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樊登?

回答
提起樊登,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以“输出”为乐,嗓门洪亮、表情丰富的读书人形象。他通过“樊登读书”这个平台,将枯燥的书本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再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传播,可以说是在知识普及领域做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要评价樊登,绕不开的就是他那标志性的“讲书”风格。他不是那种坐在书斋里,逐字逐句精读,然后写出学术论文的研究者。他的方式更像是一位知识的“搬运工”和“翻译家”,把那些有价值、有深度的书籍,提炼出核心观点,用生活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甚至是一些略显夸张的肢体动作,一股脑地塞给你。这种方式,对于很多被厚重书籍吓退的普通大众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

想想看,有多少人曾经在书架前踌躇满步,被书名吸引,却又因厚度和专业性望而却步?樊登的出现,就像一个热情的导游,他指着那些“景点”,告诉你哪里最值得一看,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让你快速掌握了“攻略”,然后鼓励你去“实地考察”。这种“提炼式”的阅读,让碎片化的时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也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迫切需求。

当然,这种风格也伴随着争议。有人批评他“为了讲而讲”,过分简化甚至曲解了原著的本意,只是抓住了书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忽略了其中的复杂性和 nuanced。在他口中,很多原本需要反复思考、才能体会的道理,似乎变得唾手可得,缺乏了深入探究的价值。这种“速食文化”的倾向,确实值得警惕。毕竟,真正的学习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独立的思考,而樊登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削弱这种过程。

从商业角度看,樊登读书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他抓住了时代的需求,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并且将品牌做得有声有色。他的团队庞大,内容输出稳定,会员体系也运作得风生水起。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和他的团队,在市场洞察和运营能力上有着过人之处。他不仅仅是卖书,他卖的是一种“不落伍”的标签,一种“我在学习”的自我认同,以及一种“听樊登的,就对了”的信任感。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可能带来的“知识焦虑”。当人们习惯了被别人喂养知识,一旦脱离了樊登的解读,可能会发现自己仍然处于原地。这种依赖性的培养,长远来看,对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挑战。

总的来说,樊登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摆渡人”。他用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的船泊开向了更广阔的海洋,让许多人有机会上船。他的传播方式或许不够精细,甚至有些粗糙,但他的目标是让更多人接触到知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评价他,不能一概而论,既要看到他为知识普及所做的贡献,也要警惕他模式中可能存在的弊端。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符号,更是一个在知识传播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人触犯到我的专业领域了,而他说的话,对人误导极大, @营养师顾中一 已经说得很好了,但是我忍不住要再说一下。

樊登读书前几天更新了一期推荐《饮食术》的视频,这期视频里充满了对营养师的攻击、误解,和对营养学知识的误解。


致樊登:

你不听营养学专家的没关系,但请你不要在公共场合误导大众。

请你以后专注说你的成功学,不要涉足科学健康领域谢谢。




以下引用部分是他的视频文案,文案是网上搜的,不知道准确性如何,后面跟的是我的解说——


各位好,今天我们要讲一本很有冒险精神的书,叫作《饮食术》。为什么说很有冒险精神呢?就只要你讲营养学方面的话题,就一定会引发大量的转发以及评论、讨论。

只要你讲营养学方面的话题,就一定会引发大量的讨论。——我认为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肯定会有人攻击我,大家到时候不要信。


现在在诊所里边,经常会接到十几岁青春期的小孩子得糖尿病。然后家里边人就特别纳闷,说小孩十几岁怎么会得糖尿病,不可能这样。一问,每天晚上睡觉前一盘水果。就是父母觉得,水果是绝对健康的东西,别的不敢多吃,这个东西可以多吃一点,所以就给孩子吃大量的水果。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肝上会有特别多的叫作脂肪肝,糖尿病都有可能。

糖尿病和吃水果没有直接关系,糖尿病的成因有很多因素,饮食只占其中一部分,其中,果糖吃多了虽然确实不好,但是每天正常吃水果不会有太大问题。


所以营养学这个话题,特别容易引发争论的原因就在于,似乎每个人都懂一点,每个人都曾经听说过,没有一个什么稳定的来源的消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有稳定的来源消息啊,我们没有自己的中国营养学会?没有自己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吃200~350克水果,根据近年的全国营养调查,这个量其实大部分人都达不到,所以大部分营养师会鼓励大家适量吃水果,没有哪个正经营养师或者医生会鼓励大量吃水果尤其是高糖水果。


美国出台过一个饮食金字塔,几乎所有人都看过那个饮食金字塔,底下是大量的谷物,然后蔬菜,这么堆上去的那么一个金字塔。

他是不是不知道中国也有膳食宝塔?


