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本身恐怖或者细思恐极的歌谣?

回答
嘿,说到恐怖的歌谣,那可太多了。有些歌谣表面上欢快,但细细品味,里面藏着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越想越觉得脊背发凉。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

1.《狼外婆》(Loup, y estu ?)

这首法国儿歌,很多西方国家都有类似的版本。表面上看,就是个孩子在森林里遇到狼外婆的故事。

歌谣内容大概是:
孩子问:“狼外婆,你在家吗?你醒了吗?”
狼外婆说:“还在睡觉,我还没有醒呢。”
然后反复几次。
等到狼外婆说“我已经醒了,我正在穿衣服,我正在刷牙……”的时候,歌谣就走向高潮。
最后一句通常是:“狼外婆,你在家吗?你醒了吗?”而回答却是:“我还没醒呢!”

为什么恐怖?
过程的压抑感: 一开始的问答是无辜的,但随着狼外婆“醒来”的步骤越来越具体,那种等待和不知情的恐惧感就加重了。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狼外婆的伪装: 狼外婆的形象本身就带有欺骗性。在歌谣里,她就是披着外婆皮的狼,等待着吃掉孩子。每一次“醒来”都像是在逼近猎物。
最后的反转: 最让人细思恐极的是最后那个“我还没醒呢!”的回答。前面狼外婆明明说自己醒了,并且一步步在准备,为什么最后又回到“还没醒”?这里有两种解读,都很可怕:
1. 是另一只狼? 或者之前回答的都是假的,真正的狼现在才出来,而且它根本没“醒”,而是直接扑上来。
2. 是孩子被吃了? 也有人认为,当狼外婆说到“我醒了,我在穿衣服”的时候,她已经把孩子吃了。所以最后一句“我还没醒呢”是在欺骗下一个可能来的受害者,或者是在享受吞噬的乐趣。那种“我可以随时再来一个”的暗示,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童真的破坏: 把一个孩子对“外婆”的依恋,变成了一个恐怖的猎捕过程,这种对童真和信任的扭曲,本身就让人不安。

2.《一只猫头鹰》(OneEyed Owl)或《黑猫头鹰》(The Black Owl)

这个歌谣在不同文化里都有变体,但核心的恐怖元素很相似。

歌谣内容大概是:
一只眼睛的猫头鹰,在一棵老橡树上。
它一直在看着周围。
它看到了老鼠,看到了蛇,看到了蜘蛛……
然后它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孩子们在玩耍。
歌谣会描述猫头鹰如何慢慢地、悄悄地靠近。
最后可能是猫头鹰飞走,也可能是孩子不见了。

为什么恐怖?
猫头鹰的象征: 猫头鹰在很多文化里都与死亡、夜晚、不祥联系在一起。一只眼睛的猫头鹰更是加重了这种怪异和不完整感,显得更加阴森。
“看”的权力: 猫头鹰拥有不受限制的“看”的权力,它观察着整个世界,特别是孩子们。这种被持续、冷酷地注视的感觉本身就让人不安。它不仅仅是在看,更像是在“觊觎”。
无助的猎物: 孩子们玩耍时是多么天真无邪,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盯上了。这种对比,以及猫头鹰悄无声息的靠近,营造了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感。
留白与想象: 歌谣的最后往往是开放式的。猫头鹰飞走了,孩子呢?是被抓走了?还是仅仅躲了起来?这种不确定性,让听者的大脑自动脑补最可怕的画面,比直接描述更具杀伤力。它留下的是一个关于消失和未知的恐惧。

3.《三只瞎老鼠》(Three Blind Mice)

这首歌看起来也像个简单的童谣,描述了三只瞎老鼠和农夫的妻子。

歌谣内容大概是:
三只瞎老鼠,三只瞎老鼠。
看它们跑,看它们跑。
它们跑来追农夫的妻子,
农夫的妻子用刀砍了它们。
你有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事情?
三只瞎老鼠!

