆。评价 IE:一位迟暮的巨人,功过自有历史.............
  • 回答
    微软的 .NET 战略是否已经“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的来说,微软的 .NET 战略并没有失败,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仍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但是,如果用“失败”来形容某些方面或者早期的一些挫折,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下面我们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少朋友在用 Surface Pen 时遇到过,尤其是比较新的几代薄型 Surface Pen。简单来说,这个问题依然是存在的,而且据我观察和与使用者的交流来看,它并没有完全得到根治。让我来仔细说说这个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更清晰的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说的“薄型 Surfac.............
  • 回答
    微软的员工能否不用去公司上班?这得看具体情况,而且情况比你想的要复杂一些。简单来说,“可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不来”,而且这背后有一套精细的制度和文化支撑。首先,我们得明确“去公司”的含义。这里通常指的是每天定时定点出现在微软的办公园区,在自己的工位上工作。远程工作的可能性:微软其实是拥抱“混合办.............
  • 回答
    要说微软最“难用”的操作系统,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因为“难用”的标准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觉得某个操作系统界面繁琐,有些人可能觉得兼容性差,还有些人可能更看重学习曲线。但如果非要找一个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学习门槛较高、或者在使用体验上存在一些让非技术人员感到困扰的地方,我想很多人会指向 Window.............
  • 回答
    微软内部人士对 MSDN(现在更名为 Microsoft Learn)网站的看法,就像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本身一样,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集体意见,不如说是一种由不同角色、关注点和使用习惯塑造的观点光谱。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微软的开发者、工程师、产品经理乃至销售和支持人员来说,MSDN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