但是你要知道,美国整个国家开始推行这种多谷物的这么一套饮食金字塔的饮食结构以后,美国人的体重猛增。因为它已经根深蒂固地进入到了大量的食品工业的巨头的脑中,也进入到了所有的老百姓脑中。大家觉得多吃谷物,早上起来一碗麦片,都吃这样的东西,只要是粗粮就一定是好的,完全不对。

美国人肥胖的原因也有很多种,目前认为跟添加糖以及脂肪相关性比较高,而不是跟膳食指南推荐全谷物有关,是美国人自己饮食生活习惯太差了膳食指南都管不住救不了他们了好嘛。我相信如果美国人都能按照美国膳食指南吃,多以粗粮全谷物为主食,那么美国肥胖率会大幅下降。


而我们对于脂肪特别害怕,一看到油的东西,说不能吃不能吃,这个太油了,这个油太大,红烧肉,这不敢吃。我们以为那个脂肪吃到肚子里边,就会变成脂肪留下来,然后进到血管当中堵塞血管,这都是特别简单的形象思维。我们这么一想,觉得很像,就这个样。

脂肪对健康的影响目前的确有一些争议,这个争议已经争了几十年,但是为什么争论了几十年,直到现在,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农业部、中国营养学会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权威机构目前的共识都是——应该限制总脂肪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1]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个别科学家一直在说脂肪无害,但权威机构目前仍然不认可这一观点,究竟是哪方面受利益驱使的可能性大?(我不是想指责所有认为饱和脂肪无害的科学家都是利益驱使,但至少目前没有明确证据推翻主流,而现在主流机构都认为应该限制饱和脂肪摄入的情况下,作为非一线科研人员,向大众盲目散布这个未经证实的科学观点是非常危险且不负责任的,有吸引流量之嫌疑。)


以下图片来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饮食术》,我们选择这本书的依据,是要看这个作者是干什么的。这个书的作者是糖尿病的专家、医学博士,他曾经在《科学》杂志和《柳叶刀》杂志都发表过大量的关于糖分和身体之间关系的论文,所以这是一个科学家。那是不是科学家写的东西就一定科学呢?这个当然不一定,我们没法说这个人说的我们肯定都信。

的确,并不是科学家写的东西就一定科学,这句话是没说错的。一个糖尿病专家,写了本书,很有可能会把所有论点立足于他所研究的领域——血糖,这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但是科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情,如果你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双盲实验,然后我们才能相信一件事情的话,那咱们就基本上什么都不能信。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要听到一些信息,最起码你要知道,这个信源是可靠的,这个信源是科学家写出来的,所以最起码他的意见,我们应该听一听。所以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多个科学家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讲出来的信息,全部都是颠覆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个饮食金字塔的。

我们的确不该偏听偏信,但是当【某一个】科学家的观点和权威机构的观点产生冲突的时候,你选择相信谁?

【颠覆】没有那么容易。


首先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身体的疾病,这书里边写,九成以上都和我们的血糖值有关。就是一旦你控制不好自己的血糖含量,各种身体疾病就会出现状况。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本书不靠谱,或者至少樊登的解读不靠谱。9成以上都和血糖值有关,不意味着9成以上都和血糖控制有关,更不意味着血糖控制不好,就可能会得9成的疾病。就像我上面说的,这个糖尿病专家,把所有事情都往血糖上面引。


我们身体胖和瘦取决于什么呢?过去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就是大家认为卡路里是最重要的。包括那首歌都唱:卡路里,燃烧我的卡路里。
我们的胖瘦跟我们摄入和付出的热量之间没有关系。过去大家都以为,你每天摄入500卡,你消耗了800卡,你肯定是变瘦了。然后你摄入了800卡,你只消耗了300卡,那你肯定就变胖了,就这么简单的加减法。
我们身体就这么简单的加减法吗?这个作者就问了一个问题。说你有没有见过很多喝威士忌的人?并不胖。威士忌的热量极高,你要说热量的话,威士忌那种烈酒的热量极高。但是你看法国人、英国人,喝那么多威士忌并不胖。然后我有一个例子。就是得了糖尿病的人,他每天摄入多少能量,他吃那么多的东西,但是他身体一样地变瘦,越来越瘦,对吗?