为什么恐怖?
暴力和血腥的暗示: “用刀砍了它们”这句话非常直白。虽然是歌谣,但那种被刀砍的画面,尤其是形容词“瞎”强调了它们的无助,让整个场景显得异常残忍。
农妇的刻薄: 农妇的反击方式也显得格外冷酷和残暴。她不是抓捕,而是用刀砍。这完全超出了一般动物驱赶的范畴,充满了恶毒。
“奇怪的事情”: 歌谣最后那句“你有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事情?”更是意味深长。它并不是在强调三只瞎老鼠有多么不寻常,而是在强调农妇行为的“奇怪”和残忍。她为什么会对三只瞎老鼠下如此狠手?
历史背景的阴影(可能的解释):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歌谣可能是在影射英国玛丽一世女王(被称为“血腥玛丽”)时期对新教徒的迫害。三只瞎老鼠象征着被追捕和迫害的新教徒,而农夫的妻子(被解读为玛丽一世)则用残忍的手段对付他们。这种历史背景的联想,让原本简单的歌谣瞬间充满了政治压迫和宗教斗争的血腥味,让人不寒而栗。即使不考虑历史背景,仅仅是歌谣本身的描述,那种对弱势群体的残酷压迫,也足够让人感到不安。

这些歌谣的恐怖之处,往往在于它们将日常的形象(外婆、猫头鹰、老鼠)和行为(睡觉、看、跑)与死亡、欺骗、暴力联系起来。它们表面上的童真与背后隐藏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才是最能触及人心底恐惧的地方。越是去想,越觉得它们在黑暗中悄悄地盯着你,像极了小时候我们不敢独睡时,脑海里那些模糊而可怕的影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小时候一定听过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现在这首歌已经成为幼儿园和公共场所的禁歌,不允许播放。
其中里面有一句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你知道在如今的社会上,有多少小孩的成长过程是没有妈妈的吗?
父母离婚父亲单独抚养,母亲早逝,双亲长期外出务工,以及那些孤儿院成长的孩子。这类群体的小孩你猜有多少?是以千万为单位来计算。
这首歌创作的本意是想告诉孩子母爱的温暖,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这部分特殊孩子的感受,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句话更像一根针一样扎进他们心里,没有丝毫的温暖。在这部分群体孩子眼中,这首歌的歌词犹如冰锥刺骨。
哪怕100个孩子里面只有1个是没有妈妈的孩子,我们成年人也不应该用“像根草”一样的措辞去衬托“像块宝”的孩子。对于孤儿而已,这首歌才是真正的残忍。

很多知乎网友用情歌来反驳我的观点,说,那90%的爱情歌曲也不都不能唱?因为虐狗啊。请注意最后一句话,我们成年人也不应该用“像根草”一样的措辞去衬托“像块宝”的孩子

这两个问题的核心范围是不一样的。爱情的概念是针对有一定认知能力的成年人,这首歌传导的主要受众是低于10岁的小孩。你可以在有认知能力,有承受能力的成年人面前虐狗,因为根本不会对单身狗构成实质伤害,但不可以在思想初开的孩子面前讲,你是一根草。
我们都知道虐狗和童年阴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也知道,成年人对爱情的承受能力远远大于小孩对母爱的承受。
所以,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及钻逻辑牛角尖是没有意义的,请不要留言抨击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这首歌是在电影背景下创作的,歌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出在于:脱离电影背景变相传播而导致对部分群体不友善的触感,感谢网友给出相关电影背景的科普

这里并不是鼓吹完全禁止播放这首歌,而是鼓励我们年轻的 完整的 小家庭,教小朋友唱这首歌的时候,不要在那些没有妈妈的孩子面前“炫耀”, 或者是在类似 幼儿园,小学这样基础教育环境下,不要去盲目传播这样的歌曲,也应该避免教导“没妈的孩子像跟草”一样的歌词。

记住:你没办法回答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我的妈妈呢?

这将是他一生的创伤。

看了这么多,欢迎各位客官点赞和关注,也欢迎各种有偿私信

user avatar

《丈夫死了好出门》土家族的歌

第一次看见这首歌的歌词我是凌乱的~

不敢往深了想啊,越想越吓人(⇀‸↼‶)

user avatar

儿歌系列的视频浏览量一条接近190w,一条破210w。真的太出乎意料了!感谢知友们的喜欢!