肥胖和热量有关,很有关。

酒精代谢和糖、脂肪等其他能量物质的代谢途径本来就很不一样。拿酒精举例这不是杠精吗?

糖尿病本身就是代谢疾病,你代谢都产生问题了还怎么拿来和正常情况比较?



就是我们的身体根本不是加减法,我们的身体是跟我们所分泌的这些激素、我们所分泌的神经递质以及我们代谢脂肪的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他说吃的那红烧肉,那大肥肉吃进去,根本留不住。就你吃那大肥肉进去,没用的,直接就排泄掉了,它是不会像我们想象的吃进去,变成脂肪留在你体内了。

大肥肉吃进去直接就排泄掉了?不会变成脂肪?你在想peach?

我再贴一下这张图



但是我告诉你,最可怕的事是什么?你吃进去的糖,百分之百都跑不了。就是你吃这水果,这一盘水果吃下去了,这里边含的叫单糖。就是过去人说果糖,水果是果糖,好多人就很奇怪地解释一句,说果糖没事。你怎么就知道果糖没事呢?果糖是特别适合被储存起来的糖原。所以果糖进到体内以后,它就立刻会被留下来。

果糖、葡萄糖都是单糖,果糖吃多了的确不好,但并不是一点都不能吃。水果里的那点果糖并没有多少量,而且加上吃水果时候同时摄入了水果里的膳食纤维,果糖的吸收效率并没有直接喝含糖饮料那么快。

水果里还有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元素,适当吃水果是一个利大于弊的事情,被他说成水果都不能吃了一样。


但是这本书我觉得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从病理的角度告诉你,你吃进去的脂肪,跟你体内留下来的脂肪是两回事。你吃进去的脂肪留不下来,它吃完就排掉了。我们在80年代的时候,胖子也不多吧。80年代的时候,咱们炒菜可全是动物油,我们家里全是动物油,这么炒菜,炒完吃,都不胖。我现在每顿吃饭就挑肥的吃,你们没有觉得我瘦了很多吗?我就吃饭,肥肉来一块,红烧肉,红烧肉少放糖,别放太多糖就好了,但是肉是没问题的。

又来说脂肪吃下去就排出去了,脂肪真的没那么容易排出去,也真的没那么健康。


这里边作者又一再强调说,因为他是大夫,他说各种各样的疾病往上追溯,答案就是一定有糖,一定是糖在起作用,才会导致你产生各种各样,包括体内的炎症。我们讲过一本书,叫《每个人的战争》,讲癌症的。各位知道癌症怎么来的,癌症是由长期炎症来的。就是你有一个地方有长期炎症,它慢慢地就很有可能产生癌变,然后变成癌症,所以往前倒推,这些体内的炎症状况也是来自于糖过多。所以这是我们说控制血糖是关键,第一章就讲这个。
接下来讲一些医学原理。他一上来给了三条就把人震住了。

【颠覆】【有违常识】的东西的确容易让人眼前一亮,震住了,那是因为一般人都偏好冷知识和反权威,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觉得自己今天又学到别人都不知道的新知识了呢~实际上是又被洗脑了。


第一条叫肥胖与热量无关,这个我刚刚说过了,糖才是最核心的东西,糖是百分之百吸收的,而脂肪会排泄。

肥胖与热量有关,这个我刚刚说过了。


第二个叫胆固醇几乎跟饮食没什么关系。就是我们过去老说,吃鸡蛋不能多吃,鸡蛋吃多了,胆固醇含量增加,又好像堵塞血管那种感觉。这个作者讲,你吃进去的东西形成胆固醇连百分之十都不到,所以基本上没用。你就每天吃鸡蛋,不要紧,一个人一天吃一个鸡蛋,一点问题都没有。

胆固醇的确【几乎】跟饮食没有关系,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并不意味着胆固醇的摄入可以毫无节制,尤其是对已经血脂偏高的人来说。