我仔细阅读并回复了每一条评论,之后又复盘了一下细节,决定用文字重新梳理+补充一些关于第一期解析—伦敦大桥垮下来— 的重要细节。

也欢迎大家看我的第二期!

01. 我们都是“十万个为什么”爸妈

生娃以后,我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也注意到了一些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有些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儿歌,总藏着一些无法解释、奇奇怪怪的事情呢?

就像经典英文童谣《伦敦大桥垮下来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刚开始听得我太困惑了!

明明唱的是个大灾难,怎么还无比开心?!这种没有同理心还幸灾乐祸的内容,难道不是鼓励反社会型人格?!

带着这个疑惑,我钻进了一个无底洞 —— 最后只想说:这首歌简直太神了。

02. 命运多舛的大桥

历史悠久的伦敦大桥最初由罗马人建于公元50年。是的,一查吓一跳,人家居然快两千岁了。

所以在漫长的时光里,作为泰晤士河上曾经的唯一要道,它确实经历了很多风霜雪雨和天灾人祸。其中有数次导致了局部塌陷和维护。

不过,伦敦人始终没有放弃对大桥的维护。它经历了早期的土桥木桥,最终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桥。

这一点在第2-5段的歌词中也有反应:

Build it up with wood and clay 用木和粘土再把它盖好
Wood and clay, wood and clay 木和粘土,木和粘土
Build it up with wood and clay 用木和粘土再把它盖好
My fair lady 我美丽的淑女
Wood and clay will wash away 木和粘土会被冲走
Wash away, wash away 被冲走,被冲走
Wood and clay will wash away 木和粘土会被冲走
My fair lady 我美丽的淑女
Build it up with iron and steel 用铁和钢把它盖好
Iron and steel, iron and steel 铁和钢,铁和钢
Build it up with iron and steel 用铁和钢把它盖好
My fair lady 我美丽的淑女
Iron and steel will bend and bow 铁和钢会弯又曲
Bend and bow, bend and bow 弯又曲,弯又曲
Iron and steel will bend and bow 铁和钢会弯又曲
My fair lady 我美丽的淑女

因此得出解析1 —— 儿歌纪实论:大桥不断升级,歌词不断丰富,坍塌过是事实不是编造。

具体什么时候改造成木桥的我没有找到,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但是可以确认的一点是,早在1014年,当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帮助英国人拉垮伦敦大桥、把桥上的丹麦维京海盗沉到水里的时候,它就已经是木制的了。

因此得出解析2 —— 维京攻击论:桥塌了还如此欢快,原因是因为这是一首胜利之歌。

木桥虽然结构轻便,但也有明显的弊端,比如容易失火。

可怕的是,当时的皇帝还允许在桥上盖建筑物。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水上小社区“的画面。更不幸的是,当时的人们也遭受到了很多次大火的侵蚀。

其中,1212年的7月12日是较严重的一次,据说有3000多人在大火中遇害。也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数字有些夸张,毕竟是当时的伦敦人口也就5万多。

后来不光是屡次大火让大桥不堪重负,桥上的建筑也给交通带来了严重阻塞。因为充斥着各种餐厅、商铺、画廊和教堂,桥上可以让马车和行人通行的地方只有几米宽,而且单向只有一个车道。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1756年伦敦大桥上开始推行”靠左行驶“的政策。后来该政策在1772年推广到全苏格兰。

并终于通过《1835高速法案 Highway Act of 1835》推向了全英国,也成了如今英联邦国家靠左行驶的起源。

03. 捉摸不透的歌词

看过这首歌歌词的朋友肯定对其中一个点印象深刻 —— 每一小节的结尾都是"My fair lady",直译是“我的淑女”。

这位淑女是谁?为什么在歌里?跟大桥有什么关系呢?