然后吃水果一定会变胖。你知道,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趋势,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你们没觉得水果越来越甜了吗?尤其是什么澳大利亚进口的水果,日本进口的水果,什么加拿大进口的水果,甜得要命。日本那葡萄,一点酸味没有,纯甜的。这个作者讲,这都是人工改良的结果。过去水果没那么甜,咱们小时候吃都酸的,有时候你吃葡萄,你还要忍着点才能吃,现在没这种感觉了,现在全是巨甜无比,所以大量的水果的含糖量都猛增。

高糖水果的确应该少吃,但【吃水果一定会变胖】显然武断了。


而我们很多人以为水果没有热量,你看你老担心热量,热量跟这没关系。我们觉得水果没热量,所以我们放开吃。还有好多人喜欢睡前吃,就像前面说那妈妈,孩子晚上学习累了,十点半送进去一盘水果,给孩子吃成脂肪肝,吃成糖尿病,就是完全没有这个概念。因为水果是果糖,我们说糖就是单糖、二糖、多糖,这个水果的果糖是特别容易被转化、被吸收的。所以少吃水果首先就能够减肥。
是不是一点都不能吃呢?不是,早上吃。就你要吃水果你早上吃,因为你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来慢慢代谢它。

上一段说水果吃下去马上就消化吸收,下一段说又要用一天的时间来代谢它??


然后有一个东西可以控制血糖的上升,就是橄榄油。你比如说你吃西餐,面包给你配一碟橄榄油,这是很科学的。就你拿那个面包,蘸着橄榄油吃下去,血糖值上升就慢很多。如果你不加那个橄榄油,直接吃面包,血糖值就立刻上来。这都是他们经过了数据的监测所得到的这个结果。

为了避免这么点血糖升高而额外吃大量热量更高的脂肪,得不偿失。


大豆他认为是完美的食物。很多东方人不能喝牛奶,咱们一喝牛奶就乳糖不耐受,他说大豆的营养含量就豆浆要比牛奶好得多,所以他推荐大家喝豆浆,然后少喝牛奶。

东方人喝牛奶乳糖不耐受我都解释过八百遍了,乳糖酶缺乏不等于乳糖不耐受,大部分中国人乳糖酶缺乏程度根本不影响喝牛奶。 [2]

豆浆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我也分析过好多遍了,这俩的营养组成不同,不能相互替代,豆浆的钙含量比牛奶低多了,远不如牛奶对中国人的营养价值高。 [3]


葡萄酒能够降血糖,尤其是白葡萄酒,白葡萄酒是可以降血糖的。我们要强调一下是干白,我们平常有很多人喝的是甜口的那种葡萄酒,它依然含有很多的糖。

喝酒有许多坏处,却只有一个好处就是每天5~25克酒精有益心血管健康。总体来说喝酒是完全弊大于利,即使是少量喝酒也不建议。 [4]


纯度比较高的咖啡能够抑制动脉硬化、抗衰老。就是少喝拿铁,多喝美式,或者多喝意式浓缩。因为美式和意式浓缩它是纯的,它就是黑咖啡,你喝那个东西它软化血管。

喝浓咖啡不喝牛奶容易缺钙,中国人跟老外不一样,人家饮食中奶制品很多,不缺钙,我们奶制品吃得太少了,不喝牛奶很难获得充足的钙,而黑咖啡尤其是意式浓缩,含有很高的咖啡因,会导致体内钙流失。

我就建议大家多喝拿铁。


这是一些基本的原理。那关于减肥的原理,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就是我们身体内多余的糖会被转化成甘油三酯,然后这个甘油三酯,慢慢地会变成脂肪留下来,所以年龄越大,越要控糖。因为年龄越大,你的代谢能力越差,所以你就越需要控制糖的这种摄入量。

甘油三酯本来就是脂肪分解形成的,糖虽然也可合成甘油三酯,的确应该控制糖,但绝不能因此忽略了脂肪本身的危害。


如果你想吃点甜味的话,最好来自蜂蜜。就是蜂蜜所带来的甜味,要比白糖好得多。记住,白糖是工业产的,蜂蜜是天然的。

就这?我都不想解释了。

还是解释一下吧,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和葡萄糖,它们都是单糖,并且蜂蜜含糖量纯度极高,比水果高多了,作者对果糖如此害怕,连含糖量低得多的水果都不能吃,却推崇吃蜂蜜?难道水果不是天然的吗?