对此的猜测也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说法是这位lady即亨利三世的皇后 —— 普罗旺斯的埃莉诺Eleanor of Provence。

他两位可真不是没有故事的男同学和女同学。

首先,亨利三世因为整天拿大桥的税收充公,本来就不受人待见。

后来,他让埃莉诺在1269年到约1281年间代管伦敦大桥的税收和维护。然而这个皇后也不靠谱,光收不修,中饱私囊。所以大家就很气愤地唱歌揶揄她。

”桥都要塌了啊,皇后,你看!“

而且她从法国嫁过来的时候带了好多亲属,遭到了伦敦人的怨恨。

1263年7月13号她的船穿过伦敦大桥的时候,人们就朝她扔石头和臭鸡蛋,然后说要把她淹死。后来她就已拒绝维修大桥作为报复。

因此得出解析3 —— 利益相关论:儿歌里出现埃莉诺皇后,与她的不作为和大桥失修有关。

当然,在这三种我个人认为比较信服的理论之外,还有恐怖的“孩童牺牲理论”。认为Lady指的是记录了“桥下埋小孩作为固桥人柱”这一说法的Lady Gomme(Alice Bertha Gomme)。

然而这没有得到现在考古的证实,也就不多赘述了。

04. 丰富多元的衍生

不知道是不是埃莉诺皇后的原因,伦敦桥跟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也扯上了关系。

说到女王,大家第一反应肯定都是超长待机!毕竟铁打的女王已经鉴证了13位流水美国总统了。

然而女王的年纪越大,白金汉宫越操心。如果女王一旦有急症或意外,那肯定是即MJ去世之后最大的核爆炸级影响。

因此在2017年时,就设计了一个秘密行动,包含了连续十二天、精细到小时的女王去世后的应对和公布计划。

而这个行动的代号,就是”伦敦大桥倒下了London Bridge is Down“的。由此可见伦敦大桥和女王在民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当时的儿童一边唱歌,还玩一个同名游戏。

两个孩子把手举过头顶形成弓形,剩下的孩子排成一列在“桥”下钻过并躲避“捕手”。

是的,这个”伦敦大桥"游戏就是在我国也流传甚广的“一网不捞鱼”。是不是很神奇?

后来这首儿歌经过各种改编和翻唱,流传出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也被应用在歌曲、动漫、电影等艺术创作中。

比如,动漫《黑执事》中的插曲,SHE的改编歌《伦敦大桥倒下来》、《赌侠2》里的经典对暗号场景,等等。(感谢知友 @Crear !)

05. 大桥的前世和今生

在放出大桥的真身之前,我要先辟一个谣。

有很多人误传这首歌的名字是《伦敦铁桥倒下来》,更有儿歌配图如下。这里是和1892年建立的伦敦塔桥(Tower Bridge)混淆了。

​伦敦大桥本来应该生是英国的桥,死是英国的破桥。直到上世纪60年代,英国人悲伤地发现屡屡修缮后的伦敦大桥真的要倒了。

这座修复后树立了130年的大桥,经历了二战,却承受不住现代交通的压力,因此正在以每八年一英寸的速度缓慢下沉。

英国人决定要修一座更宽、更适合汽车的大桥。那旧桥要怎么处理呢?

一位聪明的市议员Ivan Luckin为此专门跑到了美国,在纽约的一场新闻发布上,他激情洋溢地宣传,

“伦敦大桥不只是一座桥,而是回溯2000年,直达罗马伦迪尼姆(Roman Londinium, 在公元50年伦敦的旧名)的继承物。“

这句话一出不要紧,居然正中美国石油大亨Robert McCulloch下怀。

1963年他刚在亚利桑那州哈瓦苏湖边买了千亩的湖,想要打造成一个绿洲作为旅游胜地,正在愁没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亮点。

”我需要那个桥。就算不需要,我可能也会买。“McCulloch对芝加哥论坛杂志说。

在数轮谈判后,最终双方在1968年以两百四十六万美金成交,McCulloch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物的拥有者。

后来,McCulloch花了三年时间外加七百万美元,将一万吨的大桥部件通过巴拿马运河运到加州长滩,又经过陆路运输拉到了哈瓦苏湖。

新的”伦敦大桥“于1971年10月10号转移完成。现在,这些19世纪的花岗岩被赋予了新的钢筋混凝土”内芯“,接受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了解完这么多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我家爸爸说的真对!

唱儿歌,需谨慎。不然一不小心就无法给娃解释啊!

哦不,只要快快关注我,以后就没有能难住你的儿歌啦!