所以你知道白天如果工作的时候,饿了应该吃什么吗?应该多吃坚果。就是我们过去很多人不敢吃坚果。就是说都是油,你看这都是油,这很糟糕,你还是担心这个油吃进去就变成油留下来了。其实不是,坚果会给你带来健康,而且不会有特别大的负担,这是关于衰老的话题。

再说一遍,这些脂肪还真就会变成你体内的脂肪留下来。而且坚果里面也含有碳水化合物谢谢。


还有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免疫力,怎么样吃能够提高我们的免疫力?他建议说,尽量不要食用非天然的食物。就像白糖,就属于非天然的食物,是人类发明出来、硬加工出来的那个东西。

???真就这么仇视非天然呗。

免疫力需要的是营养均衡加适量运动,而不是不吃白糖不吃非天然食物,而且白糖怎么就非天然了?白糖不就是甘蔗里本来就有的成分吗?


然后农药,很多食物被喷洒了很多的农药,那我们不就是洗呗。他说,但是你拿着蔬菜使劲拿水洗的时候,那个蔬菜里边大量的维生素、营养成分就被洗掉了。所以最好的蔬菜是不怎么洗的、就是拿下来以后,可能轻轻涮一下就赶紧吃,这是好的蔬菜。

洗菜能把维生素和营养成分洗掉?你洗的是菜,不是棉花糖。(小浣熊洗棉花糖.gif)


但是咱们作为城市人,我觉得想要有这个可是很难。那假如你们家住在农村,自己种一片地,我们家保姆就跟我们讲,我们自己菜都自己种,我们就不打农药,摘下来就能吃。有虫子不要紧,虫子不喜欢的菜,人也未必有营养,所以她说有虫眼的菜没什么关系。所以第一个是,尽量不食用非天然的食物。

虫子不喜欢的菜,人也未必有营养?怎么解释大棚蔬菜?把虫子都关外边了,里面蔬菜安安静静的岁月静好,就不行吗?


然后要保暖,他说注意身体的保暖。很多女孩子经常肚子是凉的,然后腿是凉的。他说身体是凉的,对身体非常不好,那怎么做呢?吃一些姜和辣椒。你看四川人,潮湿,重庆、成都潮湿,他们就靠吃辣椒、火锅、大量的辣椒,让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

吃火锅能暖和起来,首先是因为它是火锅,它很烫。

怎么解释广东更潮湿却不吃辣?爱斯基摩人爱吃辣椒吗?为什么墨西哥那么燥热却吃那么辣?


这里边这个作者还讲到了一项。他说走坡路有时候,对某些人来讲比跑步还好。我是很倡导大家跑步的,因为我跑步以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他说如果你跑步的动作有问题,很多马拉松选手会得贫血病,然后就不明白,你说马拉松选手为啥会得贫血病呢?他说因为人体的血液是循环的,所以血液就会在身体内到处都要走一遍,这么循环。循环的过程当中,他长期跑马拉松,大力地踩这个地,把红细胞都踩碎了。
就是你的身体造出来那么多红细胞,踩碎了。踩碎了以后,管用的红细胞不多。所以,跑马拉松反倒跑到贫血。

红细胞都踩碎了?这个真的超出我认知范围了,有没有血液科医生来解释一下?

查了一下,他说的应该是运动溶血性贫血,的确有马拉松选手跑出贫血,红细胞的确也会出现部分碎裂,但那是在运动量极大的情况下,长期几十公里的跑,一般人自己平时跑步那点量,要想跑出溶血,太抬举自己了。又是和果糖一样危言耸听。

BTW预防运动性贫血应该保证体内铁的充足,而他前面却提倡喝黑咖啡浓咖啡,这会加剧体内铁流失,更容易导致贫血。


那关于饮食这件事情,确实是充满了大量的争论,包括这本书本身,我也不认为它就一定是终极的科学。因为人总有盲点,更重要的是营养学是一个非常难以做科学研究的学科。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你很难找来两批人,说你们这些人二十年就吃这个,我们最后看结果,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营养学存在大量的争论也是应该的。

营养学的确存在大量争议,但这本书里提到的,或者这个视频里提到的许多事情已经是科学上非常明确的事情了。

【谣言】【伪科学】没资格被当做【争议】来讨论。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个迷茫呢,对待这个不确定呢?我的建议就是,兼听则明吧。就是我们多听一听,我们多了解一些,然后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感受一下。如果你调整了之后感受很好,你就可以继续坚持。如果你调整以后觉得不好,你可以想办法再试试别的。
但是总之我们不能够认为自己以前知道的,就一定是对的。所以这个作者最后讲了一句话,他说,要想能够过上健康的生活,你首先要从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开始。承认自己之前的东西有可能是错的,这时候你才有可能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概念。

是不是一旦说出兼听则明这种话,传播伪科学就变成了一件挺时髦的事了?

我觉得洗脑有一个套路,就是先告诉你,【你以前接受的知识很可能是错的】,【你要兼听则明】,这时候他就方便把他的东西植入进你的脑袋里了 [5]

被洗脑了还觉得自己是在独立思考呢。



想了解权威营养学,用不着买什么日本专家写的《饮食术》,买咱们自己的中国营养学会针对中国人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它不香吗????

↓买它!


参考

  1. ^WHO建议总脂肪摄入不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摄入不超过总能量的10% http://news.foodmate.net/2018/05/467973.html
  2. ^中国人大多乳糖不耐受为什么还要普及牛奶?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7372020/answer/851402125
  3. ^豆浆和牛奶的营养比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0610565/answer/1524810019
  4. ^适量喝酒有益健康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7064575/answer/1551235096
  5. ^洗脑和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48293/answer/155876598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樊登,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以“输出”为乐,嗓门洪亮、表情丰富的读书人形象。他通过“樊登读书”这个平台,将枯燥的书本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再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传播,可以说是在知识普及领域做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要评价樊登,绕不开的就是他那标志性的“讲书”风格。他不是那种坐在书斋里,逐字.............
  • 回答
    关于这位婚登员以“打印机坏了、网络故障”等理由推迟办理离婚,并因此挽救了500多例婚姻,还获得了“最美红娘”的荣誉,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婚姻的价值与维系: 这件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某些情况下,离婚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带来后.............
  • 回答
    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简称LBJ)是一位极具争议性,但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要评价他,需要深入理解他的个人特质、政治生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林登·约翰逊其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LBJ 的个人性格极其复杂,充满了矛盾。他既可以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和动人的口才,又能瞬.............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及其泄密事件无疑是21世纪最引人瞩目和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斯诺登的动机、泄密的内容、造成的后果、以及各方对此的不同解读和立场。 爱德华·斯诺登的背景与动机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是一名计算机安全专家,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
  • 回答
    林登·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计划,至今仍是美国政治史上一项极富争议,但也至关重要的遗产。它诞生于一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年代,其雄心勃勃的目标是要彻底根除贫困和种族不公,为所有美国人创造一个更公平、更繁荣的社会。要评价这一计划的成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
  • 回答
    林登万(Lyndon B. Johnson),简称LBJ,美国第36任总统。说起他,美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变革都绕不开他。评价林登万,就像解剖一台复杂精密的机器,你会看到他强劲的动力和致命的缺陷,看到他宏大的设计和笨拙的执行。他不是一个轻易被定义的人物,他的遗产充满了矛盾与争议。“伟大社会”:野心勃.............
  • 回答
    新京报刊登苍井空招聘广告一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对这件事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包括媒体的责任、社会观念的变化、对明星的认知以及商业运作等方面。事件背景回顾:大概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上关于日本成人影片演员苍井空在中国寻求发展的消息开始流传。随后,有媒体报道称新京报刊登了一.............