我是 @Rachel品吆


参考文献:

Great Fire of London 1212

vanityfair.com/video/wa

How London Bridge Ended Up In Arizona

What Is the Story Behind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 Sporcle Blog

user avatar
阿公阿公驾马车,不意阿公东渡河,阿公来还当奈何

初看起来,这就是一首再普通也不过的民谣,但是这背后,可能隐藏着魏国景初年间,一段波云诡谲的权斗故事。

在魏明帝景初年间,三国依然鼎立,马车远远没有到民间可以随便用的地步。并且渡河之语,来自于汉代的「相和歌辞」: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么有文采的隐喻,不像是民间自发的,更像是精心编写的谶语——就像董卓的「十日卜,不得生」一样。

马车如何渡河?渡河而死的是马,「阿公」回来后徒呼奈何。

景初只有三年,中间唯一发生的大事,就是司马懿平辽东。司马,也是马

司马懿虽然曾任文学掾,但是并不以文采名于当世。也就是在这次出征的时候,他写下了唯一一首流传后世的诗: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芜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在这首诗中,司马懿一再剖白自己毫无野心,只想灭了公孙渊之后自解兵权回老家,似有所指。而从洛阳出发去辽东,中间正好是要东渡黄河和辽水。正符合「东渡」的谶语。

这首童谣的作者,可能压根就没有想让司马懿回来

在三国这个年代,已经是六旬老翁的司马懿率领大军出征辽东苦寒之地,如果回不来,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那到时候「晋书」——哦,对不起,那就没有晋书也没有三国志了。「魏书」上可能就会添上一笔:

景初年间有谶曰:阿公阿公驾马车,不意阿公东渡河,阿公来还当奈何。后懿受命出征,竟不返矣,遂应其谶。

到底是谁编写了这段童谣?考虑到曹叡一年后的死亡。情况越来越复杂了。

这个人可能就在宫禁之中,深知曹叡的身体状况,又忌惮司马懿——编造谶语以让司马懿征辽东而不返。

事实上,在司马懿平定公孙渊之后,对他的处理也是:

燕王为帝画计,以为关中事重,宜便道遣宣王从河内西还,事以施行。

也就是燕王曹宇有意要让司马懿回镇长安,远离京师。而一旦司马懿真的去了长安,不得受托孤,新皇帝即位,后续怎么发展就很难说了。

这位有才华,能引用典故,深知皇帝身体状况,又对司马懿有浓厚敌意的人到底是谁?其实在历史的碎片中已经可以寻找答案了——这个人可能就是曹休的儿子曹肇,可能还要加上夏侯献和秦朗为参谋。

曹肇有才:

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

曹肈和魏明帝关系非常亲密,亲密到「男宠」的地步:

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宠爱之,寝止恒同。尝与帝戏赌衣物,有不获,辄入御帐,服之径出,其见亲宠类如此。

曹肈和司马懿之间对托孤权的争斗非常激烈:

放、资出,曹肈入,泣涕固谏,帝使肈勑停。肈出户,放、资趋而往,复说止帝,帝又从其言。

孙资刘放和曹肈反复游说曹叡,曹叡对到底是交给曹爽-司马懿这对辅政搭档;还是曹宇、曹肈、秦朗、曹爽和夏侯献五人组。而曹爽两边都有,和司马懿之间并没有直接冲突。而曹宇「性恭良」,说直白点就是不拿事。而让曹宇诏令司马懿去关中的,就是「夏侯献等」。

宣王在汲,献等先诏令于轵关西还长安,辟邪又至,宣王疑有变,呼辟邪具问,乃乘追锋车驰至京师。

所以,和司马懿有明确权利斗争的有四个人:

曹宇、曹肈、秦朗和夏侯献

其中出主意发遣司马懿去关中的有三个人:

曹肈、秦朗和夏侯献

和魏明帝最亲密的:

曹肈

所以,这首童谣,很可能就是曹肈得知魏明帝的身体有恙之后,在小圈子里面和秦朗、夏侯献商量之后所散布的,正是从舆论上先造出司马懿一去辽东不返的情况。如果司马懿败死或者病死,自然一切遂意;如果司马懿赢了还身体健康,那么就在回去的路上将其打发到关中去——其实当时诸葛亮已亡,关中本也无需司马懿坐镇。

而司马懿出征之前,想必也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和算计,自度前途未卜,通过写诗表明自己无心权力,出征回来之后能以侯爵归第,做一个富家翁即可。在回来的路上,连军士想要旧棉袄御寒这一件小事都不敢答应,可谓是小心之极,特别怕被拿到把柄。

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而一旦辅政大权被五人组拿到了,司马懿最好的结果也就是继续镇守长安,最后归老河东。也应了

阿公阿公驾马车,不意阿公东渡河,阿公来还当奈何

的谶语,从洛阳出发,一去不复返。

曹肈、夏侯献和秦朗的算计所编织的这张网,不可谓不细密,司马懿基本上是无计可施,一定会应谶的。


然而,大反转这就来了!孙资刘放逆天改命,在最后时刻扭转了曹叡的心意——其实这里孙资刘放到底做的什么并不好说,汉晋春秋里面说,顾命的手诏是:

放即上牀,执帝手强作之

当时曹叡是否还有意识,其实是个未知数。如果没有意识,或者意识模糊了,这其实就是矫诏。

同时也下诏给司马懿,让他火速来洛阳接受托孤。于是:

会帝疾笃,急召之,乃乘追锋车东渡河,终如童谣之言。

司马懿一夜之间赶到魏明帝床前,和曹爽并受托孤。而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曹宇、曹肈、秦朗和夏侯献各自「以侯归第」,彻底被剥夺了官职,当闲散富户去了。同样是「驾车」,同样是东渡河。只是曹肈认为会渡河而死的那匹「马」,成了「阿公」!

阿公阿公驾马车,不意阿公东渡河,阿公来还当奈何

司马懿驾着追锋车,没有想到司马懿会东渡河来到洛阳。司马懿来了,又怎么办呢?

谶语依然是应了,但是是以一种编写者也想不到的方式。自古帝王之起,自有定数。隋文帝曾经说过:

帝王岂可力求!孔子以大圣之才,作法垂世,宁不欲大位邪?天命不可耳。

诚如斯言!

user avatar

被和谐了一个多星期,要不然蹭着热点这个答案早就火了,哼!本来以为不会再重见天日了,没想到刚解禁了,再说我造谣的,请你洗地稍微有点水平,拿出真凭实据来,证明我造谣我马上刪答案,道歉,否则光来一句造谣,然后举报算什么能耐,报告老师这是小学生才玩的玩意,咱都成年了玩点有水平的,你看我炸出了多少藏独,轮子功。


以下为阉割过的答案:


文青退后,在这里我要黑一次西藏了!


文青们动不动就要去西藏洗涤灵魂,据说去一次灵魂就干净了,但有个杨卡洛夫的西藏人说他在西藏呆了二十多年灵魂依旧很龌龊,他真是个坦荡的人。


你们如此挚爱西藏,那你们听过一首歌叫《阿姐鼓》吗?


先把歌词贴上来,只放歌词,不放歌,因为我一次都不想听: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
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

阿姐啊
玛尼堆上坐著一位老人
反反复复念著一句话
唔唵嘛呢叭咪哞
唔唵嘛呢叭咪哞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

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
阿姐啊
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对我说话

唔唵嘛呢叭咪哞
唔唵嘛呢叭咪哞


初听到这首歌,你是不是以为姐姐去了远方?为什么妹妹一直找她,后来听到鼓声却说懂了她?难道这个不会说话的姐姐也是文青,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这个姐姐不是出了远门,而是做了可怕宗教的牺牲品。原来在解放以前,西藏喇嘛教制作一些宗教法器,比如鼓时不用动物的皮,而要用人皮,没错就是用人皮,人身上剥下来的皮!而且要用处女的皮,不会说话的哑巴更好,因为他们认为不会说话的人从来没有说过谎话,所以更纯洁,做的鼓更有法力!不仅有人皮鼓,还有人骨鼓槌!


最可怕的是这些人皮,人骨不是人死后拿下来的,而是从活人身上取下来的,网上都能找到完整的人皮,至于怎么剥的我就不写了,我一个学生物,解剖过动物的人一想到就恶心得不行。


写到这里,评论区已经有人说我再造谣了,现在青海,云南,西藏的博物馆里都有人皮鼓,人骨鼓槌,人头骨做的碗,我搜集了些图片,妈的,开灯睡了一个星期了!