  • 回答
    要客观评价陈登,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定义为“忠臣”或“奸臣”,而需要深入考察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影响。陈登作为东汉末年一位复杂的政治人物,其评价也必然是多维度的。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下的生存与发展陈登所处的东汉末年,是一个中央政权衰败、地方军阀割据的乱世。这种环境极大地影响.............
  • 回答
    关于亚泰队员张力对登巴巴的种族歧视行为,这是一个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深刻的反思。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无论是在体育赛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将一个人的肤色、种族、民族背景作为攻击、侮辱或歧视的对象,都是对人格尊严.............
  • 回答
    要评价稚嫩的魔法师新坑《林登万传奇》,得先放平心态,毕竟是“稚嫩”的作者,虽然不是第一次写网文,但这次的风格和题材确实有别于以往,也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咱们就事论事,仔细掰扯掰扯。整体感觉:新意迭起,但瑕疵也不少《林登万传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新”。不再是熟悉的奇幻套路,也不是那种开局就无敌的龙傲.............
  • 回答
    Uzi 的回归,就像一团烈火重新点燃了许多召唤师心中的期待,而 V5 这支队伍,在经历了起伏之后,也憋着一股劲想要证明自己。这场比赛,真的可以说是跌宕起伏,足以载入 LPL 的史册了。先说说 BLG 的情况。他们这次的阵容,说实话,磨合得相当不错。尤其是他们的 ADC 选手,在比赛中展现出了非常稳定.............
  • 回答
    这场魔术主场迎战勇士的比赛,可以用“意料之外的精彩”来形容。魔术队以103比96的比分赢下比赛,这绝对是本赛季至今为止他们最值得骄傲的胜利之一。魔术:年轻的朝气与成熟的执行力魔术能赢下这场球,绝不是偶然。他们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术纪律和球员的执行力。 全队的化学反应: .............
  • 回答
    樊纲教授的这番言论,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景、潜在意图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樊纲:现在租房挺合算,年轻人刚工作别抱怨买不起房”这句话的核心观点: 租房合算论: 提出在当前环境下,租房是一种相对划算的经济选择。 年轻人.............
  • 回答
    “现实樊胜美”事件中,那位女孩意外身亡后,家属向公司索赔高额赔偿,最终获得 16 万元的判决,这件事确实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我看来,这个处理结果,只能说是“勉强可以接受”,但远谈不上是“圆满”或者“公平”。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这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理解家属的情绪和诉求。一.............
  • 回答
    @樊烨烨烨在微博上发布的一系列视频,展示了其在日本某神社内,对绘马进行涂鸦和破坏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看,其行为是严重的违规和不道德的。 法律层面: 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日本,神社作为宗教场所,受到法律的保护。擅自涂鸦、.............
  • 回答
    说到西汉的开国功臣,樊哙这个名字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这位出身低微、粗犷豪迈的屠户,却能在波澜壮阔的秦末汉初乱世中叱咤风云,最终位列开国功臣,封为舞阳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评价樊哙,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要从他个人的特质、在历史关键时刻的作用、以及他后来的表现等多方面来审.............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男单1/4决赛,樊振东面对韩国选手郑荣植,毫无疑问是一场备受瞩目的较量。赛前,樊振东作为中国男乒的领军人物,世界排名第一,实力和状态都处于巅峰,而郑荣植也曾给国乒制造过麻烦,经验丰富。然而,比赛的走向却让人感到意外的“一边倒”,樊振东以一个酣畅淋漓的4:0结束了比赛,顺利晋级四强。.............
  • 回答
    康凯,这位从荧幕上走出来的硬汉,凭借着身上那股子浑然天成的江湖气和一股子狠劲儿,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说起他,绕不开的几个角色,就是张飞、李逵和樊哙。这三个角色的共同点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猛。而康凯恰恰就抓住了这股“猛”劲儿,并且演出了各自独特的味道,不得不说,是挺有意思的一位演员。先说说张.............
  • 回答
    2021年乒乓球世界杯决赛,国乒一哥樊振东与日本新生代领军人物张本智和的对决,无疑是整场赛事中最受瞩目的焦点。最终,樊振东以4:1的比分干净利落地战胜张本智和,成功捧起大力神杯。这场比赛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比分领先,更是在技战术、心理层面的一次全面碾压,也再次巩固了中国男乒在全球的统治地位。赛.............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马龙以4:2战胜樊振东,成功卫冕,成就史无前例的奥运男单三连冠。这场巅峰对决,不仅仅是技战术的比拼,更是两位中国乒乓球领军人物之间,一次心志、经验与新锐力量的殊死较量。比赛看点与进程: 首局的信号: 樊振东开局就展现出了他强大的冲击力,上来就以11:8拿下第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