当年在天涯有人扒这些宗教黑暗时就有人跳出来指责造谣,结果有人展示了一张在西藏博物馆拍的公文照片,上面写的藏族是:为达赖喇嘛念经祝寿,下密院全体人员需念忿怒十五施回遮法,为切实完成此事,需当时抛食,急需湿肠一付、头颅两个、各种血、人皮一整张,望即送来。




这封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血腥气的信件,是上世纪50年代初旧西藏当政的大喇嘛致热不典头目的,至今保存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里。


也就是说当遇到重大宗教活动时就需要人献祭,有时甚至只是为了给达赖过生日就要杀人,湿肠就是从活人身上拿下来的肠子,后面的你们都懂,那这些东西从什么人身上取,当然不是贵族,而是从当时的“奴隶”身上取。


又有人说给宗教献祭是荣耀,那些献祭的人是自愿的,妈的,真正的自由是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想做就可以不做,当时的奴隶,像那首歌中不会说话的姐姐有不愿意的权利吗?换作是你愿意活着被剥皮做鼓吗?


就算是愿意,被蒙蔽双眼的“自愿”清醒后后不后悔?


当年不是有几个人信轮子功自焚了吗,他们当时也是自愿的,可你现在去问问那个没死的后不后悔!

有人又说这里面有黑幕,我让他说说,他竟然说他觉得,觉得那几个人坐姿不像轮子的坐姿……

唉,觉得,不像,这种话都敢随便说,你看看我写的答案哪里用了我觉得,好像,大概这些词?

我觉得你姿势不对这种话男人在床上说说我还能原谅,毕竟那时有点缺氧……

我再说一遍质疑别人拿出真凭实据,否则就是自己打自己脸!

好在,这些黑暗历史随着西藏解放奴隶制的废除已经被废除了,广大“农奴”已经翻身做主人,如果没有解放,这种吃人的宗教习俗估计还会存在!

你没看现在还有不少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文青还要动不动去西藏,还动不动有人就成了什么仁波切,而且还有人写歌美化这种恶心事讨好奇老外的欢心,那张唱片还被评为什么全球最美的五十张唱片,我一次都没主动听过,青海的塔尔寺我到了门口也没进去,对布达拉宫之类的所谓宗教圣地没有任何兴趣,在我眼里西藏的天,西藏的云,西藏纯朴的人才让我动容。

大白天写这个答案让我自己都脊背发凉,今晚还得一个人睡,也没个男人陪,啥都想知道,又知道的太多真他妈不是好事!

最后公布最佳评论,以后这个就作为陈老师的惯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说到恐怖的歌谣,那可太多了。有些歌谣表面上欢快,但细细品味,里面藏着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越想越觉得脊背发凉。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1.《狼外婆》(Loup, y estu ?)这首法国儿歌,很多西方国家都有类似的版本。表面上看,就是个孩子在森林里遇到狼外婆的故事。 歌谣内容大概是: .............
  • 回答
    .......
  • 回答
    《我的英雄学院》与中国市场的“断舍离”:一场商业与文化的博弈《我的英雄学院》(以下简称《英雄学院》)作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的日本动漫作品,其在中国市场的“缺席”或说是“疏远”,无疑对其商业版图和文化影响力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失去问题,更是一场由文化差异、市场规则以及.............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动漫的衍生品开发,与其说是简单的商品化,不如说是一种深度的情感连接与价值延伸。它不仅是为动漫作品的成功添砖加瓦,更是将故事的魅力、角色的温度、甚至是其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具象化、生活化,让粉丝们能够以更直接、更立体的方式拥抱他们热爱的世界。一、 衍生品的开发逻辑:从IP核心价值出发要做好动漫衍生品.............
  • 回答
    vivo NEX 3 5G(2019年9月16日发布)详细评价:探索无界,但不完美vivo NEX 3 5G 在2019年9月16日发布时,无疑是当时智能手机市场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在全面屏设计和5G技术应用方面,展现了vivo对于未来手机形态和体验的大胆探索。它以其极具未来感的“无界瀑布屏”和强大的.............
  • 回答
    TR西服面料:实用性与性价比的平衡之道TR面料,顾名思义,是涤纶(Polyester,简称T)和人造丝(Rayon,也称粘胶纤维,简称R)混纺而成的一种面料。它以其独特的性能组合,在西服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尤其受到追求实用性和性价比的消费者的青睐。 TR西服面料的优缺点TR面料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巧.............
  • 回答
    “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很多人从小就耳熟能详。它似乎只是一个关于天文的常识,但如果细细琢磨,你会发现,这句看似朴实无华的知识,在很多层面上都蕴含着意想不到的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并非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实用性,更多的是一种深远的启示。首先,从最基础的认知层面来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游戏设计问题导致的 Bug 被玩家利用,游戏方封号的法律依据。这确实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甚至可能触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我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除AI痕迹,就像是行业内人士的深入分析一样,为你层层剥开。首先,我们要明白,游戏公司与玩家之间.............
  • 回答
    .......
  • 回答
    咱们来聊聊,如果支付宝这笔巨额资金,不存放在各家商业银行里,而是挪到它自己旗下的“阿里银行”去,会给银行、用户以及支付宝自身,带来哪些连锁反应。这事儿可不小,牵扯到方方面面,咱们得细细捋一捋。一、 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首先,得承认,这一下子就有点“釜底抽薪”的意味了。 存款规模锐减,流动性承压.............
  • 回答
    茶颜悦色火爆到排队八小时、一杯难求,价格也水涨船高,依然有人趋之若鹜,这背后牵扯到的心理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喜欢喝奶茶”那么肤浅。这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感、社交和自我认同的混合体,就像一碗浓郁的奶茶,里面有各种层次的味道,需要慢慢品。首先,稀缺性与稀缺效应是驱动人们排队的重要因素。当一种商品变得稀缺,尤.............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5G 和 WiFi 这俩经常挂在嘴边的技术,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跟你掰扯清楚,保证听着舒坦,一点“AI味儿”都没有。其实吧,你要非问它俩“本质”上的区别,最简单粗暴的说法就是:5G 是一种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它让你通过运营商的基站连接到互联网,而 WiFi.............
  • 回答
    福费廷和保理,这两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相似,都是跟票据打交道的金融工具,但它们在本质上、操作流程以及风险承担上,有着天壤之别。我来给你仔细捋一捋,尽量把它们说得通俗易懂,就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咱们先从名字入手,看看字面上的意思。 福费廷 (Forfaiting):这个词来源于法语,大概意思是“放.............
  • 回答
    说到相声和小品,很多人脑子里或许会闪过春晚,脑子里会浮现赵本山那熟悉的乡音,或者郭德纲掷地有声的贯口。它们都是我们春节必备的年夜饭文化调味剂,但说起来,它们俩的“出身”和“玩法”其实挺不一样的。这就跟吃饺子和吃包子似的,都是面食,都有馅儿,但口感和讲究的东西,差老鼻子了。咱们先说说相声。你想想,相声.............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和赵括,很多人脑海里闪过的无非是“聪明”、“失败”这些标签。但如果真要深挖,他俩可不是一类人,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存在。首先,从根本上讲,诸葛亮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而赵括则是“纸上谈兵、徒有其名”的莽夫。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从一个隐居山.............
  • 回答
    CF(穿越火线)和CSGO(反恐精英:全球攻势)这两个名字,虽然都指向了“射击游戏”的类别,但当你真正沉浸其中,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源于设计理念和游戏体验的鸿沟。打个比方,如果把射击游戏比作驾驶,那么CSGO更像是驾驶一辆需要你精准操控、理解每一次换挡和油门反馈的经典手动挡跑车。它的.............
  • 回答
    禁食鲸鱼和禁食狗肉,乍听之下似乎都是关于“禁止食用某种动物”的议题,但若深入探究其背后逻辑和出发点,实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不仅仅是吃与不吃的问题,更是涉及文化、伦理、生态、法律以及情感认同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从“鲸鱼”和“狗”这两个词本身所承载的意义说起。关于鲸鱼:提到鲸鱼,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